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两大洋保护为何要建立海外基地 美:我们已被包围

a
anews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一般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居于北半球,夹于两大洋之间,居于北美洲大陆之上,远离欧亚大陆,拥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的先天的独特地理优势。


​这种先天优势,也为美国立国以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证明,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美国的本土从未被世界大战的战火蹂瞒过。

因为本土未遭战火,所以美国的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二战期间,世界其余国家都被拖入战争中,无暇发展本国工业,这就给美国提供一个发战争财的机会,也由此战后的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世界最强国家。

尽管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强,但是我们知道,战后的美国在海外进行了数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参与这些战争的目的难道仅仅是维护其“世界第一”的名头吗?

美国人当然不会这么狭隘,对他们来说这些战争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航空母舰、潜艇、导弹与核武器的出现及在战争中的大量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安全环境的认知。

美国人斯皮克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的时候,提出了地缘政治理论的“边缘地带学说”。斯皮克曼调整了绘制世界地图的投影和画法,以西半球为地图的中心,重新阐释了美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美国在地理上是被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和澳洲包围着的(国家)”


从这样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就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英国人麦金德在提出地缘政治理论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时的一个假想:

“如果‘大大陆’(即指欧亚大陆),整个‘世界岛’(指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或其大部,在将来某一个时期成为海上强国单一的和统一的基地,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大陆’的一大部分可能有一天统一于一个势力之下,可能以之为基地,建成一个无敌的海上强国吗?”

随着飞机、航母和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量使用,以及轴心国的联合与扩张,使得麦金德的这一假想变成了一个让人极度忧虑的现实问题。


麦金德曾强烈呼吁:

“难道我们不该认识到,就战略而论,这是世界自由的最重大的威胁,并且在我们新的政治制度中应设法加以防止吗?”

自然这句话引起美国极大关注。

对于如何防止来自统一欧亚大陆的威胁,麦金德曾原则性地指出:内新月地带的诸如印度、朝鲜这样的国家可以成为反抗枢纽国家(即欧亚大陆国家)向边缘地区扩张的桥头堡。而外部的海军可以从这些桥头堡支持陆上部队来迫使枢纽联盟也部属陆上部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


而这一笼统的设想被美国人斯皮克曼进一步加以细化。在其对“边缘地带学说”阐释中,斯皮克曼直接指出,美国一旦面对联合起来的欧亚边缘地区,仍将会发现自己无可奈何地被一个优势的力量所包围。

因此,它的主要政治目标,无论是在战争时期或和平时期,必须是防止旧世界几个实力中心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利益。

斯皮克曼觉得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的军事力量无需在本土周边起作用,而是应该跨过大洋进驻欧亚边缘地区。因此大洋彼岸的陆上基地对于美国来说至关重要。

这一做法的核心,是通过边缘地区的军事存在来抑制欧亚大陆主要国家的发展,防止其拥有出海口,或避免其利用自身的陆上资源发展海军。


斯皮克曼便以此从战略上向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制定献策。尽管斯皮克曼在战争还未结束便离开了人世,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其提出的基于“边缘地带学说”的方案,的确对美国战后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其当时没有直接表明,但是斯皮克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中就向美国政府所提的这一建议,却从战略的高度道出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遏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溃败,美国和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冲突开始凸显。

在对战后国际秩序安排中的国家利益冲突,两国领导人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意识形态因素的催化下,最终导致美苏两国战后不久便开始了冷战。

这时麦金德的理论发挥了作用,为防止欧亚大陆被统一进而带来的威胁,美国决定对苏联进行遏制。


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杜鲁门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民主自由,另一种则是极权主义,二者之间存在斗争。

美国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及时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以消除某些国家极权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反苏联和反共产主义的本质。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实施,使遏制由理论变成了具体的政策,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后美国进行了数十次的海外战争,其实目的都是对海外国家进行遏制,其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目的很明确,坚决遏制共产主义,但是越南战争完全失败,朝鲜战争只能算是维护了曾经的形势,最终结果应该说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