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洲理工科全奖PhD申请经验总结(上):长期准备篇

y
yutuo
楼主 (未名空间)

写在前面:本篇总结基于我自己的申请经验,样本量为1,所以很难做到完全客观,以
及本文中英文夹杂,请大家斟酌食用。新一轮申请季差不多又开始了?希望这篇经验贴可以提供一点参考~

先说一下背景(这里为了隐私隐去具体校名),陆本美硕,申请PhD时按梯度选了美国
和欧洲的四所QS/USNEWS 前50,100,150的学校(排名适度参考,我个人是先选好想做的研究方向然后再根据这个方向的老师选学校的),最后都拿到了offer。

距离申请结束已经快一年了,现在已经正式入学了我才开始来写这篇经验贴,真的是拖延症晚期患者……

回到正题,对我来说,申请PhD是当初工作几年后我又重新申请硕士,再次回到校园读
书的原因。而PhD申请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从硕士入学开始,我就在为此做准备。

需要准备的事情分为三项:GPA,科研(paper,course project等),推荐人。

一项一项来说吧。

1. GPA

很多人说申PhD的时候如果科研实力够强,GPA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前提是“科研实力够强”。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硕士阶段才开始入门科研的小白,自认没有科研大佬的实力,所以我对硕士期间课程成绩的要求一直都是,能A则A,不能也要努力A-。而且就我申请之后和老板们的聊天来看,理工科的课程成绩他们还是很看重的,因为这些课程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你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而且关键课程里学到的技能在科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好好学习吧少年/女!

2. 科研

科研自然不用说,是重头戏。

在这篇里我主要想说一下找到导师之后怎么准备科研成果,因为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要落到纸面上(这一点不只是申请,职场上也是一样)。

我个人硕士期间的很多课程都有course project,基本要求都是用课程相关技能做一个research project。在找准了要做的科研方向后,我对自己在申请前要做的产出有一个预设的目标,每一门课的course project都会向这个目标靠近。具体来说就是有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想办法把这门课里学到的东西融入到建模的过程中去,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做了越来越多的course project,对自己目标产出里的模型也会构造得越来越成熟。

但是相对来说,course project对于论文的标准一般是课程论文,也就是说在大体框架满足的情况下,论文的专业程度是没有人来给你把关的。所以为了了解journal paper
的投稿标准,最好还是可以真正参与到这类paper的写作中去,这里也涉及到和导师/同门合作了。一般来说比较大的lab里会不停有要进行推进的科研项目,如果要在硕士期
间发表文章,最好在入组之初就能加入一个刚刚开始的项目,和导师/同事分工合作,
这样可以对科研论文的发表流程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同时在写论文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个有经验的前辈可以给你的大方向做好把关(当然自己的准备工作也要做好)。

在递交申请材料前,这两方面的paper如果已经发表/待发表,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申请前文章刚刚投出,也可以标注在简历上作为“submitted”的paper,顺便也可以附上arxiv的链接。因为这是对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考察条件,具体的产出成果往
往是最有说服力的。

3. 推荐人

之所以说找推荐人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准备的过程,是因为这是一个双方互选的过程,长期的交流共处才能了解你的推荐人候选人,也才能让这些教授对你有所了解。

我的推荐人来自两个方向,科研导师和课程老师。

科研导师不必说,是对我科研能力最了解的人,同时也是我两年来交流最多对我最了解的一位老师。

而课程老师,如前面所说,我的course project都是尽可能贴近我的科研方向在做,同时在office hour的时候也会尽量抓住机会去和教授交流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
增进相互的了解,教授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很多时候都可以给出一些我自己之前没
有想到的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也会在我钻牛角尖时给我推荐相关的论文让我打开思路。所以除了找推荐人以外,这个交流过程本身也让我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我在申请期间的三项长期准备内容,不知不觉就写了很长。下一篇再来针对性写美国/欧洲的申请实操,以及申请过程中的异同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