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眼哆哆 发表的:“北面事之”和“面南而坐”有什么说法吗?
引用 @hoopasdf 发表的:为大周世宗皇帝郭荣感到惋惜,痛斥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无耻
引用 @故乡_庭院 发表的:连载吗?在一个帖子里还是成立系列帖?
引用 @类似浪人 发表的:楼主,虽然不一定有回复,但是俺已经关注你,你发贴就看
引用 @小白菜心 发表的: 纠正一下,郭威
引用 @雷少的任意球 发表的:他意思就是柴荣,柴荣就是郭荣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引用 @小白菜心 发表的: 这个在以后会讲😁
引用 @草木灾星 发表的:现在看来赵光义大大的坏,说不定当时已经在想怎么坑老哥一家了。
引用 @小白菜心 发表的: 系列贴,因为内容太多了,两宋都要写,估计一年也连载不完
引用 @狼王麦克海尔 发表的:你这个速度肯定不行啊,而且还要编辑整理…加油
引用 @黄美英1019 发表的: 都有遗传!
引用 @qinwen008 发表的: 欺负孤儿寡母
引用 @小小二月 发表的:就是因为这段狗屁历史,才导致岳飞被杀
引用 @耍银枪的穆桂英 发表的:柴大官人带着宋江要去找你要个说法,柴进问你怎么把他祖宗姓改了。
引用 @故乡_庭院 发表的:自安史之乱,中原群雄割据,民不聊生。到五代,每一朝都是流血更迭,后朝尽屠前朝。赵匡胤虽是篡位,但尽可能的政治解决,也留下两宋的德政治国。算是中国史一大幸。
引用 @浙大吴彦祖 发表的:明朝有个被掠走的废物皇帝也是这样回位的,还杀了于谦
引用 @PeterZP 发表的:赵大其实还行,倒是赵二这个高粱河车神,志大才疏镇不住场子,搞了个以文抑武,弄成了大怂。
引用 @梧童ig 发表的:赵二是志大才疏,心比天高,一心想收复幽燕超越赵匡胤。
引用 @金州Curry主厨 发表的:有样学样,郭威开了个不好的头
引用 @梧童ig 发表的:对待前朝遗孤的,赵匡胤算厚道了,换个厚黑的,直接就找个理由送去见佛祖了。
引用 @我哪知道我叫什么 发表的:赵光义:我冤不冤...有我毛事...
引用 @楼下被我R了 发表的:只能说相比较没那么厚黑,但柴荣那么信他。他玩这出
引用 @狼王冉閔 发表的:赵光义還很有可能是殺害自己哥哥的兇手
引用 @Vaneassa 发表的:这个算历史前几的悬案
引用 @PeterZP 发表的:突袭幽州的战术真的幼稚,还把宋兵精锐送了。
引用 @虎扑JR2013137876 发表的:别忘了郭威是第一个扮演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出的主意
引用 @扁豆不会投三分 发表的: 更新的有点少,不够看
引用 @咕噜小蜜 发表的:如果他不御驾亲征,把兵权给得力干将,趁大辽内忧外患时拿下幽云十六州,情况真的就不一样了
引用 @摩云金翅欧鹏 发表的:赵光义也不是啥好人。烛光斧影他脱不了干系,赵匡胤当时不到五十,再过几年也许燕云十六州都打回来了。
引用 @罗中等 发表的:赵匡胤能力低得令人发指,多活几年连十国都没法统一。
引用 @琉璃橱窗 发表的: 用好人坏人形容这些雄主可还行..赵匡胤自己到死都没有攻克太原城,辽比后汉又强太多,宋那制度又必须御驾亲征,等太祖健康活到100岁差不多就能拿回烟云十六州了
引用 @鸡你太美斯蒂芬 发表的:哑舍?看多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连载宋朝历史的计划很早就有,然而一来觉得自己钻研还不够,二来不确定大家是否对此感兴趣,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才动笔。
宋史并不好写,这是一个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朝代,也是历史长河中极具争议的时期,市面上相关读物比比皆是,我一直在思考该以怎样的角度来切入才会更有可读性,这次决定连载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基本读完了《宋史》,相应的史料也搜集了不少,至于现代宋史大家的著作,拜读的过程中也解决了一些疑惑。
这次连载不仅想给大家带来清晰完整的历史脉络,也希望能尽量还原一段客观公正的历史。
考虑到有些朋友对宋史不太了解,前几篇还是以叙事为主,在篇章结束之后会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期就从北宋的建立——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说起。
事件背景: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柴荣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素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可惜天妒英才,年仅三十九岁便因病逝世,留下了只有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时逢乱世,年幼皇帝被废的事件屡见不鲜,柴宗训也没能逃过一劫。
后周世宗柴荣
赵匡胤年幼时便有威名,后来正是受到柴荣的赏识加上自己屡立战功,在三十多岁就当上了殿前都指挥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大致相当于掌握了首都直属部队。不仅如此,赵匡胤更是和当时几个手握实权的将领关系匪浅,众人拜了把子号称“义社十兄弟”,其中几人是后来兵变的核心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
柴宗训即位以后,年幼的他显然不能胜任乱世中的君主位置,何况早在柴荣在位时军中便已暗流涌动,甚至有“点检做天子”的流言,时任都点检这一职位的是大将张永德,张永德属于皇亲,并且年纪轻轻就重权在握,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柴荣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便把张永德调离而让看上去更加可靠的赵匡胤坐上了这个位置。
一日,(柴荣)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现在来看,柴荣的这一决定毫无疑问是个败笔,柴宗训即位的第二年,一场兵变便发生了。
事件经过:
就在这一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军中突然传来急报,北面的辽国联合北汉共同发兵来攻打后周,柴宗训年幼无知,只能靠朝中大臣做决定,当时的后周宰相是范质,便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局势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后周北汉形势图
大军刚刚出发就谣言四起,到处流传着“册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行至陈桥驿时,手下的将士们按捺不住,纷纷表示现今主上年幼,不如立赵匡胤为皇帝。兵变的主要谋划者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后来位居宰相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位),当晚赵匡胤饮酒大醉,众人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并大呼万岁。
按照惯例,赵匡胤当然要谦让一番,但是抵不住众人苦劝,只能勉为其难说:“既然立我为天子,如果我有号令,你们能服从吗?”众人都表示唯命是从,赵匡胤便约法三章:第一,现今的太后和皇帝都不能侵犯,须“北面事之”。第二:不能加害朝中大臣,要待之以礼。第三,上至朝廷府库,下至官员百姓之家都不能强抢。
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
众人拜服,心甘情愿地拥立赵匡胤做了天子,这就是人们对标志着宋朝建立的黄袍加身事件的普遍印象。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陈桥驿兵变只是其中一环,兵变以后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率大军回兵开封(后周都城),好在赵光义和赵普早就派人传信回城,“义社十兄弟”中的两人石守信和王审琦控制住城门将其打开,赵匡胤大军兵不血刃地接管了开封。
如此之大的兵变事件居然只遇到了很小的抵抗,当时的副都指挥使韩通听说兵变,急忙集结军队想要****,但是军队还没集结完毕韩通就被王彦升擒杀,唯一的抵抗力量就此被消灭。
赵匡胤进城以后,先去见了当时的宰相范质,痛哭流涕诉说自己实乃迫不得已,范质还没回过神来,就被赵匡胤的手下恐吓,范质在软硬兼施之下毫无办法,只能召集文武百官在朝中举行了禅让仪式,赵匡胤即位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后人所称宋太祖。
相比于历朝历代腥风血雨的谋反事件,赵匡胤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地取得了皇位。
正是: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清·赵翼
事件分析:
兵变实在是不怎么光彩的举动,所以《宋史》对其讳言莫深,一般流传的评书戏剧等也往往把赵匡胤描绘成“被逼无奈”,其实结合前后事件和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次事件完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首先,兵变的重要时机是当时辽国联合北汉侵略后周,赵匡胤主帅大军抵御,但兵变大军返回开封之后,契丹北汉竟然全无反应撤兵而走,简直就像配合赵匡胤上演了一出好戏,赵匡胤当然没有能力指使两方配合自己,所以这次入侵更像是赵匡胤指使的谎报军情来为此事制造契机。
其次,照兵变的过程来看,无论是黄袍加身之前的流言和蛊惑,还是之后的赵匡胤亲信接管城门使得大军得以长驱直入,以及王彦升斩杀韩通防患于未然,在当时通讯不便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有十分周密地计划才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最后的证据是史料中暴露出来的,结合赵匡胤的母亲以及家人留下的言语来看,“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于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也可以证明这件事情已经早有预谋。
小结:
第一期就先讲到这里,下一期会重点介绍宋朝建立初期的内忧外患,关于赵匡胤的个人事迹、是非功过等会在赵匡胤篇章结束之后专门做个总结,有朋友提到的辽国以及当时形势也会涉猎,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 此帖被小白菜心在2019-09-24 17:23修改 ]
北面事之是因为皇帝的龙椅位置,大臣面向北方朝见皇帝
纠正一下,郭威
系列贴,因为内容太多了,两宋都要写,估计一年也连载不完
谢谢支持
他意思就是柴荣,柴荣就是郭荣
一时没反应过来😂
这个在以后会讲😁
这比那些关公战秦琼和刘备是不是伪善这种垃圾话题好的多!
都有遗传!
你这个速度肯定不行啊,而且还要编辑整理…加油
还没搞明白,明明已经整理好排版了,一发出来都乱了。而且电脑上居然找不到历史文化杂谈这个版块……
郭威也挺惨,绝后了
有样学样,郭威开了个不好的头
自安史之乱,中原群雄割据,民不聊生。
到五代,每一朝都是流血更迭,后朝尽屠前朝。
赵匡胤虽是篡位,但尽可能的政治解决,也留下两宋的德政治国。
算是中国史一大幸。
这个还早,北宋要写得东西太多了
柴大官人带着宋江要去找你要个说法,柴进问你怎么把他祖宗姓改了。
赵匡胤本人的功绩和战略都是非常杰出的。应该说宋朝积贫积弱的锅分不到他身上。后代的国君不能把特殊时代的政策不做调整就一直沿用。同时急功近利,没有先稳固西北重建骑兵集群就仓促北伐消耗国力也造成了一系列被动局面。
没毛病啊,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啊
郭荣才是正确叫法
赵大其实还行,倒是赵二这个高粱河车神,志大才疏镇不住场子,搞了个以文抑武,弄成了大怂。
郭荣随郭威姓郭,继承的也是郭威的皇位,宋朝把他改回柴姓,是对郭荣的一种侮辱。
景泰帝就是个短命鬼,要不然于老师还是很稳的
赵匡胤已经算是明主了,你再换十个不见得比他强。五代十国那种乱世,皇帝天天换,主弱臣强的基本都很难坐稳皇位。
对待前朝遗孤的,赵匡胤算厚道了,换个厚黑的,直接就找个理由送去见佛祖了。
赵二是志大才疏,心比天高,一心想收复幽燕超越赵匡胤。
我看你是要……
赵大好歹专业军人出身,赵二就是军事爱好者水平,偏偏又蠢又勤快
突袭幽州的战术真的幼稚,还把宋兵精锐送了。
郭威在外为朝廷卖命,家人留在京城做人质,但是皇帝把他留在京城的家人杀了个干净。还要人家怎么做。
赵光义:我冤不冤...有我毛事...
皇帝面南而坐
相应的臣子就要脸朝北跪拜 北面事之
别忘了郭威是第一个扮演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出的主意
朱八八:仿佛听到有人说我帅?🐶
只能说相比较没那么厚黑,但柴荣那么信他。他玩这出
宋朝那么软就是他的锅。
赵光义也不是啥好人。烛光斧影他脱不了干系,赵匡胤当时不到五十,再过几年也许燕云十六州都打回来了。
赵光义還很有可能是殺害自己哥哥的兇手
你看一下五代当时的****历史,很多拥兵大将就直接拥护你当皇帝求从龙之功,你干不干,不干就杀了换下一个。
高粱河车神哈哈哈
这个算历史前几的悬案
反正我覺得趙匡胤的死很有可能是趙光義干的
要不他這種廢物無德無能憑啥當皇帝 關鍵是他後代也都是廢物
哑舍?看多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如果他不御驾亲征,把兵权给得力干将,趁大辽内忧外患时拿下幽云十六州,情况真的就不一样了
哪看的地摊?郭威是被汉隐帝逼的好么。
你早预谋造 反,会把不把自己儿子们带到身边?
工程浩大,得慢慢来😏
活着的时候一直都叫郭荣,他是郭威的养子,继承郭威的香火。他儿子们一开始也都姓郭,被老赵给改了。
后世还原历史后证明,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在开封家里呢,所谓的主谋之一、拦马谏言都是杜撰的...
柴荣本来有几个年纪大点的儿子的,后来和郭威的孩子一起被杀了,所以39岁去世时最大儿子柴宗训才7岁
就跟隋炀帝一样
用好人坏人形容这些雄主可还行..
赵匡胤自己到死都没有攻克太原城,辽比后汉又强太多,宋那制度又必须御驾亲征,等太祖健康活到100岁差不多就能拿回烟云十六州了
赵匡胤能力低得令人发指,多活几年连十国都没法统一。
郭荣才是正确叫法,毕竟已经过继给郭威了
你真觉得赵光义打下北汉就比他哥强吗?北汉经受了柴荣和赵匡胤几次进攻之后已经是硬撑了,举国之兵不过数万。没有前几次的围城,就没有赵光义的成功。
辽国那时候内部动荡,比不上耶律德光和后来的耶律贤耶律隆绪时期。伟大的的箫燕燕当时可能还在玩泥巴。
结果就开启了文人治国的一个软柿子王朝
呵呵,恐怕郭荣要好好问问柴进到底是自己的后人还是赵家给找的****了
一直认为赵匡胤的军事能力被严重高估,以郭荣留下来的霸主底子,当了这么久皇帝,别说燕云,其他地方都没有统一,人家汉唐明从头开始老早一统天下了 倒是文治应该还不错,毕竟打下了两宋的文采风流稳定统治的底子 说到底,赵大和赵二差不多,都是文治强阴谋强,武功弱,赵二不过是赵大的弱化版罢了
呵呵,赵匡胤当了多少年的皇帝了?和平接手的是什么样的底子?以霸主的底子,新兴的开国王朝十六年的时间,燕云之外的地方都没有一统,就别抱怨时间不够,对手太强了,就是自己太弱
怎么是哑舍说的啊。著名的烛光斧影就是源自一本青年小说?你真有趣
宋初三大疑案:陈桥驿兵变、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这些都会专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