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嫩这件事上,别老怪女演员

z
zhangyx5
楼主 (未名空间)

刘涛在《大宋宫词》里边扮嫩的冲上热搜了。

这部杀青两年的剧集,发稿前评分还在不断下滑...

围绕着剧集“扮嫩”的争议还在舆论中起飞,

我知道你肯定想问,观众明明很讨厌“扮嫩”,为什么还在层出不穷?

片方的选择有三个原因。

第一,年轻演员没办法说服制片方和平台。

第二,三集原则,片方要在剧集开播的三集内就把该展现的给铺垫完,无论后续塌不塌,只要前三集有热度,后续就有一定保障,年轻演员不背认可。

第三,年轻演员不卖片。剧集需要卖座,完全可以去请有实力且有演技的年轻演员,比如易洋千玺,刘浩存之类,但他们的身价高,挑剧本,不轻易卖身...

演员的选择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影视没有中年女演员合适的剧本。如果你不去“扮嫩”,那就只有去演大妈演配角演阿姨,选“扮嫩”还是“扮老”?多数人选嫩。

第二,幕后片方实在是给得太多了。

第三,女演员永不过期的少女心,以及戏路的上限,从出道到中年都是完美的少女人设...

孤掌难鸣,诞生了“扮嫩”畸形因素。

其实在欧美电影圈内,扮嫩不是件新鲜事,你经常能够看到40多岁的巨星,去饰演一个20几岁的少女。

那是因为欧美人的脸的确显成熟。

走在大街上的十几岁的孩子,你也许会感觉到她可能是二十出头。大多东方面孔,20岁和30岁的脸,区别比较明星(童颜除外)

因此在东方电影中,扮嫩一直都是极具复杂的选择,演员没戏接,只有去扮嫩,片方没办法,必须要有国民度好感的演员,于是翻车了...

在许多制片方看来,演员“扮嫩”是会引发争议,但从话题,开局表现来看,这已经是片方在取舍和权衡利弊后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因“扮嫩”引发的争议,又何尝不是一种热度。

中国的每年开播的剧集有300部,其中有200部是平台给钱的定制剧,这些定制剧的预算大多有限,请不到太有名的演员...

此外题材的原因,花这个钱去请一个老戏骨的实力派,人家都知道是平台定制剧,都各个珍惜着自己的羽毛,不愿意出演...

其实在美剧和日剧里边那些幼年角色,都是合适的演员来演,第一,人家的童星大多是演技出道,第二,演员体系要比国内成熟...

中国演员在做的是什么抢番位,如何赚更多的钱,中国人太多了,娱乐圈影视圈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快,而且有些演员给自己定位也很清楚——

她/他知道自己就是花瓶或者就普通中上游演技的演员,他就把演戏当成是一份工作,
没想过要去拿影帝影后,能赚钱就多赚钱,给自己以后的退出留足后路。

也有些人家就是有实力,有能力,又有资源的影帝影后或者是不缺资源的实力派演员,在圈里的人谁不清楚,如今的电视剧行业是平台独大。

有的时候,平台决定了这部戏谁来导演,谁来演,他们是会下放导演的选择权力,但是就给你3000万,3000万怎么拍?就国内这行情,怎么请演员。

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请那些国民度好感强的女演员来呗,先把手中的王炸牌打出去。搞艺术需要吃饭,但是吃饭不需要搞艺术。

中国女演员也没得选。强如国内女演员一骑绝尘的巩皇,在她30多岁之后产量大幅度下降。

虽然是有着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归来》《夺冠》这样的让他做主角的电影,但是前两部是张艺谋专门给她定制的,第三部她算是特别出演...

巩皇的地位不需要去证明自己,她没有合适的剧本大不了不演就是了,但是有的时候也没得选,比如在《花木兰》演的那个辣眼的巫婆角色。还有就是刘晓庆,如今也经常在电视剧里边扮演花季少女...

蒋雯丽,演《霸王别姬》的时候26岁了,就这么一张图,一个眼神,送子入园。演技就出来了。

即便到了40多岁,状态保持得很好,《金婚》还拿了影后...但是再往后,蒋雯丽也不
行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花季少女的角色不再属于她...

后边在《正阳门下小女人》演20多岁女人就显得有些辣眼睛了,能不能“扮嫩”跟面部保养关系不大。

为什么说不大?因为就算是脸部保养的再好,演员的行表,体态,步伐,台词功底都已经变了。

这就好比刘德华,59岁的刘德华,保养再好,他也绝不像30岁出头的青年,也不像40岁的青年,但刘德华不同的是,他有的是剧本可以挑...

中国女演员大多没有剧本。没有符合她们40岁出头的中年女演员的剧本,要演就只有去扮老或者是扮嫩,不选那就没有主角戏可以演,这个市场永远在讨好年轻观众。

年轻观众永远是最有消费潜力的群体。定制剧也永远是为这些人拍的,像《山河令》就是典型的定制耽美剧,路人随你怎么卖,反正不是拍给你看的,她拍的就是给女性看的...

所以,你也经常能够看到明明有些电视剧收视率不错,像历史剧正剧收视率都很高,但大多都没续集或者没有大制作。为什么?因为历史剧正剧的收视群体,他们大多是50岁往上了。

明星的价值最终还是需要回到购买的消费中去。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明星的流量本质在于,她要把自己的流量给变现,去通过代言或者出音乐消费粉丝...

粉丝消费明星,是通过明星的“表演”获取精神上的愉悦,明星消费粉丝,是让粉丝成为自己“钞能力”,这也是大多明星挤破脑袋也要代言奢侈品牌的原因。

奢侈品牌的代言,无形之中提高了明星的身价,提高了她们所谓的“稀有度”,又进而转化成消费者的信任,而这些购买力50多岁的观众是做不到的。

这很不礼貌,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所以你能看到,有些电视剧其实在电视台的收益率很高,但是在网播平台上播放量基本上吊车尾,甚至有些电视剧,电视是收视第一,但网播是倒数第一。

中国最好掏钱的其实还是女人。这个道理早在电子商务起家的时候便意识到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最具吸引力和最具购买力的永远是年轻的女性。

中年人购买力稍微弱些,因为中年人大多需要养孩子,还房贷车贷,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她们可以偶尔任性,她们不是最大的购买力,但中年女性依旧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因为,她们当中有一小部分是不缺钱的主,她们愿意去购买奢侈品...用一件的购买力
去顶上人家百件千件的购买力,得女粉得天下,于是有了如今的耽美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最狂热的是女星,是像刘亦菲那样的女星,但是如今天下变了,年轻女演员都很难出头了,你还记得彩妆广告的代言人是谁吗?是李佳琦。

事实就是这样,原本女性的代言群体正在被男性所一点点吞噬。从口红,到香水,再到奢侈品的箱,包...女演员的价值本身就在不断被无限制的压榨...

这不是一个职业歧视或者是性别歧视的问题,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但又很简单的是经济问题,影视作品都在向钱看齐。

我们没有影视作品去拍给空巢的老人,我们没有影视作品去关心50岁以上的观众群体,我们没有影视作品去在乎那些下沉的乡镇地区的人们的生活...

这不仅仅是中年女性的困境,也是我们身处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被边缘化群体的困境,只不过在矛盾的一面呈现在了极具曝光的“演员”身上罢了。

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我们如若要试图解决国内女演员吃青春饭,或者是好演员扮嫩这个怪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平台话语权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似乎正在朝向一个“画圈养羊”的分裂的怪象,用标签和分裂营造的粉丝经济去创造最可靠的价值,以前是广撒网,如今是定制土地去养韭菜,收割韭菜...

而背后资助那些工具的其实正是互联网,而这些平台话语权庞大所涉及的背后其实是垄断这个问题。有的时候,需要解决一个影视圈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谁在操控的问题。

国内的编剧许多都是大平台在养着的,他们当然不是没有良心没有心,而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们需要的是生活,他们只有像生活低头,像生存妥协...

至于女演员,她们也只有选择“扮嫩”因为没有她们的市场了,还是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解决中国影视的问题是,首先是要解决在影视剧为谁服务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我们老生常谈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