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Red Joan》《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桥》

j
jiuna
楼主 (未名空间)

周末去Costco,所有顾客,人人口罩遮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带口罩很必要,小部分人不以为然,只是遵守规定而已。回想病毒刚刚开始流行时的三月初,Costco里带口罩的顾客寥寥无几,彼时电视上也一直说,不用戴口罩。短短几个月,对是否应当戴口罩,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口是心非,每一个人的言语行动,都是基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如同是否应当戴口罩。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观念的冲突,大到政党民族,小到饮食健身,其实观念的分歧,很多是源于角度的不同,并不是对和不对之争。

两部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Red Jane》和《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
河大桥), 让我对人们心中的“正确”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Red Joan》是2018年的英国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中的Joan Stanley的原型是Melita Norwood。Melita1912年出生,1932年开始在英国著名的材料研究组织做秘书,接触了英国绝密核材料研究项目,Melita1936年参加了英国共产党,1937年被苏联间谍组织招募。1965年英国当局注意到Melita,但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Melita1972年退休,1999年Melita的间谍身份在前苏联叛逃间谍的文件中曝光,此时
Melita已经是87岁的耄耋之年。Melita一直住在她1937年结婚时买下的房子中,当她的间谍身份被揭露以后,她的邻居,女儿都震惊不已。这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妇人,曾经有着如此惊心动魄的人生。Melita虽然是间谍,但是最后并没有被起诉判罪,2005年以93岁的高龄去世。

电影中的Joan是牛津的高材生,在学校参加了英国共产党,和苏联留学生Leo相爱,而
Leo是苏联间谍,后来被调遣回国。当Joan成为材料研究组织的秘书,有机会接触绝密
的核材料研究项目时,Leo又来找她,要Joan给苏联提供情报。我不觉得Joan有任何理
由出卖祖国,正如我所预期的那样,Joan拒绝了Leo的要求。Leo临走告诉Joan,如果她改变主意,可以去找Leo的表姐Sonia,她们在牛津就相识。

每一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他人理解或不理解的动机。但是令我非常不可思议的是,Joan后来主动找到Leo的表姐,提供机密材料。电影中有很多Joan用微型相机翻照材料
,将其带离进出搜查严密的办公室,然后在某个地方会面转交的场景。我完全不能理解,Joan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做出如此令人不齿,背叛祖国的事情,特别是Joan不是出于任何物质上的欲求,也不要任何报酬。

电影中,87岁的Joan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核武器是一个毁灭人类的武器,越多的国家拥有这项技术,就都能够威慑对手不敢使用核武器,从而保证世界和平。我不是出卖国家利益的间谍,我是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这时我才对Joan 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

是对核武器威力的了解,促使了Joan阻止人类使用核武器的决心。谁又能知道Joan泄露核材料资料的事件,是不是那只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煽动了几下翅膀的蝴蝶,才避免了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再一次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升起。

电影《桂河大桥》是195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老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个奖项。二战时期的1942-1943年,日军为了保证在缅甸的日军供给,修了一条从泰国到缅甸的铁路。修建这条铁路的主要劳工是盟军战俘,和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劳工。恶劣的修建环境,巨大的劳动强度,匮乏的生活物资,和肆虐的热带传染病,导致了劳工极高死亡率,因而这条铁路被冠以“死亡铁路”之名。桂河大桥是这段铁路中那座横跨桂河的桥梁。

《桂河大桥》是以这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虚构故事。英国俘虏营中的最高级别的上校Colonel Nicholson,领导英国军人俘虏尽心尽力,为日本人修建了质量精良的桂河
大桥。Nicholson把这座桥当做英国军人尊严的象征和能力的体现,把大桥看成是在战
争期间,英国军人留给世界的伟大贡献。Nicholson的建桥态度,换来了俘虏营的待遇
的改善,让俘虏的生活有了目标。尽管俘虏营里的医生极力反对认真地为日本人建桥,但是Nicholson还是充满了成就感。

大桥建成了,通车之日的前一晚,盟军派来的炸桥小分队,在水下部好了炸弹,准备第二天通车之时炸毁大桥。第二天早上,因河水回落,电线露出水面,Nichoson通车前巡查时发现端倪,下河查看,和盟军的炸桥小分队发生搏斗,Nichoson为保卫大桥,不惜招来日本人。当盟军战士死在枪弹之下时,Nichoson大叫:我在做什么?Nichoson最后倒向了起爆器。

Nichoson为了战后给世界留下一个英国军人的丰碑,居然和自己参加二战的初衷相悖。他没有为盟军炸桥小分队的到来而由衷高兴,却是不惜与其搏斗,保卫大桥,伤害自己人。这实际是在为日本人而战,助纣为虐。可是细细想来建桥工程中的种种,却也能够看到Nichoson执着背后的理念。

观念的冲突,想法的不同,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对国家大事,还是对日常琐碎,都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是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性的不同。因而怎样表达自己,怎样理解他人,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是一门一生的课题,蒋勋被问到70岁的感悟时,他说是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