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这条街不待见陈奕迅 发表的: 台湾哪两位大佬?
引用 @纯ikun灬 发表的: 阿信拿头跟许嵩比
引用 @公输班 发表的: 你后面的我同意,但前面的说法有点问题吧?罗李是音乐制作人,周杰伦为什么就不算音乐制作人了呢?你要说周杰伦是歌手,那么罗大佑也是歌手出道啊,歌手和制作人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说白了,都是玩音乐的,但写歌词你可以说是音乐创作,也可以说是写作,我并没有否定罗李的做词能力,但填词是单独的职业,听说找林夕填词,找黄伟文填词,找方文山填词,你听说有找周杰伦填词,找罗大佑填词的吗?再说了,本身我说的是第一词人,不是第一音乐制作人,类比说篮球运动员,短跑和弹跳都非常好,但你为什么要和真正的短跑远动员和跳高运动员比较呢?可能篮球远动员的天赋比短跑运动员更好,但你说出花来也是篮球运动员,不是玩儿短跑的!
引用 @G.reat。 发表的: 你也知道他在十年前互联网大爆发时期口水歌多的话,那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他那么巨大名声却得不到认可了。
引用 @拉风拉不动啊 发表的: 罗大佑,李宗盛
引用 @这条街不待见陈奕迅 发表的: 我觉得单以词作论这两位比那三位低一档。
引用 @答案已在风中 发表的:林夕在罗大佑90年去香港发展开办音乐工厂的时候跟过一段时间罗大佑,你问下林夕是不是叫罗大佑师父或者大佬,然后再了解是谁被誉为华语乐坛的鲍比迪伦,乐坛鲁迅(如果你不知道鲍比迪伦是谁就当我白说了)
引用 @这条街不待见陈奕迅 发表的: 而且通俗的翻译应该是鲍勃迪伦,你的id就是他的歌,这首歌拿的诺贝尔奖,不用这么趾高气昂的炫耀你知道他,知道的人很多。而且哪怕罗大佑是被誉为华语乐坛的鲍勃迪伦也不代表他在词作上一定强过林夕。
引用 @答案已在风中 发表的:林夕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和李宗盛差不多情爱为主的,你觉得能比得过罗大佑? 李宗盛:“20年前我还是院校的木吉他队成员的时候他(罗大佑)就是巨星了,我那时是用仰望来形容这位我当时的偶像,他在我内心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音乐创造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罗大佑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台湾音乐的一个历史阶段”。 “我与他的创作上的风格和路线不同,但是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内容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描述,只不过角度不同。他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敢于揭露社会的一些现象。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和他相比我会感到惶恐,他对我来说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才是真正的台湾音乐界重量级人物”。 第一次有作品被内地出版社引进,昨天,香港金牌词人林夕带着随笔集《原来你非不快乐》来到上海。虽说是为新书宣传,但书里充斥着他曾经写下的著名歌词,谈的话题也离不开音乐二字。说起一路走来的创作历程,林夕表示,罗大佑和王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音乐人。 过去曾经很幼稚 学文学出身的林夕80年代涉足乐坛,当年的创作沉迷于新式的文字美感,抽象而艰涩。但歌词终究不是新诗,回首刚出道的岁月,林夕坦言,现在回头看,当初太幼稚了。 “那时都是按照我的意愿去写词,没有照顾到跟旋律配不配,而且歌是用来听的,虽然也可以看,但好的歌词是唱的人可以准确地拿捏到那个情绪,能跟音乐形成融化一体的生命,那才是好的作品。” 在实践过程中,林夕找到了“方法论”。 “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HOOKLINE,就是亮点,古典文学就是一个 ‘眼’字,意思是能够容易让人家记住的一句,让歌的传唱度能高一点。这不是纯粹的商业考虑,而是必须要这样歌才能上口,把你想写的有意义的信息更有效率地表达,这是不可或却的技巧。” 他们养了我的胆 真正让林夕走向成熟的关键,是在罗大佑的音乐工厂工作的三年。那时林夕负责录音室里的许多工作,也开始注重文字和音乐的水乳交融,他把文字和音乐比作“美满的婚姻生活”。在那三年里,他不仅创作了《似是故人来》这样的经典情歌,也开拓主题,写了一些反应社会现象的歌。 “比如《皇后大道中》,那时候香港还没回归,是一种疑问的心态。那段时期给了我很多新的点子,罗大佑是一个放浪的人,也让我的胆子大了起来。 ” “你是我的神”,高晓松疯狂揣摩罗大佑创作技法 后来,高晓松在《鱼羊野史·第四卷》中,专门创作了一篇文章以抒发对罗大佑的崇敬之情。文中,他不仅直言不讳的表达道:“大佑哥,你是我的神”,还讲述了诸多当年受罗大佑歌曲启蒙的细节。例如,在其另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有一句歌词是“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当时,这个兄弟在宿舍墙上刻下的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正是因为对罗大佑疯狂的迷恋与崇拜,高晓松对罗大佑作品的研究也达到了所谓“抽筋剥骨”的程度。《光阴的故事》里的三段式写法,《沉默的表示》以长句抛弃俗套的押韵,加之用回文创作整个副歌部分……对于这些常人只能意会的迂回婉转,高晓松都细细拆解而后反复咀嚼,最终发出“举世无双”和“华语乐坛第一人”的喟叹来赞赏罗大佑的创作功底。 作为石破天惊型歌手,罗大佑对许多创作者的影响难以估计——齐秦说,“从罗大佑的歌中,我学到的是唱歌要真实,贴近生活真的很重要。”周杰伦说,“我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就连几乎同一个时代的崔健,都称他是像“鲍勃·迪伦”一样的歌手,会永远讨论他的音乐……
引用 @K一ON平泽唯 发表的: 个人感觉梁黄不分伯仲吧,不同风格同样优秀,都很喜欢就是了
是不是罗大佑李宗盛?
反正黄伟文很喜欢阿信
我什么时候说周杰伦不是制作人了?
罗大佑,李宗盛
得不到认可?曝光率多就代表认可吗?
我觉得单以词作论这两位比那三位低一档。
林夕在罗大佑90年去香港发展开办音乐工厂的时候跟过一段时间罗大佑,你问下林夕是不是叫罗大佑师父或者大佬,然后再了解是谁被誉为华语乐坛的鲍比迪伦,乐坛鲁迅(如果你不知道鲍比迪伦是谁就当我白说了) [ 此帖被答案已在风中在2020-05-06 20:39修改 ]
跟过罗大佑不代表现在水平不能超过罗大佑。论综合创作能力罗大佑肯定在林夕之上,至少我的感官,单以词作论,罗大佑不如林夕
而且通俗的翻译应该是鲍勃迪伦,你的id就是他的歌,这首歌拿的诺贝尔奖,不用这么趾高气昂的炫耀你知道他,知道的人很多。而且哪怕罗大佑是被誉为华语乐坛的鲍勃迪伦也不代表他在词作上一定强过林夕。
林夕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和李宗盛差不多情爱为主的,你觉得能比得过罗大佑? 李宗盛:“20年前我还是院校的木吉他队成员的时候他(罗大佑)就是巨星了,我那时是用仰望来形容这位我当时的偶像,他在我内心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音乐创造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罗大佑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台湾音乐的一个历史阶段”。 “我与他的创作上的风格和路线不同,但是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内容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描述,只不过角度不同。他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敢于揭露社会的一些现象。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和他相比我会感到惶恐,他对我来说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才是真正的台湾音乐界重量级人物”。
第一次有作品被内地出版社引进,昨天,香港金牌词人林夕带着随笔集《原来你非不快乐》来到上海。虽说是为新书宣传,但书里充斥着他曾经写下的著名歌词,谈的话题也离不开音乐二字。说起一路走来的创作历程,林夕表示,罗大佑和王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音乐人。 过去曾经很幼稚 学文学出身的林夕80年代涉足乐坛,当年的创作沉迷于新式的文字美感,抽象而艰涩。但歌词终究不是新诗,回首刚出道的岁月,林夕坦言,现在回头看,当初太幼稚了。 “那时都是按照我的意愿去写词,没有照顾到跟旋律配不配,而且歌是用来听的,虽然也可以看,但好的歌词是唱的人可以准确地拿捏到那个情绪,能跟音乐形成融化一体的生命,那才是好的作品。” 在实践过程中,林夕找到了“方法论”。 “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HOOKLINE,就是亮点,古典文学就是一个 ‘眼’字,意思是能够容易让人家记住的一句,让歌的传唱度能高一点。这不是纯粹的商业考虑,而是必须要这样歌才能上口,把你想写的有意义的信息更有效率地表达,这是不可或却的技巧。” 他们养了我的胆 真正让林夕走向成熟的关键,是在罗大佑的音乐工厂工作的三年。那时林夕负责录音室里的许多工作,也开始注重文字和音乐的水乳交融,他把文字和音乐比作“美满的婚姻生活”。在那三年里,他不仅创作了《似是故人来》这样的经典情歌,也开拓主题,写了一些反应社会现象的歌。 “比如《皇后大道中》,那时候香港还没回归,是一种疑问的心态。那段时期给了我很多新的点子,罗大佑是一个放浪的人,也让我的胆子大了起来。 ” “你是我的神”,高晓松疯狂揣摩罗大佑创作技法 后来,高晓松在《鱼羊野史·第四卷》中,专门创作了一篇文章以抒发对罗大佑的崇敬之情。文中,他不仅直言不讳的表达道:“大佑哥,你是我的神”,还讲述了诸多当年受罗大佑歌曲启蒙的细节。例如,在其另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有一句歌词是“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当时,这个兄弟在宿舍墙上刻下的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正是因为对罗大佑疯狂的迷恋与崇拜,高晓松对罗大佑作品的研究也达到了所谓“抽筋剥骨”的程度。《光阴的故事》里的三段式写法,《沉默的表示》以长句抛弃俗套的押韵,加之用回文创作整个副歌部分……对于这些常人只能意会的迂回婉转,高晓松都细细拆解而后反复咀嚼,最终发出“举世无双”和“华语乐坛第一人”的喟叹来赞赏罗大佑的创作功底。 作为石破天惊型歌手,罗大佑对许多创作者的影响难以估计——齐秦说,“从罗大佑的歌中,我学到的是唱歌要真实,贴近生活真的很重要。”周杰伦说,“我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就连几乎同一个时代的崔健,都称他是像“鲍勃·迪伦”一样的歌手,会永远讨论他的音乐……
[ 此帖被答案已在风中在2020-05-06 22:04:28修改 ]
你这样复制粘贴只会让我觉得你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的观点,不过你回复这么多虽然都是复制粘贴的,我不认真回复难免失敬。首先先说林夕说的这些话吧,林夕作为一个后辈难道要大放厥词不知礼数的说我超过了前辈吗?这些言论我觉得真的就是看着图个乐,下面我们说点专业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可以一起来讨论。如果要讨论两个人的词作水准高低,无非比的就是词作的高度和宽度。而说高度和广度,我觉得分不同类型的词吧,看看两个词作者对不同类型词的把握。先说反映社会的词,这类词我一般称为经世致用类,这类词对现实具有较深刻的反应和,某种意义上对现实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先说罗大佑的词,他的词多写台湾社会生活变迁,比如鹿港小镇等,很中肯的说,是很写实很深刻的写出来台湾一代人的迷茫,从物质生活的变迁到精神随之而来的无处安放,整首词作可以说是上佳之作,但整首词至少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太直白了一些,缺了一些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词作的含蓄和内敛以及少了些文学性的雅致,当然,也有人认为朴素更美,但我的观点就是差了些文学性的雅致。而看林夕的同类词,典型代表六月飞霜,同样是反映社会生活,我觉得林夕的词作格局更大。罗大佑写的是物欲横流自我迷失,但林夕写的却直指社会本质。前几年看到的香港大学生投票十大粤语歌曲,榜首是林夕写的六月飞霜,不过这首歌被禁了,但是知乎里搜一搜六月飞霜可以找到一个视频(另外这首歌歌词需要花一定甚至大量时间,并且非香港本地人的话,得有一定的历史和经济知识基础才能理解这首歌)。整首歌直接字字见血地把笼罩在整个香港的压抑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资本主义导致的垄断弊端下整个社会的人心惶惶和普通民众永无出头之日对未来的无限惶恐在这首歌里面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其歌词好像出窍的鱼肠剑一样锋利直抵人心。而我认为六月飞霜比鹿港小镇等歌更好的原因在于,它的认识更深刻(直接指向社会本质而不是浮于物欲横流生活迷茫等表象),文学性更强,气势(六月飞霜这首词甚至能感受到凛冽的杀气)更磅礴肃杀,缺点是不好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经济知识基础(这是我从我在知乎上的评论里截的,并非我复制粘贴别人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一类词我个人观点,林夕高度略胜一筹,罗大佑词作广度更丰富,想必你没有疑问吧?而除了关注社会本身,针砭时弊的词之外,剩下的词我用一个来概括这一类别,就是人文关怀,通俗些说,是对人自身的关注。而这一类词,我的意见是林夕完胜,不管是高度还是广度。因为这一类词的主要矛盾就是情,文学对于人的关注,无非七情六欲和人生感悟,我想你应该认同林夕写情的水准是高于罗大佑的吧?如此来看,高下是不是分出来了呢?而你提到的李宗盛,我的看法就是,他在情这个领域能跟林夕旗鼓相当,但其他词作类型逊色林夕不少。林夕强就强在他就像苏轼一样是个全面的文人,他能写任何题材,而且都能做到极优秀的水准,同时他生活在亚洲近几十年发展变迁最快的地方,对时代变化的体察和感悟绝对相当深刻,再加上他自己感情的坎坷,几乎大小题材没有林夕写不好的,甚至我敢说,在现代流行歌词这个领域,比全面没人比得过林夕。最后,提供一个辅佐论据吧,如果罗大佑的词写得比林夕好,那为什么08奥运会宣传曲写词找的是林夕而不是罗大佑呢?难道说国家是傻子吗有更好的词人不选不用?言尽于此,您细品。最后,希望您的回复能拿出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去网上复制粘贴这个那个人的观点,也不要用什么华语乐坛的鲍勃迪伦这种毫无意义的名号来做这种文学水准高度对比的论据,要论,希望您拿点您自己的干货出来,从技法,题材入手来分析来论一论高低。
夕爷是wyman偶像,concert yy的时候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