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再见,南屏晚钟》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5月21日 13点24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m
mermaidyu
大约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这是一部从家庭的角度反映同性恋问题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同妻”。
旅美的女儿回国待产,不得不再次面对从来就没有什么幸福爱情整天吵架的父母,因为父亲是同性恋。
电影在三个时间线间跳跃,主线是现在怀孕的女儿,虽然我搞不清她为什么不在洛杉矶生孩子。
另一个时间线是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懵懵懂懂的意识到父母之间的问题,以及自己青春期的困惑。
还有一个时间线是母亲上大学/中专的时候,应该是个医生/护士,这个线我看得不专心,最后才意识到这是暗示母亲大学的时候跟室友是超越闺蜜但也没说开的同性恋关系。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
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首先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其次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导演还特意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话剧舞台式的表演片段,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比如读中学的女儿看《资治通鉴》时,背景里是她想象母亲被类似黑白无常的恶鬼勒死,但总体来说衔接的过于突然。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除了电影开始时放了《南屏晚钟》这首歌。但它有个很有意思的英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x
xinzhai
大约 5 年
2 楼
只看了花絮。
”。。。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 ---
不知这是否是编剧的初衷。
【 在 mermaidyu (家有三猫:毛团老虎和小咪) 的大作中提到: 】这是一部从家庭的
角度反映同性恋问题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同妻”。
旅美的女儿回国待产,不得不再次面对从来就没有什么幸福爱情整天吵架的父母,因为父亲是同性恋。
电影在三个时间线间跳跃,主线是现在怀孕的女儿,虽然我搞不清她为什么不在洛杉矶生孩子。
另一个时间线是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懵懵懂懂的意识到父母之间的问题,以及自己青春期的困惑。
还有一个时间线是母亲上大学/中专的时候,应该是个医生/护士,这个线我看得不专心,最后才意识到这是暗示母亲大学的时候跟室友是超越闺蜜但也没说开的同性恋关系。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
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首先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其次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导演还特意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话剧舞台式的表演片段,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比如读中学的女儿看《资治通鉴》时,背景里是她想象母亲被类似黑白无常的恶鬼勒死,但总体来说衔接的过于突然。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除了电影开始时放了《南屏晚钟》这首歌。但它有个很有意思的英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这是一部从家庭的角度反映同性恋问题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同妻”。
旅美的女儿回国待产,不得不再次面对从来就没有什么幸福爱情整天吵架的父母,因为父亲是同性恋。
电影在三个时间线间跳跃,主线是现在怀孕的女儿,虽然我搞不清她为什么不在洛杉矶生孩子。
另一个时间线是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懵懵懂懂的意识到父母之间的问题,以及自己青春期的困惑。
还有一个时间线是母亲上大学/中专的时候,应该是个医生/护士,这个线我看得不专心,最后才意识到这是暗示母亲大学的时候跟室友是超越闺蜜但也没说开的同性恋关系。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
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首先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其次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导演还特意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话剧舞台式的表演片段,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比如读中学的女儿看《资治通鉴》时,背景里是她想象母亲被类似黑白无常的恶鬼勒死,但总体来说衔接的过于突然。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除了电影开始时放了《南屏晚钟》这首歌。但它有个很有意思的英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只看了花絮。
”。。。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 ---
不知这是否是编剧的初衷。
【 在 mermaidyu (家有三猫:毛团老虎和小咪) 的大作中提到: 】这是一部从家庭的
角度反映同性恋问题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同妻”。
旅美的女儿回国待产,不得不再次面对从来就没有什么幸福爱情整天吵架的父母,因为父亲是同性恋。
电影在三个时间线间跳跃,主线是现在怀孕的女儿,虽然我搞不清她为什么不在洛杉矶生孩子。
另一个时间线是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懵懵懂懂的意识到父母之间的问题,以及自己青春期的困惑。
还有一个时间线是母亲上大学/中专的时候,应该是个医生/护士,这个线我看得不专心,最后才意识到这是暗示母亲大学的时候跟室友是超越闺蜜但也没说开的同性恋关系。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
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首先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其次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导演还特意在影片中穿插了一些话剧舞台式的表演片段,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比如读中学的女儿看《资治通鉴》时,背景里是她想象母亲被类似黑白无常的恶鬼勒死,但总体来说衔接的过于突然。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除了电影开始时放了《南屏晚钟》这首歌。但它有个很有意思的英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