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输入法联想令人无法直视了

虎扑用户008278
楼主 (虎扑)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你们的是吗?
b
ba641985
2 楼
🐂                                [ 此帖被ba641985在2019-10-05 10:56修改 ]

程予默
3 楼
哈哈哈哈我也是哎

那就不覆盖
4 楼
百闻不如一见

m
mn6z
5 楼
哈哈哈真的是,太污了

L
Lesgens
6 楼
……


烟敛云收
7 楼
百闻不如一见

摞你命三枪
8 楼
只是你们污,看见干字就想歪了


虎扑用户238054
9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科瑞30
10 楼
扯呢

马儿不吃草
11 楼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N
NWB411111
12 楼
引用 @科瑞30 发表的:
扯呢

你这个不是原生的。

我才是大柠檬
13 楼
无知当幽默

格子007
14 楼
苹果输入法害我出了不少臭事

叙事浪人
15 楼
我用输入法从来都是关闭联想的

l
lonzo14
16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专业.jpg

虎扑用户440425
17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c
chen4love4
18 楼
百闻不如一见🐂

虎扑用户888298
19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骑扣威少三双
20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这个叫专业

初一笙
21 楼


木木tmac
22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我不是dqd
23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苹果的输入法是选用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联想才规范。

T
Thunder0K
24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李土兀
25 楼


虎扑用户998722
26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就是一种病态的感觉,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了,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了,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了,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了,我在这里等你回来了

D
Downey张
27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专业.jpg

虎扑用户876722
28 楼
引用 @Thunder0K 发表的:

你会什么动图🐶

克城新王JR
29 楼
牛逼 可以

i
ice_cicada
30 楼
满脑子只知道干?

淡淡淡淡淡定定
31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干货

虎扑用户789698
32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虎扑用户307392
33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m
masd8re
34 楼
dio癌发作了吧🐶
S
Stevie4em
35 楼
引用 @Thunder0K 发表的:



圣地亚哥233
36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被老哥教育多了,看到那么多字直接往最后拉,看是不是编的😂

虎扑用户404583
37 楼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虎扑用户495832
38 楼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苹果味橘子
39 楼
引用 @mn6z 发表的:
哈哈哈真的是,太污了



宏颜获水
40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原来干在这里是do的意思,不是fu(k,学习了

虎扑用户024493
41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哈哈哈哈真是

虎扑用户578225
42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你字多我信你,

只求81场
43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牛逼

虎扑用户183912
44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秋磊同學
45 楼
引用 @格子007 发表的:
苹果输入法害我出了不少臭事

臭?糗?

冲是肯定要冲的
46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见心见性

南音
47 楼
引用 @科瑞30 发表的:
扯呢

标题苹果输入法 你这第三方啊

诛仙贱
48 楼
引用 @Stevie4em 发表的:

瞧把你急的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
49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骚逼欧文丶
50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格子007
51 楼
引用 @秋磊同學 发表的:
臭?糗?



虎扑用户212791
52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是所有人

虎扑用户843277
53 楼
引用 @lonzo14 发表的:
这就是专业.jpg



格子007
54 楼
引用 @格子007 发表的:
苹果输入法害我出了不少臭事

这得罪了哪个群体。这么多点灭。。。。

爱做梦的晖晖晖晖
55 楼
引用 @mn6z 发表的:
哈哈哈真的是,太污了

?哪污了?文史典故 词典规范里的 看看高亮

P
PIPISUN11
56 楼
引用 @格子007 发表的:
这得罪了哪个群体。这么多点灭。。。。

错别字吧。z

措姆阔以
57 楼
屁股决定脑袋
W
Wddfgb
58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是这样的😏😏😏

格子007
59 楼
引用 @格子007 发表的:
苹果输入法害我出了不少臭事

聪明的人才们 别点灭了 举报掉就可以 我自己找举报了

爵士阿联
60 楼
苹果的输入法是真的垃圾,不接受反驳

虎扑用户027632
61 楼
心里龌龊曲解文化

一哥么么哒
62 楼
还真是啊,怎么会这样

虎扑用户399837
63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t
tjl030520
64 楼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

虎扑用户028626
65 楼
低俗装正经

N
Nyc19890713
66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仁者见仁 淫者见淫

虎扑用户616225
67 楼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没有这句话啊

虎扑用户835992
68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不是杠,我咋有点不太信?这后半句也没说是哪里来的啊

呦呦鹿鸣之徐
69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我下贱🐶

虎扑用户171527
70 楼
引用 @马儿不吃草 发表的:
百度了一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它的后半句才是经典,却总被人忽略

解忧文史
发布时间:18-10-2709:20优质原创作者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中民间俗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化,它植根于最朴实的市井小巷,应用的人群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需要高标准高水平,在日常的交流中谁就能毫不经意地蹦出几个来。
俗语的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说着说着就成了,没有源头可寻,人们经常使用一句话,将它默认为某种意思,从此大家一提起它就明白了;第二种脱胎于文学典故,是从文章、诗词或小说中摘出的经典语录,贴近现实生活,所以被口语化而广泛应用。

今天小解介绍的这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第二种。它最早被记载于《汉书·赵充国传》,语出汉朝名将赵充国之口。时值汉宣帝当政,北部边境饱受羌患,防患是一件大事,需要一举成功才行,所以汉宣帝决定启用功勋卓绝的老将赵充国。
赵充国虽有能力也有经验,但当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耄耋之年,于是汉宣帝问他谁可堪当大任?赵充国自信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宣帝非常高兴,又继而问他:将军可估计一下羌虏兵力,此去带多少人马?

赵充国回道:“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与其只靠道听途说来打探敌方虚实,倒不如亲自去看,因为远离前线是比较难估计的。还是让他去战场了解了解再制定策略。
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有了下半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意义很简单,听人家说不如自己去看,看一百遍不如亲自动手做一次,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辛苦层主,又让我学习了一点东西

c
cancerbrand
71 楼
。。。

相貌平平的古天乐
72 楼
引用 @那就不覆盖 发表的:
百闻不如一见

确实是这样,也是有点望文生义了!

相貌平平的古天乐
73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我觉得有点望文生义了,古汉语中的干是不是实践,做事的意思都不好说,换个字都不一定会这样,比如百见不如一试之类。

虎扑用户675816
74 楼
引用 @圣光啊12138 发表的:
有的人心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虎扑用户058821
75 楼
哈哈涨姿势了 lz

F
Foryi11
76 楼
引用 @格子007 发表的:
这得罪了哪个群体。这么多点灭。。。。

因为这个联想本来就没错,就是原句,你自己不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