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38岁浙大生物博士张为艳去世,丈夫待业,有俩年幼孩子,死因惋惜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8月14日 22点29分 PT
共 (6)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l
leilani
大约 5 小时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据宁波大学医学部官网8月12日消息,该校医学部特聘副研究员张为艳因病辞世,年仅38岁。 消息称,近日,医学部分工会发起为重病药学院张为艳老师的爱心捐款倡议,合计筹得善款51500元,已如数转交张为艳老师家人。张为艳老师正值38岁的美好年华,却因低位直肠腺癌并肝转移等重疾,与病魔艰难抗争了1年多。后期每月近2万元自费治疗费,加上两个年幼孩子与丈夫暂时待业的压力,家庭陷入困境。其坚守科研、心系学生的故事,更让同仁们敬佩不已。张为艳老师虽然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但我们的爱心在延续。 公开资料显示,张为艳出生于1987年3月,2010年本科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010年到2015年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7年后历任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助理研究员、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等职,2023年6月任宁波大学医学部特聘副研究员。 张为艳照片。图/宁波大学医学部 她长期从事特殊环境微生物物种资源挖掘利用和基因组分析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微生物学期刊《Front Microbiol》《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Antonie van Leeuwenhoek》《Current Microbiology》和基因组期刊《Standards in Genomic Sciences》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似“无坚不摧”的人,会被癌症盯上?低位直肠腺癌,这个听起来就足够棘手的病,还悄悄转移到了肝脏。
医学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五年生存率仅约12%,这意味着,从确诊的那一刻起,张为艳和家人就踏上了一条希望渺茫却必须咬牙坚持的路。
她抗癌的一年里,一边忍受化疗的痛苦,一边还惦记着学生的实验进度,偶尔在朋友圈分享的,也多是“今天状态好点,能看几篇文献了”之类的话。
这种对科研的执着,让人敬佩,更让人心疼。
一个家庭的重担,折射出多少科研者的现实困境
比生命逝去更让人揪心的,是张为艳身后那个摇摇欲坠的家。她的丈夫目前待业,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尚且懵懂,一个刚学会叫“妈妈”。
过去一年多的抗癌治疗,早已掏空了这个普通家庭的积蓄。
宁波大学曾为她发起筹款,社会各界也伸出过援手,但对于一个失去顶梁柱、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些帮助或许只是杯水车薪。
很多人会问:一个浙大博士,收入不该很低吧?可现实是,在科研领域,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高学历≠高收入”是普遍现象。
刚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月薪往往只有几千块,除去房租、生活开支,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
他们的时间几乎被实验、论文、项目填满,熬夜赶数据、周末泡实验室是家常便饭,甚至连陪伴家人的时间都被压缩到极致。
张为艳的丈夫选择待业,或许正是为了让她能安心搞科研,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疾病会让这个家庭的平衡彻底崩塌。
网友们忍不住猜测:她的病,会不会和常年在实验室与化学试剂打交道有关?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这个疑问戳中了很多科研人员的痛点。
实验室里的试剂、长期熬夜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精神压力过大……这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像一把把悬在头顶的利剑,却很少被真正重视。
很多科研者总觉得“年轻就是资本”,直到身体发出警报才追悔莫及。
h
helen0211
大约 5 小时
2 楼
谢谢楼主没贴捐款链接。
D
DoubleTulip
大约 4 小时
3 楼
可惜了。这是癌症发现就转移了?所以不要忽视身体不适的异常征兆。
t
treelycurie
大约 4 小时
4 楼
太可怜了。。。。。家里还有2个年幼的孩子。。。。。。
m
mekey
大约 4 小时
5 楼
我表哥也是38岁直肠癌,他也浙大毕业,40岁去世时二宝才三岁。现在消化道癌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乔
乔峰
大约 3 小时
6 楼
Rip. 不过国内的大学教授不是说都很有钱吗,又是横向又是合作,年薪五六十万是有的,一出事儿就没钱了,这边也一样,教授一出事儿一堆捐款的。这个行业收入很迷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医学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五年生存率仅约12%,这意味着,从确诊的那一刻起,张为艳和家人就踏上了一条希望渺茫却必须咬牙坚持的路。
她抗癌的一年里,一边忍受化疗的痛苦,一边还惦记着学生的实验进度,偶尔在朋友圈分享的,也多是“今天状态好点,能看几篇文献了”之类的话。
这种对科研的执着,让人敬佩,更让人心疼。
一个家庭的重担,折射出多少科研者的现实困境
比生命逝去更让人揪心的,是张为艳身后那个摇摇欲坠的家。她的丈夫目前待业,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尚且懵懂,一个刚学会叫“妈妈”。
过去一年多的抗癌治疗,早已掏空了这个普通家庭的积蓄。
宁波大学曾为她发起筹款,社会各界也伸出过援手,但对于一个失去顶梁柱、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些帮助或许只是杯水车薪。
刚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月薪往往只有几千块,除去房租、生活开支,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
他们的时间几乎被实验、论文、项目填满,熬夜赶数据、周末泡实验室是家常便饭,甚至连陪伴家人的时间都被压缩到极致。
张为艳的丈夫选择待业,或许正是为了让她能安心搞科研,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疾病会让这个家庭的平衡彻底崩塌。
网友们忍不住猜测:她的病,会不会和常年在实验室与化学试剂打交道有关?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这个疑问戳中了很多科研人员的痛点。
实验室里的试剂、长期熬夜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精神压力过大……这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像一把把悬在头顶的利剑,却很少被真正重视。
很多科研者总觉得“年轻就是资本”,直到身体发出警报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