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幸运的我们:今天能读到唐诗,您知道我们有多幸运吗?

零落一身秋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文案主要来自于六神磊磊,再加一些个人感悟
今天的我们,能读到那么多唐诗,总觉得理所当然,因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啊!真的这么简单顺利吗?
明代天启年间,有一位老先生,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 胡震亨先生。胡先生要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您可能会问: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吗?
不是这样的。 在胡先生所处的那个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先生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佚失了一半...
先问您一个问题啊:在所有唐诗里,最好的是哪几首?大家的答案可能不一样,但我猜春江花月夜一定在大多数人的榜单上。所谓闻一多先生称赞的“孤篇压全唐”啊。那么它的作者是谁?您也一定能答对:张若虚。
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对唐诗做了这么大贡献,那么他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答案很令人震惊😲: 留下且只留下了两首!
《春江花月夜》能得以传世,实在是非常非常侥幸。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的集子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让它得以传了下来。否则,我们压根不会读到大唐这首南波万了。
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好?估计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
那这位大诗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依然触目惊心,只有六首,剩下的都遗失了...
您最关心的最伟大的最厉害的李白先生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悲观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位天才诗人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中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他的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在宋代失传了...
诗圣杜甫先生也是同样命运:杜工部大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亡佚不存,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
和李白同时代的大腕诗人王维先生,也没好到哪里去。仅开元年间,王维就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只流传下来大概十分之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少年天才,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亦同样在明代彻底湮灭。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了一些他的零散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
我最喜欢的诗人李商隐,就是写“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佚散,没有一卷留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
那么,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无甚价值,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失传。
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辞赋《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上一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湮没在了历史中...
大家都很熟悉陈子昂先生的登幽州台歌吧。其实这首诗是明代的杨慎先生发现并推出的。但作者到底是不是陈子昂,还是有疑问的。
陈子昂有个好朋友叫卢藏用,也是位诗人,在陈子昂死后,他将陈子昂的诗歌、文章收编在一起,形成一部《陈伯玉文集》。在这部文集里有一篇小传,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都知道,现代行文的规则里引用别人的原文是要打引号的,可惜古代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因此也就无从考证,这首诗到底出自二人谁之手了。我本人更相信是陈子昂写的。而且灵感来自屈原先生的《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千余年前,屈夫子时时徘徊于汨罗江畔,那一份凌贯千古的孤独和绝望,陈子昂感同身受。( 卢藏用先生才华有,但经历与陈子昂不同,所以我更倾向于这就是陈子昂的诗。)
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们都应该感觉庆幸。且读且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