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明朝商人冒死带回国的一根藤,4个月后救了无数人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7月17日 17点48分 PT
共 (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A
Adalalala
3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493年的福建海岸,一艘伤痕累累的商船在暴雨中摇摇晃晃地靠岸。船主陈振龙踉跄着跳上沙滩,怀里紧紧揣着一个油布包,里面裹着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截沾着泥土的藤条。没人知道,这个刚从菲律宾九死一生归来的商人,正悄悄改写着中国的历史。
一根藤条背后的生死赌局
彼时的明朝,正陷入一场持续数年的大饥荒。福建沿海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景象刺痛了每一个人,也包括常年往返于中菲之间的陈振龙。在马尼拉经商时,他偶然发现当地一种“茎如藤、叶如蜀葵”的作物——番薯。这种作物不仅耐旱耐贫瘠,埋在土里就能活,更惊人的是,从扦插到收获只需短短4个月。 可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番薯被列为“战略物资”,严禁带出境。陈振龙看着同胞们在饥荒中挣扎,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必须把这根“救命藤”带回去。 他先是用重金贿赂当地土著,偷偷剪了一截番薯藤。离境检查时,为了躲过殖民者的搜查,他把藤条混在船上的缆绳里,又用污泥掩盖住翠绿的芽眼。航行途中遭遇台风,商船差点倾覆,他死死抱着那捆缆绳在甲板上趴了三天三夜,直到看到福建的海岸线,才敢松开早已磨出血的双手。
四个月改写饥荒困局
回到家乡后,陈振龙没敢耽搁。他立刻找到福建巡抚金学曾,捧着那截历经劫难的藤条,恳请试种。起初,金学曾半信半疑,但看着陈振龙眼中的恳切,还是划出了一块贫瘠的沙地让他尝试。 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扦插下去的藤条短短几天就抽出新叶,两个月后藤蔓爬满了地块,四个月后挖出的块根堆成了小山。金学曾亲自到场查看,拿起沉甸甸的番薯,当场决定在全省推广种植。 那一年,福建各地的荒坡上都爬满了番薯藤。秋收时,金黄的番薯堆满了农家院落,曾经啃树皮、挖观音土的百姓,终于能吃上饱饭。这场持续多年的饥荒,因为一根藤条的到来,悄然画上了句号。 从救命粮到餐桌常客
谁也没想到,当年陈振龙冒死带回的这根藤条,会在数百年后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熟悉的食物。明清时期,番薯从福建蔓延到全国,在灾年里拯救了无数生命。据史料记载,仅清朝康熙年间,因为番薯的广泛种植,中国人口从数千万激增到三亿,这背后,藏着多少个被番薯从饥荒中拉回来的家庭。 如今,我们烤着蜜薯、喝着番薯粥时,很少有人会想起500多年前那个抱着缆绳在风浪中挣扎的商人。但历史不会忘记:陈振龙的墓碑上刻着“番薯引种第一人”,福建民间至今流传着“渡海偷种救万民”的歌谣,而金学曾当年推广番薯的公告石碑,仍矗立在福州乌山之上,默默诉说着那段“一根藤条救中国”的往事。
一根藤条,跨越重洋,历经生死,最终在华夏大地上生根结果。这不仅是一段关于食物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缩影——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往往都始于某个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来源:左都御史
a
arabdopsis
2 天
2 楼
我爸爸说他小时候50年代也只有红薯可以吃,到现在也不想吃红薯,吃腻了
f
funnyorno
2 天
3 楼
小时候吃不饱饭早上就是番薯粥导致长大之后基本不碰大街上卖的烤红薯。不过这东西确实是美洲贡献给世界的大礼之一因为实在是太容易种植产量也大也不挑地。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一根藤条背后的生死赌局
四个月改写饥荒困局 回到家乡后,陈振龙没敢耽搁。他立刻找到福建巡抚金学曾,捧着那截历经劫难的藤条,恳请试种。起初,金学曾半信半疑,但看着陈振龙眼中的恳切,还是划出了一块贫瘠的沙地让他尝试。 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扦插下去的藤条短短几天就抽出新叶,两个月后藤蔓爬满了地块,四个月后挖出的块根堆成了小山。金学曾亲自到场查看,拿起沉甸甸的番薯,当场决定在全省推广种植。 那一年,福建各地的荒坡上都爬满了番薯藤。秋收时,金黄的番薯堆满了农家院落,曾经啃树皮、挖观音土的百姓,终于能吃上饱饭。这场持续多年的饥荒,因为一根藤条的到来,悄然画上了句号。 从救命粮到餐桌常客
谁也没想到,当年陈振龙冒死带回的这根藤条,会在数百年后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熟悉的食物。明清时期,番薯从福建蔓延到全国,在灾年里拯救了无数生命。据史料记载,仅清朝康熙年间,因为番薯的广泛种植,中国人口从数千万激增到三亿,这背后,藏着多少个被番薯从饥荒中拉回来的家庭。 如今,我们烤着蜜薯、喝着番薯粥时,很少有人会想起500多年前那个抱着缆绳在风浪中挣扎的商人。但历史不会忘记:陈振龙的墓碑上刻着“番薯引种第一人”,福建民间至今流传着“渡海偷种救万民”的歌谣,而金学曾当年推广番薯的公告石碑,仍矗立在福州乌山之上,默默诉说着那段“一根藤条救中国”的往事。
一根藤条,跨越重洋,历经生死,最终在华夏大地上生根结果。这不仅是一段关于食物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缩影——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往往都始于某个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来源: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