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背锅侠霍华德 发表的: 这种土气腥味,看不到头的苦难,肉欲混合着泥土和死气,非常像莫言的小说气质。真实的老农村气味,就是这样让人反胃,难以想象祖先们这样生活了下来
引用 @hentai曹先生 发表的: 好像有那种窑洞来弃老的,我也不清楚。
引用 @饶罗翔教你截图 发表的: 前几天的事,不也是一模一样?
引用 @兴隆坪奥尼尔 发表的: 前几天才看了这个电影,
引用 @星丶恒 发表的: 导演告诉我们 在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匮乏的时代 人类和动物别无二致 一切都是为了种族的存活 但是人类还有超越动物本能之外的情感 比如亲情。。 这部电影里主角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充斥着这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引用 @闲人电影 发表的: 震撼不
引用 @淡淡De青春 发表的: 还有部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着,把自己的老母亲送山洞里,每天在洞口砌一块砖,到后面快没了老母亲都说不要砌了,怕黑……
引用 @三十万先生 发表的:祭死窑,真实存在的。
引用内容可能违规暂时被隐藏
引用 @淡淡De青春 发表的: 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些地方习俗。
引用 @帅帅的胖哥哥 发表的: 我真的很佩服当年的我,现在类似的电影看介绍都没法看完,当年居然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而且还推荐给了同事,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深度很值得看的电影,第二天同事的眼神我至今难忘,我事后知道那是他和前女友住一起的第一天,第一天在家里看的电影,从此他看电影再也不问我推不推荐了
引用 @我不是任仲平 发表的: 日本文化其实善于发掘恶,或者说他们并不觉得这是恶。而中国,在几千年伦理道德之下,很多话题是不能说的。
引用 @loiclance 发表的: 试想想如果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中国电影,会被骂成什么样子
引用 @用户0374097218 发表的: 太恶心了
引用内容被灭过多已被折叠
引用 @本间葵 发表的: 上面几个人可能觉得自己特别幽默吧
引用 @陈世美温柔 发表的: 在哪里看的?有资源吗?
引用 @KenMaXter 发表的: 我看完简介已经觉得很震撼了,一定要看看这个电影
引用 @蔡太贤 发表的: 这套路不就跟疫情当前,不管不顾,让老人“自然”淘汰一个道理么?
引用 @春鸽干过我 发表的: 有些人除了口嗨,说不出一句有营养的话
由此新闻联想到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且豆瓣评分9.0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虽然不是活埋母亲,但也与此无异。 《楢山节考》的片名基本概括了电影的剧情,楢山是日本信州的一座山,节是习俗的意思,考意指考证,即考证“楢山节”这个习俗。 这个习俗就是当村里的老人到了七十岁时,就要被自己的儿子背上楢山,任其自生自灭。 表面是让山神庇佑老人的行为,实际是因为楢山土地贫瘠,粮食长期短缺,为了减少无劳动能力还占口粮的负担。
在楢山这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性,忙着死。 贫穷与落后是所有罪恶的来源,习惯和堕落是他们不知进取的根本,影片如此大尺度地揭露人性的丑陋面和罪恶源,堪称大胆。 试想一下,如果将这部日本电影放到现在,会删到只剩片头,因为片头是山景,其余都是生活的挣扎和人性的险恶。
《楢山节考》主要围绕的是树墩家阿玲婆的故事。 阿玲婆今年69岁,腿脚利索、牙齿结实,下田种地、下厨做饭、缝缝补补,样样拿手且不拖拉。 这在他们村子里,可是件丢脸的事儿,能让阿玲婆一家人抬不起头来。
阿玲婆暗自决定在今天冬天上楢山,不然家里的某位成员,就会因多了自己这份口粮而饿死。 只不过,在她上山之前,她心底一直有四件事羁绊着她,令她放不下,也不安心。 一是四十五岁的长子辰平,自前妻去世后,至今未能娶妻;二是二十岁的长孙袈裟吉总是在村里人面前嘲笑自己的牙齿坚固; 三是袈裟吉的媳妇阿松好吃懒做,还经常偷粮食接济娘家;四是三十五岁的次子利助从未与女性巫山云雨过。
大儿子的困境好解决,阿玲婆托人在隔壁村找来了寡妇阿玉。 一番交谈后,辰平便与阿玉结成了夫妻,一起为这个家操劳,阿玲婆也把自己抓鱼的手艺传给了阿玉。
身体硬朗,牙齿坚固的问题也不算难题。 阿玲婆先用石头砸,未见成效后,跑到石井边,往井沿上磕,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掉了两颗牙。
孙媳妇阿松的问题,虽然棘手但架不住阿玲婆的老谋深算。 阿松是雨屋家女儿,而他们家是村里的偷窃惯犯,村里人早就不待见他们,计划在晚上把他们一家人活埋,以绝后患。 得知此事的阿玲婆,趁着阿松不知情,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她,让她带些马铃薯给娘家人吃,之后一道被活埋。
二儿子利助的问题比较难办,因为他有体臭,所有人都嫌弃他。 可是看到二儿子饥渴难耐时,经常半夜跑到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对着白狗行苟且之事,阿玲婆就如百抓挠心。 为此,她不辞辛劳、费尽口舌,总算劝动了不嫌弃二儿子利助体臭的老太婆,与利助进行鱼水之欢。
待到所有的问题都圆满完成后,阿玲婆开始让大儿子辰平背自己上楢山。 尽管心里有千万个不情愿,辰平依旧得这么做,一来这是村里的习俗,没人敢违背,二来如果不这么做,家里就熬不过这个冬天。 上山的路上,阿玲婆一路无语,辰平的心情被低落、失意填满,尤其是看到山上一堆堆的白骨后,心痛更是无以言表。 可是,纵有万般不舍,该做的还是得做,为母亲选择了一块空地后,在母亲的催促下,辰平无奈地走下山去。
这是《楢山节考》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了人生会经历的八苦之劫,即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谁都不可违背此规律。 只不过,在楢山脚下这个贫苦的山村中放大了人一生中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放不下。
生苦,即一脱离母体便要经受世间的寒冷与灼热。 如在这个落后的山村里,刚出生的孩子,若是男婴,便丢弃荒野,若是女婴,就随手卖掉。 别以人伦道德和法律制度来约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法制这一概念,所有的规则皆由当地人辈辈相传而来。
老苦,即身体衰竭,行动不便。 如老人们到了七十岁就要被背上山,就算还未到七十岁,如果身体抱恙,子女仍旧不会喂他们一口吃的,以免浪费。 亲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传宗接代的纽带,没有感情维系,更不会讲究尊老、敬老。
病苦,即大大小小的身体、生理、心理疾病。 如村里的环境是恶臭与肮脏并存,蛇虫和鼠蚁一窝,简直是疾病的天堂,很多老人都因此被头疼脑热困扰。 一般情况下,老人生病后,他的子女不会去医治,而是急忙准备棺材,等待他们归西,没一点人情味可言。
死苦,即肉体死亡。 如那些被背上山的老人们死后,尸体会被乌鸦、豺狼等野兽啃食,致使楢山上白骨累累,到处都是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
爱别离苦,即与有感情的人或物分离。 如辰平的父亲曾不忍将自己的母亲背上楢山,被十五岁的辰平用猎枪打死,埋于西山。 辰平对母亲很孝顺,在母亲要求上楢山时,辰平几次拒绝,但拗不过村里的习俗和母亲的执着。 辰平和村里人活埋了雨屋家的老老少少,包括袈裟吉的媳妇阿松,即使儿子袈裟吉哭得死去活来,大喊着“不要”,辰平依旧无动于衷。
怨憎恨苦,即利害冲突,两不相容。 如袈裟吉对奶奶阿玲婆瞒着自己骗阿松回家致死,以及父亲辰平当着自己的面,将阿松活埋一事耿耿于怀。 电影结尾处,他又带着一位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蛀虫老婆回家,以示对长辈们的报复。
求不得苦,即想要得到某一东西,得不到;想要谋求某一位置,谋不到;总想拥有一切,不知足。 如丈夫为了祈求邪神原谅祖上的过错,在临死前要求妻子阿枝和村里的男人轮流过夜。 阿枝应允了丈夫的遗言,可唯独嫌弃利助,这令利助大为恼火,一气之下跑到田里糟蹋刚种下的水稻。
放不下苦,即人、物、尊严、制度等实体和虚体的东西不愿舍弃。 如阿玲婆家的邻居老头到了该山上的年纪,被儿子背上了楢山,当儿子走后,他不想就此了结一生,偷偷跑了下来。
让他们承受八苦的原因,在于盲。 “盲”字拆开来看,一个“亡”一个“目”,意思是死掉的眼睛,而让他们看不见的原因是贫穷与落后。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绵延无尽的大山和偏僻的郊区,把外界的一切都阻隔在群山与偏僻之外。 知识,进不来;信息,进不来;法制,进不来;观念,改不了;行为,改不了;眼见,改不了。
盲,是法盲。 村里人自行定夺,随意处死有偷窃习惯的雨屋一家人,实则是为了瓜分他们偷来食物,因为今年不好过,要找一个人来牺牲。
盲,也是文盲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学习的画面,村里人的日常就是种地、上山、吃饭、睡觉,白天黑夜都在为生理需求忙碌。 而且根据剧情分析,村里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人生八苦中的生苦、死苦以及求不得苦,由此可见,他们不可能接受教育。 他们三观的培养全部依赖于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那些迂腐的观念,偏激的思想,落后的文化都会长时间存在他们的脑子里。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蛀虫似的的村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新的思想,去接触新的知识。
盲,更是心盲 由亲生的子女将已经到了70岁或接近70岁的父亲或母亲背上山,供奉山神,不管他们的愿意与否,也不在乎他们的身体是否硬朗。 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尊重传统,实则是为了生存,为了能活得更久一点,只能淘汰掉生产能力退化的老人。
这是发生在电影里的事,从未想过会在现实上演,可一件件寒心的新闻都在告诉我们,人性远比眼见的险恶。 因为真实世界从来不是一尘不染的净土,相反是一片腌臜泥泞的沼泽,更是一片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
🔥 最新回帖
确实,有幸读过蛙,那种老农村的气味太浓了,看完了文章才明白书名 蛙 的含义
中国人历来喜欢自我反省,但我真不知道中国哪个地方有这种风俗?
我再说一遍,这不是中国的风俗。
老二那条线简直了,就是一种猪,干狗,干七十岁老人,
🛋️ 沙发板凳
震撼不
这是正常的情感,在一群不正常的人眼里,就是异类。
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部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着,把自己的老母亲送山洞里,每天在洞口砌一块砖,到后面快没了老母亲都说不要砌了,怕黑……
祭死窑,真实存在的。
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些地方习俗。
好端端就变成了街头搭讪视频合集。
看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东京物语,都是探讨人类面对生死的态度
卢梭说过,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我保存和以此类推而来的同情心
是电视剧,叫什么王爷来着
在哪里看的?有资源吗?
其实我国古代某些地方也有这种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种习俗存在都有它历史的客观规律原因。
想太多了,这类电影恰恰是有思想的人才能感到震撼并思考出什么。没思想的人只能得出“小日本真变态”这样的结论。
同事:这不是我和女友第一天住一起要看的日本电影
没什么好说的,生产力的低下导致的种族延续的必然选择,没人性但是就是那么功利
没错 电影就是有它的艺术价值 包罗万象 引起人的共鸣与思考。绝不是某些浅薄之人口中的没思想的人才需要的刺激
这套路不就跟疫情当前,不管不顾,让老人“自然”淘汰一个道理么?
莫言的小说看过一部生死疲劳,确实是,泥土味,情欲,荒诞,苦难,还有戏剧性的反转
其实,我们民族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思考的出发点,而后就开始主动规避各种权威。
没必要一口否定,这也是解放前的事情,老人到了年纪不死家里就会多上一份或者几份口粮,活不下去的,干脆到了年龄就这么死掉,有因必有果,有些正如电影里所说,到了年龄不死就会被嫌疑,被瞧不起。所以说以前老不死的的称呼可能就是来源于此。
在哪可以看
丑化中国,献媚洋人🐶
小日本真变态
动物本能而已,大多数人没有那样做,只是没有限入绝境。 当你陷入绝境,必须死一个,怎么办?死父母,则不孝。死儿子,那么人类将绝种。死自己,则很大可能父母、儿子仍然不能避免饿死。 易子而食,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事,难道说中国人很变态?
可你没经历过山外的世界 你就会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吧
小日本真变态
能拍cult片子的导演,都停“变态”的
然而确实,小日本真变态
上面几个人可能觉得自己特别幽默吧
有些人除了口嗨,说不出一句有营养的话
陋习
虎扑不是经常放那个电视剧
其实是西瓜视频里面的精简解说版本
假如拍这个片子的是中国,你是不是也能说出口
我看完简介已经觉得很震撼了,一定要看看这个电影
残酷性就在于只有这样他们在那时才能绵延族群。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仓廪实而知礼节
光看需要什么思考能力?导演想让你理解啥你就理解啥,根本不需要动脑子。就像你这个回复一样。
看完楼主的影评也被震撼到,但我不敢看,怕看完会自闭
小日本真变态,你们领工资的合伙点灭我也要讲
只看标题,我以为片头是fbi警告那个片头,心想,那个有什么值得删掉的
伟大的美利坚遵循自然法则,实在是科学社会人文届的先驱啊,200万或许是对这场自然法则复兴对好的证明
哪里能领工资?求介绍
贾平凹有一部小说叫《古炉》,文革期间乡村的人和事,有一个词形容他们叫“使强用恨”,也是特别压抑,看得人难受
啊,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觉得看个电影会有工资吧?不会真有人觉得夸奖日本电影就是不爱国吧?
文学就是这样的东西。照他们这么说,余华莫言路遥王小波陈忠实等等等都是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