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宁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荒?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村里有个朋友的祖辈,大概清末民初逃荒来到本地落脚。 一直口口相传着一段“祖辈血泪扎根史”—— 当年他祖辈一路讨饭来到我们这儿,从给地主当佃户、扛长工开始,父子俩用了三十年才开出一片荒地。 三十年开了多少亩?17亩。 付出的代价是老汉不到五十,咳血而死。 我们这儿本来多山,人多地少,但凡平整一点的,离水源一里之内,犄角旮旯,沟沟坎坎几乎都被人占了,多一分地,子孙就多一口饭吃。 所以过去讲究“以地看人”,只要你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只有半亩,别人也会平等待你,因为你掌握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可你要连半分地都没有,属于流民,盲流子,别人都懒得搭理你。 因为跟你打交道没意义,没准哪天你们全家就饿死了。

02
过去的农民对地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 本地靠近中俄万里茶道,为做买卖方便,常有外地商人“寄籍”本地,就是把户籍临时挂在村里。 曾经有一户茶商在村里住了几十年,儿子孙子都在这儿出生,到孙子娶妻生子那会儿,老茶商都没能在村里买下哪怕一亩地。 几十年就没人卖地? 肯定有,但轮不到他。 过去卖房子讲究先问四邻,邻居都不要才能卖其他人,而买房人的人品和名声也要得到四邻认可,这笔买卖才算能成。 如果他人品和名声不好,四邻有权联合起来告到县衙,搅黄了你这笔买卖。 原因很简单,你卖了房子,拍拍屁股走了,他们还得跟恶邻打一辈子交道呢 谁不想有个好邻居? 卖地也一样有规矩。 先问亲族,再问本家(宗族),再问地邻,一块地只有亲戚不要,本家不要,你那块地挨着的张三李四也不要,外地老茶商这个“伪同村”才有一线机会。 所以他有钱也没用,很多穿越小说,主角回到古代,大把银子撒出去,几十亩几百亩的买,基本不靠谱。
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绝不是一句形容,那是祖祖孙孙的饭碗。 朋友的祖辈两代人三十年才开了十七亩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才不被视为外姓人欺负,正式算为本地人,不然子孙连老婆都娶不上。 你家连地都没有,就算嫁过去一天三顿喝玉米糊糊,喝的都是别人家种出来的粮食,这跟嫁给要饭的有啥区别? 一旦遇上个风灾旱灾,粮食减产,作为亲戚,帮你不帮,救你不救? 怎么帮?怎么救? 地主家都没余粮,普通人家更别提,与其到时候左右为难,陷入道德困境,不如一开始就不跟你家打交道,多省事。 土地,就是外来人纳的投名状。
遇上灾害年景,你无牵无挂,带着老婆孩子撒丫子跑了,跟你建立人际关系的意义何在?浪费感情。 有土地拴着你,你才能跟我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才能得到认可。 这种微妙的心理习惯现在也有。 你在城里上班,是租房还是买房,本地同事跟你相处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你要一直租房,同事们跟你客客气气,公事公办,下了班基本上不跟你有生活往来。 万一哪天你就退了房,辞了职,回了老家或浪到别的地方去了,跟你处的再好又有什么用? 买了房就不一样了,至少证明你愿意扎根本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同事们才愿意跟你深入交往,主动邀请你上门做客,也愿意来你家,两家人经常凑一起吃个饭。 一来二去,从同事变成朋友,从单纯的工作交往变成更紧密的家庭之间的生活交往。 有房没房,和古代有地没地,本质上大概一个意思。 一直租房住,你永远是一个现代流民。
当然,如果你不打算成家立业,不考虑子女入托上学及未来养老这些东西,你大可以一直流民,反正现在条件好,总归饿不死。 但古代就不一样,无地流民等同贱民,境遇非常惨,从国家层面遭到体制性歧视,被本地人集体鄙视和抵制,动辄羞辱驱赶。 现代流民找工作多简单,只看你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不会审查你的身份,养活自己很简单。 而古代流民,连找个活计想吃饱肚子都需要找个当地人为你提供信用担保,可谁会大发善心替你这个来路不明的外乡人背书? 怎么办,要么当贼,要么做匪,要么饿死。

03
开荒也讲究季节,春种夏管秋收,正是地里最忙的时候,肯定抽不开身。 即便有空,零零碎碎去开也没意义,草木正盛,灌木正硬,今天开了半分地,一场雨水,一夜之间,野草又铺天盖地长出来了,白费功夫。 再说狼虫虎豹威胁安全。 据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这儿,到了半夜,经常有后山的狼进村转悠,偶尔叼个羊什么的。 除了这些,春夏之际的蛇鼠蚂蚁和毒虫毒蚊也烦不胜烦,不幸被叮咬几口,染了毒害了病,轻者费钱,重者丧命。 唯有秋后十月到开春这段时间,农闲了,地里活忙完了,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荒草枯了,灌木干了,能砍能伐,收拾起来利索不费事,大把的时间能用来专心干这件事。
可时间有了,还有个最大的问题——粮食。 什么是穷人?家无隔夜之粮。 你半夜饿了,起来掀开米缸盖一看,老耗子抹着眼泪走了。 这四五个月光开荒,没法出去挣吃喝,全家饿死怎么办? 必须要先攒够全家三口人半年消耗的粮食。 一旦断顿,这事就得停。 全家人起早贪黑去给地主,给别人家扛活儿,先把一天的吃喝挣回来,然后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攒了三年才攒够了一缸“开荒粮”,满满一缸高粱米。 家里有粮,这时候可以正式开荒了。
很多人觉得秋冬季开荒很省事,起码除草简单,点把火一烧,烧荒嘛! 不可能。 水火无常,小风一刮,火苗子漫空飞舞,引发了山火怎么办? 古代秸秆宝贵,一部分用来喂牲口,一部分作为赋税的一种上缴朝廷,朝廷统一收集起来,再分发给军队喂牲口,《水浒传》里风雪山神庙那章,陆谦就是一把火把军队的草料场烧了,企图烧死林冲,结果被反杀。 而老百姓的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全靠妇女上山捡干柴,烧光一座山基本等同于绝了整个村子几百人的活路。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撅着屁股一撅头一撅头往下刨,效率可想而知。
秋天好说,土层松软,一入冬,上了冻就完了,土层冻的梆硬,一撅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儿,震的手生疼,咬牙也得继续干,换上镐头硬凿。 遇上灌木老树根,又得锯又得砸,还要刨根。 全家三口齐上阵,忙活一秋冬,人累个半死,最多开出一亩地。 光开出来还不行,小土包嘛,地势不平整,夏天一下雨,暴雨洪水带着高处的土壤往低处泛滥冲刷,把庄稼冲个七零八落,侥幸没死的也活不长,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还要平整土地,把高处的土挖出来,挑着担子一担一担挑到低洼处填平,并垒出田埂...

04
农村什么活最累? 挖土方。 再精壮的汉子也要脱几层皮。 回家起茅厕,挑着百十斤粪肥一担一担,走一公里往地里担... 开了春,花钱租牛深耕一遍,全家上阵用撅头细细把地再翻一遍,大块土壤打碎,草根除净... 把晾晒一冬的杂草灌木枯叶烧成草木灰,增加土壤的肥气和养分... 再人力来回耙几遍,耙的平平整整... 刚开的一亩地,四周全是荒草灌木,等于小动物的天堂,不管你种什么都不够它们祸祸。 老两口干脆在地头搭起茅草棚,日夜守着。 别看上述过程我三两句说的简单,那会儿没有农业机械,用不起牛马,没有小推车,全靠人力,愚公移山一样一点一点啃,他们相当于把小山包的山顶部分削平,硬生生啃出一亩地来。

05
地是有了,种啥? 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上看到,国民政府1938年的统计数据,山西全省的玉米亩产量平均87公斤。 一开始我都以为看花眼了,仔细想想也释然,现在有基因层面改造的优质良种,有各种化肥,才有亩产上千公斤。 亩产87公斤什么概念? 春天播种,人工点播光种子就要五六斤,因为种子质量没法保证,所以一个窝里要点两三粒种子,确保出苗率。 一家人在地里忙活一年,秋后收获80多公斤,基本就是两口袋,一口大缸的三分之一都装不满。
穷人吃不起肉,油水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不足,加上天天出苦力,胃口奇大。 一顿需要吃七八个玉米面窝头(两斤多)才能吃饱。 也就是说,这一亩的产量,就算全家顿顿喝糊糊也只够两三个月消耗。 别忘了87公斤是民国的数据,清末产量更低,又是生地,估计春天播下几斤种子,到了秋后可能颗粒无。 唯一的收获是一堆秸秆,裤衩子都赔光了。 所以开荒第一年,只能先种点豆子,不指望产量,能肥肥地就行。 等于这一亩地开出来,想要见到真正的粮食,得等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

06
什么农作物最适合饥荒年头快速开荒解饥? 有许多人没有实际农作经验,单凭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以为豆类作物具有固氮功能,可以用来肥地。 这其实是一个学不致用的特殊典型。 就像农学教授专家们都种不好地一样,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操作规律是相悖的。 豆类不但不肥地力,还非常耗损地力,别说新开垦的荒地根本种不出豆子,而且豆子也不能肥地,就算很肥的良田,其实种了豆子都会很耗损地力的。 一年种两季稻子,也可以年年重复种,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和波动。 红薯也是可以年年种。 唯独豆子,是不能连续在一块地里种的,不然你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中国这么多耕地,为啥不大力发展黄豆种植?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美豆巴西阿根廷大豆? 就因为中国适合种大豆的区域只有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其他西北华北江南大片的耕地就根本不适合种大豆。 因为这些地都太贫瘠了,种了大豆产量上不去,根本就没有性价比。 即使美洲这么肥沃的土地,他们种大豆也都是需要轮耕的。

07
真正对地力条件不挑剔的,而且能肥地力的产品,可能你们都想不到: 西瓜 ! 你真的没看错!!!! 就是西瓜 ! 西瓜这种大片叶子大个头的水果,你们可能都觉得需要非常肥沃的良田才能种好。 要这么想,你们就又一次掉进了知识巨坑,在读书的路上离现实越来越远。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沙漠戈壁也有西瓜。 大家总能在冬天看见海南西瓜,也能在夏天看见新疆西瓜。 这玩意在多雨的热带能长,在恶劣的苦寒沙漠也一样能长,而且沙漠戈壁长出来的西瓜又甜又大! 为啥你们从来没有吃过新疆大豆,却总能吃到新疆西瓜? 就因为它对环境不挑,土地贫瘠,啥都不长的地方,它能长,而且它还不会耗费地力,种过西瓜的地方,再种别的长势都会很好。 而且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西瓜的生长周期也具有很大优势,它能在你饿得两眼发黑天天盼着收获解饥解馋的期待目光中以可见的生长速度给你带来不死的希望。 所以,真正开荒适种的作物,是西瓜。 它适合中国所有地域的饥荒灾民们自救更生。 种西瓜失望失败的概率就无疑会小了很多。 关于不扛饿—— 西瓜有水分,有甜味,其实吃一个下去就能撑到翻肚皮。 在饥荒时期,远比吃观音土来得健康营养吧? 而且西瓜产量高。 关于无法长储—— 瓜肉很易腐败,但瓜皮是可以用酸水泡起来的,像做酸泡菜那样,青储西瓜皮还是能保存一段时间甚至几个月,到时候捞出来啃。 味道跟酸辣泡菜差不多,爽脆爽脆的。 不过如果当主食吃,估计会越吃越饿倒是真的。

08
有没有更加便捷脱困的充饥神物?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但相比于西瓜的普世性,这神物宝品的适用范围就小了不少。 这宝物就是:仙草! 是不是感觉到似乎很熟悉?但又特别陌生? 熟悉就对了,因为爱喝奶茶的,总会有意无意的听到或者看到隐隐约约的仙草二字。 陌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因为根本就没看过仙草是啥玩意儿,总以为那是商家起的噱头商品名。 其实,仙草就真的叫仙草,一点没有唬人的成分在里面。 在南方有水的地方,特别是总有潺潺泉水不绝流出的荒地上,很难种别的作物,连红薯都长不好,更别提需要干爽透气的豆类作物了。 这样的地方,就适合来点仙草。 仙草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扦插就能成活,生命力比韭菜更旺盛。 如果不是因为韭菜盛名在外,更多人熟悉它,我觉得炒股的人不应该叫割韭菜,而应该叫割仙草。 仙草在夏天的生长速度超级快,你割了它,临走时顺便留下一泡尿浇在上面,顶多两三天又是郁郁葱葱的欢迎你下镰刀了。 所以,饥年要是有一垄仙草,你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会饿死。 一扎鲜草四五斤的样子,加一两斤的大米磨浆,能够做出满满一大锅二三十斤的仙草冻来,完全管够一家四口人吃上整整两天时间。
一扎仙草,一两斤大米用水泡开,把泡开后的大米用豆浆机磨成米浆,稀稀的那种,然后煮一大锅水,把仙草放进锅里熬,很快那些叶子和茎上的青皮全都会熬成一锅绿绿的水。 把剩下的草茎这样的骨头渣渣捞出来丢弃,再把米浆倒进绿绿的锅里,一边熬一边搅动,那绿水和米浆结合在一起,越来越稠密,最后变成糊状,停止加热烧火,把这糊状物出锅,用容器盛装起来,冷切后就是无比清甜好吃的仙草冻了。
最关键的是它口感很好,不需要别的什么配菜佐料。 搞点韭菜切碎,用油一炝,加多点盐进去熬成盐汤汁,切一大块仙草冻,再浇上一勺咸咸的韭菜汤汁,吃起来简直不要太美味。 仙草唯一的缺陷就是需要有大米做辅料,所以,饥年如果你大米不够吃,通过做仙草冻的方法来节省米量是一个可行的妙招。 而且相比于西瓜的不易长储,仙草是可以收割了晒干的,那就等于你常年累月都有原料可做,这又是仙草的另一个优势所在。 唯一的劣势:就是不如西瓜那些具有广阔的地域性,无法帮到北方的灾民们。

09
他们家的事儿远不至此—— 地有了,但窑洞才一口,老两口搬到地头去住,目的也是把窑洞腾出来给孩子成家用。 到他们家第三代,才有余力和钱财在旁边又开了一口新窑,第四代接着又开了一口,足足用了五代人,才从一无所有变成拥有了十七亩地和三口窑洞的普通人家。 小农经济自产自销,光有这些还不够。 家里还需要有一口井,有一盘磨,有一头牲口,一辆独轮车,要种点棉花和麻,要纺线织衣,要纳底做鞋,养一窝鸡,养几只羊... 一个正经人家才算圆满。 而这些东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付出和努力,点点滴滴的积攒。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纯粹是个一无所有的赤贫佃户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就换成普通农民又怎样? 富户中户肯定不去开荒,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穷苦人家没办法才走这条路,其难度也未必小到哪儿去。 普通人保命第一,活着第一,官府压榨就压榨吧,地主剥削就剥削吧,大户欺负就欺负吧,忍一忍让一让低低头就好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 本质上,开荒等同创业,给地主扛活儿等同上班。 现代佃户就算被压榨到996甚至997,下了班破口大骂,早晨一睁眼,还不是屁颠屁颠去了?
c
coconutam
开完荒 会不会还是被地主抢走?
n
namoweixiao
地主不拿走,政府也拿走的
d
d2sh
这菊花体,看着真累啊。是不是应该自带朗诵才好理解一些?
w
warmwinter
开荒用啥?拿手开啊?那个年代的物质贫瘠程度是不是没人想象过啊
d
daily_green
哪有那么容易 开荒的,用原始的农具一年都开不了几亩地,而且开荒期间吃啥?
美国开荒都是1800年之后的事情了, 机械,枪支,火车啥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