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学霸卧轨轻生,爸妈鸡娃是不是太狠了?

A
Alineyar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前段时间,纽约长岛的一位华裔高中生薛同学失踪了,经过几天的寻找到,大家等来的却是不幸的消息,孩子被证实死亡。 她的同学回忆,薛同学是个典型的“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在PSAT和SAT考试中拿到惊人的高分,还曾被校内广播表扬。 她还是一名运动员,却非常低调,几乎不使用社交媒体,怎么看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陨落实在是令人痛心,但今时今日,学校都没有公布真正的死因。 但在海外论坛上,有人透露,女孩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像姐姐一样进入藤校而向她不断施压。 这起悲剧,再次将华人家庭的“鸡娃文化”推上风口浪尖。
华人家庭的“鸡娃”狂潮 提到华人鸡娃,绕不过去的两个名字,一个是“虎妈”蔡美儿,另一个是鸡娃界天花板谷爱凌。 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书中描述的“虎妈教育法”让很多美国人惊叹,也让无数华人家长深以为然。 她们相信,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严格的家庭纪律以及毫不松懈的竞争,才能打造出成功的孩子。 虎妈蔡美儿成功了,她的大女儿14岁在卡内基开音乐会,哈佛毕业后又进入耶鲁读研,后来在华盛顿担任军事律师;小女儿同样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律师。 如果说虎妈教育是传统中式教育的美式翻版,那么谷燕对谷爱凌的培养方式,则更符合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理念。 谷爱凌不仅在滑雪领域多次斩获冠军,还以近乎满分的SAT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同时商业价值破亿,成为新时代华人家长心目中的完美模板。 看看奥运会上的美国华人选手就知道海外华人爸妈早就已经摸透这条路了,张斯洋、陈巍、陈楷雯等都是一手奥运奖牌,一手名校offer的人生赢家。 华人家长们意识到,光靠学术已不足够,孩子不仅要成绩拔尖,还必须拥有一项“令人惊叹”的体育或才艺特长。 于是,在湾区,在纽约,在全美的华人社区,一场新的鸡娃竞赛正在上演,华人家长开始批量制造“谷爱凌”。 湾区的补习班、竞赛班、才艺班,几乎成了每个华人孩子成长路上的标配。 从奥数到编程,从钢琴到小提琴,从舞蹈到跆拳道,甚至连曾经被认为是“贵族运动”的花滑、击剑、高尔夫,也成了华裔家长争相送娃深耕的领域。 一个华人小孩的日常就是周一学表演,周二学舞蹈,周三学骑马... 一个星期七天,每天都有任务,而这仅仅是兴趣班的安排,课业补习更是贯穿一周七天。 高学历、高收入的华人父母,不仅具备智力和财力资源,更有一颗坚定的雄心:孩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人造精英以失败告终 尽管华人家长不遗余力地打造“完美学霸”,他们的孩子却依然难以摆脱被名校拒绝的命运。 近年来,这种“人造精英”在申请季屡屡碰壁的现象,已经成为华人社区的一大痛点。 前不久一名华裔学生把UCB、UCLA、UCSD、UCSB、UCD五所加州大学分校告上了法庭,指控他们种族歧视。 这位少年可以称之为天才:GPA 3.97/4.42,SAT 1590,斩获多个编程赛事奖项。 比如在USA Computing Olympiad中跻身Platinum Division,在Google Code Jam中杀入半决赛,在MIT Battlecode高中组比赛中斩获全美第一、全球第二,在picoCTF中拿下第三名。 高二时创办了一家免费电子签名公司,拥有数万名用户,并被主流媒体采 访。 他还联合创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为弱势群体的孩子提供免费编程教育,同时担任竞争性编程俱乐部的创始人兼主席 拥有如此亮眼的背景,他本以为自己的名校路十拿九稳,但结果却是申请的18所学校只有马里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录取,包括MIT、CMU、UC系大学在内的16所名校都给了他拒信。 令人意外的是,谷歌却破格聘请他为L4工程师,要知道这个岗位可是需要博士学位或者同等实践经验。 这不是孤例,早在2022fall申请季,一位SAT1590分的华裔男孩,同样被MIT、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哈佛、CMU、UCB等顶级名校拒之门外。 类似的故事每年都在华人社区上演,一批又一批精心雕琢的“完美申请者”被名校无情淘汰,让家长们陷入深深的迷茫: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孩子的成长履历都太“正确”了,几乎整个华人社区都能找到相似背景的申请者: 接近满分的SAT和GPA,一两项体育或艺术特长,外加在编程、数学等国际级竞赛中斩获奖项。 华人家长们就像配平化学方程式一样,参照着前人的模板,缺什么补什么,试图打造一个“无懈可击”的申请者,认为这样就能稳稳进入名校。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破他们的期待。当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模板打造精英,精英就失去了独特性,也踩中了顶尖大学的雷区。 大学希望的申请人是一个优秀的人,并且还是一个有灵魂、有热爱、有魅力的人。而不是套模板的学霸人设。 重视教育是华人家庭的优良传统,但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过度功利化的教育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成为了学业竞争的牺牲品。 原本,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兴趣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然而,在“唯成绩论”“名校情结”的驱动下,许多华人家庭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 为了确保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落后,家长们不断推高学术要求,孩子们则被裹挟进无休止的内卷之中,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绝望。 或许只有华人父母不再执着于单一的成功模式,当孩子们的成长不再被名校光环束缚,我们才能真正避免下一代被卷疯,避免悲剧一再重演。
A
Alkichae
娃的心理健康才应该放在第一位吧
I
Ilovemykids100
这文不对题啊。
E
Emilyll
楼主你到底想说啥?
f
foreverf
谷歌L4要博士?
f
foreverf
这女生确定是自杀?
t
tailor101
又有卧轨的了?Gunn high?
n
namakateaparty
东拼西凑一大堆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
z
zhuhei
别的不说,高二创办的公司和非盈利组织是亲力亲为吗?如果我是大学的AO我会很反感这种
y
yetielf
努力又說你公式化
B
Bmhr01233210
明明是纽约,标题非要说湾区是什么意思?
n
nomorewaiting
ai小作文?
s
summermiao
foreverf 发表于 2025-08-20 22:51
这女生确定是自杀?

一般不公布死因的,绝大部分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