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讲述-39: 喜觉支2 - 证严法师

静心思惟3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学佛要注意道与理、人与事,道理与人事必定要圆融。若有理而无道,只说出理的原因,却不开通道路来行走,就无法真正体会“理”的境界;能真正身体力行,才能欣赏沿途的风光景色,而心生欢喜。所以说:“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我们体悟真法时,能得到欢喜,甚至能体会出这种欢喜心绝非颠倒法所生,而是正法所生的法喜。“正法”,就是过去说过的“八正道”,和“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中的正道。我们若能深刻体悟这些理法,并能与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称为“正法”。 我们平时的生活、行为举止,若能与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会起烦恼,甚至会产生欢喜心,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刚才说的那位委员的先生,虽然他口头上不曾挂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却非常快乐欢喜,自从他太太认识“慈济”后,带回“慈济”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欢喜心,并且愿意让太太花半个月的时间来花莲,半个月留在家里,而在家里的半个月内,还必须时常外出收“慈济”的善款。 像他这样就称为“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占为己有,而且鼓励妻子从事正确的兴趣与工作,使妻子的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灵上的法喜。
    虽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医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无比欢喜,忘记疲劳与辛苦。有一天我到医院的复健室慰问病患,有两位老人在做复健治疗,其中一位是慈济委员的公公,从台东来到这儿医病。听说这位老先生的脾气很不好,罹患中风、行动不便,最近家人送他来这儿做复健治疗。 第一天进入复健室,医师指导他如何提脚、放脚,如何用手握住铁杆,才能站得稳,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后来甚至发脾气,对妻子和儿女说:“我要回家了!我不做不行吗?”大发雷霆,并强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复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在那里帮先生做复健工作,看到这位老先生要出去,就把他拉回来,对他说:“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来做复健治疗。患这种病一定要复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两年,连大小便都不会,也不会端碗吃饭,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须由我来照顾,我就这样侍奉他两年,两人都觉得很苦。但是他来到这里之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已会坐轮椅,能从床上坐起来了!” 这位从台东来的老先生,就这样被她硬拉回来,无可奈何地继续接受治疗。结果,入院第三天,他竟然能手握床两边的铁杆了,复健医师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脚抬高、再抬高,然后数一、二、三、四、五,才叫他把脚放下来,我在旁边帮著数一、二、三,数到四的时候,叫他还不能放下来,他的脚在空中停留一下,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几乎要发脾气,我赶紧称赞他:“老先生,你好棒,不久你也会和那位老先生一样活动,你进步很多了!”他听了非常高兴。 我看到医院那些逐渐康复的病患,常常觉得非常欣慰,这应该可以说是“法喜”。虽然过去如此辛劳、忙碌、为了“慈济”的工作、为了建院计划,尽管有许多人与事的纷扰,但是一看到这些病患离苦得乐,就觉得无比欢欣,这种快乐就叫做“法喜”。 我认为学佛就是要发挥这种功能,人应该不怕辛苦,才能为大家服务,使许多人得到快乐,看到众人得救、皆大欢喜,内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单从文字上去了解就能体会的。若从文字上了解,碰到现实的人事问题时,还是会生烦恼心,若能以真正的人事自我磨炼,以勇气冲破障碍,而使别人快乐、得救,那种心灵上的喜悦,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行应该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总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这样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每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心灵都有纯良的良知,若能为众生奉献,发挥良知与良能,则有无数苦难的众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在佛法中,若只有文字上的研究与口头上的辩论,绝对无法发挥任何功能,我们若想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法喜,必定要靠长时间身体力行。心中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才能成长。如果一暴十寒,即使是再优良的种子,也无法发芽生根,茁壮起来。 例如松柏,是最健壮的木本植物,许多人将它移植用做盆景,当成室内的摆饰。松柏之类的盆景看起来非常苍翠美丽,气势壮观,但是不久之后,根就败坏了,松针枯黄掉落,没有生气,这就是表示树的气没有得“缘”滋长,所以会慢慢衰败。 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的种子,有好的因缘与善的种子,“根”、与“力”才能健全。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