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西方各国“仓皇出逃”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4月27日 19点42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o
onews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一周前,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价值 2435 亿日元的“改革供应链”的项目,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离中国。同时紧接着,白宫席经济顾问 Larry Kudlow 提议:“对于从中国搬回美国的企业,政府应该100%报销搬迁成本”,将供应链搬出中国,似乎成了过去两三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的热门话题。而美国和日本的某些政府官员鼓励企业从中国迁出,也是明显的去全球化行为。一时间风声鹤唳,随着中国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工厂也开始逐渐全面复工,“把供应链撤出中国”的噪音也是愈加强烈,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经典出自名著《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周到三国,中华大地上演的分分合合。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
全世界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历程
回顾历史,目前全世界总共经历了三次全球化和两次去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进行了殖民主义扩张,同时带动了全球自由贸易,但是一战终结了这波浪潮。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了三大经济组织,也即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在“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机构的作用下开始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但是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打击,甚至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1983-1984,1979-1980),世界贸易总额与GDP之间的比例都有所下降,反映出了经济衰退下,第二次全球化结束和去全球化的开始。而第三次全球化则开始于冷战的结束。而冷战之后的全球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各国跨越国界形成了一个更大、更自由的市场,此次全球化带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低通胀、高增长时代。
为什么要全球化?
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全球化?以及为什么又要去全球化?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C国,只生产两种商品:衣服和手机。A国一天能生产800件衣服或者4个手机,C国一天能生产1000件衣服或者1个手机,如果两国间没有贸易各自独立生产,那么两天后A国手里会有800件衣服和4个手机,C国手里会有1000件衣服和1个手机,然而国际贸易的神奇之处就是不需要增加投入仅仅通过贸易,就能让财富凭空增加,我们来看一下国际贸易是如何神奇地创造财富?
在手机生产方面,A国与C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衣服生产方面,C国与A国相比,也高出一筹。如果A国只生产具有优势的手机C国只生产衣服,那两天后A国产出了8个手机,C国产出了2000件衣服,然后A、C两国开始贸易,C国用1000件衣服换了A国2个手机,贸易完成后,A国的财富由8个手机变成了1000件衣服和6个手机,C国的财富由2000件衣服变成了1000件衣服与2个手机,A国比自己闷头生产时竟然多了200件衣服和2个手机,同时C国则多了1个手机,就因为A和C两国明确分工干了各自擅长的工作并互通贸易,两个国家的财富就都增加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一目了然,但理论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会出现2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第一、理论中制衣工人可以马上转变成手机工人,但现实中A国的手机行业不能完全吸收失业的制衣工人,因为大量的制造业转移他国,A国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与贫富差距。
第二、理论中C国应该只生产有比较优势的衣服,不应该生产手机,但现实中C国不甘心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通过努力发展手机行业逐步超越A国。由于C国的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不断的提升,本应分布于全球各国的行业生产制造,逐渐地集中到了C国。当前C国是全世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按照联合国的产业分类,C国是全球唯一的拥有全产业门类的国家,C国制造业总产值在全球的制造业当中占比30%,随着C国的经济总量达到A国的2/3,庞大的产业链体系逐步影响到A国的经济命脉,以及A国和C国的贸易冲突愈演愈烈,A国也开始考虑去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去全球化?
此次新冠疫情凸显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认识到危机时刻本国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是多么重要,因此更加速了去全球化的步伐。然而,试图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又谈何容易?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才建成的高科技生产线,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机床、复杂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型至以自动化、信息化为主的工业 3.0 时代。 毋庸置疑中国高科技产业链的优势,并不是成本,而是强大的生态系统,未来的工业,也不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而是所谓工业 4.0 时代。
那么总结说来,面对未来产业链格局的改变,中国应该怎么做?
中国必须强化生态系统的粘性。目前,中国的 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远远领先其它新兴市场,我们需要发展更智能的产业链,为科技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吸引跨国企业加强投资。
中国也必须要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强化本地产业链的吸引力。即使中国不打算通过贸易战保护自己的市场,产业链与市场的距离和便捷性,也会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吸引力。试想: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卖得不好,Elon Musk 真的会来中国设厂吗?
而产业链从业者,也要认真适应多样化来源的产业链趋势,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少批量、长距离、多来源协作做足准备。工厂需要部署更精密的信息系统,处理来自多个地区、零碎又杂乱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也要开拓更多的物流渠道,进一步适应把少批量的货物频繁地送到从未接触过的区域;此外,大家也需要预留出更多的冗余时间和库存,寻找更多的多样化产业链,以应付国际贸易里可能出现的各种磨擦和意外。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一周前,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价值 2435 亿日元的“改革供应链”的项目,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离中国。同时紧接着,白宫席经济顾问 Larry Kudlow 提议:“对于从中国搬回美国的企业,政府应该100%报销搬迁成本”,将供应链搬出中国,似乎成了过去两三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的热门话题。而美国和日本的某些政府官员鼓励企业从中国迁出,也是明显的去全球化行为。一时间风声鹤唳,随着中国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工厂也开始逐渐全面复工,“把供应链撤出中国”的噪音也是愈加强烈,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经典出自名著《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周到三国,中华大地上演的分分合合。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
全世界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历程
回顾历史,目前全世界总共经历了三次全球化和两次去全球化的浪潮,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进行了殖民主义扩张,同时带动了全球自由贸易,但是一战终结了这波浪潮。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了三大经济组织,也即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在“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机构的作用下开始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但是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打击,甚至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1983-1984,1979-1980),世界贸易总额与GDP之间的比例都有所下降,反映出了经济衰退下,第二次全球化结束和去全球化的开始。而第三次全球化则开始于冷战的结束。而冷战之后的全球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各国跨越国界形成了一个更大、更自由的市场,此次全球化带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低通胀、高增长时代。
为什么要全球化?
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全球化?以及为什么又要去全球化?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C国,只生产两种商品:衣服和手机。A国一天能生产800件衣服或者4个手机,C国一天能生产1000件衣服或者1个手机,如果两国间没有贸易各自独立生产,那么两天后A国手里会有800件衣服和4个手机,C国手里会有1000件衣服和1个手机,然而国际贸易的神奇之处就是不需要增加投入仅仅通过贸易,就能让财富凭空增加,我们来看一下国际贸易是如何神奇地创造财富?
在手机生产方面,A国与C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衣服生产方面,C国与A国相比,也高出一筹。如果A国只生产具有优势的手机C国只生产衣服,那两天后A国产出了8个手机,C国产出了2000件衣服,然后A、C两国开始贸易,C国用1000件衣服换了A国2个手机,贸易完成后,A国的财富由8个手机变成了1000件衣服和6个手机,C国的财富由2000件衣服变成了1000件衣服与2个手机,A国比自己闷头生产时竟然多了200件衣服和2个手机,同时C国则多了1个手机,就因为A和C两国明确分工干了各自擅长的工作并互通贸易,两个国家的财富就都增加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一目了然,但理论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会出现2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第一、理论中制衣工人可以马上转变成手机工人,但现实中A国的手机行业不能完全吸收失业的制衣工人,因为大量的制造业转移他国,A国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与贫富差距。
第二、理论中C国应该只生产有比较优势的衣服,不应该生产手机,但现实中C国不甘心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通过努力发展手机行业逐步超越A国。由于C国的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不断的提升,本应分布于全球各国的行业生产制造,逐渐地集中到了C国。当前C国是全世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按照联合国的产业分类,C国是全球唯一的拥有全产业门类的国家,C国制造业总产值在全球的制造业当中占比30%,随着C国的经济总量达到A国的2/3,庞大的产业链体系逐步影响到A国的经济命脉,以及A国和C国的贸易冲突愈演愈烈,A国也开始考虑去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去全球化?
此次新冠疫情凸显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认识到危机时刻本国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是多么重要,因此更加速了去全球化的步伐。然而,试图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又谈何容易?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才建成的高科技生产线,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机床、复杂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型至以自动化、信息化为主的工业 3.0 时代。 毋庸置疑中国高科技产业链的优势,并不是成本,而是强大的生态系统,未来的工业,也不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而是所谓工业 4.0 时代。
那么总结说来,面对未来产业链格局的改变,中国应该怎么做?
中国必须强化生态系统的粘性。目前,中国的 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远远领先其它新兴市场,我们需要发展更智能的产业链,为科技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吸引跨国企业加强投资。
中国也必须要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强化本地产业链的吸引力。即使中国不打算通过贸易战保护自己的市场,产业链与市场的距离和便捷性,也会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吸引力。试想: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卖得不好,Elon Musk 真的会来中国设厂吗?
而产业链从业者,也要认真适应多样化来源的产业链趋势,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少批量、长距离、多来源协作做足准备。工厂需要部署更精密的信息系统,处理来自多个地区、零碎又杂乱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也要开拓更多的物流渠道,进一步适应把少批量的货物频繁地送到从未接触过的区域;此外,大家也需要预留出更多的冗余时间和库存,寻找更多的多样化产业链,以应付国际贸易里可能出现的各种磨擦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