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读书】南方,黑人,Harper Lee

w
wh
楼主 (未名空间)


这张照片拍于50年代中期,当时的Harper Lee 30多岁,看起来像不像《To Kill a
Mockingbird》里的假小子Scout?是不是有南方人的热情、耿直、固执和激烈?1960年,34岁时的Harper Lee以极具争议的知更鸟一书一举成名,此后绝笔,直到今年年初,HarperCollins出版社突然宣布Lee要出版《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续集《Go Set a
Watchman》(设立一个守望者?),引起舆论大哗。

出版商在取得许可和营销广告方面显然做了手脚:这本书不该叫续集,它是知更鸟的初稿,写的是26岁的Scout从纽约回到Alabama家乡后卷入的种族矛盾漩涡。当时的编辑认为该处女作几乎称不上是完整的小说,更像是零碎回忆的片段合集;但有些章节——尤其是小Scout的童年经历——闪耀着强烈的感情和智慧的火花。她因此建议Lee以童年的Scout为主角,重起炉灶,并在其后的两三年里和她一起不懈地讨论情节、提议、修改
、把关,直到知更鸟的成品出炉——编辑的权力和投入之大,几乎可称为合作者啊。

知更鸟成名后许多商家找Lee约稿,但Lee注重声誉,绝不硬写;编辑也很保护她,不让她受到压力。半世纪后斗转星移,原出版社被HarperCollins买下;保险箱里的初稿浮
出水面;年近九十的Lee老太身心衰弱,起居事务都由长期陪伴的律师姐姐照料;去年
年底姐姐去世;两个月后HarperCollins通过Lee的律师得到Lee的出版同意信。故交旧
知指控出版商的欺骗手段,州政府立案调查其中猫腻,最终宣布指控没有充分依据。该书于7月14日如期上市。

亲朋好友是一片拳拳的保护之心;出版商是一腔热热的捞票之血;而围观群众爱的是热闹。《Go Set a Watchman》在Amazon上打破Harry Potter终结本2007年创下的预订纪
录;上市那天很多书店应读者需求通宵售书。我在Costco买了好几本16块钱的平装本送给朋友,收到的朋友要么热切地说正想读它,要么惊喜地说没想到知更鸟出续集了,一定要看。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一路收到不少路人的注目礼,简直让我受宠若惊。我在孩子的兴趣班教室一角读书,年轻的老师突然大叫一声,吓得我抬头一看,正对上她的一双明眸,明眸之下的红唇轻启,无比羡艳地问这是那本知更鸟的续集吗……

或许也不只是看热闹。我经常在孩子的兴趣班上遇到一位黑人爸爸,互相彬彬有礼打声招呼即匆匆各自东西,从没有寒暄之外的交流。那天美女老师询问我手中之书后,一
边的黑人爸爸极不寻常地主动搭话,带着礼貌的笑容关心地问我好不好看?我结结巴巴地说了一通看到一半的感想,觉得有冲击力但失之粗糙和偏激。说完有点心虚,问他是否看过?他认真地摇摇头说没有,一直想去Barnes & Nobles买一本,正好最近看到书
店有促销活动,手里还有一张优惠卡,打算这就去买。我冲口而说可以去图书馆借呀。他笑着说他看书慢,估计逾期累计的罚款就抵得上书价了。我也吐槽说看书时间不够,已经续借了三次……这次我们互说再见时比以前亲切许多。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办公室里。我们单位有个来自南方的同事,幽默、热心、也很自守,没有工作以外的个人接触。这回他经过我办公桌时瞥到这本书,立刻像那位黑人爸爸一样热情攀谈起来,说他正在看《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前只看过电影,现在想先复习一下小说,再看这本新出的续集。接着又是一番他问我读感、我问他读感。对他来说,一切南方的描写都是那么真实亲切。他说南方人对黑人的态度(他不愿意用歧视,政治色彩太强;觉得attitude这个词更合适)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他每次回家都能感觉得到;这也是他毅然选择离开南方的原因,尽管他那么深爱家乡,又那么讨厌北方人的冷漠。他从小受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的差异,记得有一年冬天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到外面玩雪,只有一个黑人同学不能出门玩。他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因为他家穷,买不起手套,没有手套不能到户外玩。童年的同事放学后一路哭着回家,吓得他妈问他怎么了。他就是为那个因为贫穷而不能和大家一起玩的同学难过。很久以后他才知道他的妈妈第二天就送了一副手套给那个黑人同学;很久以后他离开南方、到北方做起公益工作时,他妈妈说她知道这是最适合他的天性的工作,他从小就是这样的人。

这些事都因为一本书而流向了我。一本书可以一下子拉近许多人的距离,是否因为它正面直击这个社会最敏感、牵系每颗人心的民族冲突。这冲突渊源已久,却并不淡远;
如空气渗入每一根支气管,如地火烧灼每一束神经纤维;既可令陌生人倾盖相交,亦可使亲人反目、爱人翻脸,正如书中的故事。

对于小说本身,weber写过读后感: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1957507.html
我当时跟聊了看了一半的感想;看完后的想法仍基本一致。Weber的第一个批评是无故
事情节;我更觉得是原编辑说的零碎回忆片段合集,凌乱松散而又自我。Weber的第二
点批评是女主的傲慢;我还是觉得她虽然自以为是,但时时充满痛苦地自我分析、辩论、反思。小说行文缓慢、拖沓而沉重,可见作者的严肃、诚挚和思考;而其愤怒得无法控制的触角更像是青春期的偏激标志。Weber批的第三点是写作手法拙劣;我也同感粗
糙和粗暴。前面还写得细腻,比如对Atticus的怀表及细小的言行白描,不动声色地交
代其个性、现状、病况,写得含蓄、收敛、不滥情。但越往后就越失控了。因为目睹理想人格的父亲和种族主义分子同行同坐而强烈呕吐,这还可以算是青春期反应;但黑人嬷嬷因为孙子开车撞死一个醉鬼而为孙子抱屈,因为律师主人要按法律公正处理就冷然相向、认之为对黑人不公,摆脸子给主人的女儿看,这太煽情了吧。之后对本村妇女的各种丑化和轻蔑,对父亲的粗野、粗暴和恶狠狠的粗口,对比父亲更说教的Uncle Jack的言听计从和归顺……情节设计夸张做作、不合情理,语言又极端和粗俗。

小说真是个粗糙的处女作,但如原编辑所言,充满原始的激情冲击力,和对正义的永恒的探寻;看完此书,更想看看修改之后的精华本是怎样的了。这(两?)本书的社会影响力是不是都超过了文学意义:能激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也使人与人之间走得更
近和友好一点,不亦功德乎……
y
yuanyuan88
2 楼
有时间去找来看看。

新年快乐
w
wh
3 楼
谢谢!同祝!

【 在 yuanyuan88 (北美园园) 的大作中提到: 】
有时间去找来看看。
新年快乐
R
Riveroak
4 楼
Like!

【 在 wh (wh)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593/22738749900_6f7baa6bf1.jpg
这张照片拍于50年代中期,当时的Harper Lee 30多岁,看起来像不像《To Kill a
Mockingbird》里的假小子Scout?是不是有南方人的热情、耿直、固执和激烈?1960年
,34岁时的Harper Lee以极具争议的知更鸟一书一举成名,此后绝笔,直到今年年初,
HarperCollins出版社突然宣布Lee要出版《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续集《Go Set a
Watchman》(设立一个守望者?),引起舆论大哗。
出版商在取得许可和营销广告方面显然做了手脚:这本书不该叫续集,它是知更鸟的初
稿,写的是26岁的Scout从纽约回到Alabama家乡后卷入的种族矛盾漩涡。当时的编辑认
为该处女作几乎称不上是完整的小说,更像是零碎回忆的片段合集;但有些章节——尤
其是小Scout的童年经历——闪耀着强烈的感情和智慧的火花。她因此建议Lee以童年的
...................
w
wh
5 楼
多谢!新年好!

【 在 Riveroak (大河之木) 的大作中提到: 】
Like!
w
weber
6 楼
赞91
w
wh
7 楼
我话多得让你无语了 :D

【 在 weber (网民) 的大作中提到: 】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