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chatgpt 的翻译水平和翻译家相比,是个什么水平? 举个例子, 以最有名的 The great Gastby 为例,大家来评论一下这几个译文: 原文: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李继宏:在我年纪更轻、见识更浅时,父亲曾给我一个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脑海萦绕。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他的话到此为止,但我们向来话虽不多,心意却是相通,我能明白他的言下之意。自那以后,我从不随便评判别人。 姚乃强:在我年轻幼稚,不谙世道的年代,父亲给我的一条忠告,至今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俩彼此总能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因此我明白他的言外之意。 chatgpt: 在我年轻且脆弱的岁月里,我父亲给了我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我至今仍在思考。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告诉我,“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没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他没有多说,但我们在保留的方式上一直交流得非常顺畅,我明白他所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80后译者李继宏重译的两部经典名著《小王子》和《老人与海》,今年(2013)1月刚准备面世,便引发了媒体关注。一方面,出品方盛赞该书为“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另一方面,豆瓣网友们发起“一星运动”,用相对满分好评“五星”的“一星”,表达他们对李继宏译本的强烈不满。
面对质疑,路金波在微博上大声疾呼:“虔诚、掏心窝子推荐名著里最美最棒的译本”。除了《小王子》和《老人与海》外,李继宏还译了《了不起的盖兹比》和《动物农场》(路金波注:未来5年陆续更多),每本腰封上都醒目印着那句“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
“洛之秋”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他套用了一个经典句式写道:“他来玷污《老人与海》,你没有说话,因为你不喜欢海明威;他来玷污《小王子》,你没有说话,因为你不看法国文学;他来玷污《动物庄园》,你没有说话,因为你更喜欢十九世纪的作品;等到他把《呼啸山庄》和《傲慢与偏见》也放进‘一星文库’时,你发现已经晚了,孩子正从学校搬回来一摞摞他译的书。”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让我们先记住这句话: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生长。
圣埃克苏佩里同一首短诗的不同翻译对比:
午夜,我出来游荡;我疑惑地看着,愕然心惊;那只苍白的黑猩猩是谁?谁在水池里跳舞?——何家炜译
子夜时分,独行的我;我骇异地停下脚步;那是惨白的猩猩吧?在泉水里翩然起舞?——李继宏译
还没看到书,他们已经被广告语气疯了。 “一星运动”早在上周就已发起,当时新书尚未全面铺货,许多参与者确实还没看过李继宏的译文。
激怒他们的,主要是这本书夸张的宣传语“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迄今为止最权威、最经典的译本,纠正现存其他56个《小王子》译本的200多处硬伤、错误;纠正现存其他50个《老人与海》版本的1000多处错误……”。
何家炜写道:“这书(小王子)的宣传语完全无视林秀清、周克希、马振骋、郑克鲁、黄荭等法语译者的译本。”他对记者说,“年轻天才翻译家这完全是把那么多前辈都踩在脚下啊!揪出200多处错误?《小王子》书那么薄,总共也才两三万字,语言又简单,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的人,都可以翻译啊。”
等一下,这本名著已经有了这么多译本了,为什么还要译?
因为,这些名著属于“公版书”去世50年的作者,做他的书不再需要支付版税,所谓“公版”。“对于这类公版书,国内任何出版者都可以组织译者翻译出版,不必支付引进原著中文出版权费用。正因如此,每种都已经有了若干译本。“对于出版公司来说,就可以给译者以版税来计算稿酬,卖得越多、译者收益越多。”何家炜告诉记者。
大学二年级就已能很顺畅地阅读法语原文的何家炜,最开始拒绝阅读李继宏版的《小王子》,表示“不想看这本书,更不可能去买一本这样的书,我没办法接受。如果完全是来挑错,我也没心情。”
但是,没看过就批评,说服力显然抵不过看了再批评。何家炜最终还是选择直面李继宏的译文,并且极为认真地看了整晚,直到第二天清晨5点。他在微博上写道:“这肯定是我读Le Petit Prince(小王子)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我同时对比着读法文版、英文版和其他两个中译本。我可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最美妙的阅读’吗?”
显然不是的。何家炜判定李继宏是从英译本转译,而非直接译自法语原著(下文有少数举例)。
罗新璋1991年1月开始翻译《红与黑》。他清晨即起,从4点到7点工作3小时,约得千把字草稿,然后去上班或做其他事情。白天若有空闲,他会查词典、翻参考书、润饰译文,到晚上临睡前重新复核一遍。全书40万字,花一年多译成初稿。第二年,再改再抄,刻意求工,最后到1993年2月竣工,历时两年。定稿仍为40万字,平均每天折合500字。
施康强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这样一来,理论上的翻译速度就等同于译者的文字录入速度。换言之,如果一个理想译者的文字电脑录入速度为每分钟140字,那么他的翻译速度也应该这么快。” 李继宏他让许多译者开始“怀疑人生”
在讨论翻译问题前,值得先来说说译者李继宏,这位生于1980年的译者是广东人,现居上海。他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自称“学位不高,更非翻译专业或者外语专业科班出身,从事翻译时间也不长(第一本译著《维纳斯的诞生》于2005年5月出版)”,后来又翻译过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等。果麦文化对他的介绍是“译著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相当博大。圈里人戏称他“李天才”。
然而“李天才”的才华不仅在于涉猎领域广,翻译速度也极为惊人。“一星运动”的另一位积极参与者、英语青年译者孙仲旭1月15日在“读写人”网站上贴出一篇旧文《你让我开始怀疑人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作为本文的“延伸阅读。”
让孙仲旭“怀疑人生”的起因是李继宏的一篇雄文《文学翻译也需与时俱进:谈谈翻译速度和稿酬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李继宏针对著名法语翻译家、中央编译局译审施康强先生关于翻译稿酬过低导致许多译著水准不高的感叹,慨然发表了不同意见。
“按每小时1000字、每千字60元计算,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作22天,月税前收入可达10560元,年税前收入高达126720元。而根据《经理人》杂志的排行,位居2006年中国最佳MBA排行榜第5位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MBA首份工作平均年收入为128600元。相比之下,文学翻译的报酬算是极高也不为过。”
李继宏以自己翻译《追风筝的人》为例,称全书统计字数共19万余字,自己翻译完总共才用了10天。“每天工作时长达15小时,平均每小时翻译将近1300字……当然,笔者自幼家境贫寒,性格较为坚韧,也远较常人能吃苦;一般译者未必愿意或能够每天持续工作15小时之久。”
71岁的施康强则告诉我们,傅雷翻译巴尔扎克时,首先原著是“不看10遍不动手”,动手之后还要为自己规定:一日进度不超过千字,怕速度快了会影响质量。施康强叹道:“把翻译当作一门精致的艺术,今天这样的翻译家已经不多了。在一般翻译家手里,翻译更多是一种技巧,一种‘匠活’。”
李继宏平均每天近万字的翻译速度,你们觉得属于哪种情况呢?
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无需华丽的包装
《小王子》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一个忧伤美丽的故事,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用纯真朴素的文笔,讲述了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滞留非洲沙漠的飞行员邂逅一个来自B612号小行星的“外星人”的故事。这个“外星人”就是小王子,一个金发、忧郁的小人儿。他的星球只有一栋房子那么大,走几步就可以看一次落日。那里有火山、猴面包树,以及小王子心爱的玫瑰花。
这不是一本只给孩子看的书。故事里关于玫瑰花和狐狸的寓意,只有经历过命运捉弄、懂得失去滋味的成人才能深深体会。
李继宏不这么认为。他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的译本主要问题在于整体风格“美感不足”,有些词则用得太难了一些,比如说“蛇囫囵吞了象”。李继宏认为以《小王子》的受众面,“囫囵”太难,于是去掉。何家炜指出:法语原文中tout entiére一词(整个、全部),译为“囫囵”最传神。“囫囵吞枣这个词,小学生都懂吧?”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李继宏在他的译本里加入了各种现代语气词玫瑰会娇滴滴地说“人家又不是草”“我可是花耶!”等等,像极了台湾偶像剧里发嗲的小女生。这显然不是圣埃克苏佩里的风格。
在何家炜对李继宏的纠错中,最有力的发现出自新译本的导读。在这篇长达23页的导读里,李继宏详细介绍了圣埃克苏佩里的传奇生平,并引用了他的两段诗句。这是其他译本里没有的,也应该是李继宏真正凭自己实力翻译的。
其中一句为“引擎的歌声唤醒沉睡的灵魂”,何家炜指出:李继宏翻译为“唤醒”的法语原词为bercer,意思不是唤醒、而是在摇篮里摇晃的意思,催人入眠。李继宏刚好译反了。 随后一句“太阳涂抹我们用苍白的颜色”,则不仅“涂抹”一词没翻对,语序也乱了,这就好比把法语的“Je t’aime”(我爱你)直接翻译成“我你爱”一样。
当然,这也许是译者的艺术处理,毕竟诗歌的理解自由度和语序较之小说要灵活得多。而且果麦文化对李继宏的译本宣传点之一便是说他实现了“译文零距离”将原文的每一个词语都对应翻译,最为精确。
最“精确”并非翻译的最高境界,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译者化为无形,让读者看译文如看自己的母语,顺畅淋漓。比如余光中翻译的王尔德剧本,便足以达到这种境界。
这一点,李继宏远远没有做到。他的翻译水准本身是平庸的,可以看,但绝配不上“迄今为止最优秀”这么夸张的宣传。事实上,好的翻译从来都不需要夸张的宣传;事实上,所有真正优秀伟大的事物,都不需要过分华丽的包装。它在那里,就已足够,有见识的人自会发现。
如果你已经买了他翻译的名著,也不要紧,综合前人成就,总坏不到哪里去;如果你还没买,那么最好先斟酌对比下为妙。
我想问一下,chatgpt 的翻译水平和翻译家相比,是个什么水平?
举个例子, 以最有名的 The great Gastby 为例,大家来评论一下这几个译文:
原文: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李继宏:在我年纪更轻、见识更浅时,父亲曾给我一个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脑海萦绕。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他的话到此为止,但我们向来话虽不多,心意却是相通,我能明白他的言下之意。自那以后,我从不随便评判别人。
姚乃强:在我年轻幼稚,不谙世道的年代,父亲给我的一条忠告,至今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俩彼此总能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因此我明白他的言外之意。
chatgpt: 在我年轻且脆弱的岁月里,我父亲给了我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我至今仍在思考。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告诉我,“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没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他没有多说,但我们在保留的方式上一直交流得非常顺畅,我明白他所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chatgpt 足够了。 让文人们自己去 掐吧。
如果可以,直接读英文就好了。翻译再好,也是“再创作”,很难有原文的风格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