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重大事件,戏剧性一幕发生了

i
i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这个周末,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开了两周的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COP26),终于达成了协议。

但过程一波三折,主持人都几乎要哭了,很多人的心脏病都要出来了。

毕竟关系到地球未来,人们还是普遍期望一个积极的结果。

以至于当地时间周六(11月13日)傍晚19时04分,也就是北京时间周日凌晨1点04分,路透社兴奋地报道,当他们记者询问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协议是否通过时”,解振华竖起了大拇指。

当然,解振华也说了一句,“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没有被充分听取。”

19时23分,COP26大会主席、英国内阁大臣阿洛克·夏尔马宣布,“现在到了决定的时候了。”

也就是说,各国该表决了。

但平地又起波澜。

19时40分,印度环境部长突然打断议程,要求更改《格拉斯哥气候协定》相关条款。眼看决议有可能难产甚至失败,夏尔马声音变得哽咽,看起来“好像要哭了”( looked like he was about to cry)。


印度最后关头提出的,其实是印、中等很多国家都同意的一个意见,修改一个关键词,即要求各国加速“逐步淘汰”(phase out)煤炭,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

大概半个小时后,《协定》内容紧急修改完成。终于,经过26年、26次国际磋商后,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定通过。

一度要哭的夏尔马,情绪激动地敲响木槌,宣告了这次谈判的完成。

这个戏剧性的插曲,也显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立场。

不错,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未来,温室气体要减少排放。但这个气候协定,直接点出煤炭而不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个人观点,背后是国家利益的考量。

因为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20年前,西方国家煤炭消费,与印度和中国差不多,都约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西方毕竟是发达国家。到2020年,美国和欧盟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分别由23%、12%萎缩至6%、4%。但作为廉价能源,煤炭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等国,占据较大的比重。

转换成石油、天然气以及绿色能源,需要更高成本,发展中国家即便是有心,也未必有这个实力。不切实际走路太急,那是会摔跤,甚至引发民生危机的。

更何况,地球变成这样,很大程度是西方工业化的“历史性贡献”,西方人的平均碳排放,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以前是,现在也是。

现在的西方可以不需要煤炭,但印度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所以,印度坚持认为,让煤炭逐步减少的共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才是合理的,对气候正义也是合理的。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说:“文本这样通过是一种妥协。它们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利益、条件、矛盾和国家的政治意愿。”

这是周末最大的事件,决议的一些条款,势必也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

几点小感受吧。

第一,戏剧性一幕背后的利益分歧。最后关头,印度一定要改一个词,还是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好比吃西餐,西方人已经吃完了主菜,最后吃甜点了;发展中国家刚坐下准备开吃,西方人就说,大家都吃差不多了,都别再吃了。那你叫穷人怎么过日子?


第二,我们所做得,还远远不够。两个层面,一是这些举措,离有效应对全球变暖还有差距,古特雷斯就警告:"气候灾难仍然在敲门"。另一个层面,地球上的排放,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干的,穷国现在要少排放,势必牺牲发展,那富国就必须多支持,但这又远远不够。

第三,竞猜一下,谁将是落实模范生?西方有句谚语,从言辞到行动,有很长的距离。决议是达成了,但更重要的,是落实。谁将是模范生呢?别忘了,很多国家都有过反复的,而且是重大反复。比如美国,还退出过《巴黎协定》,下一届美国政府,会不会又翻烧饼呢?

第四,中美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坦率地说,没有中美的合作,尤其是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宣言,这次COP26不会有这样的积极结果。还是解振华那句话说得好: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当然,这更要看美方的诚意,有没有大格局、大担当。

接下里的这几天,世界最瞩目的事件,无疑就是中美视频峰会了。

不出意外的话,哪怕新闻通稿,我们都可以看到领导人的不同格局和历史担当。不信,大家就看吧。淡定,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