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读哲学(以及各种人文社科)PhD的理由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3月1日 5点27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y
yutuo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系列关于“要不要申请哲学博士”的思考。我树立起读哲学PhD的理想还是在大三的下半学期,紧接着便申请了现在所处的硕士项目,作为过渡。
可以说这两年差不多都走在申请哲学PhD的轨道上,并且按照原本的计划,今年的12月
就该万事俱备,提交申请了。不过, 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随之而来的局势变化打断了预
定的轨道,这几个月以来自己也一直在重新思考读或者不读哲学PhD的理由。其实这些
思考也适用于大部分思考自己要不要读人文社科的PhD的人,所以现在来分享一下。本
文目的也不是要劝退,在我看来发泄式的劝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只是想帮助大家批判地梳理一下读博士/不读博士的理由。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目前的学术建制下,PhD首先是一个职业学位,目的是培养在大学
中任教的职业哲学家,就像JD培养职业律师,MD培养职业医生一样。也就是说,在这个定义下,哲学家是一门职业,它的内容是生产哲学著作,它的场合是大学或者研究所,它所规定的职业生活方式是教书,发论文,参与同行评审,到处做presentation,它的成功标准是在优秀的高校找到tenure-track工作。这个意义上的职业哲学家不同于中文语境下“哲学家”这个词语的常规用法:后者往往标准很高,指的是那些真正做出哲学贡献,提供了深邃思想的人。
在考虑要不要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时候,我们主要要思考的无外乎两点:
1)这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有多大吸引力?(包括工作内容,生活方式等等)
2)这项职业的职业发展有多少保障?(包括求职难度,待遇,成本,发展潜力等等)
出于方便考虑,我们先从第二项说起。不幸的是,如今(尤其是疫情过后)大部分人文社科的职业学术,光景都相当惨淡,PhD毕业生极难找到tenure track工作,想要留在
哲学界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那些最终成功找到工作的人,大都也经历了艰难的求职道路并获得了良好的运气。关于这些,相关信息并不难找到,我就不赘述了。基于这样的职业发展的光景,很多哲学家也都劝诫后来人:
除非你无法想象自己从事任何其他的职业,不然不要来读哲学PhD.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毕竟现在的光景实在是太艰难,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绝大多数TA可以选择的职业都有比职业哲学家更好的发展前途和保障,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也要小得多,求职难度和地理自由度也是职业哲学家没法比的。如果你完全能想象自己去做其他的职业,从其他的职业中获得满足,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没有太好的理由走最艰难的道路。也就是说,因为职业哲学学术的职业发展过于没有保障,所以仅仅是能够想象自己从事其他更有保障的职业选项,就足以否决你去读哲学PhD,追求哲
学职业了。这种说法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将读哲学PhD的理由积极地定位在
「你有多么热爱哲学职业」,而是消极地定位在「你有多么不想从事其他职业」。套用我们刚刚所讲的两点,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除非对你而言,其他职业的职业内容对你而言糟糕到了你无法想象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么你就不要(牺牲掉更有保障得多的职业发展)来读哲学PhD. 这种说法其实很值得注意,因为对于通常的一项职业,对这
项职业的热爱和向往本身就足够你去追求它了;可是对于哲学职业,你不光要热爱、向往它,还要无法想象自己做其它任何事情,要拒绝、否定自己从事其它职业的可能性。
不管大家接不接受这种说法,毋庸置疑的一点在于,做职业哲学学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承受巨大的职业风险,除非职业哲学学术相比其他职业,其职业内容对你有着决定性、压倒性的的吸引力,那么就不应当从事这项职业。这样关键问题来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哲学学术的职业内容才对你有这样的吸引力,以至于让你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职业发展方面的风险呢?大家通常想到的一个答案是,自己实在是太热爱哲学了,不
philosophize就无法生活,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法想象不以哲学为业的生活。可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状是,热爱哲学、去保持哲学的生活态度并不意味着要从事职业哲学学术。相反,后者往往是高度职业化、技术化的一项事业,而从事这样的事业,每天所接触的也大都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而是琐碎的当代文献,你想去充分自由地哲学思考而不是搞自己的业务,恐怕还是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所以,光是热爱哲学,并不能提供去读哲学PhD的充分理由。
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是,人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只有读PhD做学者,自己的人生才是有
价值的。也就是说,很多人会把学术事业当作一个实现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必要道路甚至唯一道路,觉得只有这样自己的智识才华与独特性才能被发挥出来,认定做学者才是人生道路的金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自然无法想象自己从事其他职业,那么读PhD也就
是必然的选项了。注意在这里,被认为是寄托着人生价值的“学术”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包含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一种广义的学术生活,大家往往想的就是简单的“我要做学术!”。这种心态其实非常普遍,但也相当具有毒性。首先,这种心态往往忽视了现代学术是一项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如今想在学院里研究大问题是要遇到重重阻碍的,要去寻求什么终极真理或者终极价值更是不可能的。而自己往往不得不去花大量时间做的,还是那些高度技术化的工作。个体的独特性很难被发挥出来,而自己生产的学术著作大概率也读者寥寥,甚至除了小圈子内的几个人之外根本无人光顾。在这种情况下,抱有那种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式的幻想,是不理性也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心态背后往往抱有一种非理性的自我贬低。原则上来讲,人应当相信,自己的价值可以是丰富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实现的,这里面包含了学术,也包含了种种不同事业。这意味着自己的价值绝不是某个事业的附庸,也不是通过“分有”伟大的东西而得来的,而是自我确立的,内含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原则中的。如果强行将自己的价值和学术职业挂钩,那不仅预设了对学术职业不切实际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自己的贬低。用当下流行的术语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PUA. 生
活不是离了学术就转不了,更不会离了学术就没有价值。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做人的金准应该是做一名cultivated person,而做学术显然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要说学术做
的好的人里面,无趣无品者也大有人在。同样,人也不应当认定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而不愿意尝试学术之外的任何行业。
那么,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哲学学术的职业内容才对人有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吸引力呢?我能想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的找到了那么一个自己愿意花好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进行艰苦的研究的问题,并且有强烈的解决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的意愿,以至于准备好了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志业(vocation),同时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学术平台和传统,并且拥有充分的生活保障,不需要面对太大的生活压力。在当今的专业化学术建制下,读PhD意味着自己要钻进一个小小的问题域,并
且花好几年的时间去完成有关这个问题的博士论文,并且大概率在博士毕业之后也要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做好几年的文章。如果你抱着还在思考人生的态度去入读博士,没有及时搞清楚自己想要研究怎样的问题,就很容易感到迷茫,抑郁:一方面无法确证自己付出无法估量的时间成本来做的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惨淡艰难的学术市场。学术建制的这个事实是与那种宽泛的学术理想是针锋相对的,这就必须要求你去想清楚对自己而言,究竟存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值得自己去燃烧自己的青春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它又是什么,该如何表述出来。否则,去读PhD就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有些人足
够幸运,即便在进入PhD项目的时候没有清晰的想法,但是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研究话
题。可是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而学术职业道路又如此充满了风险。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就想清楚,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不难理解:如果一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是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奉献在解决一个学术问题上面,那么只有当人找到了自己愿意奉献十几年的这样一个问题时,这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才对这个人有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吸引力,这个人才有了决定性、压倒性的理由去从事这项职业。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个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直觉甚至一些基本的理论,也有强烈的欲望去将自己的方案阐述,表达出来。同时,这个人也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传统和范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假如有人找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却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学术范式或学术项目,那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当然,还要确保的一点是自己生存压力不大,毕竟要进入的是这样的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业。顺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当今美国哲学系PhD项目的录取标准其实是有待商榷的:PhD录取全靠Writing Sample,而几乎不看Personal Statement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同时对Writing Sample的要求又是相当技术化套路化的,这样一来,结果就是学者容易失去对问题意识的把控,反而是变得越来越技术化,难以提出有创新意义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充满韦伯主义气息的结论,正如韦伯在那篇著名演讲中所讲的那样:“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行动。我们应当去们的工作,正确地对待无论是为人处世的还是天职方面的 "当下要求 “。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握着他的生命之弦的魔鬼,并对之服从,
这其实是平实而简单的。”对于职业学者而言,这个“握着的生命之弦的魔鬼”就是那个值得为之奉献的学术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让自身的价值成为了这个问题的附庸,相反,是学者自己认可并赋予了这个问题对自身的价值。如果找到了这样的问题和承载这个问题的平台,在生存压力不大的情况下,PhD是个值得一读的选项。而在找到这样的问
题的之前,申请PhD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时机的。也是因为这一点,我暂时决定今年不
要申请PhD项目。只有认清专业化的现状,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奉献的问题,从而摆正读
博的心态,才能去面对现代学术这样一个充满风险与不确定的职业道路。
j
jeffinovia
3 年多
2 楼
读人文学科的哲学 如果需要长篇大论的论证理由,恐怕有些太累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系列关于“要不要申请哲学博士”的思考。我树立起读哲学PhD的理想还是在大三的下半学期,紧接着便申请了现在所处的硕士项目,作为过渡。
可以说这两年差不多都走在申请哲学PhD的轨道上,并且按照原本的计划,今年的12月
就该万事俱备,提交申请了。不过, 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随之而来的局势变化打断了预
定的轨道,这几个月以来自己也一直在重新思考读或者不读哲学PhD的理由。其实这些
思考也适用于大部分思考自己要不要读人文社科的PhD的人,所以现在来分享一下。本
文目的也不是要劝退,在我看来发泄式的劝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只是想帮助大家批判地梳理一下读博士/不读博士的理由。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目前的学术建制下,PhD首先是一个职业学位,目的是培养在大学
中任教的职业哲学家,就像JD培养职业律师,MD培养职业医生一样。也就是说,在这个定义下,哲学家是一门职业,它的内容是生产哲学著作,它的场合是大学或者研究所,它所规定的职业生活方式是教书,发论文,参与同行评审,到处做presentation,它的成功标准是在优秀的高校找到tenure-track工作。这个意义上的职业哲学家不同于中文语境下“哲学家”这个词语的常规用法:后者往往标准很高,指的是那些真正做出哲学贡献,提供了深邃思想的人。
在考虑要不要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时候,我们主要要思考的无外乎两点:
1)这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有多大吸引力?(包括工作内容,生活方式等等)
2)这项职业的职业发展有多少保障?(包括求职难度,待遇,成本,发展潜力等等)
出于方便考虑,我们先从第二项说起。不幸的是,如今(尤其是疫情过后)大部分人文社科的职业学术,光景都相当惨淡,PhD毕业生极难找到tenure track工作,想要留在
哲学界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那些最终成功找到工作的人,大都也经历了艰难的求职道路并获得了良好的运气。关于这些,相关信息并不难找到,我就不赘述了。基于这样的职业发展的光景,很多哲学家也都劝诫后来人:
除非你无法想象自己从事任何其他的职业,不然不要来读哲学PhD.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毕竟现在的光景实在是太艰难,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绝大多数TA可以选择的职业都有比职业哲学家更好的发展前途和保障,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也要小得多,求职难度和地理自由度也是职业哲学家没法比的。如果你完全能想象自己去做其他的职业,从其他的职业中获得满足,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没有太好的理由走最艰难的道路。也就是说,因为职业哲学学术的职业发展过于没有保障,所以仅仅是能够想象自己从事其他更有保障的职业选项,就足以否决你去读哲学PhD,追求哲
学职业了。这种说法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将读哲学PhD的理由积极地定位在
「你有多么热爱哲学职业」,而是消极地定位在「你有多么不想从事其他职业」。套用我们刚刚所讲的两点,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除非对你而言,其他职业的职业内容对你而言糟糕到了你无法想象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么你就不要(牺牲掉更有保障得多的职业发展)来读哲学PhD. 这种说法其实很值得注意,因为对于通常的一项职业,对这
项职业的热爱和向往本身就足够你去追求它了;可是对于哲学职业,你不光要热爱、向往它,还要无法想象自己做其它任何事情,要拒绝、否定自己从事其它职业的可能性。
不管大家接不接受这种说法,毋庸置疑的一点在于,做职业哲学学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承受巨大的职业风险,除非职业哲学学术相比其他职业,其职业内容对你有着决定性、压倒性的的吸引力,那么就不应当从事这项职业。这样关键问题来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哲学学术的职业内容才对你有这样的吸引力,以至于让你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职业发展方面的风险呢?大家通常想到的一个答案是,自己实在是太热爱哲学了,不
philosophize就无法生活,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法想象不以哲学为业的生活。可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状是,热爱哲学、去保持哲学的生活态度并不意味着要从事职业哲学学术。相反,后者往往是高度职业化、技术化的一项事业,而从事这样的事业,每天所接触的也大都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而是琐碎的当代文献,你想去充分自由地哲学思考而不是搞自己的业务,恐怕还是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所以,光是热爱哲学,并不能提供去读哲学PhD的充分理由。
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是,人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只有读PhD做学者,自己的人生才是有
价值的。也就是说,很多人会把学术事业当作一个实现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必要道路甚至唯一道路,觉得只有这样自己的智识才华与独特性才能被发挥出来,认定做学者才是人生道路的金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自然无法想象自己从事其他职业,那么读PhD也就
是必然的选项了。注意在这里,被认为是寄托着人生价值的“学术”实际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包含明确的研究问题,而是一种广义的学术生活,大家往往想的就是简单的“我要做学术!”。这种心态其实非常普遍,但也相当具有毒性。首先,这种心态往往忽视了现代学术是一项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如今想在学院里研究大问题是要遇到重重阻碍的,要去寻求什么终极真理或者终极价值更是不可能的。而自己往往不得不去花大量时间做的,还是那些高度技术化的工作。个体的独特性很难被发挥出来,而自己生产的学术著作大概率也读者寥寥,甚至除了小圈子内的几个人之外根本无人光顾。在这种情况下,抱有那种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式的幻想,是不理性也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心态背后往往抱有一种非理性的自我贬低。原则上来讲,人应当相信,自己的价值可以是丰富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实现的,这里面包含了学术,也包含了种种不同事业。这意味着自己的价值绝不是某个事业的附庸,也不是通过“分有”伟大的东西而得来的,而是自我确立的,内含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原则中的。如果强行将自己的价值和学术职业挂钩,那不仅预设了对学术职业不切实际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自己的贬低。用当下流行的术语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PUA. 生
活不是离了学术就转不了,更不会离了学术就没有价值。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做人的金准应该是做一名cultivated person,而做学术显然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要说学术做
的好的人里面,无趣无品者也大有人在。同样,人也不应当认定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而不愿意尝试学术之外的任何行业。
那么,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哲学学术的职业内容才对人有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吸引力呢?我能想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的找到了那么一个自己愿意花好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进行艰苦的研究的问题,并且有强烈的解决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的意愿,以至于准备好了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志业(vocation),同时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学术平台和传统,并且拥有充分的生活保障,不需要面对太大的生活压力。在当今的专业化学术建制下,读PhD意味着自己要钻进一个小小的问题域,并
且花好几年的时间去完成有关这个问题的博士论文,并且大概率在博士毕业之后也要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做好几年的文章。如果你抱着还在思考人生的态度去入读博士,没有及时搞清楚自己想要研究怎样的问题,就很容易感到迷茫,抑郁:一方面无法确证自己付出无法估量的时间成本来做的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惨淡艰难的学术市场。学术建制的这个事实是与那种宽泛的学术理想是针锋相对的,这就必须要求你去想清楚对自己而言,究竟存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值得自己去燃烧自己的青春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它又是什么,该如何表述出来。否则,去读PhD就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有些人足
够幸运,即便在进入PhD项目的时候没有清晰的想法,但是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研究话
题。可是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而学术职业道路又如此充满了风险。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就想清楚,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不难理解:如果一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是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奉献在解决一个学术问题上面,那么只有当人找到了自己愿意奉献十几年的这样一个问题时,这项职业的职业内容才对这个人有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吸引力,这个人才有了决定性、压倒性的理由去从事这项职业。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个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直觉甚至一些基本的理论,也有强烈的欲望去将自己的方案阐述,表达出来。同时,这个人也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传统和范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假如有人找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却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学术范式或学术项目,那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当然,还要确保的一点是自己生存压力不大,毕竟要进入的是这样的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业。顺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当今美国哲学系PhD项目的录取标准其实是有待商榷的:PhD录取全靠Writing Sample,而几乎不看Personal Statement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同时对Writing Sample的要求又是相当技术化套路化的,这样一来,结果就是学者容易失去对问题意识的把控,反而是变得越来越技术化,难以提出有创新意义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充满韦伯主义气息的结论,正如韦伯在那篇著名演讲中所讲的那样:“我们应当采取不同的行动。我们应当去们的工作,正确地对待无论是为人处世的还是天职方面的 "当下要求 “。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握着他的生命之弦的魔鬼,并对之服从,
这其实是平实而简单的。”对于职业学者而言,这个“握着的生命之弦的魔鬼”就是那个值得为之奉献的学术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让自身的价值成为了这个问题的附庸,相反,是学者自己认可并赋予了这个问题对自身的价值。如果找到了这样的问题和承载这个问题的平台,在生存压力不大的情况下,PhD是个值得一读的选项。而在找到这样的问
题的之前,申请PhD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时机的。也是因为这一点,我暂时决定今年不
要申请PhD项目。只有认清专业化的现状,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奉献的问题,从而摆正读
博的心态,才能去面对现代学术这样一个充满风险与不确定的职业道路。
读人文学科的哲学 如果需要长篇大论的论证理由,恐怕有些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