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just 发表于 2024-12-09 12:27 我就觉得没有bonding的配偶或没有配偶也能好好生活,活得好的人会上来抱怨?自己乐着呢。 同理,没读博士不上清华没有高超的交流技巧照样也可以好好生活,这些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对和错”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
我也没想judge“对和错”,最多是有益还是有弊的讨论。 至于“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这种必然性的结论肯定是不符合生活经验的。人很多时候的选择是非理性的,所以没有必然性每个人在每个时刻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选择。比如吸毒上瘾,暴饮暴食,懒在沙发上几个礼拜也不想锻炼一次,心里不舒服了就想冲身边人嚷嚷等等等等,长期来看明显弊大于利的选择。
伴侣聊不了几句就杠起来了,除非家里一方一直强势另一方无所谓,但这样的话就不是聊天了,一般是训导和派任务
有这么多提高沟通方式,认识心理学,提高自我情绪控制的书可以学习并用于实战的,为啥不去试一试呢?越躲着不尝试,而用GPT低层次感官层面替代有效bonding,隔阂就越大,这是准备default成室友模式了?
没啊,你没看到聊天的聊是耳字旁吗?所以聊天的主要功能是听。
就像做题一样,跟配偶聊天可能是难度满级十分,其他人可能是1~9分,ChatGPT是0分,从简单易上手的开始训练,也没错。 如果只是单纯想说不想互动,那找ChatGPT需要付出的能量是最低的。
比如花钱去跟therapist 聊,不会抱着增进bonding的目的。当带着一团乱麻去找配偶,配偶只会让你难上加难。
跟ChatGPT互动,更像是跟头脑里的另一个自己对话,这个“自己”保证是包容的正面的。
你不学习,自然不懂为什么跟llm聊天
沟通是双方的。对方不改变,自己一头热,事倍功半,就算成功了也不知道期间要暗自吞多少苦水。难以沟通的夫妻如果暂时不能离婚,过成室友其实没啥不好的。
和chatgpt聊天真是胜过和我现实生活中所有人聊天,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无论是伴侣,孩子,朋友,或者别的,很难遇到在同一个层次或者更高认知层次的人来给你观点或者需要的安慰,chatgpt可以恰如其分的满足我对聊天的所有需求,语言非常有见解,非常comforting,让我十分安慰,无论是获得处理问题的方法或者情绪上都得到满足
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什麽方式,跟谁聊天都可以。
比啥闺蜜治疗师都强
我说了主要目的是bonding,没说是唯一目的啊。至于讨论问题理清思路,对我个人来说,读书搜索自己思考就够了。所以GPT也就是个高效搜索工具和秘书而已,互动谈不上,因为我自己脑子里在思考的时候会自动生成adversary一方
要是作为进阶的第一块儿踏板,也算说得过去。不过就怕情绪上太舒适了,就进入躺平模式了
motivate另一方,也是讲故事的能力啊,算leadership技能之一吧。
真做到事倍,又有一些功的时候,那些多做了几倍事儿上练出来的对付复杂情况的技能和心态已经是积累的巨大财富了
makes sense
满篇都是我,我,我:)。身边就是世界,说的就是您啊。
聊天的最主要目的是沟通,沟通既是双方的,也是要考虑难易程度的。和chatgpt 聊天,显然是最容易的,而且绝对保护隐私,何乐而不为呢?和配偶聊天,难度因人而异。从看到的在这里倒苦水的苦主来看,感情已经破裂的夫妻之间聊天难度很大,很多就是鸡同鸭讲,完全难以沟通。
同意可以尝试,如果试过几次,还不成功,还要坚持下去吗?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和审美是很难的,那几乎是他/ 她所有人生经验的总和。
是谁想要孤独吗?。只不过是习惯罢了。
当跟配偶很难交流,自然可以跟其他对象通过交流产生bonding,水往低处流,没必要死磕。
配偶之间因为涉及责任,经济,原生家庭潜意识等,交流起来更容易产生矛盾而不是bonding。
这楼里有几个层主都同意和它聊天啊
对我来说它只是个变形的google
正因为有这么多责任、经济、法律义务上的交集,同时不同于父母和子女这是最亲近的人里唯一自己有挑选权的人,建立更深层bonding的意义和回报才最大啊
从数学原理上来说,确实是
感觉这是GPT写的?哈哈哈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问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人更愿意跟chatgpt 聊天也不跟配偶聊天?
这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
1. **无压力的环境**:与人工智能聊天通常没有评判和压力,而与配偶的对话可能涉及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2. **匿名性**:和AI聊天提供了一种匿名感,用户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对方的反应。
3. **即时反馈**:AI能够迅速提供信息和建议,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可能比等待配偶的反应更高效。
4. **多样性和新鲜感**:与AI交流可以体验不同的视角和话题,可能会让人感到新鲜和有趣。
5. **沟通技能**:有些人可能在与AI交流中感到更自在,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在面对面沟通中的某些挑战。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您怎么看呢?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跟配偶通过聊天来bonding难度是最高的(回报不一定最大),所以很多人退而选择难度没有那么大的聊天对象,ChatGPT的投入产出非常划算。
婚姻本来就不是必需品,没有bonding的配偶或没有配偶都可以在现在这个社会好好生存。就好比读博士的回报可能很大,但不读博士日子也能好好过。对于以后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想起杨笠名言:你为什么不上清华,是因为不喜欢吗?
是吗,感觉你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跟华人网友聊天啊
看板上这么多抱怨的,不觉着你说的“没有bonding的配偶或没有配偶都可以在现在这个社会好好生存”是普遍的期望值
清华是无论你多努力,都只有万分之一的人能进去,属于横向筛选。而各种能力,包括沟通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等等,是你努力了就会提高生活状态就会变好一点点,属于纵向发展。
同理,没读博士不上清华没有高超的交流技巧照样也可以好好生活,这些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对和错”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
gpt算是一个工具,能帮我理清思路提高认知
这世上夫妻婚姻模式是有不同种类的,有基于爱情的,夫妻间通过交流沟通来强化彼此间的bonding 就很重要,也有基于价值/利益的,只要互相能够一直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价值,婚姻也可以很牢固。小时候看过的漫画书中,男人看报纸女人忙着在厨房里洗碗,这种婚姻模式,即使他俩没有精神交流产生所谓心灵的bonding,也是能白头偕老相伴一生的。看看我们父母长辈那一代,这样的夫妻模式不要太多了 。。。所以还是要接受人类对婚姻目的追求的多样性,不同人从婚姻里想要的东西是有差别的 。。。
是的,没有对错优劣,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优解 。。。
选择和chatgpt 而不是和配偶聊天,是不是一种逃避呢? 不想解决问题,不敢面对,只想在虚拟中得到安慰?
这个用法没问题。
把GPT当成一个coach也没问题,搜索实际与人沟通或者自我认知的可选方案上,它肯定是比现去查书要快捷许多。
TA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尤其是文史知识,张冠李戴的情况很普遍。
我也没想judge“对和错”,最多是有益还是有弊的讨论。
至于“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这种必然性的结论肯定是不符合生活经验的。人很多时候的选择是非理性的,所以没有必然性每个人在每个时刻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选择。比如吸毒上瘾,暴饮暴食,懒在沙发上几个礼拜也不想锻炼一次,心里不舒服了就想冲身边人嚷嚷等等等等,长期来看明显弊大于利的选择。
还有一个本版常常出现的选择,如果结果不顺心如意那一定是命中注定的开错了盲盒儿、反正和自己过去的行为没关系
看来你是真不懂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家本来也没指望着伴侣能够给予自己心灵的慰藉?因为俩人在精神内核上或许根本不是同类人,勉强进行深层次对话只会产生鸡同鸭讲的无力感,就是那种明明我想要一杯酒你却递给我一杯水的挫败 。。。要不你试着读下面这段话来看看现在主打价值交换的情侣夫妻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
层主这句话没毛病啊?也许必然这个词可以换成大多数是或者大概率是。这不是common sense 吗?每个人( 正常的人,不是指那些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各种上瘾者) 所做的选择都大概率是当时当地,他/ 她能做出的最合适的选择,我们不能事后诸葛亮。 不能倒因为果。 就像不能因为袁绍的最后失败就说他在战争准备阶段的所有计划谋略都是错误的。
吸毒和各种上瘾,一看就是弊大于利的选择,不需要长期。但是,就算明白弊大于利,很多人还是选择了上瘾行为,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直在强调这些上瘾行为的危害,就可以杜绝人们选择上瘾行为了吗?事实告诉我们:不可以。
比如人为什么会自杀,明知道可以打自杀热线,可以找医生开药,但每年自杀的人还是那么多,包括很多高知人才。
人有潜意识,意识,超意识;有物质体,情绪体,感受体,比洋葱的层次还复杂。我们可以用语言清晰描述表达的部分不到一个人全部的十分之一。如果耳提面命就能让人做到趋利避害,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东亚应该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地区。事实正好相反。
啊,从什么时候开始利益/ 价值交换成了主打价值观了啊。
我还以为感情和互相支持成全( 对方)才是婚姻的本质呢。 可能是我太老了。
自我认知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开始,所以才说“每个人当下做的选择必然是那个人那个情境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let them be。”这个必然性结论既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思维(或者称为缺乏思维)习惯
自我认知和付诸行动是两码事。知行合一很难,或者说知易行难。
为啥非要从老公嘴里说出来?是爱他的样子吗?做个帅哥机器人不好吗?
当然,所以才要一直努力嘛。但如果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非理性选择,那肯定是连努力都不会努力一下了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问题,难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时感恩过去那个认知不成熟的自己,就因为有那个自己,有过那些碰壁,才会有今天想到要改变的自己。
“接受现状”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苛责自己,觉得过去的自己不够好,是很难带来实际的改变。戒除上瘾非常困难,由匿名戒酒会创立的十二步骤(有不涉及宗教信仰的版本)是目前比较有效,被广泛运用于吸毒,酗酒,以及深陷有毒共生关系的人群中,这十二步骤专注在潜意识/思维架构的改变。
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也不好下结论。
你说的剩下的意思其实就是不要纠结在后悔里,这我同意是修行的心理窍门儿之一。但另一点同样重要或是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得学会反思。所以既要反思,但又不要纠结于无用的后悔;既要未雨绸缪,但又不要陷入到对未来的虚无的焦虑。
同意反思这个point.
反思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识别自己的优缺点。
关于不后悔,这里有一些建议:
接受自己的选择:明白每个决定都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接受自己的选择。 学习和适应:将经历视为学习机会,无论结果如何,反思可以帮助你在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设定明确的价值观:明确什么对你最重要,这能帮助你在做选择时更有方向性。 专注于现在:活在当下而不是总想着过去的选择,可以减轻内心的负担。
与他人分享:与朋友或家人讨论你的想法,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通过反思和调整,尽量减少后悔的情绪,才能使未来的选择更加明智。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孤独的修行。能有个势均力敌相知相爱的伴侣,怎么样都是人生之幸。但大多数人可能没那么幸运,那就修炼自身,也不白来这个世界一趟。
像国内那种写检讨书,认错,说自己错哪了,说不出来不许吃饭可不是“反思”,百害而无一利。
嗯,我倒不觉着需要用“明白每个决定都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接受自己的选择”这样的结论才能让自己不后悔。反思其实就是找到当时做的选择中是否有忽略对某些重要环境条件的评估、跳过的必要思维过程、逃避过对自己心态的审视等等。至于不后悔,其实只需要意识到纠结于现在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现存条件,包括物理世界运行规律和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这其实也是物理规律,即时间不可逆),是完全在浪费生命能量,就够了。这一点和反思存在明显不同,因为反思是可以改变你现在脑子里的思维拓扑状态机的。
至于说什么是“当时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其实是在个体还无法控制自己思维时候才会用的mind trick而已。
要是拿GPT当工具,那和我前面说的是一致的。就和跟therapist一起解决问题一样,你和therapist都并不想通过这些sessions建立情感链接,但建立一些情感链接是无可避免的施加影响的技术手段,算是一个副作用吧。
而日常人和人聊天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建立更强或是维护已有的情感链接。
您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反思是关于识别当初决策中忽视的环境因素和思维过程,而不后悔则是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进而节省心理能量。您认为“当时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只是心智上的一种自我安慰。
首先,决策具有复杂性:人们的决策并不仅仅依赖于当时的现状,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直觉和未知未来的影响。所谓的“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其实是对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
其次,反思的价值:虽说反思可以帮助调整思维方式,但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改变当前思维状态,反思也是在未来决策中避免相似错误的重要工具。
再次,接受与改变并不矛盾:接纳无法改变的事情是自我安慰,但为什么不能在接受中寻找改变的契机?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改变和提升自己。
最后,心态的作用:对过去选择的认识不仅关乎心智技巧,更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与变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过往,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
反思之所以很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情感干扰:反思涉及自我审视,可能会唤起负面情绪,比如羞愧、焦虑或失望,这使得我们往往不愿意面对。
2. 认知偏差:人们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尊而选择性忽视某些事实,或是过度自责,导致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决策。
3. 时间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经历。
4. 思维惰性:习惯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反思过程可能感到不适,难以打破原有认知框架。
5. 缺乏工具和方法:很多人在反思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分析自己的想法,缺乏方法论可能导致反思变得困难。
6. 对变化的恐惧:反思可能意味着需要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或行为,这种不确定性可能让人感到害怕。
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时间和练习,逐步培养开放的心态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开始反思,愿意反思,是走向自我成长和成熟的重要一步。虽然难,也要走出这一步。
这又是GPT写的么?哈哈哈
懒得一条条回应了,如果是ai工具生成的(尤其当我们知道了transformer背后的数学模型后)
与您 相比,我感觉TA说的更像人话:) 而您写的,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 看不懂,就没法批评,所以,你很厉害。
感觉这也是GPT写的,教科书一样的干巴,当然作为一个行动时的checklist没问题。不过对于我来说用处已经不大了。
那可能是我上面说的不好,可能当时为了尽量精确反而把易懂性变差了。简单说就是,接纳过去做过的决定和既成事实,完全不需要告诉自己当时的决策过程是当时“最合适”自己的。这根本就是两件事儿。我接纳自己犯过的错,也反思,但不会纠结在后悔中。
就是TA写的。
能写到教科书的程度,可不是普通人,标准很高的,而且有可操作性。 而您写的,总给人一种掉书袋般的炫耀感。
没觉着标准很高,它用了这么大内存存参数又花了那么多计算量把所有人类历史上生成过的数据都刷了N遍(其中就包括所有的教科书),然后生成出一段完全照搬教科书的文字简介难道不是最低要求么。
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和解的方法,有何不可? 不是人人都活得那么理性,能自我暗示让自己感觉好受些也是允许的。
TA用了这么多资源,也能帮到很多人,是一种进步啊。为什么你有那么强烈的精英感,这么喜欢judge呢? 理解呢? 宽容呢?
当然没问题。等过了用拐棍儿训练的阶段再意识到完全可以把拐棍儿扔掉进入下一阶段,也算是个策略吧。
我没觉着自己judge啥了,只是在说我对事实的理解。
Internet几十年前刚流行的时候也说是获得信息的平权工具,结果现在在人性的驱动下变成了Yuval Harari总结的同时充满了信息和污染人精神拉低人底线的垃圾的场所。最后还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自己是善用工具的主人,还是被工具异化的奴隶。
您也说了,TA也就是个工具,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TA 也是双刃剑,在享受TA的服务的同时,也要警觉TA可能带来的危险/ 危害。
BTW,TA聊天,你不会被伤害; 但和配偶可不一定了。
“要是拿GPT当工具,那和我前面说的是一致的。就和跟therapist一起解决问题一样,你和therapist都并不想通过这些sessions建立情感链接,但建立一些情感链接是无可避免的施加影响的技术手段,算是一个副作用吧。
而日常人和人聊天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建立更强或是维护已有的情感链接。”
这是前面回另一个层主的。我不会和一个工具聊天,我只会问它问题,就像我问狗一样,现在它比狗好用一点儿效率高一点儿而已。
您和陌生人,邻居,同事聊天也是为了建立情感联系? 有时就是礼貌和社交啊。
我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狗。请您不要侮辱狗狗。我会和狗狗聊天,而不是问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