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移民二代”在欧美文坛崭露头角 zt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15年11月5日 12点8分 PT
共 (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milhaNew
9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移民二代”在欧美文坛崭露头角
015-11-05 00:41:24
南方日报(广州)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A1C958BEEB45F395648A115124ED7E7D.jpg
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大牌作家,占据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首。近日,该书中文版由读客图书引进出版,再度引起人们对华裔作家群体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书影视版权卖给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制片人罗比·布伦纳。突然间声名鹊起,伍绮诗也获得一个新称号——“谭恩美第二”,但她不太认同。究竟,新一代的华裔作家与以前的华裔作者从创作以及与故国的文化关联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文化评论家,
对此展开了视角独特的分析。
一个跨越国界的感伤故事
在《无声告白》故事的开头,伍绮诗就抛出了一个悬念:“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着莉迪亚之死,她抽丝剥茧,揭开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中渐渐失衡的局面。
莉迪亚的华人父亲詹姆斯,穷尽一生去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的母亲则是地道的美国人,奋力与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作斗争。纵然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只有她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也获得了父母最多的关爱,但这些逐渐转化为莉迪亚难以承受之重,最终让她的故事成为一个悲剧。
在美国现当代文学中,关于种族问题的故事不少,但多以描述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为主,仿佛它是一个二元方程。
“事实上,不仅有黑人和白人,而且各个种族是互相交融的。除了种族之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我认为随着跨种族婚姻的增加,我们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可能会以更复杂的方式谈论种族问题。”虽然伍绮诗称《无声告白》并非自传式小说,但她的生活经历确实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伍绮诗成长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是由香港移民至美国的科学家。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亚裔家庭中的一员,伍绮诗从小就常有“在两种文化之间谈判”的感觉,她也将这种感受注入到了书中的角色中去。
此外,伍绮诗的婚姻也是跨种族婚姻,她的儿子就是混血儿——所以书中的这些问题对她来说,是非常个人化的。
这本小说的中文版近日由读客图书首次引进出版。在该书的中文编辑木草草看来,作为出生在美国的香港移民二代,伍绮诗多元的身份和视角是她天生的优势,而让她最终写下这样一个超越身份、种族的有着世界共通语言的感伤故事。
“这本书讲出了我们每个人现实中都要面对的命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对中国读者来说,亦能从其他的角度找到共鸣,木草草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我们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社会,从小到大就被‘爱和期待’绑架,小的时候被逼着上学,长大了被逼婚……来自家庭的压力,把我们每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了,我们需要释放,而《无声告白》无疑是一个出口。”
华裔文学摆脱“小众”标签
《无声告白》的畅销,也让人好奇,如今华裔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在欧美文坛究竟地位如何?倘若从1887年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算起,从被边缘化到逐
步进入“主流”,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百年历程。
“早期移居美国的华人,多为苦力华工,他们做着最沉重的体力劳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这种经历也映射到了他们所写的作品当中—— 早期华裔作家较
为关注的是华人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中国移民才开始受到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了只能做苦力、开餐馆、洗衣房的命运。”
以汤婷婷、谭恩美、任壁莲等为代表的第二乃至第三、第四代华裔作家,已经是移民的下一代,英语是他们的母语。相较早期的华裔作家,她们能自如地写在美华人的那些故事,而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也是她们思考的主要命题。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喜福会》,登上美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擅长描写亚裔美国人的生活和她们所面临的文化冲突,成为了真正跻身“畅销作家”之列的华裔作家。
“华裔文学原本是美国文学中很小的支流,”张颐武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美国华裔文学已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逐步受到关注,谭恩美、赵健秀、汤婷婷、黄哲伦等华裔作家已经进入美国文学的“主流”。
除了华裔作家之外,一个被称作“新移民作家”的群体近年进入大众视野。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文学爱好者、作家移居或侨居到海外,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他们包括严歌苓、张翎、哈金、陈瑞琳等。这些人中,有的更倾向于用英文写作,如哈金,早在1999年他就凭借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确立了自己在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地位;也有用中文写作就获得成功的,如严歌苓,当然,她也有英文
作品,可她自己也说:“我用英文肯定不如用中文写得好。”
“新移民作家中的很多人接受的是中国教育,作品打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也便不足为奇。比如哈金的世界观是在中国生活期间形成的,所以他的作品倒向中国文化。此外,虽然他们讲述的是中国背景的故事,但与前些年成名的华裔作家相比,作品所呈现的‘感觉’是不同的。”张颐武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匡汉将这种不同总结为“痛苦感的弱化”,原因在于新移民作家可以进入比较高层的领域工作,这和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有关系。同时,他们还会反过来从北美的角度回望内地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新移民作家出现以前,海外华文文学对内地的反视和反思没有这么突出。”
张颐武表示,“新移民第二代”也是现在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新移民已有几十年,第二代也成长起来了。”譬如11岁跟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刘宇昆,他曾在2012年以一篇以华裔家庭为背景的作品《手中纸,心头爱》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从华裔视角到全视域
有学者留意到,随着逐渐摆脱生存压力和文化冲突的窠臼,很多华裔作家关注的焦点聚集到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性上。
“华裔作家与美国主流作家的共同审美也同时在增多,华裔美国作家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开始呈现共同经验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子清如是表示,他举例称,汤婷婷2002年创作的《当诗人》,就表明了她的写作已经从单一的华裔视角实现了到全视域视角的转换。任壁莲 1999年创作的《谁是爱尔兰人》
,内容不仅限于“移民经历”,还涉及宗教、艺术等主题,“而她的视野也扩大到通观整个多民族的美国社会生活中去”。此外,梁志英无论在他的小说还是诗歌里,他的感知力触角常常伸向单一的华裔世界之外的宏观世界。
《无声告白》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华人故事。书中,糅杂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按伍绮诗的说法,她期望这是一个能在所有人心中都有共鸣的人性故事。和汤婷婷、任壁莲一再强调自己是美国作家一样,对于亚裔文化,身为“80后”的伍绮诗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我连中文都不会说”。伍绮诗很尊敬谭恩美等老一代华裔作家,但她认为自己的作品与前辈们有所不同,“他们那一代作家作品里是有一个故国的概念存在的,而我没有这种概念。我是美国人,同时我是个华裔美国人。”
而对于《无声告白》,也有中国读者说,书中所描述的一些内容,是非常中国化的,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压抑了子女天性造成悲剧”。
伍绮诗对此不感到意外。父母潜移默化地给伍绮诗灌输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强烈的职业道德、对历史与文化的崇敬,以及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在伍绮诗看来,书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价值观,缘于这也是她特质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部小说在美国也很畅销,因此显而易见,许多美国读者也对《无声告白》的主题产生共鸣。”伍绮诗认为,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是跨域文化的一个共通主题: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双方眼中的“最好”,常常会出现偏差。
除中国之外,《无声告白》还会被翻译引进到十多个国家——大部分是欧洲国家。对伍绮诗来说,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也许这也会提醒我们,比起外貌上的差异,我们拥有的共同点比想象中多得多。”
在张子清看来,荷马、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世世代代的推崇,除了他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才能之外,他们在作品中传达的体验和思想感情是人类所共有的。若华裔作家有意识地用全视域审美感进行创作,即便描写少数族裔生活,也融入这种美感,“那么从长远看,华裔美国文学才有可能在美国主流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确立其优秀的文学地位。”
N
Nixienixie
9 年多
2 楼
Mark下
移民二代似乎和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和其它美国人没什么不同,除了眼睛黑点
s
smilhaNew
9 年多
3 楼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2014年底,美国亚马逊从当年出版的无数图书中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并将这其中
的第1名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80后华裔女作家的处女作《无声告白》。
这个消息广受出版界、媒体界人士关注,国内外无数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位年轻的华裔作家是谁?为何出道作品即可获此殊荣?她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从而征服欧美文坛?
关于《无声告白》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部细腻的处女作小说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1970年代,俄亥俄州小镇上住着一户华裔人家。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明亮的蓝色眼睛,以及父亲的一头乌黑头发。她的父母深信,莉迪亚将来定能实现他们当年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的尸体在当地的湖里被发现后,李家过去努力维持的和乐安康便濒临崩溃。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这件事跟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其实,《无声告白》在正式出版之前便不断获得各种不平凡的成就——
2014年6月24日,还没正式出版,《无声告白》已被亚马逊选为2014年目前为止的最佳
图书。2014年6月27日,《娱乐周刊》给了这本书一个A,也是在这天,出版社为伍绮诗在哈佛图书书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出版派对。2014年6月30日,无声告白由企鹅出版社
正式出版,同一天,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邀请伍绮诗与著名记者阿伦•拉思畅谈关
于这本书台前幕后的各种故事。2014年7月9日,第一批赞誉满溢的书评登上各类新闻媒体。随后的半年中,《无声告白》红得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在年终的图书颁奖季上满载而归。
在年终评选的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的榜单上,伍绮诗力压斯蒂芬•金、
村上春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科尔姆•托宾、大
卫•尼克斯等99位文坛名家以及大牌畅销书作家,获得第1名。
“最佳图书”的名号自此纷至沓来,它被评为: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 《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 《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 《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 《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 《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 《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这本一路斩获佳绩、让所有业内外人士跌破眼镜的处女作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获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伍绮诗
Celeste Ng
伍绮诗(Celeste Ng)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自哈佛大学毕业后,为了使自己的写作技巧更上一个层面,她还去参加创意写作工作坊,并前往密歇根大学就读,最终取得了艺术创作硕士的学位。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媒体评论
1.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2.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3.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
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4.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5.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6.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7.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8.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詹姆斯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9.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10.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
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 THE END —
经授权发布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
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投稿:
[email protected]
w
wh
9 年多
4 楼
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ng这个姓像是香港人。
这个海外华裔作家名单里居然没有李翊云,呵呵。
【 在 smilhaNew (ha) 的大作中提到: 】
: 移民二代”在欧美文坛崭露头角
: www.creaders.net | 2015-11-05 00:41:24
: 南方日报(广州)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A1C958BEEB45F395648A115124ED7E7D.jpg
: 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
: 等大牌作家,占据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首。近日,该书中文版由读客图书引进出
: 版,再度引起人们对华裔作家群体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书影视版权卖给了《达拉
: 斯买家俱乐部》制片人罗比·布伦纳。突然间声名鹊起,伍绮诗也获得一个新称号——
: “谭恩美第二”,但她不太认同。究竟,新一代的华裔作家与以前的华裔作者从创作以
: 及与故国的文化关联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文化评论家,
: ...................
X
XJZRZ
9 年多
5 楼
被你们这么心里暗示一下,我都有弃医从文的冲动了。。。。
我自认自己会是商界赢家,,,还想在生物领域创业呢,那个实在是我的特长。。
有没有人看过《北京人在纽约》, 在故事结束的时候,王启明给自己开了一场演出,整
个大厅机会没有观众。。。这部电视剧对我的影响很大,深深的在我的脑海。。。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部片子激发了我来美国的冲动,我好想念我的父亲。。。。。我爸爸说,我是福建人在纽约。。我的母亲也相当了不起。。。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我对自己还是满意的。。。我得到了很多。。。
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事实上,每个奇葩的女人后面有很多了不起的男人。。。不是上床的那种烂货关系,而是男人把自己一生的抱负,实现不了的梦想都告诉了这个女人。。。。。。世界上真正存在soulmate这种说法吗? 男人
爱一个人难道不是想办法得到他,哪怕千辛万苦,一定在一起。。。世界上难道真的有灵魂这一说法,难道不是今生失败软弱的托词,借口???
这种灌法,有问题吗? 会被删贴,会被踢出这个版吗?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移民二代”在欧美文坛崭露头角
015-11-05 00:41:24
南方日报(广州)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A1C958BEEB45F395648A115124ED7E7D.jpg
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大牌作家,占据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首。近日,该书中文版由读客图书引进出版,再度引起人们对华裔作家群体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书影视版权卖给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制片人罗比·布伦纳。突然间声名鹊起,伍绮诗也获得一个新称号——“谭恩美第二”,但她不太认同。究竟,新一代的华裔作家与以前的华裔作者从创作以及与故国的文化关联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文化评论家,
对此展开了视角独特的分析。
一个跨越国界的感伤故事
在《无声告白》故事的开头,伍绮诗就抛出了一个悬念:“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着莉迪亚之死,她抽丝剥茧,揭开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中渐渐失衡的局面。
莉迪亚的华人父亲詹姆斯,穷尽一生去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的母亲则是地道的美国人,奋力与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作斗争。纵然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只有她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也获得了父母最多的关爱,但这些逐渐转化为莉迪亚难以承受之重,最终让她的故事成为一个悲剧。
在美国现当代文学中,关于种族问题的故事不少,但多以描述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为主,仿佛它是一个二元方程。
“事实上,不仅有黑人和白人,而且各个种族是互相交融的。除了种族之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我认为随着跨种族婚姻的增加,我们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可能会以更复杂的方式谈论种族问题。”虽然伍绮诗称《无声告白》并非自传式小说,但她的生活经历确实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伍绮诗成长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是由香港移民至美国的科学家。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亚裔家庭中的一员,伍绮诗从小就常有“在两种文化之间谈判”的感觉,她也将这种感受注入到了书中的角色中去。
此外,伍绮诗的婚姻也是跨种族婚姻,她的儿子就是混血儿——所以书中的这些问题对她来说,是非常个人化的。
这本小说的中文版近日由读客图书首次引进出版。在该书的中文编辑木草草看来,作为出生在美国的香港移民二代,伍绮诗多元的身份和视角是她天生的优势,而让她最终写下这样一个超越身份、种族的有着世界共通语言的感伤故事。
“这本书讲出了我们每个人现实中都要面对的命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对中国读者来说,亦能从其他的角度找到共鸣,木草草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我们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社会,从小到大就被‘爱和期待’绑架,小的时候被逼着上学,长大了被逼婚……来自家庭的压力,把我们每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了,我们需要释放,而《无声告白》无疑是一个出口。”
华裔文学摆脱“小众”标签
《无声告白》的畅销,也让人好奇,如今华裔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在欧美文坛究竟地位如何?倘若从1887年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算起,从被边缘化到逐
步进入“主流”,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百年历程。
“早期移居美国的华人,多为苦力华工,他们做着最沉重的体力劳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这种经历也映射到了他们所写的作品当中—— 早期华裔作家较
为关注的是华人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中国移民才开始受到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了只能做苦力、开餐馆、洗衣房的命运。”
以汤婷婷、谭恩美、任壁莲等为代表的第二乃至第三、第四代华裔作家,已经是移民的下一代,英语是他们的母语。相较早期的华裔作家,她们能自如地写在美华人的那些故事,而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也是她们思考的主要命题。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喜福会》,登上美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擅长描写亚裔美国人的生活和她们所面临的文化冲突,成为了真正跻身“畅销作家”之列的华裔作家。
“华裔文学原本是美国文学中很小的支流,”张颐武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美国华裔文学已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逐步受到关注,谭恩美、赵健秀、汤婷婷、黄哲伦等华裔作家已经进入美国文学的“主流”。
除了华裔作家之外,一个被称作“新移民作家”的群体近年进入大众视野。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文学爱好者、作家移居或侨居到海外,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他们包括严歌苓、张翎、哈金、陈瑞琳等。这些人中,有的更倾向于用英文写作,如哈金,早在1999年他就凭借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确立了自己在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地位;也有用中文写作就获得成功的,如严歌苓,当然,她也有英文
作品,可她自己也说:“我用英文肯定不如用中文写得好。”
“新移民作家中的很多人接受的是中国教育,作品打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也便不足为奇。比如哈金的世界观是在中国生活期间形成的,所以他的作品倒向中国文化。此外,虽然他们讲述的是中国背景的故事,但与前些年成名的华裔作家相比,作品所呈现的‘感觉’是不同的。”张颐武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匡汉将这种不同总结为“痛苦感的弱化”,原因在于新移民作家可以进入比较高层的领域工作,这和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有关系。同时,他们还会反过来从北美的角度回望内地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新移民作家出现以前,海外华文文学对内地的反视和反思没有这么突出。”
张颐武表示,“新移民第二代”也是现在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新移民已有几十年,第二代也成长起来了。”譬如11岁跟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刘宇昆,他曾在2012年以一篇以华裔家庭为背景的作品《手中纸,心头爱》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从华裔视角到全视域
有学者留意到,随着逐渐摆脱生存压力和文化冲突的窠臼,很多华裔作家关注的焦点聚集到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性上。
“华裔作家与美国主流作家的共同审美也同时在增多,华裔美国作家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开始呈现共同经验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子清如是表示,他举例称,汤婷婷2002年创作的《当诗人》,就表明了她的写作已经从单一的华裔视角实现了到全视域视角的转换。任壁莲 1999年创作的《谁是爱尔兰人》
,内容不仅限于“移民经历”,还涉及宗教、艺术等主题,“而她的视野也扩大到通观整个多民族的美国社会生活中去”。此外,梁志英无论在他的小说还是诗歌里,他的感知力触角常常伸向单一的华裔世界之外的宏观世界。
《无声告白》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华人故事。书中,糅杂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按伍绮诗的说法,她期望这是一个能在所有人心中都有共鸣的人性故事。和汤婷婷、任壁莲一再强调自己是美国作家一样,对于亚裔文化,身为“80后”的伍绮诗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我连中文都不会说”。伍绮诗很尊敬谭恩美等老一代华裔作家,但她认为自己的作品与前辈们有所不同,“他们那一代作家作品里是有一个故国的概念存在的,而我没有这种概念。我是美国人,同时我是个华裔美国人。”
而对于《无声告白》,也有中国读者说,书中所描述的一些内容,是非常中国化的,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压抑了子女天性造成悲剧”。
伍绮诗对此不感到意外。父母潜移默化地给伍绮诗灌输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强烈的职业道德、对历史与文化的崇敬,以及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在伍绮诗看来,书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价值观,缘于这也是她特质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部小说在美国也很畅销,因此显而易见,许多美国读者也对《无声告白》的主题产生共鸣。”伍绮诗认为,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是跨域文化的一个共通主题: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双方眼中的“最好”,常常会出现偏差。
除中国之外,《无声告白》还会被翻译引进到十多个国家——大部分是欧洲国家。对伍绮诗来说,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也许这也会提醒我们,比起外貌上的差异,我们拥有的共同点比想象中多得多。”
在张子清看来,荷马、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之所以受到世界人民世世代代的推崇,除了他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才能之外,他们在作品中传达的体验和思想感情是人类所共有的。若华裔作家有意识地用全视域审美感进行创作,即便描写少数族裔生活,也融入这种美感,“那么从长远看,华裔美国文学才有可能在美国主流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确立其优秀的文学地位。”
Mark下
移民二代似乎和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和其它美国人没什么不同,除了眼睛黑点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2014年底,美国亚马逊从当年出版的无数图书中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并将这其中
的第1名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80后华裔女作家的处女作《无声告白》。
这个消息广受出版界、媒体界人士关注,国内外无数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位年轻的华裔作家是谁?为何出道作品即可获此殊荣?她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从而征服欧美文坛?
关于《无声告白》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部细腻的处女作小说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1970年代,俄亥俄州小镇上住着一户华裔人家。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明亮的蓝色眼睛,以及父亲的一头乌黑头发。她的父母深信,莉迪亚将来定能实现他们当年无法实现的梦想。
莉迪亚的尸体在当地的湖里被发现后,李家过去努力维持的和乐安康便濒临崩溃。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这件事跟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其实,《无声告白》在正式出版之前便不断获得各种不平凡的成就——
2014年6月24日,还没正式出版,《无声告白》已被亚马逊选为2014年目前为止的最佳
图书。2014年6月27日,《娱乐周刊》给了这本书一个A,也是在这天,出版社为伍绮诗在哈佛图书书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出版派对。2014年6月30日,无声告白由企鹅出版社
正式出版,同一天,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邀请伍绮诗与著名记者阿伦•拉思畅谈关
于这本书台前幕后的各种故事。2014年7月9日,第一批赞誉满溢的书评登上各类新闻媒体。随后的半年中,《无声告白》红得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在年终的图书颁奖季上满载而归。
在年终评选的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的榜单上,伍绮诗力压斯蒂芬•金、
村上春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科尔姆•托宾、大
卫•尼克斯等99位文坛名家以及大牌畅销书作家,获得第1名。
“最佳图书”的名号自此纷至沓来,它被评为: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 《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 《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 《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 《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 《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 《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这本一路斩获佳绩、让所有业内外人士跌破眼镜的处女作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获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伍绮诗
Celeste Ng
伍绮诗(Celeste Ng)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自哈佛大学毕业后,为了使自己的写作技巧更上一个层面,她还去参加创意写作工作坊,并前往密歇根大学就读,最终取得了艺术创作硕士的学位。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媒体评论
1.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2.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温婉而细腻。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语
3.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
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
——《赫芬顿邮报》
4.情节展开极为机智,处处撩动你的情绪……伍绮诗用扣人心弦、精彩得让人拍手叫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这样严肃的主题竟然可以被剖析得如此透彻,而且故事的节奏,竟然还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惊心动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好像有阳光铺满房间。
——《奥普拉》
5.伍绮诗这部处女作,令人惊叹地包容了各种复杂情绪,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表达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而这种表达,完全是一位精通写作的大师的杰出手笔。伍绮诗值得期待。
——《书目》
6.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
——《出版人周刊》
7.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TIMEOUT 纽约》
8.在这本书中,伍绮诗深入地谱写和揭晓了詹姆斯一家的秘密……这些隐藏已久,安静而具有爆炸性的真相,加之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探讨,慢慢地带领读者见识到伍绮诗文字的多愁善感和引人入胜,直至读到最后一页,深深的触动仍在心间回荡。伍绮诗的首部小说,情感复杂,仿佛一股吸引人的强劲水流,拖着你随着急流向前,直到抵达最后的秘密。
——《科克斯书评》
9.异常优秀,非常完整的一部处女作……这个故事令人心痛,伍绮诗非常巧妙地将这部复杂、跨越多个年代小说的线索串联在一起。《无声告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独具魅力,她深入写出了这个美国家庭里每个人内心的秘密。读完的时候,仍让人泪流不止。
——《洛杉矶时报》
10.神奇!感人!感情充沛,描述准确!围绕身份焦虑和巨大悲恸,作者出色地、漂亮
地展开了故事……本书会和每一个人取得共鸣,只要你曾经向家人撒过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谎。
——《波士顿环球报》
— THE END —
经授权发布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
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投稿:[email protected]
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ng这个姓像是香港人。
这个海外华裔作家名单里居然没有李翊云,呵呵。
【 在 smilhaNew (ha) 的大作中提到: 】
: 移民二代”在欧美文坛崭露头角
: www.creaders.net | 2015-11-05 00:41:24
: 南方日报(广州)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A1C958BEEB45F395648A115124ED7E7D.jpg
: 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首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
: 等大牌作家,占据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首。近日,该书中文版由读客图书引进出
: 版,再度引起人们对华裔作家群体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该书影视版权卖给了《达拉
: 斯买家俱乐部》制片人罗比·布伦纳。突然间声名鹊起,伍绮诗也获得一个新称号——
: “谭恩美第二”,但她不太认同。究竟,新一代的华裔作家与以前的华裔作者从创作以
: 及与故国的文化关联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著名文化评论家,
: ...................
被你们这么心里暗示一下,我都有弃医从文的冲动了。。。。
我自认自己会是商界赢家,,,还想在生物领域创业呢,那个实在是我的特长。。
有没有人看过《北京人在纽约》, 在故事结束的时候,王启明给自己开了一场演出,整
个大厅机会没有观众。。。这部电视剧对我的影响很大,深深的在我的脑海。。。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部片子激发了我来美国的冲动,我好想念我的父亲。。。。。我爸爸说,我是福建人在纽约。。我的母亲也相当了不起。。。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我对自己还是满意的。。。我得到了很多。。。
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事实上,每个奇葩的女人后面有很多了不起的男人。。。不是上床的那种烂货关系,而是男人把自己一生的抱负,实现不了的梦想都告诉了这个女人。。。。。。世界上真正存在soulmate这种说法吗? 男人
爱一个人难道不是想办法得到他,哪怕千辛万苦,一定在一起。。。世界上难道真的有灵魂这一说法,难道不是今生失败软弱的托词,借口???
这种灌法,有问题吗? 会被删贴,会被踢出这个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