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五停心观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3月23日 11点10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hixiang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对于三宝已长养了信根,也想进一步修学的佛弟子,一定要找个让自己的心可以安住止息下来的方法;平常的心随著日常生活所需而攀缘散乱,随著烦恼妄想而起起落落,这样的散乱心没有能力可以止息下来,如理思惟观察内法而生起解脱智慧;心若不能止息下来,各个佛弟子其实都有别别不同的因缘,有的是因为贪欲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瞋恚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愚痴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骄慢特重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过度于世俗法中寻思而心散乱,不能如理思惟有这五种现象;根据个人的烦恼因缘有这五种,可以于相称缘安住其心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称为五停心观。哪五种呢?第一种:若贪欲重,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若瞋心重,应修慈愍而安住其心;若愚痴重,应于缘住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重,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重,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于这五种相称缘安住其心,就称为五停心观。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解说这五种,第一种是不净观,它对治贪欲,面对著有情色身毁坏以后,经过肿胀烂坏等朽秽不净为所缘,使得男女身色以及身触所产生的淫欲相应贪,能够因为安住于不净观,而将男女身根交合所领受细滑触乐受当作清净想,所生的种种希望、欲爱与味著都能灭除,这就是这个功德;那么因此观待不净所缘,并且能够将心安住于此不净所缘,使得身色相应的欲爱淫贪的心能够得到清净,那是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功德。
第二种说的是,以慈愍观来对治瞋,若是有人于有苦有情,或者于有乐的有情,不管是亲人、怨家,或者是非亲非怨三种类别,以平等心而无怨、无敌对、无损害,生起想要利益他们的意乐,这称为慈愍所缘;若瞋心特重者,常热恼不能止息,应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令瞋微薄,应这样思惟安住其心;若作意要让自己的亲人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并不困难,而进一步作意要让非亲非怨者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也不困难,而要作意让怨家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是最困难的,而对于怨家尚且要作意愿意让他们得到世俗乐与法乐,更何况说是亲人与非亲非怨的人,而不给予他们世俗乐以及法乐,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亲怨或者非亲非怨都有五蕴身,都是无常无我的。从实相来说无我、无人、无众生,哪有能瞋、所瞋可说呢?接著还要再这样思惟,又一切有情都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都是苦的,不应在本性是苦的有情身上更增加其苦,而不给予世俗乐与法乐,也不应当说你不想当怨家的善知识而不去摄受怨家,那这样就不是菩萨;接著再进一步思惟,怨亲其实是没有决定性真实可得,这一世是亲人,未来世也可能成为怨家;这一世是怨家,未来世也可能成为亲人,一切其实没有决定性的,所以应该于一切有情发起平等心,如是缘于慈愍观安住其心,对治瞋心的热恼散动。
第三种以缘起观来对治愚痴,它是怎么样呢?藉由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的增上力,正确了知有生才有老病死诸法,因为前一世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诸行,所以才会有这一世的出生;而这一世也是一样持续地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行,所以一定会有未来世的出生;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才会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诸业,因为有无明所以才会造作身口意行而产生了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世苦果的苦芽;识、名色、六入、触、受都是本无今有,有已散坏不自在、无常、无我的;能够正确了知名色五蕴,既然本无今有,有已散坏、不自在,是无常、无我的虚妄法,那么于自己亲自经历因缘所生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境界后能安住其心,就能够如理思惟对治不知五蕴是生死法、不知五蕴是缘起性空而宝爱五蕴我见、我执的愚痴。
第四种,界差别观对治憍慢,指的是什么?就是藉由听闻正法,了知众生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和合所成,对这六界能正确解了、正确寻思,地它是坚硬相,水是湿润相,火它是煖相,风是轻动相,识是了别相,空界是虚空相;又能够正确地寻思,这一切界都是无常、无我、无男相、无女相;若能够于此一合相中的界差别性,若是说在这个一合相中的界差别性,不能了知有这些种种性的差别,那由这个界差别的和合五蕴身来发起高慢,由界差别所合成的五蕴身发起什么高慢呢?人我比较、男女相比较、身分地位尊卑比较、证量高下比较、在家、出家比较而生高慢,这就是颠倒,因为一切有情五蕴身都同样是地水火风空识所合成,各别界都是无常、无我、无男女相,合成之法如何能常住不坏,而有我及男女之相呢?
接著我们再来看第五种,以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这阿那波那一般人有的翻译成安那般那,或者直接讲安般,其实都是同样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佛弟子心多在世俗事务上寻思而散动,应该于阿那波那念正勤修学爱乐来驾驭其心,寻思散动若能够消除,那么心就能于所缘正法能够快速安住,专注于应该正思惟、应该正观察的清净解脱法来发起止观的功德用。而这个阿那波那念它有五种应该修习的次第,这五种应该修习的次第,我们来举《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的开示为大家解说,论中这么讲:“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何等为五?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瑜伽师地论》卷27)在这个论中 弥勒菩萨说:“这样的阿那波那念有这五种修习的次第,第一种就是算数修
习,也就是依于一般所说的数息;接著还要进入第二种层次,就是要悟入诸蕴修习;接著还要进入第三种层次,要悟入缘起修习;接著还要进入第四种,悟入圣谛修习;那接著就是第五种,要入于十六胜行修习,这整个完成才叫作所谓的阿那波那念的修习次第。”
那么,在到第四种悟入圣谛修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见道、断我见,接著第五种,十六胜行修习,就是要能够进入修道来断除我执烦恼。以下就针对这五种修习次第,来为大家解说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种算数修习,指的就是数息,它是依止于唿吸的入息出息,以这个入息为一,或者以入息出息为一,来进行一到十的算数,而让心能够安住这个算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不散乱;这一到十的中间倘若散乱,离入息出息之外变成说攀缘于其他的妄想,那得要重头数,重头来数,从一来数,中间只要中断就得从一重头数,这个是多数道场所使用的方法,倘若能够中间不间断,将使得意识心随于入息出息而不动摇,清楚明白爱乐安住,而若不是缘于出入息的念,就会被惛沉睡眠所缠扰,或散乱于外,因此修数习的人他是爱乐于这个缘于出入息而安住的。
而数息不乱的功德有二:第一种就是能因此降伏攀缘,因为平常的心是散乱于外,散乱于这个色、声、香、味、触,散乱于外面的事物。那么藉著能够以自己内心的身中的这个入息出息为缘,然后从一数到十安住了,这安住的过程里面就降伏自己的心对于外五尘的攀缘了。第二种,能取于入出息相,因为平常意识心散乱于外,攀缘种种外界的外法,就不会去注意到自己入息出息的相貌到底是怎么样,所以说在第一种能从一数到十而安住以后,心应该要弃舍算数而随出入息不散乱;因为在从一数到十不会乱,这个时候心能安住以后还有个次第,就是要转进,叫随息,也就是数息,它其实基本上也是有次第,数息从一数到十,如果不能安住,当然要持续的从一数到十,而能安住以后要转而随息,随著出入息而不再数数。
能随息也有两种功德:第一种就是能因此而舍诸攀缘;第二种就是能善于取入出息之相,因为能够随于入出息的时候,这个心的定的力量又比较强一点,所以他能够随于入出息,就能够舍掉他这些对五尘的攀缘,同时也因为是随著入出息,所以更能够善于取入出息的相貌;那么能够随息之后,意识心就能够一心不乱,意识一心不乱以后,就能够善于安住自心而观照内法;一般道场的学人,若能从数、随、到止的阶段,让意识心安住不攀缘于烦恼,就会称这个清楚明白一念不生为开悟,其实这是个大误会啦!因为他们会认为现在我的心已经可以不分别了,其实祂还是分别;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当然就是前面教导他们的善知识教导错误,教导他们说:“你打坐数息这个心只要能够对外不分别,就好像是自在,那就是开悟。”那一念不生本身其实还是从意识心、散乱心的情况转变而来的,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意识心本来就是虚妄法,怎么可能说从散乱心转到一念不生,就会变成真实法呢?所以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就一定是因缘所生法,本质是不会变的,所以一般道场就把这个一念不生当开悟,其实真的是大误会,而且是个大妄语啊!不能了解说阿那波那念中,数息仅是第一个层次方便而已,应当知道要转进,第二个次第修学。
一般道场的学人产生大误会,刚刚为大家说的是,因为随学的善知识,没有为他们解说正确的解脱法道与佛菩提法道,因为在没有解说这两种法道的前提之下,那么就会误会把意识心能够从散乱心调伏下来,成为一念不生那就是开悟;如果说能够正确的来认知解脱法道与佛菩提法道,就知道意识心的本质,祂就是因缘所生法、祂是生灭法,祂不可能转变成这个金刚不坏的法,祂不可能说祂从散乱心转变为一念不生就变成不会毁坏。所以呢,因为没有将缘起性空与般若空正确的解说那个差别与关联,那就是一般道场的善知识。其实在教大众数息的前提之下,应该要先解说缘起性空与般若空,它这个内容的关联是什么?差别是什么?缘起性空它这个法不可能单独的存在,如果单独存在那不就变成断灭空吗?所以缘起性空它一定要以般若空为母法,由般若空来出生现象界的法,现象界的法才能够缘起性空的相貌,而般若空的法是哪一个心的法?绝对不是意识心的法,也要为大众来说明。因为现在要修止观的心是属于意识心,而意识心本身是缘起性空的法,让心能够止息下来就是要去寻觅那个般若空的心,也就是真如心,那是另外一个心,那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他们产生大误会,最重要的关键就是错误的要将虚妄的意识心修成金刚不坏的心;这样的话,变成具足我见而不知堕在我见中。
那么前面的数息能够安住以后,接下来就要悟入诸蕴修习,这个就是所谓的五停心观,安那般那念中的第二个修习次第,意识心能以数息方法安住而不动摇;接著要作意观察入息出息所依的五根身,它是色法、是属于色蕴,能领纳出入息的是受蕴,能取出入息相清楚了知的是想蕴,入息出息的造作就是行蕴,能分别出入息与境界的就是识蕴,而能够没有颠倒的了知亲见唯有五蕴诸行,而这些相貌如果说是意识心攀缘于外,散乱于外就不能如理来观察了。所以说,要能够观察,有这五蕴法的存在的前提,就是要能够让心止息下来,而安那般那念的前面的数息的方便,就只是让心止息下来。所以接著最重要就要进入悟入诸蕴的修习,要悟入现在这个意识心本身祂是属于什么法中,那么这个出息入息要依什么而有?依色蕴而有,没有这个色蕴就没有出入息;所以这个五根身本身是属于色法,会毁坏的。能够领纳有这个出入息的本身,这个领纳就是受蕴,同时意识心本身祂能够取出入息的相貌而清楚了知,那就是想蕴的法;出息入息它不断地造作,这就是行蕴;而现在本身能分别这出息入息的以及当时所处的境界,它就是识蕴的法。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确实可以来观察到五蕴它各有不同的法相,色法与四种心法它互不相似,刹那刹那变化而不能常住,所以对于前面说悟入只有五蕴诸行,也要知道色法与心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只有将散乱攀缘的意识心调伏止息下来以后,根据所听闻到的佛法正知见,以入息出息为方便来将意识心随数。
随著刚刚的数息接著随念,随著这个息的入出叫随念,而随著自己能够止息下来随定,而能确实观察五蕴我身的相貌。那么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也讲到,如果有的道场教导信徒们,修习这个数息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告诉他们,在佛法中这个数息到底是角色定位在哪里?然后佛法本身的知见要先认识的是,为什么生死是苦?为什么会有出生?那自己现在要修学数息的心是什么心?先了解说,原来这个就是意识心,是生灭心、是生死心,那么要能够正确地来自己能够现前观察到这个相貌,所以要以这个数息为方便,这样的话,有这个前提,把正知正见都先建立以后,再进入所谓的修学止观的方便里面来。
能够悟入这个五蕴诸行以后,接下来,第三个层次要悟入缘起修习;悟入缘起修习就是以数息为方便,悟入意识一念不生当中唯有五蕴诸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前面这个悟入五蕴这个法里面,一定要现前领受到,在意识一念不生当中并不是开悟,而唯有五蕴诸行、有色受想行识,依于入息出息而领受到五蕴诸法,此出入息依五蕴身心而有,身心依命根而有,命根依过去世造作身口意诸行而有,此过去世身口意诸行依无明而有,悟入无明若灭身口意诸行就灭,也就不会有命根,当然就不会有五蕴身心,出入息就灭了,这样来悟入缘起而修习入观。所以要能够进入到悟入缘起修习,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能够悟入唯有五蕴诸行,那么这一点特别在这里为大家申论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五蕴诸法是我们在现量中可以观察到的,只要能够建立正知正见,而且 佛陀在阿含
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五蕴的相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各种五蕴的相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可以从自身的现量中来观察确认,确实有五蕴诸法,而这个意识心本身所处的祂是属于识蕴。所以如果不能悟入这个五蕴诸行,当然接著说要悟入缘起,那就会误会了。所以能够悟入五蕴诸行,接下来再悟入这个五蕴法,到底它为什么会存在?色受想行识为什么会存在?而不能去假设说这个意识心是有个细意识,那么这个细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不能作这样的假设,假如说是作这样的假设的话,那么表示说他没有真正的领受到唯有五蕴诸行,而心里面却是期待的说,这个意识心在一念不生的时候,祂是属于细意识,祂跟意识不一样,那么这样子就等于说,自己没有领受到唯有五蕴诸行,那就不能再进入缘起修学了。
何谓五停心观(上)
正德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对于三宝已长养了信根,也想进一步修学的佛弟子,一定要找个让自己的心可以安住止息下来的方法;平常的心随著日常生活所需而攀缘散乱,随著烦恼妄想而起起落落,这样的散乱心没有能力可以止息下来,如理思惟观察内法而生起解脱智慧;心若不能止息下来,各个佛弟子其实都有别别不同的因缘,有的是因为贪欲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瞋恚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愚痴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骄慢特重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过度于世俗法中寻思而心散乱,不能如理思惟有这五种现象;根据个人的烦恼因缘有这五种,可以于相称缘安住其心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称为五停心观。哪五种呢?第一种:若贪欲重,应于不净缘安住其心;若瞋心重,应修慈愍而安住其心;若愚痴重,应于缘住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重,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重,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于这五种相称缘安住其心,就称为五停心观。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解说这五种,第一种是不净观,它对治贪欲,面对著有情色身毁坏以后,经过肿胀烂坏等朽秽不净为所缘,使得男女身色以及身触所产生的淫欲相应贪,能够因为安住于不净观,而将男女身根交合所领受细滑触乐受当作清净想,所生的种种希望、欲爱与味著都能灭除,这就是这个功德;那么因此观待不净所缘,并且能够将心安住于此不净所缘,使得身色相应的欲爱淫贪的心能够得到清净,那是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功德。
第二种说的是,以慈愍观来对治瞋,若是有人于有苦有情,或者于有乐的有情,不管是亲人、怨家,或者是非亲非怨三种类别,以平等心而无怨、无敌对、无损害,生起想要利益他们的意乐,这称为慈愍所缘;若瞋心特重者,常热恼不能止息,应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令瞋微薄,应这样思惟安住其心;若作意要让自己的亲人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并不困难,而进一步作意要让非亲非怨者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也不困难,而要作意让怨家得到世俗快乐与法乐是最困难的,而对于怨家尚且要作意愿意让他们得到世俗乐与法乐,更何况说是亲人与非亲非怨的人,而不给予他们世俗乐以及法乐,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亲怨或者非亲非怨都有五蕴身,都是无常无我的。从实相来说无我、无人、无众生,哪有能瞋、所瞋可说呢?接著还要再这样思惟,又一切有情都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都是苦的,不应在本性是苦的有情身上更增加其苦,而不给予世俗乐与法乐,也不应当说你不想当怨家的善知识而不去摄受怨家,那这样就不是菩萨;接著再进一步思惟,怨亲其实是没有决定性真实可得,这一世是亲人,未来世也可能成为怨家;这一世是怨家,未来世也可能成为亲人,一切其实没有决定性的,所以应该于一切有情发起平等心,如是缘于慈愍观安住其心,对治瞋心的热恼散动。
第三种以缘起观来对治愚痴,它是怎么样呢?藉由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的增上力,正确了知有生才有老病死诸法,因为前一世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诸行,所以才会有这一世的出生;而这一世也是一样持续地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行,所以一定会有未来世的出生;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才会造作爱、取、有身口意诸业,因为有无明所以才会造作身口意行而产生了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世苦果的苦芽;识、名色、六入、触、受都是本无今有,有已散坏不自在、无常、无我的;能够正确了知名色五蕴,既然本无今有,有已散坏、不自在,是无常、无我的虚妄法,那么于自己亲自经历因缘所生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境界后能安住其心,就能够如理思惟对治不知五蕴是生死法、不知五蕴是缘起性空而宝爱五蕴我见、我执的愚痴。
第四种,界差别观对治憍慢,指的是什么?就是藉由听闻正法,了知众生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和合所成,对这六界能正确解了、正确寻思,地它是坚硬相,水是湿润相,火它是煖相,风是轻动相,识是了别相,空界是虚空相;又能够正确地寻思,这一切界都是无常、无我、无男相、无女相;若能够于此一合相中的界差别性,若是说在这个一合相中的界差别性,不能了知有这些种种性的差别,那由这个界差别的和合五蕴身来发起高慢,由界差别所合成的五蕴身发起什么高慢呢?人我比较、男女相比较、身分地位尊卑比较、证量高下比较、在家、出家比较而生高慢,这就是颠倒,因为一切有情五蕴身都同样是地水火风空识所合成,各别界都是无常、无我、无男女相,合成之法如何能常住不坏,而有我及男女之相呢?
接著我们再来看第五种,以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这阿那波那一般人有的翻译成安那般那,或者直接讲安般,其实都是同样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佛弟子心多在世俗事务上寻思而散动,应该于阿那波那念正勤修学爱乐来驾驭其心,寻思散动若能够消除,那么心就能于所缘正法能够快速安住,专注于应该正思惟、应该正观察的清净解脱法来发起止观的功德用。而这个阿那波那念它有五种应该修习的次第,这五种应该修习的次第,我们来举《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的开示为大家解说,论中这么讲:“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何等为五?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瑜伽师地论》卷27)在这个论中 弥勒菩萨说:“这样的阿那波那念有这五种修习的次第,第一种就是算数修
习,也就是依于一般所说的数息;接著还要进入第二种层次,就是要悟入诸蕴修习;接著还要进入第三种层次,要悟入缘起修习;接著还要进入第四种,悟入圣谛修习;那接著就是第五种,要入于十六胜行修习,这整个完成才叫作所谓的阿那波那念的修习次第。”
那么,在到第四种悟入圣谛修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见道、断我见,接著第五种,十六胜行修习,就是要能够进入修道来断除我执烦恼。以下就针对这五种修习次第,来为大家解说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种算数修习,指的就是数息,它是依止于唿吸的入息出息,以这个入息为一,或者以入息出息为一,来进行一到十的算数,而让心能够安住这个算数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不散乱;这一到十的中间倘若散乱,离入息出息之外变成说攀缘于其他的妄想,那得要重头数,重头来数,从一来数,中间只要中断就得从一重头数,这个是多数道场所使用的方法,倘若能够中间不间断,将使得意识心随于入息出息而不动摇,清楚明白爱乐安住,而若不是缘于出入息的念,就会被惛沉睡眠所缠扰,或散乱于外,因此修数习的人他是爱乐于这个缘于出入息而安住的。
而数息不乱的功德有二:第一种就是能因此降伏攀缘,因为平常的心是散乱于外,散乱于这个色、声、香、味、触,散乱于外面的事物。那么藉著能够以自己内心的身中的这个入息出息为缘,然后从一数到十安住了,这安住的过程里面就降伏自己的心对于外五尘的攀缘了。第二种,能取于入出息相,因为平常意识心散乱于外,攀缘种种外界的外法,就不会去注意到自己入息出息的相貌到底是怎么样,所以说在第一种能从一数到十而安住以后,心应该要弃舍算数而随出入息不散乱;因为在从一数到十不会乱,这个时候心能安住以后还有个次第,就是要转进,叫随息,也就是数息,它其实基本上也是有次第,数息从一数到十,如果不能安住,当然要持续的从一数到十,而能安住以后要转而随息,随著出入息而不再数数。
能随息也有两种功德:第一种就是能因此而舍诸攀缘;第二种就是能善于取入出息之相,因为能够随于入出息的时候,这个心的定的力量又比较强一点,所以他能够随于入出息,就能够舍掉他这些对五尘的攀缘,同时也因为是随著入出息,所以更能够善于取入出息的相貌;那么能够随息之后,意识心就能够一心不乱,意识一心不乱以后,就能够善于安住自心而观照内法;一般道场的学人,若能从数、随、到止的阶段,让意识心安住不攀缘于烦恼,就会称这个清楚明白一念不生为开悟,其实这是个大误会啦!因为他们会认为现在我的心已经可以不分别了,其实祂还是分别;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当然就是前面教导他们的善知识教导错误,教导他们说:“你打坐数息这个心只要能够对外不分别,就好像是自在,那就是开悟。”那一念不生本身其实还是从意识心、散乱心的情况转变而来的,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意识心本来就是虚妄法,怎么可能说从散乱心转到一念不生,就会变成真实法呢?所以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就一定是因缘所生法,本质是不会变的,所以一般道场就把这个一念不生当开悟,其实真的是大误会,而且是个大妄语啊!不能了解说阿那波那念中,数息仅是第一个层次方便而已,应当知道要转进,第二个次第修学。
一般道场的学人产生大误会,刚刚为大家说的是,因为随学的善知识,没有为他们解说正确的解脱法道与佛菩提法道,因为在没有解说这两种法道的前提之下,那么就会误会把意识心能够从散乱心调伏下来,成为一念不生那就是开悟;如果说能够正确的来认知解脱法道与佛菩提法道,就知道意识心的本质,祂就是因缘所生法、祂是生灭法,祂不可能转变成这个金刚不坏的法,祂不可能说祂从散乱心转变为一念不生就变成不会毁坏。所以呢,因为没有将缘起性空与般若空正确的解说那个差别与关联,那就是一般道场的善知识。其实在教大众数息的前提之下,应该要先解说缘起性空与般若空,它这个内容的关联是什么?差别是什么?缘起性空它这个法不可能单独的存在,如果单独存在那不就变成断灭空吗?所以缘起性空它一定要以般若空为母法,由般若空来出生现象界的法,现象界的法才能够缘起性空的相貌,而般若空的法是哪一个心的法?绝对不是意识心的法,也要为大众来说明。因为现在要修止观的心是属于意识心,而意识心本身是缘起性空的法,让心能够止息下来就是要去寻觅那个般若空的心,也就是真如心,那是另外一个心,那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他们产生大误会,最重要的关键就是错误的要将虚妄的意识心修成金刚不坏的心;这样的话,变成具足我见而不知堕在我见中。
那么前面的数息能够安住以后,接下来就要悟入诸蕴修习,这个就是所谓的五停心观,安那般那念中的第二个修习次第,意识心能以数息方法安住而不动摇;接著要作意观察入息出息所依的五根身,它是色法、是属于色蕴,能领纳出入息的是受蕴,能取出入息相清楚了知的是想蕴,入息出息的造作就是行蕴,能分别出入息与境界的就是识蕴,而能够没有颠倒的了知亲见唯有五蕴诸行,而这些相貌如果说是意识心攀缘于外,散乱于外就不能如理来观察了。所以说,要能够观察,有这五蕴法的存在的前提,就是要能够让心止息下来,而安那般那念的前面的数息的方便,就只是让心止息下来。所以接著最重要就要进入悟入诸蕴的修习,要悟入现在这个意识心本身祂是属于什么法中,那么这个出息入息要依什么而有?依色蕴而有,没有这个色蕴就没有出入息;所以这个五根身本身是属于色法,会毁坏的。能够领纳有这个出入息的本身,这个领纳就是受蕴,同时意识心本身祂能够取出入息的相貌而清楚了知,那就是想蕴的法;出息入息它不断地造作,这就是行蕴;而现在本身能分别这出息入息的以及当时所处的境界,它就是识蕴的法。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确实可以来观察到五蕴它各有不同的法相,色法与四种心法它互不相似,刹那刹那变化而不能常住,所以对于前面说悟入只有五蕴诸行,也要知道色法与心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只有将散乱攀缘的意识心调伏止息下来以后,根据所听闻到的佛法正知见,以入息出息为方便来将意识心随数。
随著刚刚的数息接著随念,随著这个息的入出叫随念,而随著自己能够止息下来随定,而能确实观察五蕴我身的相貌。那么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也讲到,如果有的道场教导信徒们,修习这个数息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告诉他们,在佛法中这个数息到底是角色定位在哪里?然后佛法本身的知见要先认识的是,为什么生死是苦?为什么会有出生?那自己现在要修学数息的心是什么心?先了解说,原来这个就是意识心,是生灭心、是生死心,那么要能够正确地来自己能够现前观察到这个相貌,所以要以这个数息为方便,这样的话,有这个前提,把正知正见都先建立以后,再进入所谓的修学止观的方便里面来。
能够悟入这个五蕴诸行以后,接下来,第三个层次要悟入缘起修习;悟入缘起修习就是以数息为方便,悟入意识一念不生当中唯有五蕴诸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前面这个悟入五蕴这个法里面,一定要现前领受到,在意识一念不生当中并不是开悟,而唯有五蕴诸行、有色受想行识,依于入息出息而领受到五蕴诸法,此出入息依五蕴身心而有,身心依命根而有,命根依过去世造作身口意诸行而有,此过去世身口意诸行依无明而有,悟入无明若灭身口意诸行就灭,也就不会有命根,当然就不会有五蕴身心,出入息就灭了,这样来悟入缘起而修习入观。所以要能够进入到悟入缘起修习,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能够悟入唯有五蕴诸行,那么这一点特别在这里为大家申论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五蕴诸法是我们在现量中可以观察到的,只要能够建立正知正见,而且 佛陀在阿含
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五蕴的相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各种五蕴的相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可以从自身的现量中来观察确认,确实有五蕴诸法,而这个意识心本身所处的祂是属于识蕴。所以如果不能悟入这个五蕴诸行,当然接著说要悟入缘起,那就会误会了。所以能够悟入五蕴诸行,接下来再悟入这个五蕴法,到底它为什么会存在?色受想行识为什么会存在?而不能去假设说这个意识心是有个细意识,那么这个细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不能作这样的假设,假如说是作这样的假设的话,那么表示说他没有真正的领受到唯有五蕴诸行,而心里面却是期待的说,这个意识心在一念不生的时候,祂是属于细意识,祂跟意识不一样,那么这样子就等于说,自己没有领受到唯有五蕴诸行,那就不能再进入缘起修学了。
何谓五停心观(上)
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