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回忆 -陈独秀

杜丹花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970年,陈独秀58岁的女儿陈子美身绑5个空油桶,带着小儿子偷渡香港,9个小时后,母子俩奇迹般抵达目的地,哪知,刚上岸,就遇到警察,陈子美很是沮丧,不料,警察的举动让她大感意外。 陈子美是陈独秀和高君曼的女儿,1912年出生在那样的年代里。从小她就没享过什么福,父亲忙着外面的事儿,她和弟弟跟着母亲高君曼在南京住着个破棚屋。棚屋漏风漏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干活。后来母亲病了,没钱看病,就那么走了,那时候陈子美刚要毕业,年纪不大就得自己扛事儿。她先学了电报技术,觉得不合适,又转去学妇产科的东西,靠这个手艺以后养活自己。 成年后,她碰上了张国祥,这个银行职员比她大十岁,两人处着处着就结婚了。哪知道张国祥早就结过婚,有老婆孩子,他瞒得死死的,直到陈子美生了第三个孩子,他才把原配带回家,说是表妹来帮忙。那原配一露面,事儿就闹大了,两人天天吵架,陈子美忍不了这种欺骗,要求离婚。张国祥勉强同意把原配弄走,可夫妻关系已经裂了。 1937年战乱来了,她带着丈夫和五个孩子逃到重庆,路上颠沛流离,吃尽苦头。次年她想去江津看父亲,张国祥死活不让,因为他和陈独秀早年有过恩怨,不想沾边。 1939年重庆遭轰炸,一家子又逃,经昆明到香港待了会儿,又回上海。夫妻俩彻底闹翻,陈子美自己租房带四个孩子过日子,上海物价飞涨,她只好迁到南京下关区,那地方穷得跟小时候似的。 1945年正式离婚,张国祥一分赡养费都不给,她养不起四个孩子,只好狠心把他们留在那儿,自己回上海靠助产生计。 话说回来,陈子美这人骨子里倔强,她没靠父亲的光环过日子,那名字给她带来的更多是麻烦和猜忌。她在上海医院干助产,技术过硬,慢慢攒了点钱。后来她认识了李焕昭,这个推土机手,人还算实在,两人再婚,生了两个儿子。 1956年全家搬到广州,她继续干接生的工作,日子虽苦,但总算稳定下来。两个儿子长大,一个叫李光华,一个叫李光耀,她把心都扑在他们身上。 到了1970年,她58岁了,那时候情况复杂,她决定冒险一搏,带着小儿子李光耀偷渡去香港。大儿子李光华已经先过去了,她用攒的钱和首饰雇人帮忙,选在珠江口附近下水。她在身上绑了五个空油桶,小儿子绑了三个,用绳子固定好,确保能浮起来。两人就这样入水,漂了整整九个小时,海水咸涩,风浪大,桶子帮着托住身体,总算没沉下去。途中桶绳磨皮肤,疲劳上身,但她坚持下来,凭着远处灯火辨方向,避免主航道,贴着岸线挪。 终于熬到香港海岸,上岸时母子俩精疲力竭,刚喘口气,就看见警察走过来。陈子美一看,心想这下完了,偷渡被抓准没好果子吃。她沮丧极了,站那儿等着。可没想到,警察瞅了她一眼,看看她身上湿漉漉的桶子,什么也没说,就转身走了。这事儿让她意外到家,或许是警察那天心情好,或许是看她年纪大可怜,总之放了她一马。她们就这样进了香港,找到大儿子,三人先在纱厂打工,省吃俭用,开起个小托儿所。香港生活虽苦,但比之前强点,她靠老本行接生赚点钱,帮人接孩子,手稳心细,渐渐有口碑。 没多久,香港传出要清查偷渡客的风声,陈子美不敢赌,赶紧带着儿子去加拿大。在那儿,她先在华人区的医院干产科,晚上还擦设备,攒钱开了个小诊所。诊所不大,但她干得起劲,帮不少女人接生,赚的钱够养家。 1975年,她又转去美国纽约皇后区,那地方华人多,她觉得能安稳点。 1982年,她用积蓄买了套合作公寓,一房一厅,小日子总算有点着落。她一边做佣工,一边存钱,推车扫地什么都干,年纪大了身子也不如从前硬朗,但她咬牙顶着。 其实呢,她的一生最难熬的不是这些奔波,而是亲人的事儿。她把儿子拉扯大,供他们读书,可小儿子李光耀后来混街头,把她攒的钱全卷走,还把家洗劫一空。她住院那阵,出来一看,什么都没了,差点无家可归。儿子扬言要赶她出门,她只好求助别人,才换来点喘息。晚年她靠每月五百多美元的低保过日子,公寓也保不住,搬进廉租房。 2004年4月,她在皇后区圣约翰医院走了,享年92岁。身边没人,尸体在太平间放了一个月,才有人来认领埋葬。她这一辈子,没什么荣耀,就这么一步步走过来,扛下所有苦,从没抱怨过什么。 她走到最后,连身后事都没人管,死时孤零零的。想想她一生,出生书香门第,却穷了大半辈子。母亲早逝,她自学技能;婚姻破碎,她独力养家;偷渡成功,又得从头来。她的故事,不是什么励志神话,就是真实的人生,苦多乐少。她帮人接生无数,却自己的孩子散了;攒钱买房,却被亲人掏空。这事儿搁谁身上都难受,可她没倒下,一直往前挪。她的坚韧,不是喊出来的,是活出来的。接地气点说,她像很多普通人,命不好但不认输,咬牙扛过去。她的离世,静悄悄的,没人知道这个老太太是谁,为什么走得这么没声响。但她的经历,提醒人,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波折不断,你得自己找缝隙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