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快递“最后一公里”三国杀,丰巢为何此时举起镰刀?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5月11日 23点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i
inews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编者按:丰巢成为过街老鼠,不仅用户群起而攻之,连业主委员会也加入声讨。让用户免费使用了5年的丰巢,为何突然选择此时向用户收费?
直接起因源于丰巢4月30日新推出的会员服务,要么会员用户每月支付5元,智能快递柜免费保留7天,要么非会员用户只享受12小时免费保留服务,超时部分,每12小时收取0.5元费用。就是这五毛钱引发了一场舆论混战,于熟悉互联网模式的人来说,或许早有心理准备,但于普通人而言,这突如其来的收费则难以被接受。
不出意外,我们可以判定,丰巢这次是绝不会妥协的。原因就在于,当用户与丰巢隔空开战时,一个消息被忽视了。5月5日晚,顺丰控股发布了一份公告,内容涉及丰巢系与速递易的收购交易。如果按照当前的方案,一旦交易完成,国内最大的两大快递智能柜企业将合二为一,并由丰巢系主导。据媒体报道,新丰巢的市场份额近70%。这也就不难理解,丰巢为什么可以傲娇的喊出“你可以选择不用”!
如果再深入探究,5毛钱背后的利益格局超出想象。顺丰的战略布局、最后一公里的争夺、电商的角力、快递的行业变革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影子。
“最后一公里”之战
2015年,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三大快递公司和物流巨头普洛斯成立了丰巢科技,随后智能柜开始出现在全国的各个小区。彼时,顺丰占比35%,申通、中通、韵达各占20%,普洛斯占比5%。一个行业中,同行难得如此团结。同一年,另一个阵营同步诞生。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联合中国邮政、圆通、百世汇通加大力度布局菜鸟驿站,以实体自体网点的业态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单从成员来看,可谓泾渭分明。需要注意的是,当年,成都有一家上市公司推出的速递易智能快递柜已经在全国耕耘了3年多,扩张到79个城市,布放网点超过3万个。
之后的故事,基本就沿着这三条线演绎。
不到两年,最初的格局就出现第一次大变化。2017年1月份,丰巢进行了A轮融资,钟鼎投资、鼎辉投资等风投机构入场,原股东追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中,中通并未增资,申通2亿元的认购权只行使了一半,也就是1亿元;另外,钟鼎投资与普洛斯有着直接关联,普洛斯的CEO梅志明是钟鼎投资的创始人之一。
2017年6月份,菜鸟与丰巢爆发了互相封杀大战。仅仅被爆出一周后,菜鸟迅速投资了速递易,而中国邮政和复星也在较早时间成为速递易的股东。明星巨头的加入,很快使得速递易和丰巢成为智能快递柜市场的两大玩家。
事情远不止于此,阿里与菜鸟一边推动菜鸟驿站的扩大,一边入股速递易,还腾出一只手不断挖丰巢的墙角。到了2018年,通达系全面撤出丰巢,投入阿里阵营。2018年1月份,丰巢进行B轮融资,申通、韵达全面转让全部股权退出,而中通在此之前已全部出清。同年5月份,申通、中通和韵达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对菜鸟驿站进行增资,其中中通获得菜鸟驿站大约10%股权。之后的故事也顺理成章,阿里系相继投资了通达系成为其股东,至此,通达系全面倒向阿里。
而B轮融资后的丰巢,基本成为了顺丰系的独角戏,顺丰关联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70%,其余股东除了普洛斯有一定的业务协同外,基本以风投和持股平台为主。相比菜鸟驿站股东之间的业务系统,丰巢显得势单力薄。
新丰巢举起镰刀
丰巢的翻盘或许就在最近。
5月5日的公告显示,丰巢开曼的子公司丰巢网络与中邮智递(速递易的运营主体)及其股东签署一揽子交易协议,中邮智递原股东中邮资本(中国邮政全资子公司)、三秦控股、浙江驿宝(菜鸟子公司)、明德控股等减资退出,中邮智递成为丰巢开曼的全资子公司,但原股东可以认购丰巢开曼的增发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丰巢吞掉速递易的同时,阿里系全面撤出,工商资料显示,代表阿里的浙江驿宝法人已变更为中邮资本的子公司。从阿里的风格来看,无法控股的企业不太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速递易的插曲或许只是一场财务投资或者战略防守,真正的武器还是菜鸟驿站。
通过一些列资本运作,顺丰系成为当之无愧的智能快递柜霸主,媒体报道,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40多万组快递柜,其中丰巢投入18万组,占比44%,速递易投入约10万组,占比约25%。至此,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战场上,由三足鼎立变成顺丰新丰巢-阿里菜鸟驿站两阵对垒。
新丰巢现在的局面是,联手国资(并且是与快递管理部门直接相关的国资),拥有市场近70%份额。或许这就是丰巢不顾用户反对而坚持收费的最大底气。
新丰巢举起镰刀的另一大原因或许与顺丰也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丰巢的股东背景,在收购速递易之前,企查查数据显示,丰巢最大的股东是深圳玮荣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6.07%;深圳市顺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0.29%;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28%;深圳市丰巢科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为5.87%。
穿透去看,深圳玮荣的控股股东为明德控股,明德控股还是上市公司顺丰控股的控股股东;明德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和法人是顺丰创始人王卫,;顺丰投资则是顺丰控股的子公司;丰巢科技合伙企业则是一家员工持股平台。简单说,就是王卫的明德控股通过对深圳玮荣、顺丰控股(子公司顺丰投资)的控股以及对员工持股平台的控制,实现了对丰巢的控制。
不难发现,在这一连串公司里,唯有顺丰控股和丰巢是实体业务,即产生现金流和利润的业务,其它皆带资本属性。因此,顺丰能够举起镰刀的空间也只有两大实体产业。
丰巢变现迫在眉睫
2019年,顺丰控股的财报并不亮眼。
顺丰控股去年全年营收1121.93亿,同比增长23.37%;归母净利润57.97亿元,同比增长27.23%。但是,净利润中非经常损益项目占比很大,按照财报的计算方式,剔除这部分,净利润不升反降0.08个百分点,毛利率则下滑0.5个百分点。顺丰控股将原因归结于人工成本上升、科技投入加大、快递均价下滑所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递市场,顺丰2019年的快件量实现了28%的同比增速,但票均收入却下降5.67%。这与市场的确有关系,据邮政部门数据显示,快递平均单价以连续数年下降,近三年就从12.37元降至11.80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时效、经济快件依然占据了高达74%多的比例,也就是说快递业务目前支撑着顺丰控股在新业务方面的开拓(比如冷运、医药、同城、供应链等),以及为科技投入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而快递市场,顺丰的优势也在不断缩小。从订单量维度来看,2019年顺丰不到8%的占比低于申通的11.6%,圆通的14.4,韵达的15.83%。顺丰的优势在于客单价高,但逐年降低的均价将逐步侵蚀这一优势。
而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则是通达系在电商领域的一骑绝尘,与阿里的深度绑定,以及拼多多的崛起,使得电商订单向通达系倾斜。
因此,对于顺丰系而言,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困境,还是布局新业务,都需要减少亏损,增加现金流。财报显示,旗下的物流园已经开始资产证券化。而除了资本运作外,实体业务也需要争取更多的现金流,最起码也要减少烧钱的程度。而丰巢显然是一项需要尽快止血的业务。
快递柜亏损多少?看看当年的速递易就知道了,一度差点拖垮三泰控股这家上市公司。丰巢披露的经营数显示,2017年亏损3.85亿;2018年前五个月亏损2.49亿;成立五年来亏损总计20亿。如果再收购速递易,恐怕亏损将继续扩大。
梳理完丰巢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看出,丰巢此次向用户收费已经没有退路,所有的抵制都无法撼动商业逻辑。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编者按:丰巢成为过街老鼠,不仅用户群起而攻之,连业主委员会也加入声讨。让用户免费使用了5年的丰巢,为何突然选择此时向用户收费?
直接起因源于丰巢4月30日新推出的会员服务,要么会员用户每月支付5元,智能快递柜免费保留7天,要么非会员用户只享受12小时免费保留服务,超时部分,每12小时收取0.5元费用。就是这五毛钱引发了一场舆论混战,于熟悉互联网模式的人来说,或许早有心理准备,但于普通人而言,这突如其来的收费则难以被接受。
不出意外,我们可以判定,丰巢这次是绝不会妥协的。原因就在于,当用户与丰巢隔空开战时,一个消息被忽视了。5月5日晚,顺丰控股发布了一份公告,内容涉及丰巢系与速递易的收购交易。如果按照当前的方案,一旦交易完成,国内最大的两大快递智能柜企业将合二为一,并由丰巢系主导。据媒体报道,新丰巢的市场份额近70%。这也就不难理解,丰巢为什么可以傲娇的喊出“你可以选择不用”!
如果再深入探究,5毛钱背后的利益格局超出想象。顺丰的战略布局、最后一公里的争夺、电商的角力、快递的行业变革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影子。
“最后一公里”之战
2015年,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三大快递公司和物流巨头普洛斯成立了丰巢科技,随后智能柜开始出现在全国的各个小区。彼时,顺丰占比35%,申通、中通、韵达各占20%,普洛斯占比5%。一个行业中,同行难得如此团结。同一年,另一个阵营同步诞生。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联合中国邮政、圆通、百世汇通加大力度布局菜鸟驿站,以实体自体网点的业态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单从成员来看,可谓泾渭分明。需要注意的是,当年,成都有一家上市公司推出的速递易智能快递柜已经在全国耕耘了3年多,扩张到79个城市,布放网点超过3万个。
之后的故事,基本就沿着这三条线演绎。
不到两年,最初的格局就出现第一次大变化。2017年1月份,丰巢进行了A轮融资,钟鼎投资、鼎辉投资等风投机构入场,原股东追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中,中通并未增资,申通2亿元的认购权只行使了一半,也就是1亿元;另外,钟鼎投资与普洛斯有着直接关联,普洛斯的CEO梅志明是钟鼎投资的创始人之一。
2017年6月份,菜鸟与丰巢爆发了互相封杀大战。仅仅被爆出一周后,菜鸟迅速投资了速递易,而中国邮政和复星也在较早时间成为速递易的股东。明星巨头的加入,很快使得速递易和丰巢成为智能快递柜市场的两大玩家。
事情远不止于此,阿里与菜鸟一边推动菜鸟驿站的扩大,一边入股速递易,还腾出一只手不断挖丰巢的墙角。到了2018年,通达系全面撤出丰巢,投入阿里阵营。2018年1月份,丰巢进行B轮融资,申通、韵达全面转让全部股权退出,而中通在此之前已全部出清。同年5月份,申通、中通和韵达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对菜鸟驿站进行增资,其中中通获得菜鸟驿站大约10%股权。之后的故事也顺理成章,阿里系相继投资了通达系成为其股东,至此,通达系全面倒向阿里。
而B轮融资后的丰巢,基本成为了顺丰系的独角戏,顺丰关联公司的持股比例超过70%,其余股东除了普洛斯有一定的业务协同外,基本以风投和持股平台为主。相比菜鸟驿站股东之间的业务系统,丰巢显得势单力薄。
新丰巢举起镰刀
丰巢的翻盘或许就在最近。
5月5日的公告显示,丰巢开曼的子公司丰巢网络与中邮智递(速递易的运营主体)及其股东签署一揽子交易协议,中邮智递原股东中邮资本(中国邮政全资子公司)、三秦控股、浙江驿宝(菜鸟子公司)、明德控股等减资退出,中邮智递成为丰巢开曼的全资子公司,但原股东可以认购丰巢开曼的增发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丰巢吞掉速递易的同时,阿里系全面撤出,工商资料显示,代表阿里的浙江驿宝法人已变更为中邮资本的子公司。从阿里的风格来看,无法控股的企业不太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速递易的插曲或许只是一场财务投资或者战略防守,真正的武器还是菜鸟驿站。
通过一些列资本运作,顺丰系成为当之无愧的智能快递柜霸主,媒体报道,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40多万组快递柜,其中丰巢投入18万组,占比44%,速递易投入约10万组,占比约25%。至此,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战场上,由三足鼎立变成顺丰新丰巢-阿里菜鸟驿站两阵对垒。
新丰巢现在的局面是,联手国资(并且是与快递管理部门直接相关的国资),拥有市场近70%份额。或许这就是丰巢不顾用户反对而坚持收费的最大底气。
新丰巢举起镰刀的另一大原因或许与顺丰也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丰巢的股东背景,在收购速递易之前,企查查数据显示,丰巢最大的股东是深圳玮荣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6.07%;深圳市顺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0.29%;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28%;深圳市丰巢科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为5.87%。
穿透去看,深圳玮荣的控股股东为明德控股,明德控股还是上市公司顺丰控股的控股股东;明德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和法人是顺丰创始人王卫,;顺丰投资则是顺丰控股的子公司;丰巢科技合伙企业则是一家员工持股平台。简单说,就是王卫的明德控股通过对深圳玮荣、顺丰控股(子公司顺丰投资)的控股以及对员工持股平台的控制,实现了对丰巢的控制。
不难发现,在这一连串公司里,唯有顺丰控股和丰巢是实体业务,即产生现金流和利润的业务,其它皆带资本属性。因此,顺丰能够举起镰刀的空间也只有两大实体产业。
丰巢变现迫在眉睫
2019年,顺丰控股的财报并不亮眼。
顺丰控股去年全年营收1121.93亿,同比增长23.37%;归母净利润57.97亿元,同比增长27.23%。但是,净利润中非经常损益项目占比很大,按照财报的计算方式,剔除这部分,净利润不升反降0.08个百分点,毛利率则下滑0.5个百分点。顺丰控股将原因归结于人工成本上升、科技投入加大、快递均价下滑所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递市场,顺丰2019年的快件量实现了28%的同比增速,但票均收入却下降5.67%。这与市场的确有关系,据邮政部门数据显示,快递平均单价以连续数年下降,近三年就从12.37元降至11.80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时效、经济快件依然占据了高达74%多的比例,也就是说快递业务目前支撑着顺丰控股在新业务方面的开拓(比如冷运、医药、同城、供应链等),以及为科技投入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而快递市场,顺丰的优势也在不断缩小。从订单量维度来看,2019年顺丰不到8%的占比低于申通的11.6%,圆通的14.4,韵达的15.83%。顺丰的优势在于客单价高,但逐年降低的均价将逐步侵蚀这一优势。
而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则是通达系在电商领域的一骑绝尘,与阿里的深度绑定,以及拼多多的崛起,使得电商订单向通达系倾斜。
因此,对于顺丰系而言,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困境,还是布局新业务,都需要减少亏损,增加现金流。财报显示,旗下的物流园已经开始资产证券化。而除了资本运作外,实体业务也需要争取更多的现金流,最起码也要减少烧钱的程度。而丰巢显然是一项需要尽快止血的业务。
快递柜亏损多少?看看当年的速递易就知道了,一度差点拖垮三泰控股这家上市公司。丰巢披露的经营数显示,2017年亏损3.85亿;2018年前五个月亏损2.49亿;成立五年来亏损总计20亿。如果再收购速递易,恐怕亏损将继续扩大。
梳理完丰巢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看出,丰巢此次向用户收费已经没有退路,所有的抵制都无法撼动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