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我怀念的是污话不说 发表的:后期新秀质量不行🐶
引用 @你别说了先动脑子 发表的:巅峰报团,新人打不出来
引用 @清秀之年 发表的: 三国英雄辈出,历史上只有这一个时期同时出了这么多盖世之才。不是后期太弱,是前中期太强
引用 @三米天涯 发表的:东汉末期有六千万人。三国末期加起来不到一千万人。人都没了,哪来的人才。别以为三国志里的一堆一语带过屠这屠那的只是无关紧要的事,像张角曹操这样军 阀杀人杀太狠了,动不动就是屠xx,无人烟,鸡犬不鸣的。
引用内容由于违规已被删除
引用 @claudiotian 发表的:大汉养士四百年,才凑出这么个阵容。持续战乱之后,人口大幅下降,基数不同出现人才的概率也就下降;战争环境不稳定,讲经求学的风气褪去;战乱时生死不安的环境,令很多人看不到明天,催生玄学,上层嗑五石散逃避现实,下层佛教开始流行,大汉务实做事的传统丢失;持续的战乱令普通人生存更加艰难,只能逃到世家大户为奴或者为部曲求得庇护,个人的独立性和自尊精神都有退步;持续的军事高压,令先前平稳时期的游侠失去生存土壤,要么成为士族大家的死士,要么被绞杀,夏侯惇关公徐庶乐进的故事在三国后期再不可得。
引用 @燃烧的心宿二 发表的:因为前期罗本写得多,后期不想写了
引用 @西四环高晓松 发表的: 烂尾了,罗贯中不想写了。
引用 @Blackdvil 发表的:都是小说吹出来的,捧红了太多无名无实之辈。春秋战国,楚汉争霸,隋末唐初绝不比三国人才少,只是噱头少罢了。
引用 @成电帅锅 发表的:对的。我也是这么认为。 每个年代只要总人口够,厉害的人绝对不会少
引用 @azambuja 发表的:不仅是总人口。中国古代也是缓慢发展,不是绝对停滞的。后期人物在各个方面总是会比前期有进步。退步史观和循环论要不得。
引用 @什么昵称拉风呢 发表的:曹老板经常屠城,怎么好意思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的?
引用 @7____24 发表的: 你这是扯淡,大多数流民和地主保护的人是上不了户口的,实际上人数有3kw
引用 @拉乔罗多 发表的:三方政府控制的户口,不仅有民户,还有兵户、吏户、匠户、杂户和屯田户等。 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文献中,可知蜀汉和吴国的兵、吏是单列于民籍之外的。人口不是这样算的,已经有论文研究了,1000多万算的只是民户,实际有4600W人口,而且各政权法令不一,黑户恐怕只多不少什么无差别屠杀,曹魏方面有确切记录的只有徐州一例,屠杀一般会有惨状记载,其余屠城恐怕就是攻破敌城。而对于反叛的叛军,包括汉政府在内(皇甫嵩造京观),都是屠杀为主。
引用 @御殿将军息衍 发表的:顶天2000W 看看晋朝人口统计就行了
引用 @我与乔丹五五开 发表的: 明白人,很多人只看到文献记载的数字,但是东汉末年黑户肯定不少,不说别的,荆州益州就得有很多北方来避难的
引用 @azambuja 发表的:经学那套玩意儿本来就是和东汉王朝一起陷入绝境陷入危机的。你不会真的以为经学是灵丹妙药吧?何况谁都知道东汉的经学早就和谶纬也就是巫术结合起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本来就是),并不值得欣赏,不值得追求。玄学恰恰是摆脱谶纬巫术的初步尝试。多读正规研究。
引用 @7____24 发表的: 太康时刚统一就有2kw了,不可能所有流民,佃客马上能统计上吧?肯定不止2kw
引用 @拜仁卡卡 发表的:同感,前期有些人水平很一般,甚至有的完全是猪头,但是名气还挺大,更多还是小说电视剧游戏的功劳
引用 @skywell 发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型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流传甚广,各种故事基本定型,有相当的接受度,你很难说是小说成就了三国还是三国成就了小说
引用 @claudiotian 发表的:经学当然和和天人感应之类早期自然崇拜有一定关联,但谶玮本来就是玮学,与经学不想干。总体来说经学务实避虚的,直到清代常州学派,也还说实事求是。要说有毛病也是家法森严,或者寻章摘句太过反而失去大义。东汉的衰落当然与经学世家的坐大和经学内部的陈腐有关联。但到东汉末年已经出现调和今古,扎实求稳的学风,郑玄卢植都有踏实做事的能力。从学术内在理路来说,玄学与佛学提供了经学所薄弱的逻辑演绎,对彼岸的理解也更深入,当然有其内在规律和价值,但从民族的开拓性精神来说,还是经学更有价值。
引用 @千万不要熬夜 发表的:他是尼采那种超我型人格,军阀屠城愤恨的咬牙切齿,我曹操屠城出于大义,你们不理解真实蠢牛木马
引用 @Blackdvil 发表的:三国和日本村长大战就是两个芝麻大小的事儿都能吹上天的典型。网红效应罢了,越红越有人吹,越吹越红,再加上游戏电视电影强化印象,很多放在历史上不堪一提的人物都有虚名。
引用 @Blackdvil 发表的:先后互相成就,网红和斗鱼的关系。
引用 @wzzm 发表的:政权稳定后阶级固化,人才上升通道变窄,越后面越严重,北方还能吃下人口基数的红利,南方青黄不接是正常情况
引用 @skywell 发表的:说实话没有那么简单,中国历史那么长,分和乱世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三国故事能脍炙人口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不是简单的吹就解释的了的,或者说要吹也得有能吹的本钱
引用 @我干过会计 发表的:曹操统一北方,荀彧居功至伟,他连第一功臣都能逼死,做出这种事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iy但是可以拿来交易
大早上就开会了。
三国末期加起来不到一千万人。
人都没了,哪来的人才。
别以为三国志里的一堆一语带过屠这屠那的只是无关紧要的事,
像张角曹操这样军 阀杀人杀太狠了,动不动就是屠xx,无人烟,鸡犬不鸣的。
蜀国的话就是因为荆州没了,荆州集团这些人没法补充而已。
都是小说吹出来的,捧红了太多无名无实之辈。春秋战国,楚汉争霸,隋末唐初绝不比三国人才少,只是噱头少罢了。
曹老板经常屠城,怎么好意思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的?
前期选秀大年,类似84/96/03这种合在一年来选秀,后期就是类似13/01这种合在一起选秀
后来是还是吃太饱了
局势相对稳定后人才流动就没有那么频繁了。
黄巾起,群雄出,每逢乱世必出英杰,都是历史大背景与命运的选择。
三方政府控制的户口,不仅有民户,还有兵户、吏户、匠户、杂户和屯田户等。 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文献中,可知蜀汉和吴国的兵、吏是单列于民籍之外的。
人口不是这样算的,已经有论文研究了,1000多万算的只是民户,实际有4600W人口,而且各政权法令不一,黑户恐怕只多不少
什么无差别屠杀,曹魏方面有确切记录的只有徐州一例,屠杀一般会有惨状记载,其余屠城恐怕就是攻破敌城。
而对于反叛的叛军,包括汉政府在内(皇甫嵩造京观),都是屠杀为主。
虽能自圆其说,但经不起推敲
三国末期人口应该在2700-3300万之间,所谓700-800万人口统计不实。
三国时期兵户吏户等等是不计入人口统计范畴的,而且战乱造成大量流民、以及被大户隐匿起来的劳动人口也难以统计,才有了所谓三国时期人口锐减不足千万的“谣言”。
没事,罗本不写了里贝里接着写🐶
经学那套玩意儿本来就是和东汉王朝一起陷入绝境陷入危机的。你不会真的以为经学是灵丹妙药吧?何况谁都知道东汉的经学早就和谶纬也就是巫术结合起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本来就是),并不值得欣赏,不值得追求。玄学恰恰是摆脱谶纬巫术的初步尝试。多读正规研究。
还是你最秀
对的。我也是这么认为。 每个年代只要总人口够,厉害的人绝对不会少
应该说是时势造英雄
我一进步行街就看到你们在开会
要一统了 能打的就不容易冒出来了
能治国的慢慢就出来了
不仅是总人口。中国古代也是缓慢发展,不是绝对停滞的。后期人物在各个方面总是会比前期有进步。退步史观和循环论要不得。
对,后期全面人才很多,不像前期拓土,就靠那几个有名先锋。后期板块稳定了,没那么多先登的机会。
曹操统一北方,荀彧居功至伟,他连第一功臣都能逼死,做出这种事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噱头也不小 流传度不太够
你这是扯淡,大多数流民和地主保护的人是上不了户口的,实际上人数有3kw
..除了战乱 还有可怕的大瘟疫
建安七子 在瘟疫里死了好几个
曹老板能写出来,只能证明他真的见过。至于“念之断人肠”,这个“人”到底是他自己?还是别人?是同情怜悯?还是欣喜?就只能靠后人意会了。毕竟普通人是很难理解屠过城的枭雄的心境的。
顶天2000W 看看晋朝人口统计就行了
明白人,很多人只看到文献记载的数字,但是东汉末年黑户肯定不少,不说别的,荆州益州就得有很多北方来避难的
同感,前期有些人水平很一般,甚至有的完全是猪头,但是名气还挺大,更多还是小说电视剧游戏的功劳
远离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才少不是很正常嘛?三国时的益州跟现在云贵新疆西藏差不了多少,能出什么人才?基本盘太差。
太康时刚统一就有2kw了,不可能所有流民,佃客马上能统计上吧?肯定不止2kw
黑户问题
现在也有
只是经济水平高了
要享受教育,医疗,工作等等就必须要身份证
以前是巴不得黑户
毕竟不用缴税服劳役
他是尼采那种超我型人格,军阀屠城愤恨的咬牙切齿,我曹操屠城出于大义,你们不理解真实蠢牛木马
经学当然和和天人感应之类早期自然崇拜有一定关联,但谶玮本来就是玮学,与经学不想干。总体来说经学务实避虚的,直到清代常州学派,也还说实事求是。要说有毛病也是家法森严,或者寻章摘句太过反而失去大义。东汉的衰落当然与经学世家的坐大和经学内部的陈腐有关联。但到东汉末年已经出现调和今古,扎实求稳的学风,郑玄卢植都有踏实做事的能力。从学术内在理路来说,玄学与佛学提供了经学所薄弱的逻辑演绎,对彼岸的理解也更深入,当然有其内在规律和价值,但从民族的开拓性精神来说,还是经学更有价值。
这位代表,这里的会场格局太小,已经容不下你的大才了,请另谋高就🐶
但三国志九还是几来着,其中一个结局有一句话,我当时还是很感慨的
“天下英才死亡殆尽”
那都是休养生息多少年了
刘禅在位都四十多年了...
几代人都出来了
三国前期仗打得多,人才有大把的机会磨练,成长快。
而且乱局之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也多,不用熬工龄磨资历,逮着个机会说不定就一飞冲天了
后期三国鼎立,虽然也打仗,但局势相对稳定了,各国的阶层也相对固化,没有太多机会让军事人才冒头了
建议看一下《最寒冷的冬天》这本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美军在不到10年时间内,从二战的胜利之师,变成了几乎没有战斗力的状态。和平对于军队来说可不是好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型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流传甚广,各种故事基本定型,有相当的接受度,你很难说是小说成就了三国还是三国成就了小说
三国和日本村长大战就是两个芝麻大小的事儿都能吹上天的典型。网红效应罢了,越红越有人吹,越吹越红,再加上游戏电视电影强化印象,很多放在历史上不堪一提的人物都有虚名。
先后互相成就,网红和斗鱼的关系。
谁说的经学和纬学无关?今文经学微言大义,一开始就,呵呵。古文经学也很快,呵呵。比如贾逵直接把经学典籍当成纬书,在经学典籍里找刘秀称帝的依据,史有明文。郑玄这些人也没有,当然也不可能摆脱。这些早有无数研究。
清代务实搞经世致用的也不是常州学派。经学的“务实你也知道是寻章摘句。
另外你也别往“民族”上乱扯了。近代民族主义打的就是儒家这套内部等级制,打的就是家天下。当然如果你要结合两者,那就是日本的皇国史观了,很好玩吗?很光荣吗?凯申在20年代开始,呵呵,下场如何有目共睹。1930年代kmt里很有一些人用这个玩fascism(见maggie clinton:revolutionary nativism)。很光荣吗?
对
又来了,
屠城=攻城~~~ 屠者,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高帝纪解释下
岂止我cc,沙克尔也干了~~~
那坑杀袁绍数万降卒也解释下~~~~~
能列出几个吗?我只想到上将潘凤。
他有点人格分裂
三国是芝麻大点事,真敢说,我支持你得说法!
说实话没有那么简单,中国历史那么长,分和乱世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三国故事能脍炙人口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不是简单的吹就解释的了的,或者说要吹也得有能吹的本钱
不仅有湿乎乎会议,还有ACG会议?
剩下的那些的中国历史上多不盛数 [ 此帖被right0713在2019-06-25 10:15修改 ]
到了各国二代上位后,基本世家以及新世家重新掌握了权力,唯才是举的口号都不见了,只有换汤不换药的九品中正
诸葛废队友
鳄鱼的眼泪
你真的很善良
三国肯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小说之前,诗词戏曲民间传说已经不少了,三国演义也是总结而成。大概主要是因为三国乱中有序,主角命运相互交织,体现三种乃至更多阶级立场,比楚汉那种两国交锋三年分胜负你死我活的更有看点,比春秋战国那种杂乱无章更清晰,比隋唐那种李世民无双更有趣。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二三流人物都被吹捧起来还是很受不了的。
这个意思是双标狗?
屠城不会不记载的,真正记载屠的只有徐州,那还是因为他爹被陶谦杀了。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