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某一天偶然打开点击我在google scholar上的一篇文章的链接,发现在页面最下面有几个链接:“Cited by 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其中这个“All 7 versions”引起了我的兴趣,点进去一看发现果然是7个相同的文章名字,但是7个网址各不一样。其中一个网址是“http://oai.dtic.mil/......”,还有一个网址是“http://www7320.nrlssc.navy.mil/......”。在网上搜了一下,dtic全称是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直译就是美国国防部防御技术信息中心。而nrl是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就是美国海军实验室。我一想我考,老子的文章虽然没人引用,但是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海军实验室的网页都收录了,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和军方的直接证据吗?于是我又用同样方法去找了另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也找到了dtic和nrl的网页,终于想到之所以dtic和nrl都收录了这两篇文章,是因为我的小老板(NRL研究员)是作者之一,和我屁关系都没有,但是他们既然收录了我的文章,那就算没屁关系也变得大有关系了对不对。这基本上就是我的case最大的亮点。 还有一个方法是从网上其他人的经验中照搬的,就是直接在google中搜索自己的文章,发现在一个international glider research的网页上也收录了我另一篇第一作者的文 章,但是只收录了一篇,我一想还有其他两篇怎么没收录(另外两篇也和glider有关)?于是我就在那个网站上找负责人的email,发信去建议他收录我其他两篇文章,没想 到那个法国哥们非常爽快的答应了,立马把我其他两篇文章放了上去。于是这又成了我的另一项international impact的重要证据(而且这个法国哥们还成了我的推荐人之一,见下文)。
还有一个亮点是America natural disaster related。近年来美国人最怕的东西就是飓风,而我做物理海洋的东西和飓风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准备材料,特别是推荐信的时候,在材料中极力把自己做的东西往飓风上靠,甚至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都靠了上去。比如说我做博士生时为了凑学分找了个中国老师(他也是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NDBC)的负责人)说想和NDBC的船一起出一趟海,他答应了,于是让我和另一个中国学生一起去Hawaii去了一个航次,任务是换NDBC的浮标,结果中间船的引擎有问题,修了好几天,本来30天的任务变成40天,苦了我晕船,一晕晕了40天,天天吃不下饭,只能吃冰淇淋(美国佬船上的常备食物),瘦了20磅,形容枯槁,幸好还活着回来了,这是题外话。回来不久毕业后也就把这事忘了。等到申请140的时候想了一想,这个 航次的意义很大啊,NDBC的浮标上是有测风仪的,这不就和飓风大有关系吗,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在大老板的推荐信中大吹特吹,说我在这个航次中帮助换了NDBC的浮标,对美国防范飓风起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大老板人很好,一字不动的给我签了推荐信。简而言之,不要小看自己做过的任何一个课题(哪怕没有出文章),而且要积极联系相关人等(注意积累人脉,如果我去找当时那个NDBC的负责人,估计推荐信会比我大老板更有用,人到底是NDBC的牛人,但是多年不联系不太好意思去找他,所以有过合作关系的人等,节假日不要忘了给人家写个email,打个电话问好,别等到有事再去找人,谁理你啊 )。
总结我经验就是找独立推荐人尽量找非美国人(中国人除外,中国人推荐中国人,感觉不是什么好事,个人认为最多找一个中国人足够了),因为一来对于非美国人你申不申绿卡和他们关系不大(美国人可能会觉得你要来抢他们的工作),所以答应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来满足了eb1a international impact的要求,何乐而不为。催推荐信的时候 要把握好时机,节假日,恐怖袭击日等那是不用说的,非催不可(当然要先问安,其次不要直白的催信,最好连催都别催,问个安即可,人家知道你想要啥)。其次个人认为不要找太牛的教授,听说0214最喜欢把申请人和推荐人进行比较,所以副教授最好。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半夜手机提示case通过!庆祝了一夜没睡觉。求祝福时没好意思晒背景因为case实在太弱,弱得我在版上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但是承诺如果approve了才
上来晒背景,所以现在上来回馈本版,顺便把申请经验一起双手呈上,为485积累人品
。以下是背景:
文章中文一作1篇,英文一作2篇,英文三作1篇 (全部是垃圾文章,If分别为0.9,1.8,2.9,3.2)
引用提交140时只有20,未分自引他引,其实自引有3,所以实际引用大概17,这还是七凑八拼搞了几个不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硬凑出来的(google scholar交140时只
有12。。。。)。时至今日,本人的google scholar引用也只有区区24。
审稿 23。
另外再说一下个人背景,说来很苦,美国三流学校海洋学phd,学校虽然不牛,但是海
洋系却是在一个NASA造火箭的单位里面。老板当时很穷,没钱给我,于是在隔壁海军实验室里面找了一个合作人给我做小老板,给了我两年半的research assistantship,合作了一个项目,小老板写了一篇文章给我挂了第三作者,我写了一篇第一作者的垃圾文章(IF<=1.8),然后就草草毕业了。之后做第一个postdoc的时候和老板关系不太好,自己也不太努力,三年也就憋出一篇文章(IF=2.9)。做第二个postdoc的时候本想多搞
点文章,无奈文章投出去总是被拒(怀疑是前老板是reviewer,关系不好整我也有可能)或大改,到现在第二个博后做完了一篇文章还在难产中。所以这两篇一作和一篇三作就是当时申请绿卡唯一的资本。老婆天天催绿卡还要我搞eb1,我却是一心NIW,所以最后两个一起上,能不能行听天由命。
我所见过申eb1a通过例子的文章引用数至少至少也有50以上,我老三样唯一勉强够数的大概也就只有审稿23个,这里面还有一半是为中国国内几个小杂志审的稿。所以这么弱的背景去问了版上大概10多个律师,有一半推荐NIW,另一半不接。作为一个非常有自
知之明的人,我非常理解不肯接我case的律师,换作我是律师,我不仅不会接,可能还会笑得半死。按说这种弱case应该自己DIY最经济,但是我当时实在很忙,只能硬着头
皮找律师。后来在版上看了一个月,终于决定找Annie杨律师(Yang and Associates)。原因有二,一是Annie杨律师在某个帖子中写过NIW通过率是100%(当时主攻NIW,100%就算不是真的,有个90%对我来说也足够了),二是Annie杨律师给我回信的时候说对
我的背景很impressive,我当时收到她的email时设身处地的帮她想了一下,觉得这么
弱的背景你都说得出impressive来,我的脸都红了。但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俺的
case就交给你了。事实证明选择正确。另外本人可发誓绝对不是托,因为个人感觉律师只能根据我的背景给case进一步包装,最主要的找亮点工作还是我自己做的。毕竟最了解我的人还是我自己,如果我自己都找不到任何亮点,那就更不用指望律师了。
同版上其他律师一样,杨律师推荐NIW,eb1a是我硬求着给加上去的,说白了就是试试
,我自己明白99.99%的可能eb1a的钱会打水漂。两个case一样的材料(包括推荐信中都没提NIW和EB1a,两个case同样的推荐信),但是所有的NIW材料都是以eb1a的标准来准备,同时强调national contribution和international impact。我在找完亮点后自我
感觉NIW的case还是很强的,EB1a嘛毕竟老三样都有重大硬伤,就算亮点特牛也还是感
觉只有1%以下的可能性会通过,但是没想到赶上TSC大放水,好像最近不少比较弱的
case都过了,我的eb1a也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是我找亮点,找推荐人,攒review的经验,希望对后人有帮助。
1. 亮点。先简单概括一下,我的case亮点就是1)military related;2)America natural disaster related。和所有人一样,所谓找亮点就是在你现有的成就里面找突出的东西。以我为例,我所有的成就只有这2篇一作(中文那一篇特垃圾刨去不算),1篇三作,还有这20个引用。但我从一开始的策略就是把我的文章,小老板,以及军方联系起来,而且要大吹特吹,坚决突出我做的东西对军方的重要性。这一条恐怕是这次申请最为成功的策略。但是光吹牛不行,还要有证据证明对军方的重要性啊,这一条让我为难了好长时间。后来碰巧在google scholar上找到了答案(经常在版上看见在google深挖亮点的帖子,我这个方法也类似,但是似乎还没听人提起过):
我某一天偶然打开点击我在google scholar上的一篇文章的链接,发现在页面最下面有几个链接:“Cited by 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其中这个“All 7 versions”引起了我的兴趣,点进去一看发现果然是7个相同的文章名字,但是7个网址各不一样。其中一个网址是“http://oai.dtic.mil/......”,还有一个网址是“http://www7320.nrlssc.navy.mil/......”。在网上搜了一下,dtic全称是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直译就是美国国防部防御技术信息中心。而nrl是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就是美国海军实验室。我一想我考,老子的文章虽然没人引用,但是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海军实验室的网页都收录了,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和军方的直接证据吗?于是我又用同样方法去找了另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也找到了dtic和nrl的网页,终于想到之所以dtic和nrl都收录了这两篇文章,是因为我的小老板(NRL研究员)是作者之一,和我屁关系都没有,但是他们既然收录了我的文章,那就算没屁关系也变得大有关系了对不对。这基本上就是我的case最大的亮点。
还有一个方法是从网上其他人的经验中照搬的,就是直接在google中搜索自己的文章,发现在一个international glider research的网页上也收录了我另一篇第一作者的文
章,但是只收录了一篇,我一想还有其他两篇怎么没收录(另外两篇也和glider有关)?于是我就在那个网站上找负责人的email,发信去建议他收录我其他两篇文章,没想
到那个法国哥们非常爽快的答应了,立马把我其他两篇文章放了上去。于是这又成了我的另一项international impact的重要证据(而且这个法国哥们还成了我的推荐人之一,见下文)。
还有一个亮点是America natural disaster related。近年来美国人最怕的东西就是飓风,而我做物理海洋的东西和飓风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准备材料,特别是推荐信的时候,在材料中极力把自己做的东西往飓风上靠,甚至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都靠了上去。比如说我做博士生时为了凑学分找了个中国老师(他也是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NDBC)的负责人)说想和NDBC的船一起出一趟海,他答应了,于是让我和另一个中国学生一起去Hawaii去了一个航次,任务是换NDBC的浮标,结果中间船的引擎有问题,修了好几天,本来30天的任务变成40天,苦了我晕船,一晕晕了40天,天天吃不下饭,只能吃冰淇淋(美国佬船上的常备食物),瘦了20磅,形容枯槁,幸好还活着回来了,这是题外话。回来不久毕业后也就把这事忘了。等到申请140的时候想了一想,这个
航次的意义很大啊,NDBC的浮标上是有测风仪的,这不就和飓风大有关系吗,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在大老板的推荐信中大吹特吹,说我在这个航次中帮助换了NDBC的浮标,对美国防范飓风起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大老板人很好,一字不动的给我签了推荐信。简而言之,不要小看自己做过的任何一个课题(哪怕没有出文章),而且要积极联系相关人等(注意积累人脉,如果我去找当时那个NDBC的负责人,估计推荐信会比我大老板更有用,人到底是NDBC的牛人,但是多年不联系不太好意思去找他,所以有过合作关系的人等,节假日不要忘了给人家写个email,打个电话问好,别等到有事再去找人,谁理你啊
)。
2. 推荐人。我找了三个独立推荐人,三个非独立推荐人。其中有两个独立推荐人是在同一个科学会议上认识的。一开始我按照网上其他人的经验去找引用过我文章的人做推荐人,(妈的才发现有12个google scholar引用一小半是自引,找个屁呀),剩下10多个引用过我文章的,发了一轮email根本没人鸟我。有两个客气的倒是回信了,义正
言辞的拒绝了我的邀请奶奶个熊。当时我并不经常去开会,就算去开会也不知道干啥。直到有一次老板命令我去开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当时刚好想绿卡推荐人的事情,旁边师叔提醒说你怎么不去conference上找推荐人呢?我才大梦初醒,在会议上疯狂找人聊天,聊天大意是:blablabla科学,blablabla你的研究非常impressive,
blablabla你是教授吗(是:记下email我回去联系你;不是:是学生的话你老板牛不?牛的话我记下email回去联系你和你老板),等等。当然和人聊时半句不提绿卡的事情
。本着这种精神,我在两个poster session(将近8个小时的时间)把将近100多个
poster的人聊了个遍,找出了大概十二个左右的推荐人人选,当然后来回去给人发
email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不鸟我,只有一个比较牛的澳大利亚人(我给他拍的马屁比
较到位,因为我做的方向和他的很像,了解他的研究)答应了。还有一个推荐人是在会议结束时坐bus回来的时候认识的,他被迫和我聊了两个小时的天,因为大家坐在bus上想走也走不了。他是个小学校的associate professor,人挺好,比较爽快的答应了我。
然后还有一个推荐人就是前面说的那个international glider research网站的法国负
责人。我看他那么好说话轻轻松松就把我仅有的三篇文章放到了他的网站上,又看了看他的CV,发现相当于associate professor,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就写了个email问他,这哥们竟然答应了。
当然后来给他们发推荐信的稿,这三位都是一两个星期不回,让我急得半死,又不意思催得太紧,不过催了两次他们倒是都签名回来了。其中那位法国哥们,我还在想怎么催他的时候法国巴黎遭受恐怖袭击,我一面替法国人民悲痛一面迅速的发email给他问安
,这哥们马上回了我的email报平安,并且把签了名的推荐信作为副件送回来了。
总结我经验就是找独立推荐人尽量找非美国人(中国人除外,中国人推荐中国人,感觉不是什么好事,个人认为最多找一个中国人足够了),因为一来对于非美国人你申不申绿卡和他们关系不大(美国人可能会觉得你要来抢他们的工作),所以答应的可能性比较大,二来满足了eb1a international impact的要求,何乐而不为。催推荐信的时候
要把握好时机,节假日,恐怖袭击日等那是不用说的,非催不可(当然要先问安,其次不要直白的催信,最好连催都别催,问个安即可,人家知道你想要啥)。其次个人认为不要找太牛的教授,听说0214最喜欢把申请人和推荐人进行比较,所以副教授最好。
还有三个推荐人找的分别是我博士生时的大老板(俄国人,好说话),小老板(NRL研
究员),还有我当时合作的一个老教授。其中小老板这个NRL的推荐信最有分量,毕竟
是军方的,但是小老板说不能用军方的letterhead,只能用白纸打印出来给我签名,以个人名义作我推荐人。我拿回来一看他的title还是写着NRL研究员,感觉应该还是可以的。杨律师也说有一封没有letter head没问题。现在我想一想,6封信有5封有letter head,唯独一封没有letter head,如果你是IO,你认为哪封信最重要?这就是所谓善
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推荐信的内容,小老板强调的是我虽是第三作者但对这个project做出了重要贡献,我
以第一作者写的文章那个algorithm对军方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大大的有;大老板强调
的是我学生时代出海换浮标为美国防飓风做出了重要贡献;老教授强调我最近出海时测量的海流资料对美国军队的潜水艇防御敌人侵犯有重大贡献;法国推荐人强调的是我的glider研究举世瞩目人人皆知并且和军方大有联系dtic和nrl网站收录我的大作;还有
两个独立推荐人都分别强调我这三篇文章对于物理海洋界的贡献。
至于推荐信中那些类似outstanding和extraordinary等等的词汇,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同申绿卡的哥们说不好意思用。我是觉得自己英语词汇量不行,恨不得用outstanding
×8,extraordinary×16。
3. 攒review。我在找律师的时候review只有9,后来中国的同学仗义相助(看出来
人脉有多重要了吧),给我加了好几个中文文章的review,后来还有几个review是这样攒出来的(照搬网上的经典手法):先给10多个杂志主编或编辑(一般美国主编比较好说话)发email,说我要给科学做贡献要review,一般10个里会有一到两个给你回信,
甚至会直接送你文章review。不行再发10到20个,直到把相关领域的发完。在审文章的时候只要见到和你领域相似的,一定要大力推荐作者引用你的文章,同时送上major
revision,有50%的人会就范而被迫引用你的文章(引用多的同学不要做这种不道德的
行为!引用多的同学不要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引用多的同学不要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我140过了之后就再也没干过这种龌龊事,罪过啊我本善良啊奶奶个熊),另外50%坚强不屈的作者我还是一边骂娘一边让他(她)们过了奶奶个熊。审完一批文章,重复以上群发email的过程。用这种手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你的review number和citation
number,当然我当时急着申请,review提到23,citation还没提上去就提交140了,因
为杨律师说了,除非我能把citation提升一个数量级,否则20个citation和30个
citation没有太大的区别。
再补充两点:
1. 在开会的时候尽可能和推荐人候选人照个像,回去以后就有借口写email把照片传给人家。这样人家email有个底,以后问要推荐信的时候直接回信这个email来要,成功率会高。
2. 写文章的时候(甚至是已经准备提交之前)可以想尽办法找一个和军方有关系的人
(最好是军方研究员,小兵可能不行)做co-author,第几author无所谓,文章发表因
为有一个军方的co-author,很有可能军方会把这个文章挂到dtic等重要网站上去,到
时你就发达了。
后记:从开始找推荐人到提交140,历时大概8个月。NIW 140 20天approve,让我对
eb1a平添不少希望。然而一等就是8个月,eb1a毫无动静。于是我到版上求祝福,大家
bless完不到一个月,半夜eb1a 140通过,这简直比我家附近的卧佛寺还灵。个人经验
大家不要老觉得自己eb1a不够格,eb1a不够格是正常的,但是你不申请,那你就是肯定不够格。有钱人要上,没钱人要DIY,万一有IO被你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呢对不对。大家
上啊(当然别忘了搞个eb2保底)!以上文字,回馈大家的祝福,为刚交上的485积累人品,也祝大家早绿!
每个phd的工作都是有本身的意义的,不是单纯用数量能衡量的。楼主准备的好,理解
的透,IO自然也会看得进去,体会到你工作的意义。
【 在 sextantpan (把针磨成铁棒) 的大作中提到: 】
: EB1a 140 弱无可弱case pending历时8个月狗屎运通过,来给大家涨士气了。
pending
: 7个月时心中踹踹,在版上看贴久了听说在版上示祝福巨灵无比,于是上个月上来求,
: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半夜手机提示case通过!庆祝了一夜没睡觉。求祝福时没好意思晒背
: 景因为case实在太弱,弱得我在版上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但是承诺如果approve了才
: 上来晒背景,所以现在上来回馈本版,顺便把申请经验一起双手呈上,为485积累人品
: 。以下是背景:
: 文章中文一作1篇,英文一作2篇,英文三作1篇 (全部是垃圾文章,If分别为0.9,1.8
: ,2.9,3.2)
: 引用提交140时只有20,未分自引他引,其实自引有3,所以实际引用大概17,这还是七
: 凑八拼搞了几个不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硬凑出来的(google scholar交140时只
: ...................
[在 sextantpan (把针磨成铁棒) 的大作中提到:]
:EB1a 140 弱无可弱case pending历时8个月狗屎运通过,来给大家涨士气了。pending 7个月时心中踹踹,在版上看贴久了听说在版上示祝福巨灵无比,于是上个月上来求,: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半夜手机提示case通过!庆祝了一夜没睡觉。求祝福时没好意思晒
背景因为case实在太弱,弱得我在版上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但是承诺如果approve了才
:上来晒背景,所以现在上来回馈本版,顺便把申请经验一起双手呈上,为485积累人品:。以下是背景:
:文章中文一作1篇,英文一作2篇,英文三作1篇 (全部是垃圾文章,If分别为0.9,1.8,2.9,3.2)
:引用提交140时只有20,未分自引他引,其实自引有3,所以实际引用大概17,这还是
七凑八拼搞了几个不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硬凑出来的(google scholar交140时只
:有12。。。。)。时至今日,本人的google scholar引用也只有区区24。
:审稿 23。
:另外再说一下个人背景,说来很苦,美国三流学校海洋学phd,学校虽然不牛,但是海:洋系却是在一个NASA造火箭的单位里面。老板当时很穷,没钱给我,于是在隔壁海军
实验室里面找了一个合作人给我做小老板,给了我两年半的research assistantship,合作了一个项目,小老板写了一篇文章给我挂了第三作者,我写了一篇第一作者的垃圾文章(IF<=1.8),然后就草草毕业了。之后做第一个postdoc的时候和老板关系不太好,自己也不太努力,三年也就憋出一篇文章(IF=2.9)。做第二个postdoc的时候本
想多搞
:..........
【 在 sextantpan (把针磨成铁棒) 的大作中提到: 】
: EB1a 140 弱无可弱case pending历时8个月狗屎运通过,来给大家涨士气了。
pending
: 7个月时心中踹踹,在版上看贴久了听说在版上示祝福巨灵无比,于是上个月上来求,
: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半夜手机提示case通过!庆祝了一夜没睡觉。求祝福时没好意思晒背
: 景因为case实在太弱,弱得我在版上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但是承诺如果approve了才
: 上来晒背景,所以现在上来回馈本版,顺便把申请经验一起双手呈上,为485积累人品
: 。以下是背景:
: 文章中文一作1篇,英文一作2篇,英文三作1篇 (全部是垃圾文章,If分别为0.9,1.8
: ,2.9,3.2)
: 引用提交140时只有20,未分自引他引,其实自引有3,所以实际引用大概17,这还是七
: 凑八拼搞了几个不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硬凑出来的(google scholar交140时只
: ...................
功夫下得很好!
版上的好经验啊
【 在 sextantpan (把针磨成铁棒) 的大作中提到: 】
: EB1a 140 弱无可弱case pending历时8个月狗屎运通过,来给大家涨士气了。
pending
: 7个月时心中踹踹,在版上看贴久了听说在版上示祝福巨灵无比,于是上个月上来求,
: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半夜手机提示case通过!庆祝了一夜没睡觉。求祝福时没好意思晒背
: 景因为case实在太弱,弱得我在版上从来没见过这么弱的,但是承诺如果approve了才
: 上来晒背景,所以现在上来回馈本版,顺便把申请经验一起双手呈上,为485积累人品
: 。以下是背景:
: 文章中文一作1篇,英文一作2篇,英文三作1篇 (全部是垃圾文章,If分别为0.9,1.8
: ,2.9,3.2)
: 引用提交140时只有20,未分自引他引,其实自引有3,所以实际引用大概17,这还是七
: 凑八拼搞了几个不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硬凑出来的(google scholar交140时只
: ...................
沾沾喜气
我也是弱case,顶着压力上1a的
恭喜你!祝你好运!
自己的事,自己最能用心出彩。
祝贺!
花了很多心思搞自己的case。大大的恭喜!祝485顺利
我觉得lz很强 东西是真的对美国
国家产生实际贡献的。
引用数量不过是一个切入点,但不是全部
楼主的case确实鼓舞人心,但是有NASA军工项目护身,这不是一般人都会有的经验
关键是给美国带来的具体的利益
我的一个在工业界的师兄告诉我,工业界的文章往往都不会发到很高,但是其真实性、可重复性是可靠的,而且潜在的价值是巨大的。
你的recommendation letter里面肯定有让人震撼的故事。
恭喜楼主!给我们大家上了一课!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的例子,NIW的确是够了符合国家利益,作为EB1需要small
percentage的话,需要推荐人的强有力证词和客观证据之外,运气看来也是需要一些的。楼主做了这么多大量而又细致的工作,这付出值了。
TSC 1A弱case等了六个月的来沾沾喜气!
恭喜lz了
niw也通过了。
你这case确实够弱,除了你学位比我高3级外,其它和我都差不多(我就3篇4作会议论
文)
你的策略也和我类似,和军方应用挂上钩,我是运气好,有个Air Force的引用,以及
NATO国防研究机构的引用。
不过还不知道能不能和你一样混过去
楼主也是够狠,review的时候让人加引用,这种事情短期确实可以带来收益,但是长期看还是得不偿失。我的引用全部是独立的,重来不让人引,都靠自愿,毕竟还要在行业内混,好名声比短期收益靠谱
已经不是很重要的。我记得以前还看到版上的一个人经验贴,从0214 NOID下过的,加
了一封州议员的推荐信。这比什么都管用
文采也好,看你的贴笑死我了
恭喜恭喜!!
后两个一起上,能不能行听天由命】
你喜欢这样的老婆吗?你老婆能干吗?为什么她自己不去申请绿卡呢?
楼主是在tsc 的 non-pp吗?
手倦目劳方一起
一望不见心断绝
伸舒轶出元气外
包胥不动咸阳哭
子猷闻风动窗竹
来时谒帝明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