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10:01回复 6楼 franktru 的帖子 作者的雄心很大,她是想写成 一个民族的史诗的,然而,她只是 “连续两天来到山上的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 两天? 这种态度是不能把握这么宏大的主题的:)
因为现实中的鄂温克猎民其实也没啥史诗可以写的。七八十年代以后环境恶化他们没什么猎物可以打,就是一群天天喝的酩酊大醉,不识几个字的酒蒙子 Moscow79 发表于 2024-08-03 10:07
这次回国,搬回来5本书,两本梵高的画稿和书信集,一本莫奈的画册,一本数学与艺术( 极精美),还有一本薄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候机的时候我有充足的时间把这本并不十分长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反复阅读:) 中国作家都有致敬/模仿经典的传统: 阿来的尘埃落定 模仿 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莫言,陈忠实以及迟子建对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高仿。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和体验,与以往任何一次阅读都很不相同: 第一部分清晨,让我感觉好惊艳,好文笔!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携爱人之手,站于山巅看遍山红叶,将心事说给山峰,将痛苦说给流水,人们在自然中分离,也在自然中相遇,人们在大山中获得,也在大山中逝去...好美啊! 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部杰作,凭着直觉,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绝对是迟子建最好的作品。( 以前读过她的几个短篇)。 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进行,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是刚开始燃起的激情被不断熄灭的过程,是最初产生的好感被逐渐抵消的过程:越往后读,越想放弃;越往后读,越发模糊。读到最后,我都有些“愤怒”了。作者本想表达的是自然的平衡运行法则,却用一命换一命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实在太过简单粗暴且牵强,让妮浩这个本来具有神性的角色大打折扣。萨满妮浩用自己无辜孩子的生命去换取她要治愈的人们的生命。她有什么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们的生存的权利,为什么要牺牲他们的性命,甚至还有一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的生命! 小说刚开始提供的陌生化,疏离感,变得逐渐熟悉起来,熟悉到你熟视无睹,熟悉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比如作者描写男女欢爱,一直就是单调的呼啸的风声和制造风声... 我有一个固执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一部作品如何描写女性,底层人物( 所谓的下等人,穷人等),来判断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不是伟大的作家。 换句话说,在我眼中,一位伟大的作家,必然对女性怀有敬意,对底层的弱势群体和不幸者,怀有同情心和怜悯心。显然,这部作品的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让我很不舒适。 如何对待死亡,如何写死亡,是我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另一个角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写了20多个人物的死,让我们简单回忆一下: 1,列娜死了。“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列娜是被那只死了鹿崽的灰驯鹿抖落悬崖的,而那只灰驯鹿的崽正是为了高烧的列娜而死去的,“一只灰色的驯鹿崽代替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了”,后来,列娜又把生命还了回去,但是灰色的驯鹿崽却没有复生。 2,老达西死了。“达西就是在这年最严寒的时令,带着他心爱的奥木列永别了我们。”老达西带着猎鹰奥木列去找狼报仇了,结果当年的逃走的狼崽长大了,他(它)们同归于尽了。达西只剩了一堆骨头,奥木列只剩下了一只翅膀。 3,林克死了。“父亲是在经过一片茂密的松林时被雷电击中的。” 4,达玛拉死了。“另一种是人的,母亲仰面倒在地上,虽然睁着眼睛,但那眼睛已经凝固了。”达玛拉是在鲁尼和妮浩的婚礼上,一直跳舞,“高兴的时候是可以放纵情怀的。”跳啊,跳啊,一直在跳,“陪伴着母亲的,只有昏睡的伊兰、惨淡的篝火和天边的残月。” 5,尼都萨满死了。“当他的身体上已经没有一件法器时和神衣的时候,他倒在了地上。”尼都萨满是给日本人吉田跳神治愈好伤口,却让吉田的马死去后死掉的。吉田说他是神人,要让他为日本人效力,尼都萨满奔向森林,只留下一个背影,然后倒地。 6,7,拉吉达死了。“第二天傍晚,拉吉达回来了。不过他再也不能跟我打招呼了,他趴在马上,一动不动了。”拉吉达是去寻找驯鹿时,太疲劳了,在马上睡着了,被活活冻死的。同时死去的,还有“我”腹中的女婴。“那个冬天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漫无边际的长夜。” 8,金得死了。“达西的泪水让玛利亚一惊,她以为马出事了,刚要问他,只见妮浩从火堆旁站了起来,她打了一个激灵,对达西说:是金得吧?达西点点头。”金得将自己吊死在一棵风干的树上,他是善良的,他不愿意去伤害一棵活着的树。金得喜欢妮浩,但妮浩嫁给了鲁尼。他的妈妈伊芙琳让他娶歪嘴姑娘杰芙琳娜,他不愿意。妮浩为他们主持的婚礼,“金得看妮浩的眼神是那么的柔情和凄凉”,随后,他骑马进入深林,选择了一棵风干的树,将自己也风干了。 9,果格力死了。“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去。”他是代替何宝林十岁的儿子去死的。只因为他的妈妈妮浩是萨满,救了别人的孩子,就得牺牲自己的孩子。 10,交库托坎死了。“鲁尼把她抱到怀中的时候,交库托坎对他微微笑了笑,轻轻叫了声‘阿玛!’就闭上了眼睛。”她是替马粪包去死的。马粪包吃熊肉,熊骨卡在喉咙里。妮浩为他跳神,救火了马粪包,却献上了自己的女儿交库托坎。 11,耶尔尼斯涅死了。“耶尔尼斯涅一路呼喊着,奔跑着,追到金河里。”他是替妈妈妮浩去死的。“要是我的额尼遇见危险了,我也愿意像那只丑陋的小天鹅一样,替她去死。” 12,玛利亚死了。“她死的时候,久久地拉着杰芙琳娜的手,直到吐出最后一口长气,这才慢慢地撒开她的手。”她还是接纳了杰芙琳娜。对于她,漫长的人生之路,何其煎熬。 13,安道尔死了。“枪声过后,只听对面传来‘天啊!——天啊!——’的呼喊,那是拉吉米的声音,维克特叫了一声‘不好!’他第一个跑过去,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打中了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安道尔!”安道尔是被哥哥维克特用枪射中而死的,当然是误会了。两队人马去寻找野鹿,都用“叫鹿筒”引诱野鹿,结果双方以为对方是野鹿,“悲剧在那个瞬间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14,哈谢死了。“哈谢折腾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合上了眼睛。”哈谢已经七十岁了,他踩在一只蘑菇上,滑倒了,然后就死了。而害怕妮浩跳神的贝尔娜逃跑了,也是因为哈谢的缘故。 15,伊万死了。“伊万回到激流乡后,吐了两天的血,去了。”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在日本人来后,带着儿子吉兰特和娜拉去了额尔古纳河左岸,去了苏联,只剩下伊万一人,伊万是立过功的,却死在了和平年代。 16,齐格达死了。“那年冬天,齐格达死了。”他是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的。他因为替伊万说话,被革了乡长的职,也算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17,坤德死了。“黑蜘蛛的身子被捆了,可它那众多的触须却仍在自由地舞动,坤德叫了一声‘我的天啊!——’说着倒吸一口气,脖子一歪,就死了。”坤德终于去见她的蒙古姑娘了,不用再受依芙琳的气了。 18,依芙琳死了。“火光一抖一抖的,映照着她的脸,好像她还想张口说话似的。”没有了玛利亚,她也活的很孤独,虽然是对头,却也是伙伴。 19,20 ,达西和杰芙琳娜死了。“达西用猎枪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后的猎物。他真是个出色的猎手,一枪毙命。”“杰芙琳娜溜到林中,采了毒蘑吃下,为达西殉情了。”这一对的苦命的人啊,经历了人生的艰辛,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解脱。 21,瓦罗加死了。“他们在路上遭遇到了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和马粪包,这世界的山河流,永别了这世界的山峦河流,永别了我。”熊袭击了他,作为最后一位酋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22,维克特死了。“一九七六年,维克特死了,他是因酗酒过度而死的。”这个亲手打死弟弟安道尔的哥哥,可想他后半生的痛苦是多么的熬煎,借酒浇愁,酗酒过度,终结人生。 23,优莲死了。“她在转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后,因大出血死了。”这个人物一出场离死亡如此之近。她在人间就是走了个过场。虽然短暂,却开出了自己的生命之花。 24,马伊堪死了。“马伊堪给他断了奶,跳崖自杀了。” 这个可怜的被遗弃的姑娘,受到了养父的宠爱,却也被拘囿在人间炼狱,最后以耻辱的方式留了孩子西班陪伴养父,随后离开人间。 25,马粪包死了。“这一拳把马粪包打得晕头转向的,他凄凉地重复了一句“‘野——人——’晃了几晃,手中的猎枪先掉到了地上,跟着,他也倒在了地上。”这个让交库托坎为他去死的男人,自宫了自己,取得了原谅,在去看外孙九月和重外孙六月时,死在了路途中。 26,妮浩死了。“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这个萨满,为了别人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只留下了贝尔娜和玛克辛姆。神秘而又传奇的人生,给世界留下了密而无法宣的神奇事迹。 27,依莲娜死了。“第二天正午,我们在贝尔茨河的下游找到了依莲娜的尸体。”依莲娜是投河自尽的。“我憎恨那几棵多事的柳树,因为依莲娜就是一条鱼,她应该沿着贝尔茨河一直飘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的。” ...... 这么多的死亡,但只有其中几位人物让读者有印象,如果不是盘点,我也记不住,因为这些死亡有的是作者为写死亡而让人物死亡,轻飘,随意,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我”的孙女 依莲娜,她为什么要死呢? 我猜作者想写出现代文明对古老传统的冲击和矛盾,然而铺垫完全不够,无法让读者理解和同情她的死。 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作者把苦难不幸和痛苦以健忘宽容去消解...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08:52
回复 14楼 comee 的帖子 ‘’鄂温克曾是东北亚人数最多的民族‘’,请问这个statement ,您有出处吗? 现在确实是有大约3万多人。 但是悲观,绝望,自杀,不是只能使人口更少吗? 按照书中所描绘,鄂温克民族的人们是敬畏大自然,敬畏神灵,乐观的。 我真的想从书中读到现代文明对这个民族的冲击以及他们是如何挣扎和面对的,但是,没有。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14:31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15:03 回复 16楼 的帖子 我跟您有同感。可能您说的一眼看出的假,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具有象征意义? 所以我一直无法完全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包括莫言先生的作品。因为他写的,在中国高密乡发生的故事,事实上是不可能在中国任何一块土地上发生的。 我可能比较适合读写实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 但是尾鱼的玄幻作品,我可以接受,虽然知道是假的,但是有逻辑,读来过瘾。 公平地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很多的关于那个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驯鹿的习性之类的细节,还是挺真实的。 文笔在第一部分清晨,真是很惊艳,很优美; 但到了第三部分黄昏,就已经审美疲劳了:)
Writingpad 发表于 2024-08-03 21:48 太黑暗的社会面,看了一点就不想看了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22:06 回复 30楼 的帖子 在赛德克巴莱里,日本人的文明是先进,但这不代表日本人就可以随意支配,欺压,甚至同化赛德克人。如果文明是要人卑躬屈膝,那么野蛮就必将发起奋勇反击。这不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人心的必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并没有涉及这么深刻的思考和描绘。作者把日本人来了,俄国人来了,都只当作背景,一带而过... 在同类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显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仅有优美的文笔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人,清人,外省人,国民党 武力不武力,强迫或自愿 对原住民来说,结果是一样的 他们的新生代就会逐渐抛弃本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 Dying breeds的悲哀不甘心,一万年上演过亿万遍 生命演化现象的残酷性 平明寻白羽 发表于 2024-08-03 22:13
平明寻白羽 发表于 2024-08-03 22:25 手机版怎么引用啊 回35楼 那可能就是创作者手法吧,只白描,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后面的历史洪流的冷酷无情和被裹挟者的百味杂陈吧
平明寻白羽 发表于 2024-08-03 22:31 39楼我们心有牛角啊 是的,这样解读更有深度和广度
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理解和你相近。 所以她写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死,并没有highlight 某一种死法比另一种更深刻更悲痛值得书写。就是这些人,象树一样,生了,然后死了,有可能复活.活不过来就烧了。族群的命运也如此。 临时工 发表于 2024-08-03 22:28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22:56 这样理解会不会太致郁了? 余华的活着和村上春树也都写了各种死,但我觉得他们写得好得多。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一位作家如何对待死亡,写作死亡,反映了作家的功力和价值观。
回复 53楼 临时工 的帖子 对,主要还是哲学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差异。 在这部书中,我详细列出了她写的27次死亡。很显然,很多的死亡是源于无知迷信和愚昧。所以我读得很纠结很矛盾,这样随意轻飘的死亡,意义何在呢? 这是事实呢还是作者的刻意?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23:11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8-03 23:11回复 53楼 临时工 的帖子 对,主要还是哲学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差异。 在这部书中,我详细列出了她写的27次死亡。很显然,很多的死亡是源于无知迷信和愚昧。所以我读得很纠结很矛盾,这样随意轻飘的死亡,意义何在呢? 这是事实呢还是作者的刻意?
在候机的时候我有充足的时间把这本并不十分长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反复阅读:)
中国作家都有致敬/模仿经典的传统: 阿来的尘埃落定 模仿 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莫言,陈忠实以及迟子建对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高仿。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和体验,与以往任何一次阅读都很不相同:
第一部分清晨,让我感觉好惊艳,好文笔!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携爱人之手,站于山巅看遍山红叶,将心事说给山峰,将痛苦说给流水,人们在自然中分离,也在自然中相遇,人们在大山中获得,也在大山中逝去...好美啊!
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部杰作,凭着直觉,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绝对是迟子建最好的作品。( 以前读过她的几个短篇)。
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进行,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是刚开始燃起的激情被不断熄灭的过程,是最初产生的好感被逐渐抵消的过程:越往后读,越想放弃;越往后读,越发模糊。读到最后,我都有些“愤怒”了。作者本想表达的是自然的平衡运行法则,却用一命换一命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实在太过简单粗暴且牵强,让妮浩这个本来具有神性的角色大打折扣。萨满妮浩用自己无辜孩子的生命去换取她要治愈的人们的生命。她有什么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们的生存的权利,为什么要牺牲他们的性命,甚至还有一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的生命!
小说刚开始提供的陌生化,疏离感,变得逐渐熟悉起来,熟悉到你熟视无睹,熟悉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比如作者描写男女欢爱,一直就是单调的呼啸的风声和制造风声...
我有一个固执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一部作品如何描写女性,底层人物( 所谓的下等人,穷人等),来判断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不是伟大的作家。 换句话说,在我眼中,一位伟大的作家,必然对女性怀有敬意,对底层的弱势群体和不幸者,怀有同情心和怜悯心。显然,这部作品的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让我很不舒适。
如何对待死亡,如何写死亡,是我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另一个角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写了20多个人物的死,让我们简单回忆一下:
1,列娜死了。“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列娜是被那只死了鹿崽的灰驯鹿抖落悬崖的,而那只灰驯鹿的崽正是为了高烧的列娜而死去的,“一只灰色的驯鹿崽代替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了”,后来,列娜又把生命还了回去,但是灰色的驯鹿崽却没有复生。
2,老达西死了。“达西就是在这年最严寒的时令,带着他心爱的奥木列永别了我们。”老达西带着猎鹰奥木列去找狼报仇了,结果当年的逃走的狼崽长大了,他(它)们同归于尽了。达西只剩了一堆骨头,奥木列只剩下了一只翅膀。
3,林克死了。“父亲是在经过一片茂密的松林时被雷电击中的。”
4,达玛拉死了。“另一种是人的,母亲仰面倒在地上,虽然睁着眼睛,但那眼睛已经凝固了。”达玛拉是在鲁尼和妮浩的婚礼上,一直跳舞,“高兴的时候是可以放纵情怀的。”跳啊,跳啊,一直在跳,“陪伴着母亲的,只有昏睡的伊兰、惨淡的篝火和天边的残月。”
5,尼都萨满死了。“当他的身体上已经没有一件法器时和神衣的时候,他倒在了地上。”尼都萨满是给日本人吉田跳神治愈好伤口,却让吉田的马死去后死掉的。吉田说他是神人,要让他为日本人效力,尼都萨满奔向森林,只留下一个背影,然后倒地。
6,7,拉吉达死了。“第二天傍晚,拉吉达回来了。不过他再也不能跟我打招呼了,他趴在马上,一动不动了。”拉吉达是去寻找驯鹿时,太疲劳了,在马上睡着了,被活活冻死的。同时死去的,还有“我”腹中的女婴。“那个冬天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漫无边际的长夜。”
8,金得死了。“达西的泪水让玛利亚一惊,她以为马出事了,刚要问他,只见妮浩从火堆旁站了起来,她打了一个激灵,对达西说:是金得吧?达西点点头。”金得将自己吊死在一棵风干的树上,他是善良的,他不愿意去伤害一棵活着的树。金得喜欢妮浩,但妮浩嫁给了鲁尼。他的妈妈伊芙琳让他娶歪嘴姑娘杰芙琳娜,他不愿意。妮浩为他们主持的婚礼,“金得看妮浩的眼神是那么的柔情和凄凉”,随后,他骑马进入深林,选择了一棵风干的树,将自己也风干了。
9,果格力死了。“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去。”他是代替何宝林十岁的儿子去死的。只因为他的妈妈妮浩是萨满,救了别人的孩子,就得牺牲自己的孩子。
10,交库托坎死了。“鲁尼把她抱到怀中的时候,交库托坎对他微微笑了笑,轻轻叫了声‘阿玛!’就闭上了眼睛。”她是替马粪包去死的。马粪包吃熊肉,熊骨卡在喉咙里。妮浩为他跳神,救火了马粪包,却献上了自己的女儿交库托坎。
11,耶尔尼斯涅死了。“耶尔尼斯涅一路呼喊着,奔跑着,追到金河里。”他是替妈妈妮浩去死的。“要是我的额尼遇见危险了,我也愿意像那只丑陋的小天鹅一样,替她去死。”
12,玛利亚死了。“她死的时候,久久地拉着杰芙琳娜的手,直到吐出最后一口长气,这才慢慢地撒开她的手。”她还是接纳了杰芙琳娜。对于她,漫长的人生之路,何其煎熬。
13,安道尔死了。“枪声过后,只听对面传来‘天啊!——天啊!——’的呼喊,那是拉吉米的声音,维克特叫了一声‘不好!’他第一个跑过去,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打中了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安道尔!”安道尔是被哥哥维克特用枪射中而死的,当然是误会了。两队人马去寻找野鹿,都用“叫鹿筒”引诱野鹿,结果双方以为对方是野鹿,“悲剧在那个瞬间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14,哈谢死了。“哈谢折腾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合上了眼睛。”哈谢已经七十岁了,他踩在一只蘑菇上,滑倒了,然后就死了。而害怕妮浩跳神的贝尔娜逃跑了,也是因为哈谢的缘故。
15,伊万死了。“伊万回到激流乡后,吐了两天的血,去了。”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在日本人来后,带着儿子吉兰特和娜拉去了额尔古纳河左岸,去了苏联,只剩下伊万一人,伊万是立过功的,却死在了和平年代。
16,齐格达死了。“那年冬天,齐格达死了。”他是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的。他因为替伊万说话,被革了乡长的职,也算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17,坤德死了。“黑蜘蛛的身子被捆了,可它那众多的触须却仍在自由地舞动,坤德叫了一声‘我的天啊!——’说着倒吸一口气,脖子一歪,就死了。”坤德终于去见她的蒙古姑娘了,不用再受依芙琳的气了。
18,依芙琳死了。“火光一抖一抖的,映照着她的脸,好像她还想张口说话似的。”没有了玛利亚,她也活的很孤独,虽然是对头,却也是伙伴。
19,20 ,达西和杰芙琳娜死了。“达西用猎枪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后的猎物。他真是个出色的猎手,一枪毙命。”“杰芙琳娜溜到林中,采了毒蘑吃下,为达西殉情了。”这一对的苦命的人啊,经历了人生的艰辛,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解脱。
21,瓦罗加死了。“他们在路上遭遇到了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和马粪包,这世界的山河流,永别了这世界的山峦河流,永别了我。”熊袭击了他,作为最后一位酋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22,维克特死了。“一九七六年,维克特死了,他是因酗酒过度而死的。”这个亲手打死弟弟安道尔的哥哥,可想他后半生的痛苦是多么的熬煎,借酒浇愁,酗酒过度,终结人生。
23,优莲死了。“她在转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后,因大出血死了。”这个人物一出场离死亡如此之近。她在人间就是走了个过场。虽然短暂,却开出了自己的生命之花。
24,马伊堪死了。“马伊堪给他断了奶,跳崖自杀了。” 这个可怜的被遗弃的姑娘,受到了养父的宠爱,却也被拘囿在人间炼狱,最后以耻辱的方式留了孩子西班陪伴养父,随后离开人间。
25,马粪包死了。“这一拳把马粪包打得晕头转向的,他凄凉地重复了一句“‘野——人——’晃了几晃,手中的猎枪先掉到了地上,跟着,他也倒在了地上。”这个让交库托坎为他去死的男人,自宫了自己,取得了原谅,在去看外孙九月和重外孙六月时,死在了路途中。
26,妮浩死了。“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这个萨满,为了别人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只留下了贝尔娜和玛克辛姆。神秘而又传奇的人生,给世界留下了密而无法宣的神奇事迹。
27,依莲娜死了。“第二天正午,我们在贝尔茨河的下游找到了依莲娜的尸体。”依莲娜是投河自尽的。“我憎恨那几棵多事的柳树,因为依莲娜就是一条鱼,她应该沿着贝尔茨河一直飘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的。”
......
这么多的死亡,但只有其中几位人物让读者有印象,如果不是盘点,我也记不住,因为这些死亡有的是作者为写死亡而让人物死亡,轻飘,随意,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我”的孙女 依莲娜,她为什么要死呢? 我猜作者想写出现代文明对古老传统的冲击和矛盾,然而铺垫完全不够,无法让读者理解和同情她的死。
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作者把苦难不幸和痛苦以健忘宽容去消解...
第一部分清晨还值得一读; 到第三部黄昏,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后面部分只是对第一部的重复,新的情节并未提供新的经历。
其实,说到底《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属于家族小说,这类型小说都有一个基本模式:往往都会以陌生化、理想化、近似乌托邦的方式开场,然后以某种外在冲击(比如时代的巨变、文明的进步、战争的袭击)与之产生冲突,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一个特别紧张的高度,进而戛然而止,这也叫作蓄势。戏剧要有冲突,小说也是如此。比如阿来《尘埃落定》,比如陈忠实《白鹿原》,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都一致地选择伴随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文明作为外在冲击,以打破小说世界原有的平衡并且建立新的平衡而结局。本来这一部份应该是写作重点,但是很可惜,无论抗日,土改,反右,文革,都被作者迟子建作为背景一代而过...
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魔幻现实主义: 尤其是中国作家模仿的魔幻现实主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超现实的描写,伪民俗,都是我阅读中的障碍:)
作者的雄心很大,她是想写成 一个民族的史诗的,然而,她只是 “连续两天来到山上的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 两天? 这种态度是不能把握这么宏大的主题的:)这部作品是没有什么深度的。
因为现实中的鄂温克猎民其实也没啥史诗可以写的。七八十年代以后环境恶化他们没什么猎物可以打,就是一群天天喝的酩酊大醉,不识几个字的酒蒙子
就如我前面提到的,这个民族在面对时代的巨变、文明的进步、战争的袭击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冲突,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能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一个特别紧张的高度; 然而作者轻描淡写地把那些当作背景了。依莲娜的死其实是有现实的原型的,只是作者没有深入挖掘那位原型叫做柳芭的女画家的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她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死...
迟子建是黑龙江漠河人,没少听说过这个民族的故事和林区的变迁,我的看法是她应该早就起过意,两天功夫可以打听到很多细节了。当然,那个民族也许后来的转变就像另一层主说的成了酒蒙子,不能说是光明的,但是作为一个长期生存过的渔猎民族,落日余晖之际能有这么一个同情他们的人把历史按照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也很欣慰了。默默无闻的生,默默无闻的死,那会更可悲,把他们按照作者的意象拔高一点儿,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安慰吧。
这个柳芭倒是有些意思。不过不知道她的结局算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是值得发掘。把握题材是很考验作者功力
也许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和想法去judge 历史上的人们...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充满了密不透风的苦难和厄运,好像就是一部鄂温克族人的苦难史。
鄂温克族信奉的是萨满教。萨满跳神救人的原理是请神上身、一命换一命。比如一开始,“我”的姐姐列娜高烧不退,是用一只灰色的驯鹿崽代替列娜死去了。后边的女萨满妮浩身上,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好几起舍命救人的事。她的亲生子女:果格力、交库托坎、耶尔尼斯涅,还有一个未出生的没有名字的孩子,都那么被死亡了。虽然死法各不同,死因都是一样的:一命换一命。剩余的女儿贝尔娜害怕得逃跑了,躲过一劫。或许神有神的逻辑,但这是不符合人性,是反人性的,是愚昧的。很难想象现代医学会让医生救一人就要牺牲一人。谁又有权利决定不是本人的其他人的生死呢???萨满是能预测、会未卜先知的,她明知这样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死、为他人牺牲掉,这样的母亲已经完全没有人性了,这样的神不做也罢!但妮浩和鲁尼能把这么反人性的事情坚持做了几年,实在是没法置信,明显违背常理。这样的情节设计,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悲剧的宿命感,但是存在重大漏洞,算不上是伟大的悲剧。我不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很可能就是作者的魔幻化的超现实主义情节吧?但这种情节的设计是败笔,严重削弱 悲剧的力量。
书中27个人物的行形色色的死,能让人记住的却并不多。
文笔是真美啊,但立意是真的浅而流于形式和表面。
上古时,鄂温克是东北亚人数最庞大的民族,如今在地球上却只剩有几万人。
如果华夏民族,在地球上也只剩下几万人,而其他民族则在一直不断地发展壮大,你不绝望?不悲情? 不喝酒? 不自杀? 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鄂温克曾是东北亚人数最多的民族‘’,请问这个statement ,您有出处吗? 现在确实是有大约3万多人。 但是悲观,绝望,自杀,不是只能使人口更少吗?
按照书中所描绘,鄂温克民族的人们是敬畏大自然,敬畏神灵,乐观的。
我真的想从书中读到现代文明对这个民族的冲击以及他们是如何挣扎和面对的,但是,没有。
文字很美很有力量,但是不喜欢
作者想写类似纪实的家族史诗,但是里面对萨满巫术过于灵验的描写很让人出戏,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这是假的这是假的。同样是描述少数民族的生活,更喜欢李娟的书。李娟描写的是真实的生活,额尔古纳写的是一个不是身处其中的城市人想象中的原始驯鹿部落的生活。仔细想一下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大都浮于表面。里面关于风声的叙事和想表现的象征意义更是有太多现代城市生活的思维痕迹,有一种把城市里的故事,人际关系和逻辑硬套在原始部落里的感觉。
外兴安岭是使鹿部落的天下,鄂温克族曾是最大的通古斯民族。一下子找不到数据给你。看过一些贝加尔湖东侧的书,有这个印象。
我跟您有同感。可能您说的一眼看出的假,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具有象征意义? 所以我一直无法完全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包括莫言先生的作品。因为他写的,在中国高密乡发生的故事,事实上是不可能在中国任何一块土地上发生的。
我可能比较适合读写实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 但是尾鱼的玄幻作品,我可以接受,虽然知道是假的,但是有逻辑,读来过瘾。
公平地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很多的关于那个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驯鹿的习性之类的细节,还是挺真实的。
文笔在第一部分清晨,真是很惊艳,很优美; 但到了第三部分黄昏,就已经审美疲劳了:)
以前YouTube有讲 一些鄂温克年轻的诗人们,不是喝死了,就是自杀了。 最后一位鹿群里的老太太,好像几年前也仙逝。
年轻一辈,都搬下山,住在漂亮的房墅里,估计都彻底汉化了。
《敖鲁古雅》舞台剧,现在还在表演,昨天小红书上有人看了
这部书中的“我”,就是女主,也是有原型的,她就是被世人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的玛丽亚·索。
她生于1921年,鄂温克族,毕生和她的族人生活在位于环北极地区泰加林带最南端的山林中。
玛丽亚·索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游猎、定居、发展的鄂温克族百年变迁史。老人一生坚守山林,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山上饲养驯鹿,想着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传承驯鹿文化。
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家人8月22日发布讣告称,玛丽亚·索在她钟爱的驯鹿身边去世,享年101岁。
------
年轻一代如何面对/ 应对时代的巨变,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点,可惜,作者没有写出来。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依莲娜的自杀。为什么? 她经过怎样的挣扎和苦痛? 又是如何决定走上不归路的? 书中还有其他的例子,都太过简单和轻飘了。文末只有“我”和她那位愚痴的孙子安草儿拒绝现代文明,拒绝汉化,这样的选择的意义和未来又会怎样,作者没有回答,也许是想留给读者吧。
歪个楼: 一直觉得是不是因为是本民族的原因 读中国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就很难进去 边看脑子里边有个声音提醒你: 这不可能。但看外国作家的作品 就很容易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环境
回楼:前段时间刚看了几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 有点看不进去 过段时间再捡起来看看
:)
欢迎读完以后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部清晨,写得很美,文笔很震撼!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岸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
·如果说这条河流是掌心的话,那么它的支流就是展开的五指,它们伸向不同的方向,像一道又一道的闪电,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明净极了,让人担心没遮没拦的它会突然掉到地上。
·我也哭着,我的泪水小部分流向脸颊,大部分流向了心里。因为从眼里流出来的是泪,而流向心底的则是血。
·我看透了,你爱什么,最后就得丢什么;你不爱的,反而能长远地跟着你。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
·从那以后,他们之间很少讲话了。我们在那个夜晚过后,都苍老了,沉默了。以后的岁月,他们就是两块对望着的风化了的岩石。
·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妹妹不是在写小说吗? 可以学习一下作者的文笔:)但是我同意林妹妹教香菱学诗时的观点,立意比文笔更重要。
伊莲娜的原型柳芭从城市回到山里以后也是天天喝酒的酒蒙子,最后喝醉酒掉河里淹死了,所以实际上没啥内心的矛盾可以挖掘
她为什么要每天喝酒宿醉呢?在表面现象下的本质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书中,看看依莲娜的故事:
依莲娜生于69年,平时在激流乡上学,寒暑假时就会回到山上。她是个聪明又活泼的姑娘,她喜欢驯鹿。依莲娜考入北京一所美术学院,她是这支以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部落所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进入九十年代后,依莲娜从北京的美术学院毕业,在呼和浩特一家报社做美术编辑。她嫁了个水泥厂的工人,只过了一年就离婚了。她离婚后和北京一个离婚的记者刘博文一起住,他们经常吵架,吵完就把自己灌醉。
依莲娜每年都要回来看“我”(她的外婆),她来的时候会把画画的东西带来,她的画中总少不了驯鹿、篝火、河流、和覆盖着白雪的山峦。
她常常住上一两个月后,就会心烦意乱,总是嫌山上太寂寞了,跟外界联系起来不方便。她在山上待烦了,会背着她的画返回城市。然后要不了多久,又会回来。她每次回来时都是兴冲冲的,说是城市里到处是人流,到处是房屋,到处是车辆,到处是灰尘,实在是无聊。她说,回到山上真好,能和驯鹿在一起,晚上睡觉时能看见星星,听到风声,满眼看到的是山峦溪流、花朵飞鸟,实在是太清新了。
然而,不到一个月,又会嫌山上没有酒馆,没有电话,没有电影院,没有书店。她酗酒,醉酒后冲着未完成的画发脾气,说它们是垃圾,把画扔进火塘里毁掉。
一次山林大火后,依莲娜用了两年画了一幅画,篝火跳舞庆祝那晚,跳河自杀或者是喝酒太多掉进河里。
------ 因为她处于原始游猎文明与现代文明撕裂中,所以才痛苦,所以才戒酒浇愁啊。读了大学去城市工作,但内心血液都是山林河流驯鹿,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回到山林居住,又因为长期城市读书,脚力跟不上部落跟随驯鹿迁徙的步伐,森林生活的不便利,她也无法适应。就在这两种生活中,她找不到心灵栖息地;城市人认为她是森林的人,鄂温克族森林中人认为她是城市中的人,她的灵魂无法安放,才选择了自杀。( 有点儿像在社会转型中挣扎,最终选择自杀的海子 )
依莲娜的故事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她处于时代转折的洪流中,丢失了自我,又无法面对内心的矛盾,才酿成了悲剧。
没有歪楼啊。 可能和您说的不是本民族的作品,我们不了解南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所以百年孤独之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更能接受有关系。但是百年孤独中的上校没有见过冰,他第一次接触冰的时候感觉冰是烫的,这个细节就很有象征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惊艳的就是开头部分啊! 如果看不下去,那后面的两部分就更看不下去了:)
主要是
特别是对于经历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
近两百年的沧桑巨变
还能有什么其他史诗能超越?
这部书描写的way pales in comparison
我没有觉得这种方式差强人意:)作者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似乎流于肤浅。
我一直有个问题/ 困惑: 文明,是否有高级/低级,落后/ 先进之分? 落后的文明就注定要被消灭吗?所谓的更先进的文明就可以傲慢无理吗?
赛德克巴莱,最后一个莫西干....
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携爱人之手,站于山巅看遍山红叶,将心事说给山峰,将痛苦说给流水,人们在自然中分离,也在自然中相遇,人们在大山中获得,也在大山中逝去...
哪里黑暗了:)
在赛德克巴莱里,日本人的文明是先进,但这不代表日本人就可以随意支配,欺压,甚至同化赛德克人。如果文明是要人卑躬屈膝,那么野蛮就必将发起奋勇反击。这不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人心的必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并没有涉及这么深刻的思考和描绘。作者把日本人来了,俄国人来了,都只当作背景,一带而过...
在同类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显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仅有优美的文笔是远远不够的。
武力不武力,强迫或自愿
对原住民来说,结果是一样的
他们的新生代就会逐渐抛弃本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的
Dying breeds的悲哀不甘心,一万年上演过亿万遍
生命演化现象的残酷性
作家就是要写出这种不得不放弃,不得不融入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啊。然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并没有做到,这是一种遗憾。
Highlight并没有太多的含义,是给自己看的:) 优莲就在本书出现那么一次,然后就死了;被冻死,这是第二回了,前面还有“我”的姐姐列娜,也是冻死的,颇有重复之嫌。感觉人物就是作者笔下的木偶,他们的生死太随意了...
回35楼
那可能就是创作者手法吧,只白描,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后面的历史洪流的冷酷无情和被裹挟者的百味杂陈吧
我觉得迟子建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想表达不管是日本人来了,俄国人来了,国民党来了,共产党来了,现代文明来了,都是背景,族人的日子象河水一样过,人象风一样生风一样死。衰灭,消亡,重生,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理解的表达“痛苦和挣扎“并不是她写作的意图,甚至也不是“不得不放弃“。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个说法make sense ,但是人物太多,主次不分,让读者记不住,削弱了悲剧的力量。
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理解和你相近。
所以她写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死,并没有highlight 某一种死法比另一种更深刻更悲痛值得书写。就是这些人,象树一样,生了,然后死了,有可能复活.活不过来就烧了。族群的命运也如此。
RE. 我和你看法一致。 就是一个垂死老太面无表情平静无波澜的叙述,暗潮汹涌靠读者自行体会。
是的,这样解读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历史洪流里纷争也好,逐流也罢,都是向死而生
在终极绝望面前坚持了,就是生命的一曲赞歌
握手。我经常看到你的发言心有戚戚焉,很同频
我还是无法忍受用所谓的宽容博大去消解痛苦,用一个无辜的生命去解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作品中的“我” 这个形象也非常模糊:)
可是“我”的孙子孙女一代是有选择的啊。 安草儿选择了留守,依莲娜选择了走出去又回来...
这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
选择固然是合理的,但带来的后果是不同的。 我希望在书中看到作者对这种选择的过程给于更多更细腻的描写。可能是篇幅的原因吧,最后一部分写得很敷衍,很急很快。最初看清晨的惊艳变成了审美疲劳。可以写得更好的。
这样理解会不会太致郁了?
余华的活着和村上春树也都写了各种死,但我觉得他们写得好得多。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一位作家如何对待死亡,写作死亡,反映了作家的功力和价值观。
迟子建几乎每篇作品都有写到死亡。我感觉主要还是不同作家“死亡观“的差异,不完全是写作功力,主要是哲学意义上的区别。
对,主要还是哲学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差异。
在这部书中,我详细列出了她写的27次死亡。很显然,很多的死亡是源于无知迷信和愚昧。所以我读得很纠结很矛盾,这样随意轻飘的死亡,意义何在呢? 这是事实呢还是作者的刻意?
作为生活在极寒山林生活条件恶劣没有自己的文字甚至靠木刻岩画记事的原住民族群,确实存在很多“无知迷信和愚昧“而造成的死亡。好像刚解放时平均年龄才4 0几岁。人很容易就死了。
我很喜欢董宇辉的解读,书里展现的就是人生中意料之外的出现,毫无征兆的消失,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人,相遇和分离,往往看似漫不经心
我很不喜欢他的解读:) 很有网红的味道。 生命的死亡是很严肃的事情,不是轻飘的随意的。他是在解读一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不是琼瑶的流行小说。毫无征兆的消失是一个民族深深的痛。Again,我个人很不喜欢对苦难以宽容博大看开的名义去消解。
这部小说的缺点很明显,高开低走,人物过多,但又详略不当,没有能够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唯一的反面人物姑姑,倒是给人留下了印象 )
董先生的解读还不如这里的临MM和平明先生更深刻更到位更超脱。
那篇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书评,就是我写的啊:)
千江的作者萧丽虹女士的文字也很优美隽秀,叙事很传统。作者的功力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