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董明珠"造车梦"不死:格力再加码汽车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4年10月15日 0点8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orilly
22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近日,天眼查APP显示,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钟成堡,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等。 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格力电器旗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分别为51%和49%。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猜测,这是否预示着格力集团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事实上,这并不是格力第一次下场造车,除了新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外,格力旗下还拥有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只可惜推出的银隆汽车,作战成绩并不令人如意,如今再度加码造车的格力,难不成是看到死对头小米在汽车行业风生水起,分外眼红了?
从家电到汽车 一场赌约和雷军较劲多年
格力和小米原本是两家没有太多交集的企业,早期的小米以手机为主业,而格力则一直以空调为主业。直到2013年底,董明珠与雷军的一场跨界公开对赌,让这两家企业的羁绊越来越深。订下“赌约”后,小米和格力就开始较上劲,2015年3月,格力电器破天荒地发布了格力手机,格力手机推出后的第三个月,小米就发布了智能空调。入局对方擅长的业务,其擂台赛打得很明目张胆。 而当年的那场赌注是五年内格力与小米的营收谁更大?结果在2018年,格力以1980亿元(人民币 下同)营收略高于小米1749亿元的营收。但到了2019年,小米的营收却反超格力。此时的小米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只做手机的小米了,旗下产品已横跨手机、家电、物联网生态消费品等各种产品线,甚至在格力的主营产品空调上也发展迅猛。 有意思的是,小米跨界造空调成功了,但是格力跨界造手机,轰轰烈烈干了三年,却碰了一鼻子的灰,每一款手机的销量都非常惨淡,几乎没人买,董明珠还曾出下策,让格力员工买自家的手机。 在手机上受挫的董明珠又将目光瞄向了汽车,此举或许是受到雷军的启发,因为早在2013年,雷军就赴美拜访特斯拉CEO,了解了特斯拉汽车,接着就在汽车领域不断投资,包括投资了小鹏、蔚来等新能源车企。
或许是想在正式下场造车上领先一步,2016年,董明珠就曾试图以130亿收购珠海银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并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人一起战斗,共同增资30亿,拿下了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此后,珠海银隆再次进行了增资,董明珠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 2021年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通过参与司法拍卖拍得珠海电动车企业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与此同时,董明珠也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格力电器。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格力电器顺利将银隆新能源变成了其控股子公司。随后,公司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格力的捆绑进一步加深。 凑巧的是,就在格力发公告后的第二天,雷军发消息称,小米汽车正式注册。如今,对比当前两者造车现状,小米首款车型SU7一上市便收获热捧,交付量稳步攀升,预计在11月就能提前达成全年10万台交付。反观格力的银隆新能源,虽然车早已经上市了,但其声量和销量几乎可以用“查无此人”来形容了,全新和准新车基本都靠闲鱼。 现如今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董明珠卷土重来的决心。不过,不具名汽车分析师却向《财圈社&道哥说车》编辑表示,格力造手机都造不好,还造汽车,真是笑话,况且当前的市场竞争那么激烈,时机上更不可能会成功。
格力造车不被看好 跌倒一次后还能站起来吗?
除了不被业界看好外,格力造车还不被股民甚至是格力内部人看好,难道这真的只是董明珠一个人的意气风发?在东方财富网上,编辑注意到,股民对格力此次成立汽车科技公司的看法几乎是一边倒式的不看好。 “如果别的股票,这个消息就值一个涨停,但是格力没用。” “格力投资别的基本上就是冒个泡。” “格力手机都还没玩明白现在开始准备玩汽车了?” “不务正业是寻求突破?” “竞争都这么惨烈了,还要杀进去啊。”······ 事实上,股民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上一次进军造车的格力确实栽了跟头。首先,一开始入股的银隆经历了拖欠供应商货款、银隆创始人出逃、高管入狱、股权纠纷等一系列糟心事件。即便如此,董明珠依然相信格力钛的技术本身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果不是前老板给我摆一个坑的话,这是个非常好的企业。” 好不容易清扫了一系列障碍,更名为格力钛后也没能在造车上收获什么“战绩”,同时在盈利方面也充满挑战。2022年,格力钛的营收与净亏损分别为25.87亿元与19.05亿元。公司的总资产从年初的272.82亿元降至到250.24亿元,总负债从年初的251.35亿元降至247.86亿元。以此计算,净资产从年初的21.47亿元缩水到2.37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钛的资产总额243.11亿元,负债总额242.45亿元,濒临随时资不抵债的境况。
此外,在2016年,董明珠对外宣布拟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格力内部也为此产生激烈分歧。有消息称,在当时的格力股东会上,由董明珠力主的格力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议案,以“130亿元资产收购议案获得通过,96.94亿元配套资金议案却被否决”的结果收场,那是董明珠执掌格力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也正是因为当时内部的争议,才有了董明珠后来的自掏腰包,联合商业大佬们共同集资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宣布收购银隆的计划时,资本市场反应剧烈。2021年真的拿下了银隆,股价却几乎毫无波澜。2023年12月20日,受增持格力钛消息影响,格力电器股价暴跌7%,单日市值蒸发超100亿元。而在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的当天,格力电器跌了2.13%。由此可见,资本市场从来就没有对格力造车有好感过。 因此,很多网友一提到格力跨界造车之事,就会连连发出质疑:“确定要一条道走到黑吗?” 来源:道哥说车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从家电到汽车 一场赌约和雷军较劲多年 格力和小米原本是两家没有太多交集的企业,早期的小米以手机为主业,而格力则一直以空调为主业。直到2013年底,董明珠与雷军的一场跨界公开对赌,让这两家企业的羁绊越来越深。订下“赌约”后,小米和格力就开始较上劲,2015年3月,格力电器破天荒地发布了格力手机,格力手机推出后的第三个月,小米就发布了智能空调。入局对方擅长的业务,其擂台赛打得很明目张胆。 而当年的那场赌注是五年内格力与小米的营收谁更大?结果在2018年,格力以1980亿元(人民币 下同)营收略高于小米1749亿元的营收。但到了2019年,小米的营收却反超格力。此时的小米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只做手机的小米了,旗下产品已横跨手机、家电、物联网生态消费品等各种产品线,甚至在格力的主营产品空调上也发展迅猛。 有意思的是,小米跨界造空调成功了,但是格力跨界造手机,轰轰烈烈干了三年,却碰了一鼻子的灰,每一款手机的销量都非常惨淡,几乎没人买,董明珠还曾出下策,让格力员工买自家的手机。 在手机上受挫的董明珠又将目光瞄向了汽车,此举或许是受到雷军的启发,因为早在2013年,雷军就赴美拜访特斯拉CEO,了解了特斯拉汽车,接着就在汽车领域不断投资,包括投资了小鹏、蔚来等新能源车企。
或许是想在正式下场造车上领先一步,2016年,董明珠就曾试图以130亿收购珠海银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并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人一起战斗,共同增资30亿,拿下了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此后,珠海银隆再次进行了增资,董明珠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 2021年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通过参与司法拍卖拍得珠海电动车企业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与此同时,董明珠也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格力电器。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格力电器顺利将银隆新能源变成了其控股子公司。随后,公司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格力的捆绑进一步加深。 凑巧的是,就在格力发公告后的第二天,雷军发消息称,小米汽车正式注册。如今,对比当前两者造车现状,小米首款车型SU7一上市便收获热捧,交付量稳步攀升,预计在11月就能提前达成全年10万台交付。反观格力的银隆新能源,虽然车早已经上市了,但其声量和销量几乎可以用“查无此人”来形容了,全新和准新车基本都靠闲鱼。 现如今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董明珠卷土重来的决心。不过,不具名汽车分析师却向《财圈社&道哥说车》编辑表示,格力造手机都造不好,还造汽车,真是笑话,况且当前的市场竞争那么激烈,时机上更不可能会成功。
格力造车不被看好 跌倒一次后还能站起来吗? 除了不被业界看好外,格力造车还不被股民甚至是格力内部人看好,难道这真的只是董明珠一个人的意气风发?在东方财富网上,编辑注意到,股民对格力此次成立汽车科技公司的看法几乎是一边倒式的不看好。 “如果别的股票,这个消息就值一个涨停,但是格力没用。” “格力投资别的基本上就是冒个泡。” “格力手机都还没玩明白现在开始准备玩汽车了?” “不务正业是寻求突破?” “竞争都这么惨烈了,还要杀进去啊。”······ 事实上,股民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上一次进军造车的格力确实栽了跟头。首先,一开始入股的银隆经历了拖欠供应商货款、银隆创始人出逃、高管入狱、股权纠纷等一系列糟心事件。即便如此,董明珠依然相信格力钛的技术本身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果不是前老板给我摆一个坑的话,这是个非常好的企业。” 好不容易清扫了一系列障碍,更名为格力钛后也没能在造车上收获什么“战绩”,同时在盈利方面也充满挑战。2022年,格力钛的营收与净亏损分别为25.87亿元与19.05亿元。公司的总资产从年初的272.82亿元降至到250.24亿元,总负债从年初的251.35亿元降至247.86亿元。以此计算,净资产从年初的21.47亿元缩水到2.37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钛的资产总额243.11亿元,负债总额242.45亿元,濒临随时资不抵债的境况。
此外,在2016年,董明珠对外宣布拟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格力内部也为此产生激烈分歧。有消息称,在当时的格力股东会上,由董明珠力主的格力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议案,以“130亿元资产收购议案获得通过,96.94亿元配套资金议案却被否决”的结果收场,那是董明珠执掌格力生涯的第一次“滑铁卢”。也正是因为当时内部的争议,才有了董明珠后来的自掏腰包,联合商业大佬们共同集资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宣布收购银隆的计划时,资本市场反应剧烈。2021年真的拿下了银隆,股价却几乎毫无波澜。2023年12月20日,受增持格力钛消息影响,格力电器股价暴跌7%,单日市值蒸发超100亿元。而在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的当天,格力电器跌了2.13%。由此可见,资本市场从来就没有对格力造车有好感过。 因此,很多网友一提到格力跨界造车之事,就会连连发出质疑:“确定要一条道走到黑吗?” 来源:道哥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