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study examines a practic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era of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As part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 send infants thousands of miles back to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to be raised by members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 a culturally sanctioned traditio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separation, the children return to the biological parents to attend school in the adopted country, a custom which, according to Western mental health model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sequelae fo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ets of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among immigran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 modified version of it can be found in other groups as well.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is the first phase of a longitudinal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for both infants and parents,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The current study review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a group of Chinese Canadian immigrant par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a separation from their infa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concerns about disrupt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re embedded in more salient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need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se exploratory data exemplify an emergent field of culture-focus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support the call for innovative models to situate infan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global and transcultural contexts.
This study examines a practic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era of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As part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 send infants thousands of miles back to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to be raised by members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 a culturally sanctioned traditio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separation, the children return to the biological parents to attend school in the adopted country, a custom which, according to Western mental health model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sequelae fo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ets of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among immigran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 modified version of it can be found in other groups as well.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is the first phase of a longitudinal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for both infants and parents,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The current study review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a group of Chinese Canadian immigrant par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a separation from their infa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concerns about disrupt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re embedded in more salient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need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se exploratory data exemplify an emergent field of culture-focus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support the call for innovative models to situate infan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global and transcultural contexts. 谢谢妹妹的补充
又看了一遍情感控制贴,恩,发现虽然是“long long ago”写的,还是同样的适用
相公~
相公~
马甲~~~~~~~~~~~~~~~~~
我最好的闺蜜给我说,她准备怀孕了,然后孩子生下来给她妈带,还给我说肯定能带得很好的,我说了一些,但是感觉,没办法,她说,你说得我都理解,可我看着我周围的人都是父母给带也没啥问题呀,孩子都挺好的~~~
很多朋友都说孩子生下来自己能看到的时候估计都不多~~~更别提亲自带了~~~
1岁左右,孩子开始有陌生人焦虑,离开妈妈会大哭,对人和东西有喜恶了,没事就测试一下当爸妈的耐心,对他的反应,开始有恐惧心理了,希望固定的监护人,这时候,固定的监护人,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这段时间换人,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而自卑,不相信人,退缩,如果注意,还好,如果不注意,孩子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毁了。如果这个时候的监护人是老人,好多relationship都不能正确建立,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老说,如果老人带孩子,那孩子是老人的孙子孙女,但不再是你的孩子了。
2岁了,孩子开始学习和大人,大孩子互动,交流,而性格开始完善了,这时候,大人就是他的role model,老人一般都腿脚不利索了,所以老人带的孩子,容易肥胖,不爱运动,都和小时候的成长过程有关
3岁的孩子除了完善2岁时的性格,脾气,开始意识到家,及自己在家里的定位,关系了,然后就是,有了我这个观念。处理好了,就是彬彬有礼,处理不好,就是小霸王一个
4岁,好奇,跟同龄孩子玩,想象力,穿脱衣服,学习忽视,相对自立了,这时候,孩子其实好带了,最重要的是送到幼儿园,学习和别人相处了
5岁,有朋友了,学习互相取悦,学习规矩,艺术,更独立了,然后,就该上学了
别的不知道,这个我看过真正例子,一岁送给老人看,两岁接回,现在30多岁了,一路走来,这些问题从来没出现过,好得很
其实,不只是在美国的很多国人有这个把孩子给老人带的问题,国内的年轻父母也有。
我最好的闺蜜给我说,她准备怀孕了,然后孩子生下来给她妈带,还给我说肯定能带得很好的,我说了一些,但是感觉,没办法,她说,你说得我都理解,可我看着我周围的人都是父母给带也没啥问题呀,孩子都挺好的~~~
很多朋友都说孩子生下来自己能看到的时候估计都不多~~~更别提亲自带了~~~
那样的,至少孩子还能经常看到父母,有很多是天天能见的。父母轻松了,老人辛苦了,孩子的心理影响,除了老人比较溺爱那部分以外,那种不安全感,还是跟长期见不到父母的不同的
别的不知道,这个我看过真正例子,一岁送给老人看,两岁接回,现在30多岁了,一路走来,这些问题从来没出现过,好得很
怎么说呢,30岁的人,当年的父母可能都是那样做的,所以就算有缺憾,但是人人平等,所以无所谓,而且人可以不断调节,完善的,所以你没看到,不等于没有。
在一个,这个和环境,老人的水平,对教育孩子的理念都有关系,所以,有的人影响大些,有的人影响小些,但都在潜意识的认知层,会留下印记。
我见过极好的,也见过极可怜的,但是,现在条件其实比以前我们父母那一代好多了,我只是劝说尽量自己带。
其实,不只是在美国的很多国人有这个把孩子给老人带的问题,国内的年轻父母也有。
我最好的闺蜜给我说,她准备怀孕了,然后孩子生下来给她妈带,还给我说肯定能带得很好的,我说了一些,但是感觉,没办法,她说,你说得我都理解,可我看着我周围的人都是父母给带也没啥问题呀,孩子都挺好的~~~
很多朋友都说孩子生下来自己能看到的时候估计都不多~~~更别提亲自带了~~~
这个不一样啊,这个,孩子一直就在国内,语言文化和教育的大环境没有变,也基本三天两头见到父母。
听说有人需要attention,偶进来给个飞吻~~~~~~~~~~~~~~~~~~~~~~
是我是我,啃啃啃,抱住女神的大腿,我爱你,真的,
是我是我,啃啃啃,抱住女神的大腿,我爱你,真的,
嘘。。。。。。这年头“偶爱你”没有credit,要用行动啊啊啊
是我是我,啃啃啃,抱住女神的大腿,我爱你,真的,
特别强调一下基本上都是因为心虚
特别强调一下基本上都是因为心虚
恩,同意,不过我除外
其实现实生活中把孩子送回去养的,我还真没见过特别困难,焦头烂额的。还有人孩子送回去后,又生了老二,对这种我就特别不理解,如果一个孩子都管不了,为什么又要再生一个呢,说喜欢孩子吧,又不象,生完就往国内一放,真是只管生,不管教育了。
re
有人觉得送孩子回去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跟孩子一起成长,那还是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说孩子可能跟父母不亲,还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的多,其实真的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跟父母没有在最佳时机bond好,那种跟亲生父母之间有隔阂的感觉,是不管怎么努力想克服,都克服不掉的,而且越努力要克服,越难过,如果还有一个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兄弟姐妹做对比的话,更痛苦,他可以很自然地粘上上去,可以很自然地说的一些傻话,你做不出来,说不出来,想努力也要那样子,心里很别扭,那很伤心的。而且那种不安定感,没有安全感的问题,是陪伴一生的。有人可能会觉得,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敏感,不过我认识很多在外地亲戚或者祖父母家里带过比较长时间的的孩子,持续几个月都不能见到亲生父母的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这个跟照顾他们的人多好,多亲切,多疼爱,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的。就算是敏感的孩子才会那样,你怎么能保证你的孩子,不是敏感的呢
还有说到孩子不记事,我记得大概我一岁半左右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是事情本身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刺激很可怕的事情,我在那个保姆家带过几个月,从13、4个月开始到一岁半左右,后来再也没有去过他家,虽然我记忆中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验证,但是我描述这些事情给我母亲听的时候,讲述到跟事情有关的保姆家的房子结构,家具摆放,保姆lg当时的职业,都是完全跟我妈妈记忆中的吻合的
re
嘘。。。。。。这年头“偶爱你”没有credit,要用行动啊啊啊
那。。。。。。。。。。。。就剩下以身相许了
别的不知道,这个我看过真正例子,一岁送给老人看,两岁接回,现在30多岁了,一路走来,这些问题从来没出现过,好得很
呵呵,我lg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为小时候工作的地方条件差,美其名曰:给孩子个好条件
我lg从出生到6岁都是跟着别人,比如奶奶,大姨。。。。。。
到后来才和父母一起,而且还有一个一直在父母身边的姐姐比着
原本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以至于后来和父母基本没话讲
你是你看到例子里的人的什么人?人家有没有问题,会想到要告诉你么?
你所谓的好得很指的是啥好得很。
我lg只会对我讲这些,对他姐姐基本就是陌生人的感觉。
呵呵,我lg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为小时候工作的地方条件差,美其名曰:给孩子个好条件
我lg从出生到6岁都是跟着别人,比如奶奶,大姨。。。。。。
到后来才和父母一起,而且还有一个一直在父母身边的姐姐比着
原本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以至于后来和父母基本没话讲
你是你看到例子里的人的什么人?人家有没有问题,会想到要告诉你么?
你所谓的好得很指的是啥好得很。
我lg只会对我讲这些,对他姐姐基本就是陌生人的感觉。
就是我自己呀,好得很就是那些可能出的问题我都没有过,我是记事特别早的小孩,两岁以后我的心理活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来没有过焦虑不自信低落什么的,和父母关系也好得很亲得很。一岁到两岁之间的事不记得了,听说在姥姥家也是小霸王角色
呵呵,我lg就是这样的例子
因为小时候工作的地方条件差,美其名曰:给孩子个好条件
我lg从出生到6岁都是跟着别人,比如奶奶,大姨。。。。。。
到后来才和父母一起,而且还有一个一直在父母身边的姐姐比着
原本活泼的性格变得沉默,以至于后来和父母基本没话讲
你是你看到例子里的人的什么人?人家有没有问题,会想到要告诉你么?
你所谓的好得很指的是啥好得很。
我lg只会对我讲这些,对他姐姐基本就是陌生人的感觉。
难道只有我是反例子么?我4岁开始几乎没怎么和父母一起过(我是说超过3个月的),但是现在每天还是和妈妈打电话,就是老爸没话和我说。回去买一堆礼物,爸妈最亲不可替代。。。。。。 和爸妈的关系很close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5:00:29编辑过]
没娃,纯粹来支持兔子的。
mua
现在孩子金贵了,家长也讲究,吃的用的穿的,还有教育,各种课后兴趣班五花八门。 兔儿提出这个问题是必然。但是孩子也没有那么脆弱。。。。。。
能自己带当然是最好的。要说心理,家长也不好受,谁舍得阿。当妈的都该记得第一次送daycare或者nanny的心情,紧张,难过,担心,就怕孩子不适应,孩子总要自己迈开步伐自己走路的,哪儿有不磕磕碰碰的道理。
不过现在什么都讲究心理啥的,我小时候好多小伙伴都是姥姥带大了,哪那么多讲究阿? 表拍我。
现在孩子金贵了,家长也讲究,吃的用的穿的,还有教育,各种课后兴趣班五花八门。 兔儿提出这个问题是必然。但是孩子也没有那么脆弱。。。。。。
能自己带当然是最好的。要说心理,家长也不好受,谁舍得阿。当妈的都该记得第一次送daycare或者nanny的心情,紧张,难过,担心,就怕孩子不适应,孩子总要自己迈开步伐自己走路的,哪儿有不磕磕碰碰的道理。
自己经历了,你就知道那种微妙的感觉。别人感觉不出来的。就算我妈都不知道我的一些感触。我的情况,还是跟父母住在一起,我妈也很尽心,只是因为有个小1岁的妹妹,我是跟爷爷奶奶活动的时候多。
不过现在什么都讲究心理啥的,我小时候好多小伙伴都是姥姥带大了,哪那么多讲究阿? 表拍我。
现在孩子金贵了,家长也讲究,吃的用的穿的,还有教育,各种课后兴趣班五花八门。 兔儿提出这个问题是必然。但是孩子也没有那么脆弱。。。。。。
能自己带当然是最好的。要说心理,家长也不好受,谁舍得阿。当妈的都该记得第一次送daycare或者nanny的心情,紧张,难过,担心,就怕孩子不适应,孩子总要自己迈开步伐自己走路的,哪儿有不磕磕碰碰的道理。
你说的不是一码事,我想兔子是针对在美国把孩子是否送回国这个特定的话题展开的。因为送到那么远的地方,不可能经常回去看,和把孩子送daycare,送nanny能一样吗?
应该转家小吧
别,家小都是高人,我这个就不算啥了,就在鲜花,让我臭屁一下吧
不过现在什么都讲究心理啥的,我小时候好多小伙伴都是姥姥带大了,哪那么多讲究阿? 表拍我。
现在孩子金贵了,家长也讲究,吃的用的穿的,还有教育,各种课后兴趣班五花八门。 兔儿提出这个问题是必然。但是孩子也没有那么脆弱。。。。。。
能自己带当然是最好的。要说心理,家长也不好受,谁舍得阿。当妈的都该记得第一次送daycare或者nanny的心情,紧张,难过,担心,就怕孩子不适应,孩子总要自己迈开步伐自己走路的,哪儿有不磕磕碰碰的道理。
我认识几个小时候送到老人家里,和父母分开几年的朋友,当然从一般意义上他们也成才了,也上大学出国结婚生子,表明看上去没事,但是都有感觉是和父母-像前面那个mm说的,不能自然的亲近,心理上多少有些遗憾,小时候和父母的无条件的信赖和亲近,是错过了就不能弥补的。他们自己有孩子的时候,困难非常大也选择带在身边,有两地自己做住院医的,有非常辛苦的学生博士后,等等。
小时候也许没有记忆但是感情是会记得的,我知道一个小时候让外婆带的,后来外婆去世早他完全不记得外婆,但是记得妈妈来接的时候的震撼,他对童年5岁以前基本上都不记得,就记得这么一件事,并且从此对生活里面不愉快的事情都会选择忘记,是真的完全忘记,心理学上很有意思的现象。唯一童年的延续就是喜欢吃当年外婆给他吃的好吃的,一直到30多岁了。
孤儿院里的孩子也有成才的,克林顿奥巴马的童年都不是幸福家庭模式,孩子的确不脆弱,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很强,不过做父母的怎么忍心。。。。
难道只有我是反例子么?我4岁开始几乎没怎么和父母一起过(我是说超过3个月的),但是现在每天还是和妈妈打电话,就是老爸没话和我说。回去买一堆礼物,爸妈最亲不可替代。。。。。。 和爸妈的关系很close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5:00:29编辑过]
我绝不是说你这样的不可能,我个人认为孩子的个性差异太大,家长赌不起。一旦造成不好的后果,压根没有再来一次弥补的机会。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381311/abstract?CRETRY=1&SRETRY=0
This study examines a practic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era of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As part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 send infants thousands of miles back to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to be raised by members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 a culturally sanctioned traditio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separation, the children return to the biological parents to attend school in the adopted country, a custom which, according to Western mental health model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sequelae fo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ets of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among immigran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 modified version of it can be found in other groups as well.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is the first phase of a longitudinal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for both infants and parents,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The current study review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a group of Chinese Canadian immigrant par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a separation from their infa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concerns about disrupt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re embedded in more salient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need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se exploratory data exemplify an emergent field of culture-focus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support the call for innovative models to situate infan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global and transcultural contexts.
http://alumni-matters.blog.yorku.ca/2009/09/satellite-babies-have-difficulty-adjusting-to-parents/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4/nyregion/24chinese.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5:30:58编辑过]
就是我自己呀,好得很就是那些可能出的问题我都没有过,我是记事特别早的小孩,两岁以后我的心理活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来没有过焦虑不自信低落什么的,和父母关系也好得很亲得很。一岁到两岁之间的事不记得了,听说在姥姥家也是小霸王角色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属于没心没肺(非贬义),神经大条型, 有些是细致敏感型; 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不一样,这就如同在学校里被bully的小孩儿不是人人都会自杀, 不是人人都会成为校园杀手一样。
a paper on this issue: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381311/abstract?CRETRY=1&SRETRY=0
This study examines a practic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era of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As part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to North America send infants thousands of miles back to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to be raised by members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 a culturally sanctioned traditio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separation, the children return to the biological parents to attend school in the adopted country, a custom which, according to Western mental health models, could have significant sequelae fo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ets of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among immigran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 modified version of it can be found in other groups as well.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is the first phase of a longitudinal project tha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for both infants and parents, of a transnational lifestyle. The current study review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a group of Chinese Canadian immigrant parents who are considering a separation from their infa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w that the expected concerns about disrupt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re embedded in more salient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 need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se exploratory data exemplify an emergent field of culture-focus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support the call for innovative models to situate infan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global and transcultural contexts.
谢谢妹妹的补充
自己经历了,你就知道那种微妙的感觉。别人感觉不出来的。就算我妈都不知道我的一些感触。我的情况,还是跟父母住在一起,我妈也很尽心,只是因为有个小1岁的妹妹,我是跟爷爷奶奶活动的时候多。
可能俺是独女,就是不在爸妈身边,我始终知道爸妈只爱我一个。我也没成才,就是心理还算健康,和爸妈的相处很close,至今还是没人能取代。倒不是和大家呛声,但是就是发一点点个人看法,总是允许百家齐鸣吧。呵呵,俺知道要一石激起千层浪阿。。。。。。
俺没说把孩子送回去就好,主要想说家长不忍心,还有那段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永远也回不来了,做父母的要珍惜。可是小孩子没那么脆弱。当然也有waer说的,赌不得。。。。。。
我绝不是说你这样的不可能,我个人认为孩子的个性差异太大,家长赌不起。一旦造成不好的后果,压根没有再来一次弥补的机会。
re.
我可不敢拿自己家娃做实验,真赶上个敏感的娃,我这后半辈子就有的罪受了。
结论:我神经很大条
孩子和大人的attachment太关键了,不但影响一生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emotional management, etc.
绝对的顶兔子姐姐。
孩子和大人的attachment太关键了,不但影响一生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emotional management, etc.
不过,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也不等于就更easy了。。。
attachment是很关键,但是这个就是双刃剑,老人带大,容易隔阂,bond弱了不好,但是bond太强也不是好事
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双方必须要对孩子同时施加各自的影响力,
夫妻的关系要健康
夫妻对孩子的付出关系也要健康
夫妻还能正确的面对孩子的社会情感需求和家庭情感需求。。。
还有如果多子女情况更复杂。。。
举例说,如果家庭中的角色以一方为主(通常是母亲哈),而父亲的角色(感情上)退化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那么这很类似单亲家庭,这样的问题,孩子跟父母的bond过大,也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懦弱,愚孝,不能客观看待父母,心理断奶延缓,情感操控问题,溺爱娇惯问题,,,这个心理问题不比把孩子送回国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7:45:00编辑过]
绝对的顶兔子姐姐。
孩子和大人的attachment太关键了,不但影响一生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emotional management, etc.
好妹妹,Mua
支持兔子~~~~~~~
Mua,兰兰也来啦
不过,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也不等于就更easy了。。。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双方必须要对孩子同时施加各自的影响力,否则如果家庭中的角色以一方为主(通常是母亲哈),而父亲的角色(感情上)退化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那么这很类似单亲家庭,这样的问题,孩子跟父母的bond过大,也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懦弱,愚孝,不能客观看待父母,心理断奶延缓,,,,这个心理问题不比把孩子送回国少。。。
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需要父母也不断的学习,共同成长
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需要父母也不断的学习,共同成长
是,我上面又补充了一些,但是父母的学习也是要过程的,而且不见得所有成年人都能改变自己,就算能改,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比孩子还难改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把孩子送回国,就是两害取其轻。。。
如果父母作为成年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handle自己的情绪到一个很良好的程度,比如因为工作忙,比如因为夫妻关系不好,比如对要孩子本身心理还没ready,比如父母自己承担的各种经济社会的压力,甚至因为重男轻女对孩子分别对待,,那么勉强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就要suffer父母自己本身问题,情绪不好带了的结果,未必比让一个通情达理心理平和的老人带差。。。。
毕竟,每个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不会因为当了父母就成为一个perfect的人了。。。有的父母,一辈子到死,都带着自身的严重问题,,
在美国来说,其实经济到真的不是主要问题,不过,其实,在中国很多情况下,经济也是问题哈,大环境社会环境在那里呢,难道父母口头上说人人平等,事实就这样了嘛?
我就是送给我爷爷养的
难怪我心理比较畸形
插队打屁屁,我还没写完呢,哭死!
只好凑合了
好吧,说到条件,其实,孩子并不知道钱多钱少,沙子堆不一定不如变形金刚。所以,我建议,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无论如何,其实所有的困难都有办法解决。比如,实在不能自己带,一定要送回国,我觉得,还不如让老人过来呢,至少天天还能看到,让老人辛苦些,顺便再带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还能挣钱,或者找别人帮忙带孩子,
如果没钱,比如妈妈暂时在家,兔子建议kids pool,2,3家人,轮流带孩子,孩子也有个伴,还省钱,还能有自己的时间,学习,睡觉,逛街都行。是不是。
当然,生之前就想好了,条件合适了再要是最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9:06:33编辑过]
有点汗这个
爸妈年纪本来就大了,让他们过来带就很辛苦了,还要帮子女挣钱
有点汗这个
爸妈年纪本来就大了,让他们过来带就很辛苦了,还要帮子女挣钱
没错, 爹妈也不一定愿意呆啊, 他们也不是奴隶, 呼之既来。
考虑自己孩子合适不合适也要考虑自己的爹妈愿意不愿意。
不是送回国带就一定有你说的那些弊端
在这里,如果父母都很忙,每天给小孩的时间有限,attention有限,还不如让小孩在国内,给爸妈带,还有全心全意的照顾,
我就是送给我爷爷养的
难怪我心理比较畸形
大家引以为戒阿
是,我上面又补充了一些,但是父母的学习也是要过程的,而且不见得所有成年人都能改变自己,就算能改,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比孩子还难改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把孩子送回国,就是两害取其轻。。。
如果父母作为成年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handle自己的情绪到一个很良好的程度,比如因为工作忙,比如因为夫妻关系不好,比如对要孩子本身心理还没ready,比如父母自己承担的各种经济社会的压力,甚至因为重男轻女对孩子分别对待,,那么勉强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就要suffer父母自己本身问题,情绪不好带了的结果,未必比让一个通情达理心理平和的老人带差。。。。
毕竟,每个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不会因为当了父母就成为一个perfect的人了。。。有的父母,一辈子到死,都带着自身的严重问题,,
其实我早就想说了.. 恩..
有点汗这个
爸妈年纪本来就大了,让他们过来带就很辛苦了,还要帮子女挣钱
这个,我见过好多老人,过来带孩子,自己挣点养老的钱,而且,两个孩子一起带,有时候真的比一个好带
没错, 爹妈也不一定愿意呆啊, 他们也不是奴隶, 呼之既来。
考虑自己孩子合适不合适也要考虑自己的爹妈愿意不愿意。
这不是比较送回国,和在这边带吗,要是在这里就是奴隶,那送回国,岂不是也是奴隶
这个真的要看各家自身情况
不是送回国带就一定有你说的那些弊端
在这里,如果父母都很忙,每天给小孩的时间有限,attention有限,还不如让小孩在国内,给爸妈带,还有全心全意的照顾,
所有的都是不一定,不过,愿不愿意拿孩子去实验,就看各人的
是,我上面又补充了一些,但是父母的学习也是要过程的,而且不见得所有成年人都能改变自己,就算能改,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比孩子还难改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把孩子送回国,就是两害取其轻。。。
如果父母作为成年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handle自己的情绪到一个很良好的程度,比如因为工作忙,比如因为夫妻关系不好,比如对要孩子本身心理还没ready,比如父母自己承担的各种经济社会的压力,甚至因为重男轻女对孩子分别对待,,那么勉强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就要suffer父母自己本身问题,情绪不好带了的结果,未必比让一个通情达理心理平和的老人带差。。。。
毕竟,每个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不会因为当了父母就成为一个perfect的人了。。。有的父母,一辈子到死,都带着自身的严重问题,,
对,谁都不是有了孩子就完美了,不过,如果父母素质这么差,那老人就一定会好吗?
我之所以坚决不把孩子送回去,就是因为听了不少人说自己小时候被送回去之后跟爸妈不亲或者一辈子心理有阴影。
我知道有的孩子神经大条不会有这个问题,可是第一,后来出现问题的比例不小,不容忽略,第二,在送孩子回去的时候,你并没有把握孩子将来会是哪一种反应!没有负面影响的话算是幸运,如果有负面影响,那真的是后悔都没有用啊,小孩子这几年过去了就过去了,大人受到什么伤害,有时候都很难弥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到这么大的冲击,可不是要一辈子的影响吗?
反正我再艰难,都不会抱侥幸心理说,也许我的孩子就没问题,所以让他们离开爸妈。其实有孩子在身边,自己也会变成更好的人,比如我现在很少睡懒觉了,因为娃要起床玩啊,我也很少发脾气了,因为娃居然跟着我学发脾气。总之孩子我就是自己扛着了!!!
给兔子鼓掌!!!!说得太好了!
我之所以坚决不把孩子送回去,就是因为听了不少人说自己小时候被送回去之后跟爸妈不亲或者一辈子心理有阴影。
我知道有的孩子神经大条不会有这个问题,可是第一,后来出现问题的比例不小,不容忽略,第二,在送孩子回去的时候,你并没有把握孩子将来会是哪一种反应!没有负面影响的话算是幸运,如果有负面影响,那真的是后悔都没有用啊,小孩子这几年过去了就过去了,大人受到什么伤害,有时候都很难弥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受到这么大的冲击,可不是要一辈子的影响吗?
反正我再艰难,都不会抱侥幸心理说,也许我的孩子就没问题,所以让他们离开爸妈。其实有孩子在身边,自己也会变成更好的人,比如我现在很少睡懒觉了,因为娃要起床玩啊,我也很少发脾气了,因为娃居然跟着我学发脾气。总之孩子我就是自己扛着了!!!
谢谢嫩,
对,谁都不是有了孩子就完美了,不过,如果父母素质这么差,那老人就一定会好吗?
generally speaking, 兔子你说的没错啦.
但是我的确看到不少父母, 自身毛病不少, 为了带小孩吵架的, 华人上也是月经贴. 有的妈妈孕后抑郁, 爸爸又是甩手掌柜, 这个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最后都弄到要闹离婚了.. 唉..
老人, 怎么说呢, 见得多了, 可能更平和些. 当然也有自身不怎样的老人..
Anyway, 百家百象, 一刀切肯定说不清楚了..
俺不是跟兔子抬杠啊,,,我是说,每个家庭都要努力的客观的评价父母自身的条件和祖父母辈的条件,来看看在孩子短时间内,哪个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更有利。。。
在美国来说,其实经济到真的不是主要问题,不过,其实,在中国很多情况下,经济也是问题哈,大环境社会环境在那里呢,难道父母口头上说人人平等,事实就这样了嘛?
我觉得像我这样坚决不送孩子回去的,更多的是考虑对孩子长时间的影响,说得严重一点,有的孩子真的可能一辈子的自信和安全感都受到打击呢,就算是这几年小孩的时候吃的再好,玩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对物质条件最不敏感的也是这些小孩子了,都是大人们在judge这些那些的条件的,小孩子们根本也不知道对比也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要求啊。还是精神上最重要吧。
其实我早就想说了.. 恩..
再有一个,在养育孩子上,不能把孩子当处在真空or理想社会里看待,,,
比如,
兔子说,对于孩子来说,变形金刚未必比堆沙子有趣,,,这个对于纯粹出于孩子自身的喜好来说,是这样的。。。就跟小猫小狗可能更喜欢玩卫生纸,不喜欢玩昂贵猫玩具一样,,
但是这个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适用,,,
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存在一个social 的问题,也就是他的情绪不仅仅受到父母和玩具本身影响,也受到其他小朋友啊,其他家长的影响。。
如果某孩子在炫耀自己的玩具多贵,然后说玩沙子多没意思,说你父母给你买不起变形金刚,然后如果其他小朋友也簇拥在拥有变形金刚的孩子身边,,你自己孩子是不是还能心平气和的玩沙子,就未必了。。。
举例说,国内,某个小孩踩了另外一个小孩的脚,还说一句,我这是nike,你这是安踏,nike就可以踩安踏。。。
这种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且,基本上,父母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啊。。
generally speaking, 兔子你说的没错啦.
但是我的确看到不少父母, 自身毛病不少, 为了带小孩吵架的, 华人上也是月经贴. 有的妈妈孕后抑郁, 爸爸又是甩手掌柜, 这个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最后都弄到要闹离婚了.. 唉..
老人, 怎么说呢, 见得多了, 可能更平和些. 当然也有自身不怎样的老人..
Anyway, 百家百象, 一刀切肯定说不清楚了..
怎么说呢,这个牵扯到的就更广了,那就不光是育儿,还有关夫妻,社会了,我偷懒的说,不在我的考虑范围,我只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建议的。而且,如果有了孩子都不改改自己的坏习惯,什么时候改?孩子小时候给父母,大了呢?也不管?接回来以后,还是一样要从头补课的,而且更难
再有一个,在养育孩子上,不能把孩子当处在真空or理想社会里看待,,,
比如,
兔子说,对于孩子来说,变形金刚未必比堆沙子有趣,,,这个对于纯粹出于孩子自身的喜好来说,是这样的。。。就跟小猫小狗可能更喜欢玩卫生纸,不喜欢玩昂贵猫玩具一样,,
但是这个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适用,,,
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存在一个social 的问题,也就是他的情绪不仅仅受到父母和玩具本身影响,也受到其他小朋友啊,其他家长的影响。。
如果某孩子在炫耀自己的玩具多贵,然后说玩沙子多没意思,说你父母给你买不起变形金刚,然后如果其他小朋友也簇拥在拥有变形金刚的孩子身边,,你自己孩子是不是还能心平气和的玩沙子,就未必了。。。
举例说,国内,某个小孩踩了另外一个小孩的脚,还说一句,我这是nike,你这是安踏,nike就可以踩安踏。。。
这种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且,基本上,父母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啊。。
那就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要什么给什么的攀比
怎么说呢,这个牵扯到的就更广了,那就不光是育儿,还有关夫妻,社会了,我偷懒的说,不在我的考虑范围,我只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建议的。而且,如果有了孩子都不改改自己的坏习惯,什么时候改?孩子小时候给父母,大了呢?也不管?接回来以后,还是一样要从头补课的,而且更难
有的父母就是一辈子不改, 结果孩子活活成了悲剧...
唉, 假如有了孩子, 就有意识要改的, 一般都是那些称职的好父母啊.
这不是比较送回国,和在这边带吗,要是在这里就是奴隶,那送回国,岂不是也是奴隶
把孩子送回国的主要是因为父母来不了或者不愿意。
那就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要什么给什么的攀比
兔子你这贴应该改成,
儿童心理学--- 如何做个好父母
本身就有经济实力并且行为比较成熟的父母看了, 可以学习不少; 本身有难处的, 估计也不会注意这个..
还有一点哈, 对于那种行为极不成熟的父母, 我还是觉得他们尽早把孩子送回去的好, 省得小孩刚生下来就遭罪...
这个,我见过好多老人,过来带孩子,自己挣点养老的钱,而且,两个孩子一起带,有时候真的比一个好带
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 尤其是给别人带孩子麻烦。
而且大部分父母如果不缺钱, 一般都不愿意挣这个钱, 责任很大, 换我是子女我不愿意, 我宁可我给他们点。当初很多人找我父母带孩子, 我都给推了。
兔子你这贴应该改成,
儿童心理学--- 如何做个好父母
本身就有经济实力并且行为比较成熟的父母看了, 可以学习不少; 本身有难处的, 估计也不会注意这个..
还有一点哈, 对于那种行为极不成熟的父母, 我还是觉得他们尽早把孩子送回去的好, 省得小孩刚生下来就遭罪...
改了
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 尤其是给别人带孩子麻烦。
而且大部分父母如果不缺钱, 一般都不愿意挣这个钱, 责任很大, 换我是子女我不愿意, 我宁可我给他们点。当初很多人找我父母带孩子, 我都给推了。
这个,太多见了,好多老人自己都愿意带,毕竟回国,也是一笔钱呢。
不过,我自己没体会,可能对老人来说,还是挺累的吧。
而我说的几个孩子一起带省事,我是身体力行得到的结果,我最多带过6,7个孩子,玩得可好了,还省事
这个,太多见了,好多老人自己都愿意带,毕竟回国,也是一笔钱呢。
不过,我自己没体会,可能对老人来说,还是挺累的吧。
而我说的几个孩子一起带省事,我是身体力行得到的结果,我最多带过6,7个孩子,玩得可好了,还省事
大衣~
大衣~
马甲~~~~~~~~~~~~~
那就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要什么给什么的攀比
但是正确引导,也受到环境影响,如果相对经济条件好点,引导可能就容易一点,否则就难一些。。
比如我有个亲戚在北京,孙女可以上“蓝天幼儿园”(一个空军附属的比较好的幼儿园),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一个普通幼儿园,她跟我说:“蓝天幼儿园里,孩子父母都是至少军官级别的,我儿子才是个工人,孙女进去也难受”。。。
sign。。。
但是正确引导,也受到环境影响,如果相对经济条件好点,引导可能就容易一点,否则就难一些。。
比如我有个亲戚在北京,孙女可以上“蓝天幼儿园”(一个空军附属的比较好的幼儿园),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一个普通幼儿园,她跟我说:“蓝天幼儿园里,孩子父母都是至少军官级别的,我儿子才是个工人,孙女进去也难受”。。。
sign。。。
让我想起了私校...
嫩说假如有钱, 要不要送孩子上私校?
这个,太多见了,好多老人自己都愿意带,毕竟回国,也是一笔钱呢。
不过,我自己没体会,可能对老人来说,还是挺累的吧。
而我说的几个孩子一起带省事,我是身体力行得到的结果,我最多带过6,7个孩子,玩得可好了,还省事
说道几个孩子一起带,很小孩子还是不行,2岁以上的孩子,能一起玩了,几个孩子一起大人确实省心。我儿子单独跟我在一起烦死人的,要是有个别的小朋友在我家,我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不过我最推崇的方式是几个妈妈一起带几个孩子,这样孩子们能一起玩,妈妈们轮流休息还可以聊天交流。我找family care的时候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别看法律规定1:4 什么的,一个大人带4个infant是不可以的,但是2个大人带8个小孩子就没有问题。很多时候,我觉得大人带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带来带去没个停歇,又累又绝望,所以就失去耐心,坏的一面就露出来了。只要能得到适当的休息,我就能做最和气的妈妈。
让我想起了私校...
嫩说假如有钱, 要不要送孩子上私校?
depends on how rich. if very rich, yes. if just so so, NO
这个,太多见了,好多老人自己都愿意带,毕竟回国,也是一笔钱呢。
不过,我自己没体会,可能对老人来说,还是挺累的吧。
而我说的几个孩子一起带省事,我是身体力行得到的结果,我最多带过6,7个孩子,玩得可好了,还省事
只能说你太牛了, 大部分人是不能和你比的, 好多老人弄一个就很累了。
我们这里孩子没办法送国内的都是老人不愿意来或者签不出来的。如果能在一起,大家都不会这么选择。
但是正确引导,也受到环境影响,如果相对经济条件好点,引导可能就容易一点,否则就难一些。。
比如我有个亲戚在北京,孙女可以上“蓝天幼儿园”(一个空军附属的比较好的幼儿园),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一个普通幼儿园,她跟我说:“蓝天幼儿园里,孩子父母都是至少军官级别的,我儿子才是个工人,孙女进去也难受”。。。
sign。。。
呵呵,你正好证明了,会过得不好,
说道几个孩子一起带,很小孩子还是不行,2岁以上的孩子,能一起玩了,几个孩子一起大人确实省心。我儿子单独跟我在一起烦死人的,要是有个别的小朋友在我家,我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不过我最推崇的方式是几个妈妈一起带几个孩子,这样孩子们能一起玩,妈妈们轮流休息还可以聊天交流。我找family care的时候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别看法律规定1:4 什么的,一个大人带4个infant是不可以的,但是2个大人带8个小孩子就没有问题。很多时候,我觉得大人带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带来带去没个停歇,又累又绝望,所以就失去耐心,坏的一面就露出来了。只要能得到适当的休息,我就能做最和气的妈妈。
我也是,当初都是自带吃的,然后两三个一起带,2岁以后就没问题,再小的,我没试过,但见人带过
让我想起了私校...
嫩说假如有钱, 要不要送孩子上私校?
套用“站住”同学bh的一个回帖:如果你对上不上私校还有犹豫,那么就说明你的经济实力还不到消费私校的程度!!!!!
我理解,孩子还是跟周围的同学的家境差不多比较好,稍微差一点点还可以弥补,差多了,很难让孩子真正心理平衡。。一句话,上私校,也要门当户对。。
呵呵,你正好证明了,会过得不好,
nod,我不是为了跟你抬杠而举例反驳你,我就是在陈述事实,,,
站在整个大环境上讲,国内更讲究“层次”,分得更细,科长家孩子就能BS科员家孩子。。。如果孩子在国内经济条件不好,比美国这里经济条件不好更受罪,,,
不过站在小环境上讲,有时候,可能国内带,给孩子创造的“相对”经济条件,可能会above average。。。我就是说,这个真是case by case分析的,,
nod,我不是为了跟你抬杠而举例反驳你,我就是在陈述事实,,,
站在整个大环境上讲,国内更讲究“层次”,分得更细,科长家孩子就能BS科员家孩子。。。如果孩子在国内经济条件不好,比美国这里经济条件不好更受罪,,,
不过站在小环境上讲,有时候,可能国内带,给孩子创造的“相对”经济条件,可能会above average。。。我就是说,这个真是case by case分析的,,
我投机取巧一下,我只讨论心理学
套用“站住”同学bh的一个回帖:如果你对上不上私校还有犹豫,那么就说明你的经济实力还不到消费私校的程度!!!!!
我理解,孩子还是跟周围的同学的家境差不多比较好,稍微差一点点还可以弥补,差多了,很难让孩子真正心理平衡。。一句话,上私校,也要门当户对。。
哈哈, 她那句话, 我记得是说买名牌打折的吧... 还是说她对于各个事物, 都有这个模式的发言? 假如这样, 我真的要 orz 了.. 哈哈
公立学校, 有好的当然上公立啦. 问题是, 万一有的地方, 比如纽约, 你上不了特别好的公立怎么办?
nod,我不是为了跟你抬杠而举例反驳你,我就是在陈述事实,,,
站在整个大环境上讲,国内更讲究“层次”,分得更细,科长家孩子就能BS科员家孩子。。。如果孩子在国内经济条件不好,比美国这里经济条件不好更受罪,,,
不过站在小环境上讲,有时候,可能国内带,给孩子创造的“相对”经济条件,可能会above average。。。我就是说,这个真是case by case分析的,,
有点受罪是真的, 我从小家里条件就不好, 上中学的时候, 看到人家穿名牌, 我很羡慕其实..
不过我妈教育得还好, 虽然我是一个好面子, 不服输的小孩, 但是买不起名牌, 那我就好好学习, 多参加社会活动, 所以也有被别人羡慕的资本.. 心理平衡了..
是,我上面又补充了一些,但是父母的学习也是要过程的,而且不见得所有成年人都能改变自己,就算能改,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比孩子还难改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把孩子送回国,就是两害取其轻。。。
如果父母作为成年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handle自己的情绪到一个很良好的程度,比如因为工作忙,比如因为夫妻关系不好,比如对要孩子本身心理还没ready,比如父母自己承担的各种经济社会的压力,甚至因为重男轻女对孩子分别对待,,那么勉强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就要suffer父母自己本身问题,情绪不好带了的结果,未必比让一个通情达理心理平和的老人带差。。。。
毕竟,每个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不会因为当了父母就成为一个perfect的人了。。。有的父母,一辈子到死,都带着自身的严重问题,,
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生孩子,所以建议大家都ready好了,再生。
生出来就要养育,穷又穷的养法,富有富得养法。大家都不是perfect的人,可是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能用我本身问题一堆了,孩子还是交给老人养对孩子更好为借口。
实话说,大部分送回国的是经济原因和工作忙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根本都可以解决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父母本身精神有问题或者处于家庭危机的确实不适合带孩子。但是这是极少数情况的。这极少数情况不能justice对养育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投机取巧一下,我只讨论心理学
我明白,我就是说啊,这事不能一刀切,,虽然我在我自己case里,我主张自己带,但对别人的case,也不好一概说。
比如孩子心理,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看,
从跟父母亲不亲来说,老人带肯定会有影响。
但是跟父母在一起,可能会因为父母自身的问题,造成一些孩子其他的问题,比如父母忙,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那么在communication skill方面,可能就不如国内人多的情况好,,当然啦,communication也有模式问题,也许在国内变成娇纵的小霸王也不一定
如果父母重男轻女,也许就不如带给不重男轻女的某些祖父母好。。
如果父母整日因为生活压力而吵架,从trade off角度看,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不如让家里两个老人平平安安的带好,虽然结果会跟父母不亲一点,,,,
or其他case。。
其实,想想国内过去农村都是妈妈带若干个孩子,也不见得都心理健康成长了。。。
哈哈, 她那句话, 我记得是说买名牌打折的吧... 还是说她对于各个事物, 都有这个模式的发言? 假如这样, 我真的要 orz 了.. 哈哈
公立学校, 有好的当然上公立啦. 问题是, 万一有的地方, 比如纽约, 你上不了特别好的公立怎么办?
没有,,我就是对那句话记忆比较深刻,,啊哈哈
有点受罪是真的, 我从小家里条件就不好, 上中学的时候, 看到人家穿名牌, 我很羡慕其实..
不过我妈教育得还好, 虽然我是一个好面子, 不服输的小孩, 但是买不起名牌, 那我就好好学习, 多参加社会活动, 所以也有被别人羡慕的资本.. 心理平衡了..
同羡慕,,,
套用“站住”同学bh的一个回帖:如果你对上不上私校还有犹豫,那么就说明你的经济实力还不到消费私校的程度!!!!!
我理解,孩子还是跟周围的同学的家境差不多比较好,稍微差一点点还可以弥补,差多了,很难让孩子真正心理平衡。。一句话,上私校,也要门当户对。。
以前一个妈妈说希望孩子和不同种族的同学交朋友,这样子可以相互学习,但是不会去和自己家生活水平差距太大的同学做好朋友,太有钱或者太穷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别人的孩子造成一些困扰(比如买东西去旅行等等)。。。。。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门当户对有一定道理。
我觉得像我这样坚决不送孩子回去的,更多的是考虑对孩子长时间的影响,说得严重一点,有的孩子真的可能一辈子的自信和安全感都受到打击呢,就算是这几年小孩的时候吃的再好,玩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对物质条件最不敏感的也是这些小孩子了,都是大人们在judge这些那些的条件的,小孩子们根本也不知道对比也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要求啊。还是精神上最重要吧。
你说的没错。而且各种研究也是支持这一点的。
小孩子很小时候是无法理解父母对物质条件的考虑的。实际上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attention,attachment好的小孩,自信,有安全感,并且容易build trust。但是一旦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扔到祖辈家里,他们心理上会扭曲,甚至会造成trauma。一旦心灵创伤形成,小孩子很难再接受别的解释。即便成为大人,能够明白大人当初的初衷,也还是会心里有疙瘩。这种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会比attachment好的孩子更敏感,更容易叛逆,不听父母的话,形成行为问题。
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生孩子,所以建议大家都ready好了,再生。
生出来就要养育,穷又穷的养法,富有富得养法。大家都不是perfect的人,可是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能用我本身问题一堆了,孩子还是交给老人养对孩子更好为借口。
实话说,大部分送回国的是经济原因和工作忙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根本都可以解决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父母本身精神有问题或者处于家庭危机的确实不适合带孩子。但是这是极少数情况的。这极少数情况不能justice对养育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个,,当然是这样,,不过实际的情况是,往往越不负责任的父母,越有危机的家庭,很容易就弄出一堆孩子来,,人家不负责任,也就没那么多顾及了,,
倒是很多负责任的父母,在生之前思前想后啊,老觉得自己不ready,(其实比那些无所谓的父母都ready千百倍了),老担心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条件,老担心自己的坏毛病给孩子带来影响。。。,,,结果就是这些人,往往拖成了高龄,也不会生N个孩子,,
哈哈, 她那句话, 我记得是说买名牌打折的吧... 还是说她对于各个事物, 都有这个模式的发言? 假如这样, 我真的要 orz 了.. 哈哈
公立学校, 有好的当然上公立啦. 问题是, 万一有的地方, 比如纽约, 你上不了特别好的公立怎么办?
我就是好奇,纽约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不会都上私立吧?看看周围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家庭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至少给自己一点启发,反正觉得做家长的不能太牵强了,要不然给自己和孩子都造成太大的物质/精神负担。
没有,,我就是对那句话记忆比较深刻,,啊哈哈
原话其实是, 你假如对买一件原价名牌衣服还有犹豫, 那说明你对于经济实力还不到消费的程度..
我记得特别清楚, 哈哈. 是说小美女的...
我就是好奇,纽约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不会都上私立吧?看看周围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家庭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至少给自己一点启发,反正觉得做家长的不能太牵强了,要不然给自己和孩子都造成太大的物质/精神负担。
的确很多都上私校了...
不过有的人过几年攒够了钱, 去郊区买大房子了; 或者索性换工作去别的地方了.
常住纽约市区, 要生小孩的. 真的很辛苦; 就跟一个外地毕业生在上海北京要扎根买房子生小孩一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9:25: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