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网红教授”出任高校党委书记|你真的听懂他说的话了吗?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4月23日 5点5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mrencai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4月22日, 太原理工大学官网更新现任领导名单,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正厅级)郑强教授出任太原理工大学新任党委书记。
郑强教授的讲课方式极具个人特色,在浙大广受欢迎,许多同学都喜欢他的耿介与敢言。他的名人名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度占据热搜榜前排。
“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曰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
“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所谓人红是非多,直爽的个性和通透的发言为他吸粉无数,但也曾招来事端。
前段时间,郑强教授关于“英语”的一番言论在网络上爆红,随着各路媒体的争相互蹭,这番言论在火遍全网之际,却被传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最终竟成了“浙大教授呼吁将英语‘踢出’高考”。
这些视频的标题每每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浙大教授郑强支持把英语踢出高考”“外语有个毛用!”之类。
断章取义、恶意诋毁的行为带来了热度但却让他极为困扰,近日,教授亲自发文辟谣。
4月16日,郑强发布严正声明:
然而,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对此被变形的“呼吁”,却相当支持。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英语无用论”,把英语“踢出”高考对中国的学生、对中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又会有哪些影响。
“英语滚粗论”由来已久
早在2013年,外语将退出高考,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年的微博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支持外语退出统一高考。所谓“天下苦‘英语’久矣“。
然而,教育部很快出来澄清,英语考试将于2017年“彻底退出高考”的消息是误读,即“退出”只是与每年6月初高考的“正日子”分开,转换为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教育专家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并提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全民热议。
对上述建议,另一位著名教育专家兼全国人大代表俞敏洪则表示:“我觉得取消英语考试这个建议有点仓促,甚至比较鲁莽,学习英语已经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了,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
而且俞敏洪还认为如果英语被"踢出"高考,穷人家的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上不起校外的培训班。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人成为钢琴家,不是因为没有天赋,而是根本没机会接触。
不过俞敏洪也提出了折衷方案,比如提出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或者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难度。
教育部的回应是:"取消英语不太可能,但可以适当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
但是,这些年, “高考取消英语”依然是每年必炒话题。
其实,不止“高考取消英语”,反对英语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
引起比较大争议的是比如曾被誉为“中国网络正能量四大写手之一”的花千芳(曾批判文天祥不思进取)的“学英语无用论”。
当时王思聪下场手撕,转发微博并评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当年这场互怼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就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大部分网友的观点:
花千芳的“英语无用论”其实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变体,不值一驳,是典型的反智言论。
有一个段子很好地回怼这些如宣扬花千芳般 “学英语无用论”的鼓吹者:
学英语有什么用?菜市场买菜用得着英语?
学物理有什么用?你买菜用得着牛顿定律?
学化学有什么用?你买菜人家还问你元素?
学高数有什么用?你买菜小学数学不够用?
学历史有什么用?买菜又不需要历史意义。
这帮人活着就为了买菜。
但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英语屡屡成了“靶子”?
民族自信还是盲目自大?
英语进入中国久远,而我们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从最初视为帝国主义企图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工具”,已然成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及其生产力的“利器”。1962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学习英语的热潮频频掀起,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英语的“热情”仍只增不减。
近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高铁、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疫情期间,我国快速动员、举国之力于短期内基本战胜新冠病毒的优异成绩与西方各国的抗疫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我国在病毒肆虐全球之际,勇挑重担,助各国抗击病毒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范以及因此在国际上所获得的称赞,不免让大家心生自豪,但也导致很多人沉溺于“我国已然成为世界强国,可目空一切”的盲目自信当中。
另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针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对中国抗疫事实的歪曲以及对疫情责任的“甩锅”行为,令人心生愤慨。恰逢此时,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吁一经传播,在全社会引起大量讨论好像并非偶然,大家对外来文化和外语的抵制情绪自然随之增加。
是英语之过?还是教育方式之过?
诚然,大家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者是为了通过高考,或者是为了通过某些高校制定的不过四级不能毕业的规章,最终,英语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然而,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最终却学成哑巴英语,即便取得四六级证书,照样不会听说!
其实,这样的困境,恰恰不是证明英语无用,而是说明了我国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如俞敏洪、陈丹青所言,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尽人皆知。比如过于注重考点,过于强调语法和固定搭配,死记硬背规则和生词,而忘记英语本身是一个语言沟通技能。
所以,应该改的是英语教学方法。
没教好,没学好,就怪英语不好,要一刀切,那就是真正的因噎废食了。
对中国的学生有何影响?
梦想把英语“踢出”高考,学业就能相对轻松的同学,只能说你们too young too
naive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仍然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没有外语能力的年轻人等同于世界舞台上的盲人。一旦英语成为非统一的教育内容,中国学子之间的竞争力将会真正因为贫富差距拉开,穷人家孩子会因为上不起“英语培训班”而变成在职场没有竞争力的。
近日,一位留学生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英语论文引起西方世界热议,文章细数中国近年发展的迅速,直指国家对于西方眼中“中国贫困地区”的建设早以超出他们落后的认知。这篇全文英语的文章让很多对中国不了解的西方民众认识到今日中国已非往昔。试问,如果我们都无法漂亮地做个“自我介绍”,还有什么资本去谈“夺取话语权”呢?
对中国学术研究有何影响?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为发表论文获得利益和地位,有的人为解自己所惑,有的人为完善甚至推翻某个观点,有的人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且希望其造福社会,更有的人为民族伟大复兴,正如闻一多先生过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便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但无论是何目的,有一点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尽己所能获取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最优的思维模式,以确保目的顺利达成。
美国的认知学者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之中,我们要做什么,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借助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自己之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其实我们的古代先贤——“史圣”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就表达过此番认识。他说,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因此,做学术研究,我们应放眼全球。有不少人误以为中国已强大得不可一世,但即使中国已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不可否认,达到各行业的尖端水准,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仅就诺奖获得情况,便可洞见一二。
世界范围内,最优的思维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多是在西方的那些英语国家。也就是说,英语,如今仍是走向世界的语言,是一睹世界最尖端水准的工具。现阶段只有通过英语,我们才能获得一手的全球最新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做到集百家之长,以达到学术研究目的。
时至今日,中国已创办的英文期刊达数百种,我们为什么要办英文期刊?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曾指出,中国办期刊,应着力于推动国家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这不禁令笔者想到疫情以来,国家领导及国家对外发言人多次提到的一个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它要求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英文期刊,便是一个不错的承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媒介。
我们要把中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示之全球,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方面面的成长,要让世界认可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汉语还未成为国际最为通用的语言之前,我们需要英文期刊。换言之,我们不得不依赖英语。
综上分析,英语学习对中国未来学术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把英语“踢出”高考,无疑是为科学进步添堵。其后果可以预想得到,本应是获得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利器的英语,将不被多数学生所重视,待他们未来投身学术研究时,这势必成为科研路上的绊脚石。
三百多年前,明朝徐光启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从而一手开创了中国版的“文艺复兴” ……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历史早已远去,读懂世界,听懂世界,和世界对话,未来才会充满各种可能。
参考内容:
1.《为人才成长松绑,为科技插上翅膀。支持将英语踢出高考的九大理由》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4231800283528960&wfr=spider&for=pc
2. 《浙大教授郑强:英语过分占用学生精力,应踢出高考,引发网友怒怼》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106313464505519&wfr=spider&for=pc
3. 《英语到底该不该“踢出”高考?他的解释,令人信服》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e181e338e9f0916a2169876
4. 《将英语踢出高考科目?郑强教授强烈支持,你怎么看?》
https://c.m.163.com/news/a/F9VDBLBI0543DE7I.html?spss=wap_refluxdl_2018&
referFrom=
5. 《英语进入中国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最新教育文档》
https://wenku.baidu.com/view/ec94de1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d.html
6. 《做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https://www.fzjyxy.com/m/view.php?aid=492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4月22日, 太原理工大学官网更新现任领导名单,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正厅级)郑强教授出任太原理工大学新任党委书记。
郑强教授的讲课方式极具个人特色,在浙大广受欢迎,许多同学都喜欢他的耿介与敢言。他的名人名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度占据热搜榜前排。
“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曰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
“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所谓人红是非多,直爽的个性和通透的发言为他吸粉无数,但也曾招来事端。
前段时间,郑强教授关于“英语”的一番言论在网络上爆红,随着各路媒体的争相互蹭,这番言论在火遍全网之际,却被传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最终竟成了“浙大教授呼吁将英语‘踢出’高考”。
这些视频的标题每每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浙大教授郑强支持把英语踢出高考”“外语有个毛用!”之类。
断章取义、恶意诋毁的行为带来了热度但却让他极为困扰,近日,教授亲自发文辟谣。
4月16日,郑强发布严正声明:
然而,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对此被变形的“呼吁”,却相当支持。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英语无用论”,把英语“踢出”高考对中国的学生、对中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又会有哪些影响。
“英语滚粗论”由来已久
早在2013年,外语将退出高考,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年的微博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支持外语退出统一高考。所谓“天下苦‘英语’久矣“。
然而,教育部很快出来澄清,英语考试将于2017年“彻底退出高考”的消息是误读,即“退出”只是与每年6月初高考的“正日子”分开,转换为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教育专家李光宇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并提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全民热议。
对上述建议,另一位著名教育专家兼全国人大代表俞敏洪则表示:“我觉得取消英语考试这个建议有点仓促,甚至比较鲁莽,学习英语已经不再纯粹由国家决定了,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
而且俞敏洪还认为如果英语被"踢出"高考,穷人家的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上不起校外的培训班。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人成为钢琴家,不是因为没有天赋,而是根本没机会接触。
不过俞敏洪也提出了折衷方案,比如提出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或者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难度。
教育部的回应是:"取消英语不太可能,但可以适当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
但是,这些年, “高考取消英语”依然是每年必炒话题。
其实,不止“高考取消英语”,反对英语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
引起比较大争议的是比如曾被誉为“中国网络正能量四大写手之一”的花千芳(曾批判文天祥不思进取)的“学英语无用论”。
当时王思聪下场手撕,转发微博并评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当年这场互怼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就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大部分网友的观点:
花千芳的“英语无用论”其实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变体,不值一驳,是典型的反智言论。
有一个段子很好地回怼这些如宣扬花千芳般 “学英语无用论”的鼓吹者:
学英语有什么用?菜市场买菜用得着英语?
学物理有什么用?你买菜用得着牛顿定律?
学化学有什么用?你买菜人家还问你元素?
学高数有什么用?你买菜小学数学不够用?
学历史有什么用?买菜又不需要历史意义。
这帮人活着就为了买菜。
但是回过头想想,为什么英语屡屡成了“靶子”?
民族自信还是盲目自大?
英语进入中国久远,而我们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从最初视为帝国主义企图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工具”,已然成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及其生产力的“利器”。1962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学习英语的热潮频频掀起,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英语的“热情”仍只增不减。
近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高铁、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疫情期间,我国快速动员、举国之力于短期内基本战胜新冠病毒的优异成绩与西方各国的抗疫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我国在病毒肆虐全球之际,勇挑重担,助各国抗击病毒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范以及因此在国际上所获得的称赞,不免让大家心生自豪,但也导致很多人沉溺于“我国已然成为世界强国,可目空一切”的盲目自信当中。
另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针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对中国抗疫事实的歪曲以及对疫情责任的“甩锅”行为,令人心生愤慨。恰逢此时,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吁一经传播,在全社会引起大量讨论好像并非偶然,大家对外来文化和外语的抵制情绪自然随之增加。
是英语之过?还是教育方式之过?
诚然,大家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者是为了通过高考,或者是为了通过某些高校制定的不过四级不能毕业的规章,最终,英语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然而,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最终却学成哑巴英语,即便取得四六级证书,照样不会听说!
其实,这样的困境,恰恰不是证明英语无用,而是说明了我国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如俞敏洪、陈丹青所言,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尽人皆知。比如过于注重考点,过于强调语法和固定搭配,死记硬背规则和生词,而忘记英语本身是一个语言沟通技能。
所以,应该改的是英语教学方法。
没教好,没学好,就怪英语不好,要一刀切,那就是真正的因噎废食了。
对中国的学生有何影响?
梦想把英语“踢出”高考,学业就能相对轻松的同学,只能说你们too young too
naive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仍然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没有外语能力的年轻人等同于世界舞台上的盲人。一旦英语成为非统一的教育内容,中国学子之间的竞争力将会真正因为贫富差距拉开,穷人家孩子会因为上不起“英语培训班”而变成在职场没有竞争力的。
近日,一位留学生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英语论文引起西方世界热议,文章细数中国近年发展的迅速,直指国家对于西方眼中“中国贫困地区”的建设早以超出他们落后的认知。这篇全文英语的文章让很多对中国不了解的西方民众认识到今日中国已非往昔。试问,如果我们都无法漂亮地做个“自我介绍”,还有什么资本去谈“夺取话语权”呢?
对中国学术研究有何影响?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为发表论文获得利益和地位,有的人为解自己所惑,有的人为完善甚至推翻某个观点,有的人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且希望其造福社会,更有的人为民族伟大复兴,正如闻一多先生过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便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但无论是何目的,有一点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尽己所能获取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最优的思维模式,以确保目的顺利达成。
美国的认知学者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之中,我们要做什么,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借助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自己之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其实我们的古代先贤——“史圣”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就表达过此番认识。他说,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因此,做学术研究,我们应放眼全球。有不少人误以为中国已强大得不可一世,但即使中国已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不可否认,达到各行业的尖端水准,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仅就诺奖获得情况,便可洞见一二。
世界范围内,最优的思维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多是在西方的那些英语国家。也就是说,英语,如今仍是走向世界的语言,是一睹世界最尖端水准的工具。现阶段只有通过英语,我们才能获得一手的全球最新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做到集百家之长,以达到学术研究目的。
时至今日,中国已创办的英文期刊达数百种,我们为什么要办英文期刊?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曾指出,中国办期刊,应着力于推动国家进步、推动人类发展。这不禁令笔者想到疫情以来,国家领导及国家对外发言人多次提到的一个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它要求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英文期刊,便是一个不错的承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媒介。
我们要把中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示之全球,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方面面的成长,要让世界认可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汉语还未成为国际最为通用的语言之前,我们需要英文期刊。换言之,我们不得不依赖英语。
综上分析,英语学习对中国未来学术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把英语“踢出”高考,无疑是为科学进步添堵。其后果可以预想得到,本应是获得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利器的英语,将不被多数学生所重视,待他们未来投身学术研究时,这势必成为科研路上的绊脚石。
三百多年前,明朝徐光启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从而一手开创了中国版的“文艺复兴” ……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历史早已远去,读懂世界,听懂世界,和世界对话,未来才会充满各种可能。
参考内容:
1.《为人才成长松绑,为科技插上翅膀。支持将英语踢出高考的九大理由》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4231800283528960&wfr=spider&for=pc
2. 《浙大教授郑强:英语过分占用学生精力,应踢出高考,引发网友怒怼》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106313464505519&wfr=spider&for=pc
3. 《英语到底该不该“踢出”高考?他的解释,令人信服》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e181e338e9f0916a2169876
4. 《将英语踢出高考科目?郑强教授强烈支持,你怎么看?》https://c.m.163.com/news/a/F9VDBLBI0543DE7I.html?spss=wap_refluxdl_2018&
referFrom=
5. 《英语进入中国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最新教育文档》https://wenku.baidu.com/view/ec94de1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d.html
6. 《做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https://www.fzjyxy.com/m/view.php?aid=492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人才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