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说中的EB1a申请真的遥不可及吗?

w
weimingyimin
楼主 (未名空间)

扫码关注未名移民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移民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移民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2010年九月一日,通宵一晚后,硕士论文赶在截止日期交给教授。早上六点多,拎着行李就奔向机场,开启了四周的美国东岸的暑期旅行。和朋友开车自驾去了几个耳熟能详的大城市,匹兹堡,华盛顿,纽约,费城,芝加哥,见识了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欧洲大城市的美国特有的生活后,对这片土地更加产生了好奇感,对多元文化感到新鲜,对合理的房价物价心动不已(几个大城市除外)。从大学开始,喜欢上了美剧:越狱,24小时,老友记,绝望主妇,欲望都市;也接触了更多震撼人心的电影:肖申克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乱世佳人,阿甘正传,等等。自己几次亲身旅游体验加上各种潜移默化以及朋友对我坚持不懈地洗脑(说美国适合年轻人,适合奋斗),在深受不如意第一份工作的折磨后,开始了我的绿卡申请之路。

我大学和硕士都是材料专业,博士期间在德国某知名大学物理系,但也还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和大多数申请杰出人才签证(EB1A)的人一样,我通过老三样来证明自己:文章,引用量,和各种杂志的评审。同时,还添加了一些算是媒体报道/采访的专栏。

文章这方面,我算是“因祸得福”。在读博士期间,被教授逼的紧,给的任务量也特别大,几年时间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度过的,包括周末,甚至还要通宵做实验。由于用力过猛,几篇文章下来,肩膀已经是硬到不行,“硬化”的肩膀是在我毕业后四五年后才渐渐稍显好转。积累文章的质量和数量,得靠努力,时间和运气。通常读博士会比读硕士发文章机会多很多。我一共13篇文章,其中一作七篇,一篇有幸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当时影响因子是16左右;其它杂志的影响因子当时也都在7,8左右。那些还在寒窗苦读的博士们,加油!即使不是为了留在学术界,或许现在的苦逼会在未来不经意间对你的发展有所帮助,至少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选择。我曾经也只是为了完成教授给的任务,不辜负他的期望,更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投入,从来没想过以后可以用来申请绿卡这种事情。

引用量,在我博士毕业之前从来没重视过。后来也是为了找工作,听从教授的意见,开始在几个能统计引用量的平台(比如google scholar, Researchgate)上建立了自己的页面,后来也是意外得知可以用在申请绿卡上。通常如果你从事一些比较热门的领域,你发表文章的引用量就相对比较容易上去。引用量,自己能主导的很少,只能看你的课题是否热门,你的研究是否有趣,以及时间的积累,是一个典型的“选择/运气大于努
力”的一个衡量参数。这里你可以做些数据分析进行各种发挥,通过地图来分析你的研究被哪些国家的科学家引用的最多(如下图),哪些大学的,是不是有哪个领域的大牛也引用过,等等,此处你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我申请的时候,引用量在270+。

评审,曾经的我不太喜欢做评审,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实验要做,很多数据等着去分析,很多文章等着去写,哪有时间去评审别人的文章。也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接受了教授发来评审文章的邀请。虽然的确需要花不少时间去评审文章,但有时候偶尔几篇特别好的文章会鼓舞你,让你觉得世界上还是有不少科学家认真严谨兢兢业业地对待这他们的项目,不受任何体制束缚,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数量。看到这种文章,我很感动,灵魂得到了净化。时间长了,评审文章的数量就上来了,其它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就也来邀请评审了。到准备材料是,我评审了来自四个杂志邀请的25篇稿子,其中包括影响因子较高的先进材料等。当然,对于时间有限的申请人来说,你也可以向相关领域的杂志主编毛遂自荐,有跟你研究方向相关的的投稿的时候或许就会得到审稿邀请。

机缘巧合,有过一些媒体报道,也统统整理好作为“在特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证据之一。当然,你也可以加上你是一些组织的会员等等。如果你背景比较牛,是多个科研组织的会员,你也可以作为第五个申报参数。因为我加入的很有限,就略过这一条了。

大多数人都可以尝试通过“老三样”来写你的绿卡申请。当然,你如果是个大牛,获得过诺贝尔奖或者国家级别的奖,那你尽管结合自身的特质来准备申请材料。总之,只要符合杰出人才要求【1. 全国性或国际性奖项 (Nationally or Internationally Award),受邀请专业协会会员资格 (Invited Membership),3. 媒体的报道 (Published
Material About You),4. 评审鉴定 (Judging or Review),5. 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
Original Contributions), 6. 学术文章 (Scholarly Articles), 7. 展览或展示 (Exhibitions or Showcases), 8. 领导作用/关键作用 (Leading/Critical Role), 9. 高薪 (High Salary), 10. 高薪 (High Salary)】十条衡量标准里的三条,就可以
尝试一下了。

如果说收集整理上述材料是个体力活,那么推荐信就是体力加脑力活了。我准备了四封非独立的推荐信(就是认识你了解你的老板同事的推荐信)和三封独立推荐信(在你从事领域的但并不认识你的专家的推荐信)。当时运气还不错,说明缘由后,认共事过的这几个教授同事都热心帮忙,不认识的几个国际专家也都慷慨相助,十分感激。我都是通过email给推荐人一个简单的模板,附上我的简历,他们都加上了自己的背景介绍参
考我的简历和经历,根据自己的客观评价去写或者修改推荐信。推荐信的分量,众说纷纭,我的教授只能算是领域内小范围内知名,但算不上大牛,其他的非独立推荐信也都是确实一起工作过并对我非常了解的普普通通的科学家,工程师。独立推荐信有来自剑桥的知名教授(有过面试经历,但最后选择了去工业界,没有一起工作过),普林斯顿的副教授,以及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

最后就是写总结了,把上述的概括一下,再次重申一下通过以上证据能充分证明你“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或体育等领域里具有杰出的能力,得到广泛认可,取得很高成就”,并且在获得杰出人才绿卡后,将继续在美国从事其领域内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杰出的才能,为美国国家利益作出重大贡献,就可以收尾了。准备好所有证书(如下图评审证书),奖励,文章,专利等等,整理好顺序,装订。我当时全职工作,写申请材料只能在每天下班后和周末进行,在家里闭关了6个月左右,不断地和朋友一起反复
斟酌修改,终于将一本200多页的申请材料寄出。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将结合我的个人见闻,来细讲一下移民美国的几种签证类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亲属移民,职业移民,投资移民,但是假如你没有亲属在美国,没有工作签证或杰出能力,没有很多资金来投资移民,那是不是还有其它渠道呢?请看下回分解。

扫码关注未名移民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移民



今日头条搜索:未名移民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

P
PAC4

5年前拿到绿卡的上来说一句:是否遥不可及要看当时的情况,我当年虽然不是易如反
掌,但也不是遥不可及。但是照今天的情况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