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于那个说 “以后就没好眼色看了”,其实心理动机,更多出去 peer pressure,对于小孩 lost control 的 peer pressure。 而这种 peer pressure,来自于华人版某些群体,对自己周围和家庭的真正的 the power of influence 接近于零或者负数。这触动了人的基本防御机制之一,就是缺乏存在感。 而说这么重的话,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给娃听,而是给自己听,暂时缓解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焦虑。
而至于那个说 “以后就没好眼色看了”,其实心理动机,更多出去 peer pressure,对于小孩 lost control 的 peer pressure。 而这种 peer pressure,来自于华人版某些群体,对自己周围和家庭的真正的 the power of influence 接近于零或者负数。这触动了人的基本防御机制之一,就是缺乏存在感。 而说这么重的话,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给娃听,而是给自己听,暂时缓解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焦虑。 tidewater 发表于 2025-05-11 15:09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不听话的孩子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要先找到他们不听话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些孩子的习惯主要是家庭成员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环境造成的,如果发现孩子三观出现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慢慢引导,15岁的孩子处于叛逆期,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去沟通、引导。
人家妈妈期待孩子对父母热情一点,买了豪宅的儿子就是非常冷漠凉薄啊,我看了也心有戚戚焉。难得去探访的时候可以邀请住一晚?或者至少更focus 的和父母聊聊天?难道那个妈妈的失望不是人之常情?
没错,他们就不觉得吃的是个事。吃个鸡蛋是习惯,不吃他们也无所谓。妈妈不需要太多心里活动,感觉不好就跟孩子提岀来。否则自己难受孩子还不知道,也没从这事里学到任何东西。
对啊
我觉得华人版很多人不理解人的心理动机,也不理解小孩。
(当然这不等于关系处的不好,因为人生很多时候更多考拷贝别人的行为,就是 peer pressure,而不是基于理解 reward driven)
对于一个 成长中娃来说,如果是 inner drive,就是 reward driven,首先考虑的是生活自理,以娃将来需求(而不是推妈们喜闻乐见还可以版上 BSO)所定义的生活自理。
因为很简单,从长期而言,娃如果都不能照顾自己,那照顾父母就是一句屁话。
而从这个角度,至少就容易理解很多 teenager 的行为,比如自己房间一团糟,但跑出去跟其他小孩 social 去了。因为对娃而言,connect to real word 远比整理自己的房间重要。不是说不要整理自己的房间,但成长有个过程。
而这种 peer pressure,来自于华人版某些群体,对自己周围和家庭的真正的 the power of influence 接近于零或者负数。这触动了人的基本防御机制之一,就是缺乏存在感。
而说这么重的话,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给娃听,而是给自己听,暂时缓解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焦虑。
而且我还观察到过,这类存在感的焦虑(有时候不一定是缺乏 power of influence,也包括有毒原生家庭影响,非常难以改变),有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行为模式,但这群人自己不会觉得。
就是叫娃一起做事的以后,或者家庭里 chores 合作的时候,非常喜欢让别人在旁边 idle 等待。
我发现对这个群体自己可能不觉得(观察华人版言论),但是对通常人而言,这个倒不是坏,而是非常非常的可笑和蠢 … … … 因为这个非常 kill 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很简单,idle 非常 kill productivity 所以 kill reward。
但也就是同样的这群人,经常抱怨家庭成员没有主观能动性。后来我得出一个观察,至少存在一种可能,不是家庭成员没有主观能动性,而是家庭成员在某人面前没有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说,不是某一道数学题难,而是某道数学题在某人面前难简称数学不及格哈哈哈。
楼主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家初中娃上了法语课,跟法语老师学了french crepe, 有一次我在家上班,全程没管他,1小时后搞到我俩都没吃上午饭,因为做出来的crepes不但破破烂烂而且还夹生,满炉满灶都是垃圾,我那一刻也是奔溃的🤣 后来他接着练手。今早我吃到了非常完美的法式crepes, 他调的糊糊,切的水果抹的酱摆的盘,我老公和他一起煎的饼。
你女儿想做惠林顿牛排,我刚才查了一下,确实有点复杂。我家我做普通牛排,感觉不复杂,15岁可以上手学一学了。你可以顺着她的话表示:惠林顿牛排太高大上了,普通牛排你已经很满意了。可以让她从简单的开始呀,这样你不也享受到了嘛?😋
我最后观察确定这是有毒原生家庭形成的存在感焦虑,是因为一个 pattern 的发生,而我在那个 pattern 还做了 A/B test 虽然达不到双盲测试的标准,但这个 pattern 是如此的简单并且完全可重复,以至于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符合奥卡姆剃刀标准的有毒原生家庭模型。
这个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就是早上起来我给自己弄个高蛋白低淀粉的吃的,特别是周末睡懒觉。
一般家庭周末这种时候,餐桌和 counter top 上不会整理的非常好,晚上也常常早点睡觉。所以我一般看一眼厨房,有个大致的 plan,先清理腾出一些 work space,但也不用完全清理好,就可以弄高蛋白低淀粉的吃的,然后一边开始喝早上 organic lactose free milk 的拿铁卡布奇诺,同时刷牙洗脸还有 nasal rinse 对付过敏同时进行。
但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发生的,是有人会再我整理到 80% 的时候,veli veli veli peer-pressure driven 来整理剩下的 20%,用一种跟我预计完全相反的 model,直接 block 我一步一步的 plan,而且对这个非常自发努力,但完全负价值的事,乐此不疲,还不能指出。
因为这个非常 repeated 发生,并且跟两娃的 A/B test 虽然不是双盲,但 consistently 不会发生,所以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建模。
我后来因此开始建模,it take a model to beat a model,这样容易 handle 这种情况。
首先,我整理餐桌 counter top 到 80% 的时候,为啥会 trigger 人出来(暂且不说 intervene 的方式)。
所以首先从合理建模的角度,这个很可能不是 reward driven 的心理动机,而是 peer pressure driven 的心理动机。也就是整理餐桌是锅碗瓢盆正常碰撞的噪音,引发了某种原生有毒家庭出生的心理焦虑感,而出来完成 20% 完全不是为了 reward,而是缓解某种存在感焦虑。也就是 peer pressure driven 的典型驱动模式之一。
第二,我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模式,也就是整理剩下的 20% 的时候,即使旁边有一个人在场而且人是先在厨房的情况下,也完全没有人类合作最最基本的 joint attention,而是仿佛是自顾自的做完那 20%。
从建模的角度,这个上下文里 joint attention 的缺失,可能是关键的关键。论做事本身,人与人理解本身,总是存在不完美。但这个人类自然合作上下文里,joint attention 的几乎完全缺失,可能说明了并不是 reward 在 drive,而是 peer pressure,缺乏存在感引起的焦虑,在 drive。
这里的 joint attention 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眼神会不断流动并不是文学家们秋天的菠菜,而是 the cue of intention / planning。
而在两人合作的时候(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人类目光的 cue of intention / planning 是 joint attention 的重要部分。这个原因可能是 joint attention 没有发生,因为不是 reward driven,而是在缓解 peer pressure 引起的焦虑。
我会早点告诉她”你煎蛋做早餐”,否定她做牛排时就给她布置任务,这样的话你不是扫她孝心的妈妈。
另一类很明显这个上下文里 joint attention 的缺失,是 empathy derived joint attention。
在这个实用认知学实验里,就是我这是会把 kitchen double sink 的一个放的很满,但另一个会完全空出来,甚至有时还用洗洁精给洗得贼亮。
这时通常会触发 empathy derived joint attention(当然,忙的时候也会忽略,忽略的清情况下面再说),就是一般人通常不会这么做,因为人通常这种小事不会 less reward 吃力不讨好,偷懒是人之天性。所以这么做大概率是有啥目的,而这里的目的就是要用那个 double sink 的某一边。
当然,人忙的时候,或者短平快的时候,不一定会想这么多。(因为忙和短平快也会造成 tunnelled vision 但属于自然)
但这种情况下,另一个人通常会有心理动力说一句 ”嘿哥们,我要用那个 sink“。这不是 blame 或者指责,而是 explicitly state intention,因为 empathy 并不总是可靠。
而这个 explicitly state intention,对 state 的人而言,也是一个 reward driven,首先不会因为被骂,其次大家交流愉快,最后说不定帮助建立 joint attention,就是大伙儿说这哥们就是这做派,记得住就那时候放左边(记不住也没啥,人无完人,一笑了之)。
但这时候发生的,是完全没有 motive 动力去 explicitly state intention。而这个可能就是历史反馈造成的,“不是家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而是在某人面前没有主观能动性”,而各种原因很简单,就是历史教科书这时候说, no reward 甚至 negative reward。
所以有时候增加的难度,还在于人类的记忆。而如果历史发生了多次,那么还要加上历史的沉淀。
这个比方并不确切,大部分小孩没法自己开车出去买鸡蛋,而小孩也更优先需要优质蛋白。
这个跟饥荒年代无法类比,这个情况的特定上下文里,小孩跟大人并不对等。
15岁了,有点差劲。
可以算是失责的母亲
对。
但不 explicitly state intention,如果是在对方能够接受 expicityly state intention 不会骂回来不会赌气的情况下,可能有其他的原因。
一种就是过去有毒原生家庭是这样的模式,恐惧和焦虑还有受迫害妄想(心理用词)在成人之后,没法改。
饥荒年代才需要剩下啊 … … … 最近鸡蛋荒已经解决了啊,鸡蛋荒的时候另说。
我就不理解为啥有些人喜欢冰箱里剩一条鱼,说是年年有余最后是一条臭鱼还得扔 … … …
我觉得真的是有点饥荒年代的思维。
另外美国大农村里,小孩不开车,确实没法楼下超市买个鸡蛋啊,国内另说。
孩子几天前提出做惠林顿牛排庆祝母亲节被楼主打击了积极性呀
要求他们东西没了要说,得提醒不只一次呢,发生就得说
不少有毒家庭出身 gaslighting / manipulate 的手段之一就是 “小吐糟” 啊
同意,同情楼主一下。这里长大的孩子从kindergarten开始就知道母亲节,而且是每年老师都要提醒。母亲节早上给母亲做早饭,带母亲出去吃饭基本上是传统。
让男人做 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 the enabler?
东海岸白区?
哪有啊。 一般都是爸爸lead孩子给妈妈做早餐,带妈妈出去吃饭。孩子是参与者, 没听说要未成年孩子自己挑大梁的。 有表示心意还不够吗?
所以 你今天应该一早起来 化个精致的装 穿一套好看的裙子 踩一双高中跟的鞋 去你们那里最好的商场或者饭店 自己边吃边逛
保证下次 你家任何一个成员都不会忘了 今天是你期待的母亲节 你如果不信 你就做一次
不要对任何人任何期待 你对自己期待就行
其实世界缺了谁都转,最多稍微抖三抖,然后照转不误。这是铁律。
用力过猛,不管啥方式,最终结果就是周围人 space-out,除了是在原生家庭有毒环境周围人不会 space-out,或者女王。
估计是Dyson的,太贵😂
中国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啊
养孩子本来也没啥用
你指望他/她关心你是不可能的
看开吧,就当孩子是宠物吧,母亲节我家猫咪也是没啥表示的
哎呀,老母亲一起抱团取暖吧。
我家teen娃也差不多,一天快过完了也不知道今天母亲节。下午想让他帮忙搬个小箱子,箱子不重我存粹就是想给他个表现的机会而已。结果你猜人家说啥,我要赶紧去打球,你自己搬吧。哎,这个真没办法。小时候也没少教呀,年年过节老师都带着给妈妈写卡片,做礼物啥的,但我家这个就学不会啊。这么大我再教也没意思了吧。以后我也不指望他,他能够管好自己就不错了。晚上还是想想全家去哪儿一顿吧,不然就外卖也行。
这………人家要给你做你拒绝了,人家不管你了你又失望,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我老大14岁,我昨晚就问有没有母亲节早餐(往年都有,但今年孩子们大了一岁明显没那么积极上心),回答不置可否,我不管,今早直接敲门问还记得今天什么日子吗?马上乖乖出房间,还道歉说因为刚才一直在忙,然后在厨房一阵忙,给我做了个omelet,捎带给他爹也做了一份。我觉得teenager,不要指望他们自觉自动地关心照顾你,要表现出你重视他们的关心照顾,管他一年一次还是一年两次,否则他们觉得你不在乎这些,更加不懂得关心你了。比如今天的事,你不开心,就跟女儿表达你的不开心,要不以后更多的不开心。
吼完了就睡不着了呀,还是不要吼
她15岁了做任何复杂菜式都可以做了。
你不会让她自己收拾吗?她一次不会二次不会三次不会100次还不会吗? 你错误在哪里:对于“对她付出”之事百般迁就;对于“她想付出”之事百般阻拦。所以她就顺应你的要求长成只享受不付出的人了。
见不得一点不完美? 那除非她生下来就万能就什么都会。否则总有个试错过程。 你不让她试错你不能对各种不完美视而不见你就只能阻拦她所有成长步骤。 (但也许你就是那种耽于各种小事无法自拔的人。因为你能力有限,而你心性又必须追求完美。所以你滞留在所有你能“做完美”之小事(同时对别人在各种小事(例如吃了一个鸡蛋)上的不完美翻不过)了。)
teen的确是越大越不懂事。还不如6岁的时候知道给妈妈做个礼物,14岁的时候给妈妈做早饭端到床上,到16岁啥也没有表示 仅仅说了太忙了没时间买礼物。
我反正自己出去吃了一顿好的,不用照顾别人的口味 爱吃啥就点啥。
闲的
抱抱,我家老大记得给老妈打电话寄礼物,小的连个电话都没有,可能考试考晕了头,老公更是都不记得有这个日子,such a day.
你们晚上睡觉前会带狗出去尿吗?如果没有就难怪狗狗天一亮就憋不住
这…… 我女儿三岁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虽然人格有别 但是16岁不至于吧
如果身为女儿就要给父母提供这么多情绪价值的话,那还真不如生儿子呢,起码儿子不用管父母什么多乱七八糟的情绪需求,只管自己开心就好…..当女孩子太幸苦了,而且这种幸苦还被父母拿出来炫耀所谓的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