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不闲 发表于 2025-08-20 10:54回复 1楼 comeme 的帖子 这篇文章里有多少是真实的场景呢,特别是那些话语
zzou 发表于 2025-08-20 11:39典型的眼里只有男人 没有子女的女人 真没法同情
syzheng 发表于 2025-08-20 12:47 大家族里,自己能跑掉,子女带不走的
漂洋过海2024 发表于 2025-08-20 12:53 孩子这么小就抛弃子女自己出去寻找自由找男人,子女长大些了找上门来她也没给好脸色,子女的奖学金和金条她倒是眼不眨地昧掉,说穿了就是个烂人,任何时代都不缺这种毫无责任心对子女没有一点温情爱意的渣男渣女,就不要把什么跟旧社会大家庭对抗啊,被旧社会大家庭旧婚姻束缚这种词套在一个渣女身上了
wonaiwangerxiao 发表于 2025-08-20 13:12 富养长大的,结果是个空心的。 以为她出去找人格独立、找出自己在天地间的立足点,结果是四处攀附男人,厉害了我服
Abigail9981 发表于 2025-08-20 13:36 黄逸梵怀疑张爱玲“做了交易”才拿到奖学金,说话像刀:“你有没有对不起自己?” 我觉得这个问法还挺好的。娃只要对得起娃自己就行。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5-08-20 13:22 很有可能她是倒贴男人
whatif9999 发表于 2025-08-20 11:35 主要是没有自己的事业。。。明明是去留学的。
焱焱 发表于 2025-08-20 14:44 她是陪小姑去欧洲,最多算游学,张爱玲的姑姑才是去留学的,回国也一直是独立的职业女性。
她风光过、漂泊过、也爱过人、伤过人,连张爱玲都说,“她活得比小说还狠。”
一段母女关系,怎么能走到见死不救的地步?
早年婚姻与出走:从显赫家族到叛逆抉择
黄逸梵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黄翼升,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手握军权;父亲黄仲实,也做过大员,可惜早年病逝,留下大笔财产和一位寡母。
这个家,从门第到规矩,全是清代末年的老法子。
黄逸梵自小受西式教育,英文流利,琴棋书画样样会,却从没想过会在婚姻上翻船。
1915年,年仅十九岁,嫁进张家。张廷重,外祖父是李鸿章,张家的老宅在静安寺路,是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豪门大院。
起初双方门当户对,看起来风光。
可张廷重是个十足的纨绔,花天酒地、沉迷鸦片,还明目张胆在家中纳妾。
婚后第二年,黄逸梵生下长女张爱玲,紧接着又有了儿子张子静。
两个孩子还在襁褓,家里便吵得不可开交。
她厌恶丈夫身上那种“旧时代男权”的味道——嘴里谈礼教,身子却栽在鸦片床上。
1924年,黄逸梵突然说要陪小姑子张茂渊,去英国留学,张家也没太拦,毕竟是自家人带路,不想太难看。
可她转头就变卖掉黄家几件祖传古董,包括一套清宫官窑瓷器,还有一幅书画,说是筹旅费。
张子静多年后回忆,母亲那年走得很干脆,只留一句话:“我要过我自己的日子。”
那时候张爱玲才四岁,弟弟才三岁,连个告别都没有。
当时张家人都觉得她“疯了”,放着富贵不享,跑去欧洲做什么?
可黄逸梵根本不想再做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整天吟《女诫》的张家太太。
她上了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新加坡、中东,最后到达伦敦,这是她第一次“出逃”,没有任何人知道,她这一走,竟几乎断了和孩子们的缘分。
身份、情感与选择的撕扯
到了英国,黄逸梵不仅是留学,更像是在寻找人生的“下半场”。
她读书、进修艺术,也认识了不少新圈子的人。
1924年,她与中国艺术家徐悲鸿在伦敦相识——他那时在巴黎求学,经常来英国参加展览,谈画也谈感情。
徐悲鸿曾为她画过一幅肖像,画中人穿着英式长裙、低头含笑。
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可惜没结果。
黄逸梵太过独立,对任何人都不愿妥协,徐悲鸿后来写信说:“她的锋利像水晶,美得危险。”
那段情事收场得也干净,一张画、一封信,便再无交集。
1928年,她正式与张廷重办了离婚手续,彻底切断和过去的婚姻纽带。
离婚后,去了巴黎,又与一位波兰外交官维基斯托夫同居。
这个人风度翩翩、会做饭、懂诗,还懂她,两人一起住在巴黎左岸,靠翻译和些许教学维持生计。
可很快,维基斯托夫被召回国,一走了之,再无音信。
这一年,黄逸梵已经三十出头,在异乡背负情感的重量,几乎难以喘息。
她曾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巴黎的冬天太冷了,我不是怕冷,我怕一个人。”
这句后来被张爱玲用进小说《小团圆》里,只不过角色换了名字。
接下来的几年,她辗转香港、新加坡。
1939年,在新加坡结识美国人劳以德,两人一起开了一家鳄鱼皮手袋店。
这个男人沉稳、讲信用,还带她见识过商业操作,两人一起进货、做账、摆摊,一度过上了稳定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劳以德随军参战,死于前线,店也关了。
黄逸梵又一次被命运推上孤岛。
她不是没想过重新回国找张爱玲,只是她知道,那个女儿,早已不是当年院子里,追着叫“妈”的小女孩了。
张子静后来说,母亲那几年身体每况愈下。
曾在印度一家麻风病医院当秘书,和一位英国医生交往过。
那医生温和有礼,给她买毛衣、带她去看电影,可这种“温柔”,也经不住动荡年代的推搡。
几个月后,那医生调离,黄逸梵连句话都没听清,就又成了独身一人。
她漂泊了十几年,经历情感起落,也拼命想在艺术和生计之间找到平衡。
唯一稳定不变的,就是那几箱从黄家带出来的古董,她从不肯变卖,她说,那是命根子,也是回家的门牌。
800元、洗澡事件与金条买断
1938年,张爱玲十九岁,从香港大学请了假,跑去新加坡找母亲。
那年战争逼近,船票难求,她一路颠簸,带着满腹期待,以为能从母亲那儿找到些温暖。
结果见面第一晚,黄逸梵就把话挑明:“我不是来养人的。”
张爱玲刚进门,黄逸梵问她有没有钱。
张爱玲说奖学金刚到账,八百元港币,第二天,那钱就不见了,桌上的麻将还没收。
“你不懂,打牌不是赌,是人情。”黄逸梵这样说。
张爱玲没吭声,晚上她洗澡,门突然被踢开,黄逸梵站在门口,一言不发地盯着她看,那眼神,不是母亲看女儿,更像在打量一个陌生人,怀疑里带着轻蔑。
多年后,张爱玲在小说《小团圆》里写这一幕时,改名换姓,情节却几乎一模一样。
黄逸梵怀疑张爱玲“做了交易”才拿到奖学金,说话像刀:“你有没有对不起自己?”
张爱玲不愿辩解,她心里清楚,从她母亲决定离开的那一刻起,这段母女情,就不是完整的了。
后来从香港带了两根金条,说是“给母亲养病”。
黄逸梵当时眼圈一红,说了句:“你这是要把我买断了?”张爱玲愣住,什么话都没说,第二天就订了回港的船票。
她走前黄逸梵送她到码头,没说留,也没挽留。
张子静多年后回忆,那天母亲抽了一晚的烟,眼神空得像是房间里没人。
两年后,张爱玲在上海出名了,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名字登上《万象》《天地》封面。
朋友劝她找母亲修好关系,她只冷笑一句:“我的过去早死了。”
有人说她狠,可知道那几年的事,就知道不是狠,是累了。
黄逸梵曾在亲戚面前抱怨:“我当初就不该收留她。”这句话传到张爱玲耳朵里,她半天没反应,只轻轻说:“原来我不是回来,是投靠。”
母女之间,从那一刻起,再无重合。
未见最后一面的遗憾
1957年,黄逸梵病重,住在伦敦一间公寓,没人照料。
那时她早就没了丈夫、没有稳定生活,朋友来来去去,连姓都记不住几个,靠卖些老字画过日子,偶尔在社区教绘画课换牛奶和面包。
她知道自己熬不过这个冬天,终于鼓起勇气打电报给张爱玲。
“我现在只想见你最后一面。”
张爱玲那年也在低谷,在美国租地下室写稿子,钱紧得连稿纸都要掰着用。
收到电报,愣了一整天,才回电:“我也过得不好,没钱买机票。”
话说出口就收不回,像刀砍在自己心上。
她对朋友说过一句话:“很多人活着,只为了等一个人来见最后一面,我做不到”,她说的时候语气平静,像念稿子一样,可眼圈红了一整晚。
黄逸梵最后还是走了,走得悄无声息,葬在伦敦郊外一处华人墓地。
公寓被清空时,柜子里发现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几封信、几件黄家旧物,还有一幅画——徐悲鸿当年画的那幅肖像,背面写着:“给你最干净的样子。”
她临终前,把那箱东西托人寄给张爱玲。
张爱玲收到时,已经定居洛杉矶。
她抱着木箱,一言不发地坐了一个下午,那晚她写了几行字:“我以为我放下了,结果是我不敢打开。”
她把箱子锁进衣柜底层,从此再没提起过黄逸梵。
晚年她写信给好友宋淇,说梦里总有一个人,在门口徘徊,不肯进屋。“我有时想开门,又怕她真的走进来。”
张爱玲最后一次提母亲,是在《张看》中,写到“有些人,早就不是亲人了,只是我的过去。”她没写名字,却知道读的人都会明白。
2002年,《纽约时报》刊登张爱玲讣告,附了一张照片,写着:“她曾在最光亮的地方生活,却选择在最黑暗的角落死去。”
这篇文章里有多少是真实的场景呢,特别是那些话语
都是挑出来一句两句的。。。
大家族里,自己能跑掉,子女带不走的
孩子这么小就抛弃子女自己出去寻找自由找男人,子女长大些了找上门来她也没给好脸色,子女的奖学金和金条她倒是眼不眨地昧掉,说穿了就是个烂人,任何时代都不缺这种毫无责任心对子女没有一点温情爱意的渣男渣女,就不要把什么跟旧社会大家庭对抗啊,被旧社会大家庭旧婚姻束缚这种词套在一个渣女身上了
烂人,评价得很到位。在她母亲的身份上,真是一点点母爱都没看到
以为她出去找人格独立、找出自己在天地间的立足点,结果是四处攀附男人,厉害了我服
就她那些所作所为、看不出她不是因为带不走才不带而是因为不想带才不带的吗?
很有可能她是倒贴男人
烂人,连高级妓女都不如。语言不通,用肉体交流。
无论什么年代,女人冒着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生下的娃,冠的依旧是夫姓 解放之后,女人忙完工作还得忙家务,辛苦一辈子
我觉得这个问法还挺好的。娃只要对得起娃自己就行。
一个母亲问出这种话 你还觉得还好?! 我想骂人 她母亲就是典型的自己脏觉得别人和她一样脏
没带走不是她的错 但是你看看她后面的行为
钱财上倒贴还是占便宜都不要紧,关键是没有自己的灵魂核心 - 一直在追逐挂靠在某个人身上。就真的让人看扁。
她是陪小姑去欧洲,最多算游学,张爱玲的姑姑才是去留学的,回国也一直是独立的职业女性。
既然都去了,为什么不狠下心修课拿学位?特别是身边有小姑这样的好榜样。
那个时代的女人,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她想要子女在身边,也是肯定要不到的,至少她在自己颠簸流离靠变卖古董过日子的状况下,当张爱玲从父亲那里逃出来,她还是收留了,而且出了重金给女儿补课送她去香港读大学,当张爱玲弟弟也来投奔她时,她没敢收留,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绝对不容许儿子跟着她,张家一定打上门要人,而且她也考量过,说就一个儿子,绝不会不让他受教育的。在只能帮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她很明智地选择了帮女儿,不然,就没有以后的张爱玲了,说不定被父亲和继母胡乱嫁出去。
后来张是爸爸养大的,但有时也会到妈妈那边住住,后来就让爸爸疑心自己掏钱养大心却在妈妈那边。
后来张爱玲逃出来,弟弟过了一段时间也逃到妈妈这里, 妈妈确实没收, 说她的钱最多只能培养一个孩子。 弟弟就哭着回去了,其实那是家里已经有继母了,弟弟的日子可能以不好过。
那是她那一大家子都是从富贵人家跌下来,世界变化又那么大,可能都不好过。 关键是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和变化剧烈的世界可能有赶不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