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星舰3这周四即将试射

l
lyksj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期待中
如果成功有潜力改变整个太空格局
S
Silverwing
lyksj 发表于 2024-03-13 10:52
期待中
如果成功有潜力改变整个太空格局

先把成功定义好吧? 别到时候炸了再定个成功条件 参见前俩次, 纷纷表示炸了就是成功期望
婚纱旗袍晚礼服
Silverwing 发表于 2024-03-13 11:04
先把成功定义好吧? 别到时候炸了再定个成功条件 参见前俩次, 纷纷表示炸了就是成功期望

还要定义一下 SpaceX的结果到底该怎么解读,是属于代表国家的伟大成功还是私人小贩的情怀尝试?
Q
Quiet_Rain
慢慢来,现在系统工程做的太好了,不敢想象啊
A
AnjiaToronto
lyksj 发表于 2024-03-13 10:52
期待中
如果成功有潜力改变整个太空格局

就算这次成功了,也没大用。私人企业在政府资助下搞这个项目非常短视。从机械技术上讲,航天飞机的技术比这个高多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项目的应用前景有限,就是个噱头。LOL
A
AnjiaToronto
Silverwing 发表于 2024-03-13 11:04
先把成功定义好吧? 别到时候炸了再定个成功条件 参见前俩次, 纷纷表示炸了就是成功期望

是这回事,美国资本家和追随者的无聊和无耻简直不可理喻。LOL
w
wudadan
回复 1楼 lyksj 的帖子
特斯拉股票会涨吗???
N
Newmoon17
祝成功,为了人类星辰大海的梦想!
y
yoyo2007
FAA还没有批准这次发射吧?还能按计划周四发射?
y
yoyo2007
AnjiaToronto 发表于 2024-03-13 11:29
就算这次成功了,也没大用。私人企业在政府资助下搞这个项目非常短视。从机械技术上讲,航天飞机的技术比这个高多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项目的应用前景有限,就是个噱头。LOL

成本啊。现在spacex的价钱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了,星舰成功后成本还能下降很多。 航天以前主要是成本太高,可回收的N手火箭一下子就把成本降下来了。 航天飞机退役主要是发射和维护成本太高了,重复使用可靠性也有问题。
q
qqyxgz
SpaceX 现在已经占全世界商业发射份额的90% 以上,最近曾经两天之内发射三次, 助推器反复使用十几次, 送宇航员去太空站就跟坐大巴去赌城一样。 星辰大海在召唤….
楼上酸的, 请保持
l
lyksj
yoyo2007 发表于 2024-03-13 12:13
FAA还没有批准这次发射吧?还能按计划周四发射?

FAA上周已经批准这次的发射
e
eda2k4
yoyo2007 发表于 2024-03-13 12:18
成本啊。现在spacex的价钱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了,星舰成功后成本还能下降很多。 航天以前主要是成本太高,可回收的N手火箭一下子就把成本降下来了。 航天飞机退役主要是发射和维护成本太高了,重复使用可靠性也有问题。

航天飞机是可靠性问题,那“可回收的N手火箭”没有可靠性问题?
S
Silverwing
qqyxgz 发表于 2024-03-13 12:37
SpaceX 现在已经占全世界商业发射份额的90% 以上,最近曾经两天之内发射三次, 助推器反复使用十几次, 送宇航员去太空站就跟坐大巴去赌城一样。 星辰大海在召唤….
楼上酸的, 请保持

可回收火箭的未来才不是傻星辰大海, 是便宜渡轮 星舰的概念是陆地行走的航母
人类去火星, 可行策略是用便宜渡轮运货到近地, 组装后出发去火星
星舰这种噱头, 类似于非要在北京造一艘可以陆地行走的巨轮, 走到天津下水去美国
l
lyksj
qqyxgz 发表于 2024-03-13 12:37
SpaceX 现在已经占全世界商业发射份额的90% 以上,最近曾经两天之内发射三次, 助推器反复使用十几次, 送宇航员去太空站就跟坐大巴去赌城一样。 星辰大海在召唤….
楼上酸的, 请保持

最新的记录已经接近20次重复使用
M
Moscow79
qqyxgz 发表于 2024-03-13 12:37
SpaceX 现在已经占全世界商业发射份额的90% 以上,最近曾经两天之内发射三次, 助推器反复使用十几次, 送宇航员去太空站就跟坐大巴去赌城一样。 星辰大海在召唤….
楼上酸的, 请保持

那是F9,理念先进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特别的高不可攀
星舰在每一个方面都是逆天的难度,和F9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挑战
S
Silverwing
那是F9,理念先进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特别的高不可攀
星舰在每一个方面都是逆天的难度,和F9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挑战
Moscow79 发表于 2024-03-13 15:04

我对星舰技术的高深毫不怀疑, 能搞出肯定事大杀器
但是我对它所谓的应用嗤之以鼻, 就像我前面说的, 在造陆地行走的万吨巨轮
深空探测的起点是空间站或太空港, 不是星舰发射台
p
pwwq
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 完成一个小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
c
cs5560
eda2k4 发表于 2024-03-13 13:30
航天飞机是可靠性问题,那“可回收的N手火箭”没有可靠性问题?

航天飞机这么复杂的外形,可靠性肯定不行。不知道当初为什么批准这样的设计。
g
gokgs
马斯克喜欢快速迭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个也挺好的,只要不死人,都不是个事。
m
minqidev
cs5560 发表于 2024-03-13 15:39
航天飞机这么复杂的外形,可靠性肯定不行。不知道当初为什么批准这样的设计。

所以,钱学森还是真有远见阿,。。
g
gokgs
eda2k4 发表于 2024-03-13 13:30
航天飞机是可靠性问题,那“可回收的N手火箭”没有可靠性问题?

这个问题问的好,马斯克的星舰还没得到实际验证呢,从太空高速返回,高温应该是个严峻考验,不过人家星舰的设计比航天飞机简单多了。 现在的回收火箭没高温考验吧? 我猜的
g
gokgs
Moscow79 发表于 2024-03-13 15:04
那是F9,理念先进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特别的高不可攀
星舰在每一个方面都是逆天的难度,和F9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挑战

我觉得就是高温隔热阿,航天飞机出问题也是出在隔热瓦上.
这个确实是难点,速度又很难降下来。
g
gokgs
The heat of re-entr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speed.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rocket is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most of the speed needed for orbit, after the first stage lifts it out of dense atmosphere.  Falcon 9 separates its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at relatively low speed, so its reentry starts off drastically slower than a reentry from orbit -- about 1650 m/s for the return-to-launch-site flight in December 2015, compared to orbital speed of 7700 m/s. Stage separation can be quite a bit faster in their downrange, barge landing flights, but the first stage is still moving much slower than orbital velocity. That's still up around Mach 5 or 6, though, which produces a lot of heat. So the rocket fires three of its engines to slow down further before entering the thicker part of the atmosphere. The exhaust plume from that burn, as well, forces the atmospheric compression that creates reentry heat to occur well away from the rocket.  The end result is that the heat load is light enough that the body of the rocket can survive it.  There's a protective shell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rocket, rather than a heavyweight ablative heat shield. The engine bells themselves are bearing the brunt of what reentry heat there is, and they are obviously able to cope with very high temperatures.
h
houpigtiger
就算这次成功了,也没大用。私人企业在政府资助下搞这个项目非常短视。从机械技术上讲,航天飞机的技术比这个高多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项目的应用前景有限,就是个噱头。LOL
AnjiaToronto 发表于 2024-03-13 11:29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张口就来, 你可以争论炸了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等等, 但把Starship的技术水平贬成这样只能证明你啥都不懂
S
Silverwing
houpigtiger 发表于 2024-03-13 17:30
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你可以争论炸了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等等, 但把Starship的技术水平贬成这样只能证明你啥都不懂

Starship 啥技术啊? 专家说说? 怎么和“星辰大海”联系起来?
h
houpigtiger
Starship 啥技术啊? 专家说说? 怎么和“星辰大海”联系起来?
Silverwing 发表于 2024-03-13 17:32


这是你的原话,不需要我再解释啥技术了吧?
至于“星辰大海”什么的, 这属于主观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我不评价
l
lyksj
gokgs 发表于 2024-03-13 15:44
马斯克喜欢快速迭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个也挺好的,只要不死人,都不是个事。

马斯克希望今年一年就能试射星舰6次 !!😂
他是很希望快速迭代 😂
其实现在FAA成了主要的障碍,必须要走的程序。在阿波罗时代,肯定没有这么严格,那时是急着跟前苏联航天竞争昵
g
gokgs
lyksj 发表于 2024-03-13 18:31
马斯克希望今年一年就能试射星舰6次 !!😂
他是很希望快速迭代 😂
其实现在FAA成了主要的障碍,必须要走的程序。在阿波罗时代,肯定没有这么严格,那时是急着跟前苏联航天竞争昵

搞不好,就是个空中大炸弹,也很危险。FAA担心有一定的道理。
S
Silverwing
lyksj 发表于 2024-03-13 18:31
马斯克希望今年一年就能试射星舰6次 !!😂
他是很希望快速迭代 😂
其实现在FAA成了主要的障碍,必须要走的程序。在阿波罗时代,肯定没有这么严格,那时是急着跟前苏联航天竞争昵

阿波罗在PPT上射火箭, 自然审批快
S
Silverwing
houpigtiger 发表于 2024-03-13 17:36

这是你的原话,不需要我再解释啥技术了吧?
至于“星辰大海”什么的, 这属于主观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我不评价

Starship 啥技术啊? 专家说说? 怎么和“星辰大海”联系起来?
当然需要解释 俺不明觉厉不行嘛? 你不是号称了解嘛
半个马和甲
祝福发射成功!!!
l
lyksj
快要试射了,油管上直播已经开始,目前来看,天气条件还行
l
lyksj
先把成功定义好吧? 别到时候炸了再定个成功条件 参见前俩次, 纷纷表示炸了就是成功期望
Silverwing 发表于 2024-03-13 11:04

这次还只是很多次试射的其中一个,能进入轨道就是这次试射的成功。或者至少比之前试射有改进,有更多数据
最终成功当然指的是星舰完全定型
l
lyksj
hotstaging 成功了
l
lyksj
星舰进入轨道了
第一级火箭推进器回收出现问题,发动机没有正常打开
迭代有效!
z
zhlltu
赞一个
p
pwwq
lyksj 发表于 2024-03-14 09:39
星舰进入轨道了
第一级火箭推进器回收出现问题,发动机没有正常打开
迭代有效!

what?
成功了?
我还想进来问啥时候发射
l
lyksj
pwwq 发表于 2024-03-14 10:25
what?
成功了?
我还想进来问啥时候发射

成功进入空间轨道,但是在重新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在印度洋上空分解
几次试射相比较,证明迭代有效,期待后续的试射
马斯克希望今年一年能有6次的试射 😂 有很多新的技术需要测试
l
lyksj
离星舰最后定型越来越近了
估计FAA能加快批准后续的试射
y
yoyo2007
eda2k4 发表于 2024-03-13 13:30
航天飞机是可靠性问题,那“可回收的N手火箭”没有可靠性问题?

至少目前看猎鹰9的可回收火箭已经成功发射和回收了上百次,还没啥大问题。 已经有了很多枚重复10次以上的火箭,目前的记录是重复使用19次,具体到多少次报废就不知道了。
星舰还在测试,也没有问题慢慢就知道了。但是一年来进步明显。
y
yoyo2007
再入大气层那个烧红的画面好震撼。 即使用星链通讯的话,进入等离子的黑障区也没有办法通讯吧。
和预计相比,没有完成的部分:推进器接近海平面反推发动机没有全部点火,好像只有三台点火,直接落到海上;下次试飞如果飞回发射架用筷子夹不住,就会是大问题,和猎鹰9得一级相比,这个不锈钢的重太多了;星舰返回大气层姿态应该是没有控制好,应该是有隔热瓦的半边迎着大气,可能没有隔热瓦的半边烧熔导致解体,没有成功溅落。
这俩其实技术都是很难很关键的回收相关技术,否则回收问题不能解决,成本会是大问题,希望下几次能成功。不过这次既然入轨没问题,是不是测试下次得上载荷了,比如放几颗卫星至少星链自己得卫星?
b
bigtime
作为一个单纯的传统载具(不考虑回收),已经成功了,人类有史以来载荷最大的火箭,30层楼高,8000吨推力,5000吨自重,等于把一艘中型军舰加速到几倍音速,近地轨道运力150吨,载荷直径近10米,基本上一发一个太空站,而且是组装好的,上去就能用。
现在无回收情况下,每公斤费用是SLS的 1/8,如果将来可回收,还能再降一个数量级。
这次发射全程直播可以看出星链的牛逼之处了,从地面到太空,全程Wi-Fi信号无缝衔接。
鸿
鸿粉佳人
AI robot, starship, fusion...热烈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其实大载量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在天空里模组组建太空船然后飞向目的地。不光风险是一个问题,而且太空船及时补给和各种零件维修还是都需要后期的不断的发射。
可以探索大载量的那一个方向,可是在燃料没有突破之前,感觉非常吃力。那么多个引擎,而且设计是以后重复使用,稳定性会非常差,一个引擎爆炸就全完了。这个是个宏观的问题,这个没解决之前就开始实验感觉浪费钱。因为最好的例子就是以前美国的航空飞船,上面的隔热瓦因为航空飞船多次进入大气层会脱落一两片脱落导致整个飞船爆炸。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淘汰整个项目。
l
laohua001
pwwq 发表于 2024-03-14 10:25
what?
成功了?
我还想进来问啥时候发射

比较第一次炸在发射台上,当然算是成功了啊! 需要改进的是: 1,减少推进器 2,再入控制 3,工艺。 据说一个门出问题, 放热瓦都掉了 再有,火箭捆绑危险系数太大,不太适合载人,载货没问题。
S
Silverwing
能不成功嘛?
事后看情况画成功线 100% 成功率
l
lyksj
yoyo2007 发表于 2024-03-14 11:54
至少目前看猎鹰9的可回收火箭已经成功发射和回收了上百次,还没啥大问题。 已经有了很多枚重复10次以上的火箭,目前的记录是重复使用19次,具体到多少次报废就不知道了。
星舰还在测试,也没有问题慢慢就知道了。但是一年来进步明显。

重复使用次数的极限现在还是未知数,不断在突破
SpaceX在走一个平衡,既想能破单箭体重复使用的记录,又想破成功连续发射和回收的总数的记录,所以尽量把发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火箭
l
lyksj
在星舰成功定型之前,现役的最强大的火箭还是NASA的SLS
而且SLS也正在研发增强推力型号。但是和星舰相比,SLS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回收,每次的发射成本太昂贵了
l
lyksj
yoyo2007 发表于 2024-03-14 12:06
再入大气层那个烧红的画面好震撼。 即使用星链通讯的话,进入等离子的黑障区也没有办法通讯吧。
和预计相比,没有完成的部分:推进器接近海平面反推发动机没有全部点火,好像只有三台点火,直接落到海上;下次试飞如果飞回发射架用筷子夹不住,就会是大问题,和猎鹰9得一级相比,这个不锈钢的重太多了;星舰返回大气层姿态应该是没有控制好,应该是有隔热瓦的半边迎着大气,可能没有隔热瓦的半边烧熔导致解体,没有成功溅落。
这俩其实技术都是很难很关键的回收相关技术,否则回收问题不能解决,成本会是大问题,希望下几次能成功。不过这次既然入轨没问题,是不是测试下次得上载荷了,比如放几颗卫星至少星链自己得卫星?

这一次试射其中和释放卫星有关的关键步骤也通过了测试,所以星舰下一次试射完全可以带载荷
l
letgogogo
我最佩服的就是版上的懂王们
l
lyksj
SpaceX申请了今年一共9次试射星舰的执照,希望至少能获得6次的试射的机会
b
buledot
其实大载量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在天空里模组组建太空船然后飞向目的地。不光风险是一个问题,而且太空船及时补给和各种零件维修还是都需要后期的不断的发射。
可以探索大载量的那一个方向,可是在燃料没有突破之前,感觉非常吃力。那么多个引擎,而且设计是以后重复使用,稳定性会非常差,一个引擎爆炸就全完了。这个是个宏观的问题,这个没解决之前就开始实验感觉浪费钱。因为最好的例子就是以前美国的航空飞船,上面的隔热瓦因为航空飞船多次进入大气层会脱落一两片脱落导致整个飞船爆炸。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淘汰整个项目。
睿 发表于 2024-03-14 12:50

这个是里程碑的发射。 当年苏联N1众多捆绑火箭可靠性无解,但这Starship容许33个起始发动机中少部分失灵,仍可以完成发射。
查了下苏联N1火箭有30个发动机,1967年。
l
lyksj
睿 发表于 2024-03-14 12:50
其实大载量不是必须的,完全可以在天空里模组组建太空船然后飞向目的地。不光风险是一个问题,而且太空船及时补给和各种零件维修还是都需要后期的不断的发射。
可以探索大载量的那一个方向,可是在燃料没有突破之前,感觉非常吃力。那么多个引擎,而且设计是以后重复使用,稳定性会非常差,一个引擎爆炸就全完了。这个是个宏观的问题,这个没解决之前就开始实验感觉浪费钱。因为最好的例子就是以前美国的航空飞船,上面的隔热瓦因为航空飞船多次进入大气层会脱落一两片脱落导致整个飞船爆炸。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淘汰整个项目。

如果有能力增加运载重量,当然是能运的越重越好 !!!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采取两个火箭分别发射宇航员和登月车,在空中会合然后再去登月,主要就是受限于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其它原因
星舰这才试验了几次?每次试验和前一次相比都有不少的进步,这就证明迭代有效
是否能最终实现完全可回收的超重型火箭的最后定型, 后续还有这么多试射,而且每次试射都会在全世界现场直播,到时候看就行了,多简单的事情 😂
l
lyksj
lyksj 发表于 2024-03-14 20:51
如果有能力增加运载重量,当然是能运的越重越好 !!!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采取两个火箭分别发射宇航员和登月车,在空中会合然后再去登月,主要就是受限于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其它原因
星舰这才试验了几次?每次试验和前一次相比都有不少的进步,这就证明迭代有效
是否能最终实现完全可回收的超重型火箭的最后定型, 后续还有这么多试射,而且每次试射都会在全世界现场直播,到时候看就行了,多简单的事情 😂

这里那些怀疑轮唱衰论的人,等哪次星舰试射重复了以前的试射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没有新的进展的时候,才是你们真正可以兴高采烈值得庆祝的时候,这两次很明显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