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困境

j
jiuna
楼主 (未名空间)

昨晚看了一部Netflix制作的貌似记录片的电影,题目是《Social Dilemma》,探讨科
技公司如何通过心理学用社媒体来操控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以达到赚点数 - 广告 - 钱(利润)的目的。

片子里请来了曾经在各大社媒体做过相关设计和市场开发的人介绍各大社媒体是如何分析用户的心理,不惜一切手段让他们点击的设计和营销计划。

其中引用了一句话说:只有毒品市场和社媒体公司把顾客称为用户(users)。言外之
意就是要让用户成瘾,变得离不开这些社媒体了。

社媒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主要原因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本来什么都不是的我们,一到社媒体就厉害起来了,即使在现实世界里一无所有,在那里我们也可以拥有一亩九分地,成为和其他人一样的主人。

在那里我们不仅可以和任何其他人一样发表自己的言论,还可以通过秀玉照,豪宅,手机,手袋,能干,等等向世人展示自己最美丽,最潇洒或者最成功的一面,引起人们的注意,羡慕和称赞,让他们拜倒在我们的石榴裙或者短裤下。

社媒体根据这个心理设计了互动,推介和点赞的功能,根据用户的心理和习惯,把那些东西推介给他们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让他们去点赞。

影片里有一个场景一家人吃饭时,女主人把全家人的手机收了起来,放在一个塑料罐里锁上了。没想到没有多久,小女儿起来去拿手机,看到锁居然拿锤子把罐子给砸了,拿出自己的手机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哥哥跑去一看,自己手机的视频给砸坏了。女主人看了说如果他能戒手机一周就给他买个新的视频。

这两个孩子的故事是虚构的,这也是我上面说貌似纪录片的原因,因为它不单单是记录,还穿插着一些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虚构故事。

虚构这家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社媒体设计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这两个孩子那样的人的网上行为来设计他们的产品的。通过那些设计,让他们时刻都想着去看他们的app,不管
是上课还是吃饭,他们的心思都在手机或者那个app上,即使不想,那些随时随地都有
的提醒通过手机的震动或者铃声也让他们欲罢不能。

于是他们的生活就整天围绕着那app构筑的虚拟世界,一切都是为了关注和被关注。为
了被关注,女孩拼命地使用那些美颜相机的功能照出最美的照片,把它们放上去等着点赞。

可是不管怎么拼命,结果都不满意,即使偶尔有快感,过后心情会变得更为低落,因为高手在网络,你道高一尺,别人魔高一丈,你美人家更美,你美颜人家不仅也有,可能还会用PS。不管怎么努力都会被超过,一旦被超过,情绪就会很低落,长期如此就会造成心理和精神障碍,患上忧郁症,甚至有自杀倾向。

统计数字表明,自社媒体使用以来,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和自杀倾向的数字逐年上升,原因就是因为虚荣心在网上无缘无故地和他们攀比不赢所导致的,当然网上bully也是一
个原因,而被凌霸往往也是因为在网上的形象不够酷造成的。整个来看,社媒体对青少年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而那个哥哥,某夜他睡前到厨房拿东西宵夜时,听到手机上的丁玲,已经忍耐了五六天的他终于未能抵御诱惑,去打开了手机。结果发现几天时间就被以前在社媒体上眉来眼去的女孩遗弃了。

失落之余,他开始在社媒体上跟踪一个街上示威游行的焦点新闻。他好奇人们为什么会为在他心里已经很清楚的事情去争论甚至去街上闹事。一研究不是那么回事,原来社媒体根据不同人在网上所看到东西的不同猜测他们的心理,然后基于这种猜测,给这些人发送他们喜欢的东西。所以他看到的只是社媒体根据他的嗜好所喂给他的东西,而给另外一些人的东西则可能完全不同。

电影里还谈到很多关于疫情的假消息,说是这场疫情把社媒体上的假消息推向了高峰。岂不是,社媒体的言论自由为了很多有心人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谁嘴大谁就更受关注,不管是真假都没有后果。

这就是那些科技大拿们为了追逐利润而给我们精心设计的网络世界,他们知道我们在消费他们的apps时脑里的多巴胺会直线上升,得到一种暂时的快感,一旦没有了,我们就会烦躁不安,于是我们就会回去for more,and more,一个个都变成了乖乖的网虫,给他们带来点击,广告和他们最关心的利润。

电影最后很有意思,那就是好几个在那些高科技公司工作专门从事设计apps的人都不让他们自己的孩子用那些东西,原因就是他们知道用了对孩子们并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