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76楼 的帖子 Ian Morris 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最有名的一本书是 why the west rules (西方凭什么)。 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开始,到公元18世纪,东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比西方高。但是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个现状,之后的200多年,西方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数级增长,将东方抛在了后面。所以大家一直有这个问题:Why the West Rules? 很多学者对此问题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最著名的是加州学派的Kenneth Pomeranz (中文名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他认为纯粹是偶然的运气,由于英国煤矿的地理位置,和新世界殖民地贸易产生的需求使得西方能产生工业革命并领先于东方。同Jared Diamond的《枪炮, 细菌和钢铁》的观点类似,地理决定了一切。本书的作者Ian Morris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和考古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决定论解释了部分的原因,但是并不完整。所以本书意图从一万多年的时间尺度通过比较东西方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在农业时代,当社会发展到相对高的程度后,额外能量的获取会变得越来越难,这时社会发展倒退,作者用了大灾变的5架马车来形容引起社会倒退的力量:饥荒,瘟疫,游牧部落迁徙,政府垮台,气候变化。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
磕药是南朝传过去的风俗吧,东晋那些高门士族都服寒食散什么的。 别看北朝这些胡人打仗占优势,心态上还是矮一截的,始终觉得自己非中华正溯。我记得北魏的服装也参考了东晋的宽衣大袖,发型也参考了东晋的高髻。 北魏的寿阳公主骂尔朱荣的侄子:尔胡人,还想打我的主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看到笑死了。不过公主的刚烈导致下场很惨,被直接砍死了。 另外五胡之间也是互相有鄙视链的,我只记得鲜卑最高,不在五胡之内的其他胡,高车、零丁、柔然之类的那就更被鄙视了。有没有觉得和北美的少数族裔鄙视链很像?
有时候很想用一个中国历史的时代对应现在美国的乱象,以史为鉴,看看之后如何走向和发展
汉文明毕竟在当时是先进社会文明,但是胡人军事行动厉害,所以胡汉还是互相学习的,当然还是胡人学习汉人为主,毕竟马匹铁矿不是能学来的客观存在
毫无可比性,美国只会红脖化,胡化,墨化,穆化,不会汉化
他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冲击与重建期:
我们曾系统地分析过中国文化历史上两次受到外来冲击的宏观历程。第一次是东汉末年。在天灾、少数民族内迁和佛教传入的多重影响下,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宇宙论儒学失灵。一旦儒家道德意识形态不可欲,中国再也不可能建立大一统帝国了,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然而,以道德为终极关怀是不会随宇宙论儒学被抛弃而消亡的,故在东汉灭亡社会人口达五分之四的废墟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国文化从此灭绝,而是以“无为”作为新道德理想并重建社会秩序。这就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及它对印度宗教选择性的吸收。正是通过魏晋南北朝对佛教和少数民族的消化,隋唐之际儒家意识形态的可欲性恢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207.html
观点挺有意思。两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中华文化的探索期。儒学开始式微,玄学成为显学。尤其东晋,门阀政治成型。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形态中国历史上独一份。在这种形态下,东晋还真是不弱,比南宋武德充沛。后来南朝北朝都疯狂地被佛教所吸引,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万千百佛窟。这个时期的中华自有它的风骚,不同于任何其他的时代。
所以我开始的一个回复,就是东晋其实比南北朝更有代表性。
其实,玄学并不是废话,无病呻吟,可以理解成一种哲学,对宇宙的探讨,当然如果每天不干别的事,就讨论玄学,肯定军务政务要被耽误,但谢安也善于玄谈,但也很干实事。所以不在清谈,而在于清谈的人。
这篇论文不错。1/3 -1/4 这种恐怖的治乱循环在古代史里重复了太多次
这段时期是各民族的大乱斗,也是各民族的大融合,堪称一个充满诗意与悲情的乱世。
西方过了千年才由文艺复兴重新崛起,中国只过了三百多年就又回到唐宋巅峰,Ian Morris 说是因为中国有两条大河,文明保留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为将来重新崛起留下了火种,而欧洲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
陈寅恪说中华文明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然后融入才被重新激活,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才让中华文明能够重生。
日本学者说,这段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让子民外逃,反而把中华文明圈影响力扩大到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
这些人说得都非常有道理和洞见,都是这段历史中的一面,文明兴衰的因果轮回复杂而精彩微妙。
中华文明思想恣肆发展,旁逸斜出,从各个角度探索的时间太少了。我觉得大概就是春秋战国和新文化运动这两个大的探索,其他小一点的魏晋算一个吧,唐朝儒学复兴,宋理学,明心学,八十年代以来解放思想。 所以中华文明后来因循守旧,保守求稳,被黑格尔很看不上。
希望八十年代以来的势头还能保持几十年,成就中西融合,发展中华文明的大课题,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不谈现代的话,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和魏晋。所以我的视频里,说魏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哈哈
这个说法挺有意思。所以可以这样解释,北方虽然跟少数民族混血,但是少数民族嫁娶汉族的少,还是汉族自己内部嫁娶的多。毕竟汉族人数大大超过少数民族的人数,所以总体上保持了血统的纯正。
魏晋玄学还是不能与先秦的百家争鸣相比的。
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学说,主张儒道兼综,善做概念的分析与推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另一个思想大解放我个人觉得是清末的洋务运动吧?
可惜,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禁锢比解放多得多啊。
“魏晋玄学还是不能与先秦的百家争鸣相比的。“ 那是肯定的,先秦思想是最璀璨的,儒道兵,各方面的经典生成
才细看这条,西晋时北方的内附胡人口总数相当于全国汉人人口总数,这是极少?
同意!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现在了,还在回顾过去,过去怎么样跟现在有什么关系?因为过去是封建王朝现在的帝制就有了合理性?你怎么不回去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呢?!
奥威尔在1984 中说: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控制现在的人控制了过去。
你这个过去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啊,毕竟历史一直在改变,疆土变化不要太多。还是你挑个对你有利的过去当未来的根据?说这片土地过去就是你的?
就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大家在讨论一下南北朝历史,您不必火气这么大:)
无论多么古老,无论多么原始,人类的本性,周而复始。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著名史学理论家克罗齐提出的命题。作为20世纪初期西方最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之一,克罗齐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同感“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在不断的变化和“重现”,谈古才会论今
微信读书只能在手机上读吗?电脑能行不。准备跟你的书单读这两本
被你种草大烂片。很多时候觉得现在的时代就是一群烂人聚一起说没意义的废话,更惨的是一群掌权居高位的,于是产生了“内耗中产”的“管理”模式,也因此乱象丛生
轴心文明,持续和生生不息,这个观点值得借鉴。如果中华文明有冲击和重建期-肯定无疑,那么现在的美国是不是一直被各种冲击-不可避免只要不断的有移民,但还没有冲击足够,导致重建期? 是不是更接近“五胡乱华”时期,各国不同阶层移民带来的各种“文明”。就移民政策针对的群体而言,八九十年代更多的是慕强好学的移民群体,现在的对“好学上进”的群体的收紧,大量涌入的“文明”进一步推动,加剧冲击和矛盾,但还没有触动和开启“重建”
关于轴心时代,我看到了一篇,有不同的观点:
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Daniel Mullins主持了一项调查,研究的对象包括雅斯贝尔斯所提的五大文明,以及研究作者挑选的其他5个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2000年之间兴旺发展的文明,它们位于现代的意大利、土耳其、埃及、柬埔寨和日本。然而研究发现,几个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并不如之前所想的那样轮廓清晰。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考古学家Ian Morris 表示:“毫无疑问,我们要解释的现象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模型(即欧亚大陆在公元前10世纪发生了道德和智力革命)要复杂得多。”
全文在如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8hWIhsb-0RkRpeYjfFjURg
看了您链接的文章,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很有启发。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也很深刻。还得多读几遍:) 谢谢推荐!
那本南北朝的书的序写得文采飞扬,激情澎湃:) 作者把南北朝时期比喻成人的青春期,也很新颖。( 当然我不是完全认同:)
如果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看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南北朝时光就像极了他的青春期。
当散布在长江黄河等地的文明之火,孕育出完备的国家形态后,中国就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涂抹自己的历史长卷。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婴儿期和大秦、两汉的孩童期,中国在3世纪(东汉末年)迈入了青春期。正如每个自然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迷茫、躁动,才能走出种种不确定,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国在从3世纪初到6世纪后期的300多年里,经历了反复的分裂混乱和南北征伐,迎来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是这段历史青春期的高潮,散发着浓郁的叛逆气息。
南北朝的170年间,中国从南北对峙、北方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盛世,期间难以确数的皇冠落地、权贵身首异处,华丽的鲜血横飞;烽火硝烟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多少生灵涂炭;几代人筚路蓝缕,走向希望和危险并存的未知地域。北方游牧民族跳下马匹,来到黄河岸边置地耕耘,中原汉族百姓则携家带口,深入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继续世外桃源般的梦想。那是普罗大众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是实现个人价值、继而国泰民安,而最高统治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天下一统的追求。美好的梦想,是乱世中最耀眼的光彩,虽然一再遭致残酷现实的打击,却支撑了当时无数人的人生,让他们能够冲出动乱,挺立在严冬之中,并且穿透千年尘埃,闪耀到了今日。
如今,南北朝以分裂动乱而著称。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一个“乱”字,思想观念没有成形,各种思潮在脑海中交杂搅动;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不断地吸收外界新信息,还不知道如何内化为自己所有。也因为如此,青春期看似迷乱,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期,乱中孕育着成熟的种子。历史学界对南北朝的评价,也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在破坏的同著时稳步建设。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相互碰撞,激烈征伐,有矛盾,有战争,个别时候甚至表现为残酷的屠戮,但各民族之间更有相互欣赏和学习。汉族农夫觉得游牧民族的服装更实用,少数民族的奶酪、胡饼美味可口。少数民族也逐渐认识到汉族的政治制度能满足统治需要,首领们则喜欢上汉族政治制度集权和专制的特点——它们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欲。入驻中原长久了后,汉族的农耕传统、诗词歌赋也进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汉化,就是这个潮流的表现。他的汉化是全面的、彻底的、激进的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如今,显赫一时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看似无迹可寻,但是如今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之一。
南北朝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上“试错”的时期。世袭门阀在南北朝稳固发展,大家族垄断了政权、霸占肥田良产,政治保障经济,并且公权力世袭化,传子及孙。出身打倒一切,将能力、品德、功绩等踩在脚下。世族子弟不劳而获,富贵一生,寒族人家终日奔波劳累,还要为生计发愁。中国社会的等级开始固化,冻结了社会流动性。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表面上登峰造极,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清要显贵的官职都被世族子弟占据着,但实职实权渐渐流入寒族子弟的手中。后期,出身卑微的人才越来越能够凭借自身努力飞黄腾达。世族门阀的势力在事实上削弱了,这个制度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建,公开选才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发明,可算是在南北朝门阀制度“试错”之后的创举,保障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公正。 南北朝还是一个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正如思想没有定型的叛逆少年都要经历迷茫徘徊和辨伪存真的青春期一样。南北朝在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举足轻重。
竹林七贤的癫狂不羁,可以解读为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藐视和反抗,何尝不是暴露了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自身、对世界、对两者关系认识的迷茫与徘徊。南北朝时代,两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归于沉寂。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大放异彩。佛教飞速发展,大批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佛学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各个方面。后世蔚为壮观的北方佛像石刻和隐现在江南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个时期佛教大兴的例证。儒学好比中国这个少年郎之前的主导思想,如今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每个少年郎的思想在青春期都会遭遇危机一样。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接纳了玄学、佛学等的养分,儒生们也虚心与僧侣等交游,适应了时局的变化,继续保持了主导思想地位。土生土长的道教则继续发展,组织更加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儒、释、道三者共同主导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格局开始形成。不同的人、个人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三者中找到思想的养分乃至归宿。
具体到文化上,乱世和盛世一样,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南北朝既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混乱,让文人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清丽灵动,还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阔寥恬静。
骈文统治着南北朝的文坛。南朝的谢灵运、谢眺出身世族豪门,作品传诵一时,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作品往往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南方的吴歌越曲明丽柔婉,北方则稍逊风骚。但北方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民歌。北方民歌质朴刚健,情意真切,同时不乏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还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长大后的我们时常还会回顾青春期,寻找我们性格、观念等成形的路径,思考我们一些言行的成因。我们翻阅历史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让历史关照现实。我们重新阅读南北朝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成形的脉络,理清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若干现实的影子——那就是在南北朝种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子开出来的鲜花。
翻过这一页吧,去看看中国是如何走过懵懂和躁动、迷茫和动荡,成长为成熟温润的青年的!
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志,并非在政治的分和治,而在文明的进步,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观念形态进步与否。将历史的正义性简单归结为政教是否大统,必陷虚妄。
例如,不能说今天列国分立的西欧比横跨欧亚的大一统俄罗斯落后。大一统的帝俄,长期充当“欧洲警察”,是近代欧洲进步的大障碍。西欧的一些分治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瑞士、瑞典、丹麦是现代文明的较高典范,而一统大国俄罗斯至今仍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挣扎。又如,芬兰被俄罗斯“统一”时,苦难深重,而摆脱俄国这一民族监狱后,几十年间即成为先进国家。
以中古史而论,大一统成就了汉唐的昌盛,但大一统也并非社会进步的灵丹妙药,蒙古统和了亚欧大陆,却令东亚、中亚、东欧诸文明破坏惨重,而摆脱蒙古可汗的大一统,反而是亚欧诸国的历史性进步。蒙古征服金、宋,建立版图宏大的元朝,却使“造极”于中华的宋代文明发生大倒退。满洲人再度大一统,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严重破坏明代文明,尤其使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坠入苦难深渊。元、清两度大一统固然有开疆拓土之功,但造成文明大倒退却是事实。故对“国家一统”须作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赞扬。
值得注意的是,在冷兵器时代,完成大一统的往往是握有强力的后进人群。史上多次发生后进文明一统天下,其对先进文明的破坏,罄竹难书。以秦王扫六合而论,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封建、立郡县,皆有益于中华文明的进步,应予肯定,然而,较之魏赵齐楚,秦是落后文明,秦灭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野蛮战胜文明,破坏性极大,汉初贾谊、晁错等人雄文生动展现了秦统过程中对繁荣的六国经济文化的毁灭性破坏。从战国中期到秦统一的百年间,人口锐减至三分之一,邯郸、大梁、郢都等繁华都市毁灭殆尽,函谷关以东地区的文明至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方得恢复。可见秦的大一统,于民于国带来的灾难并不低于利益。秦二世而亡,是历时最短的统一王朝,绝非偶然。
全文在此:
https://mp.weixin.qq.com/s/PSH7gKNOhtd6Jy2qxhoh0w
我觉得他其实在谈专制或秦制。不可否认,中华文化的大问题就是法家的专制和愚民思想。儒家也不自觉地做了帮凶。儒家讲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结果汉儒为了构建大一统理论,把法家的那一套不引人注目的加入主流思想,讲究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说法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三纲之观念原存于法家,在《韩非子·忠孝》中,首次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这样就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愿意完全变掉了。
我觉得法家那套专制思想曾经对维护中国的形成起过作用。但是后来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
我也一直有一个疑问: 大一统是否就一定比各国分开而治更先进呢? 历史是否一直朝着先进方向演化呢?
热力学第二定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统和分裂都不好,像美国这种联邦制比较好
没有那么多。还是汉人主体。西晋最盛的时候人口统计是接近两千万。
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据史料记载,公元299年汉代人的总人口约为1939万,匈奴人口只有汉人的30/1939=1.55%。即使只考虑北方和西方的汉人人口,那么公元280年时的北方和西方各州(司州,充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青州,徐州,并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 合计为户数为:1434717人(《晋书·地理志》)。
又按上面计算出的户均 6.571103人,计算,共有人口:9929048人。但这还是最保守的计算法,因为当时的北方汉人,家族观念很强,而多为大家庭制,户均二、三十口的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因此北方汉人的实际户均人口应该大大高于这个户均人数值的。而人口增长,也按20%计算,那么公元299年时,这些地方的汉人人数约为11914858人。匈奴人数约只有汉人的2.52%。西戎的人数为6%,鲜卑当时还在草原并没有迁入中原,而羯、羌、氐的占比不到2%。
人数占优势的汉族是怎么样沦为胡人的刀下魂的?经过八王之乱后,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当时,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乎被数屠殆尽。”
历史不忍细看...
我是读 半小时中国历史漫画系列 我觉得 对我这种人 比较适合 南北实在是没有存在感 但是 确实值得细读
最好把史料原文,出处,年代标出来,而且有的史料是互相矛盾的,不同学者不同解读。如果真的要探究,最好找第一手原始资料,不过我也没这个精力了,哈哈。
据132楼,“经过八王之乱后,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当时,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乎被数屠殆尽。”
所以,前面某个层主说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是总人口极少“,这点是不成立的。而且必须说明,上述引用观点有些片面,因为慕容鲜卑,氐秦都是实行汉化的,而且都倾慕汉族文化。其实当时很多汉人是投奔慕容氏,还有羌族的姚襄的。
这里有一个一家之言。 确实有些史料不仅不能互相佐证,反而互相矛盾。还有很多官史之外的野史。更重要的是写史人的立场,所谓秦始皇有秦始皇的历史; 孟姜女有孟姜女的历史。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且朱棣先生还开了篡改历史记录的极其恶劣的头儿。
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约1500万,汉人约占三分之一。
全文链接在此:https://mp.weixin.qq.com/s/nBTFrrNxSg1p0wL53Fz5-Q
上面那段就是晋书地理志 当时汉人逃难 南 西 北 以及坞堡自守
另外 语言文化这种 没有足够的人口载体 是不可能流传有序的 颜之推由南入北 颜氏家训说了 口音上:
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
经过这么多年 虽然语音影响 但是始终保持了语言文化 侧面证明“民”的主体
是的,我记得西晋曾对内附胡的问题有过朝堂争论,我记得一篇《徙戎论》,查了一下:
元康九年(299年)山阴县令江统于齐万年事件之后,作《徙戎论》著称于世。文中提到“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搜索
你这个观点没有考虑到游牧民族的主动汉化,我想两晋时期,他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而要有效的处理政府各种事物,必须要有文字
我在前面提过,慕容鲜卑,和氐秦都是主动汉化的,可以去查原始资料,如《晋书》,《资治通鉴》。羌族的一部分也是主动汉化的
而且南方的汉民族人口很多,还有中国文字写法是统一的,而且中国有典籍,可有流传于世
鲜卑并没有被灭族,而且一直在上层社会并在隋唐融入汉族。 而现代汉族人口基因里几乎检测不到c2北支,比例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以推理当年 “真鲜卑”人口少,并没有改变汉族, 哪里不合理了?
什么是”真鲜卑“?只能说鲜卑部落的群体的基因也很多不同,也许本来很多就和汉人一样
真鲜卑 当然就是基因单倍群是C2北支,常见的游牧部落基因。
我觉得这个结果和史书上记载有矛盾,合理的解释就是,上面所说的:
“只能说鲜卑部落的群体的基因也很多不同,也许本来很多就和汉人一样”
我也看到一个基因研究:
本文认为,匈奴源自蒙古高原石板墓人群,根据常染色体,他们为蒙古人种(注意:蒙古人种和蒙古族没有关系。蒙古族的祖先是东胡人。石板墓人群和东胡人有区别。)。另外,早期匈奴人的父系单倍群主要是R1a、Q1a和C2北。
全文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j6RBpCxvO0uPjdS_pzoJXw
谢谢推荐!!
历史比小说精彩。我看神奇的北魏,要是写成小说,那不知要删去多少人物:)
我的意思是 主动汉化不是凭空而来,也是需要载体的 不论是前燕 前秦还是北魏 汉化要有足够的知识阶层:汉族士族,以及足够的民众,普通汉人。实际上南方人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直少于北方。隋文帝平陈得陈人口只有几百万。当然陈也比较小,不过一直到安史之乱再次南渡,都是北方人口更多。北朝还有兵民分治的问题,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就说过,
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这也侧面证明 汉民在经历战乱后 依然有较大基数。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推测,不过语言文化基因上都不能证明胡人在北方有主体地位。融合是肯定有一定的融合。所以还是觉得颜之推的观察有参考意义。而且颜之推还说过,因为北齐比较尊崇鲜卑,有汉人士族让子弟学鲜卑语事贵人,他表示鄙视😀
据138楼
“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约1500万,汉人约占三分之一。”
即使这个陈述正确的话,北方汉人500万,依然远不到种族灭绝,语言文字失传的地步。
何况,正如我前面所说,不少世家大族根本没有南渡,而是留在北方,比如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为什么他们留在北方?不怕被灭族吗?即使五胡中最残暴的石赵,还有汉人张宾主动投靠做谋士。
而南渡世家,南方的顶级士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反而是历史没那么久的家族,尤其是陈郡谢氏
单纯地想回答一下您说的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这个有争议,比如:
以周伟洲先生、林幹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承袭缪钺先生之说,坚持认为拓跋鲜卑和后世的蒙古人、满洲人一样,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而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周伟洲先生认为鲜卑语是有文字的,《经籍志》著录了用鲜卑文字书写的《国语》、《鲜卑语》、《鲜卑号令》等书籍十余种。可惜这些书籍均已失传。同样,林幹先生指出,《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的各种“国语”之书,均指用鲜卑语言文字写成者而言。用鲜卑文书写的书籍既如此之多,而且侯伏侯可悉陵还能把汉文《孝经》翻译成鲜卑文《国语孝经》,又能用鲜卑文写成《国语物名》和《国语杂物名》,可见北魏时鲜卑人是有自己本族的文字的。同样,值得一说的是,台湾学者和日本学者也对鲜卑文字有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依据。台湾学者逯耀东先生认为,被称为国语的鲜卑语书籍,必须用文字记载之后,才可以流传。如果拓跋氏没有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那么这些书籍根本无法存在。
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MTjxvHy8Qgx4MS-Ss6ZJTw
东晋南渡,王谢庾桓等高门大族随之南下,长久以来,王谢家族是中古时代高门士族的代名词。士族的根子在北方,王谢等族南下的同时,还有大量河北、河东和关陇的大姓豪族,他们或是因为距离南方遥远而来不及南渡,或者出于对司马氏皇族的不信任,选择留守本乡。相比王谢等南渡士族的绚烂与风华,北方留守大族的命运虽说少了些优雅,多了些磨难,但综而览之,也堪称波澜壮阔,从宗族蕴含的能量来看,一定程度上比南渡士族还要强。
留在北方的大姓,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汾阴薛氏等最为强大,其他诸如闻喜裴氏、杜陵韦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等传统大族,也都有一定实力。北方世家大族基本不称士族而称豪族,盖因北方大族没有像南渡高门大族一样变得士人化,一方面始终没有离开经济生产的一线,大姓宗族聚居在一起,掌握巨量隐附户口与土地,长年累月的实务历练,让北方豪族没有像南渡士族一样由儒入玄、由玄而虚,少了仙气,却多了地气。另一方面,北方大族对政治、军事极为热衷,几乎所有大族都能累世不绝地输出文臣武将,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与尚武风气,以豪族称之更恰当。
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q4zoi5fH4VMIWe5-imytSw
这个文字是否像后世的西夏文,接触到汉文字之后才创造的呢?哈哈。
而且,既然是有争议,相信许多学者认为没有文字。
观点蛮好笑的,称豪族不称士族,不赞同。
我觉得豪不是土豪的豪:)就是豪门大族的意思,但又去了些仙气儿,接了些地气儿,豪爽大气,实在并非贬义。
我大学同学里有几位是从江浙来的,没到一个学期,就基本都会说东北话了:)南方人到北方,很容易被同化,尤其是语言。
只简单说几句吧,怎么定义士族的“士“字?即使王谢世家,也不乏领兵的将领如大将军王敦,谢玄等。
士族本身又分几等,比如一等士族,称为门阀,二等士族,称为豪右...
是啊,您看南朝刘宋刘裕的那些精神不正常的儿孙们; 再看看北朝末期北齐的疯癫可怕的高洋,北魏丧心病狂的问题少年拓跋绍...即使历史评价不错的拓跋珪,由于服用五石散( 寒食散),晚年也变得喜怒无常,残暴狠毒。拓跋焘屠戮江北六州,行径十分可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疮疤...
我只是想回答您的为什么他们留在北方这个问题,没有想争论豪族和士族的意思:)
这是chatgpt的答案,等于什么也没说:)也可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
中国古代的这些望族,例如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等,各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这些家族之所以有的没有南迁,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 政治因素:有的家族可能与北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统治者的合作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动乱时期,依然选择留在北方可能是因为要维系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力或与统治者的关系。
2. 经济考虑:这些家族可能在北方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产业,南迁将导致经济基础的丧失,所以他们更愿意留在原地保护自己的财产。
3. 社会责任:作为地方望族,他们在本土可能拥有领导地位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的族人和家乡百姓,他们可能觉得有守护他们的义务。
4. 文化原因:许多北方望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祖先土地、祖庙、家族坟墓等都有深厚的感情,即便在战乱频仍的时候,他们也可能因为对传统的尊重而选择留守原地。
5. 时局变迁:南迁也不是随意的事,时局、个人选择、家族决定等因素都会影响此事。也许他们曾经考虑过南迁,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6. 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古代的迁移并不容易,路途遥远且困难重重,迁移可能导致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并非每个家族都能够或者愿意进行迁移。
每个家族的情况可能都不同,他们的选择受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别环境的影响。北方望族并非没有南迁,实际上在历史上多次北南人口大迁移中,很多北方人确实迁往了南方,但每个家族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具体分析。
跟鲜卑语应该没关系 他俩都有鲜卑语小名 宏弘当时不同音,反切 一个户萌 一个胡公 eng vs ong
哈哈 ChatGPT 虽然擅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时候普世答案还看起来有那么回事😂
您的意思是说弘和宏在古汉语里发音是不同的? 因为那时没有拼音,只能用反切来注音?
那拓跋,慕容,宇文,独孤,贺兰是音译还是意译呢? 如果是音译,那汉字的同音字那么多,为什么会选特定的那两个字呢?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魏书里?我只知道慕容这个姓来源于帽子,然后谐音成了慕容。
嗯 我的意思就是说 北方汉人有足够的根基 实际上抵挡了一波波的冲击 当然 当时的统计数字缺失 但是从正史 笔记 记载来看 比如高欢那番话 实际上 在当时生产条件下 几个“民” 才能供养一个兵吧 所以倾向于认为依然是汉人主体的社会 留在北方的世家大族 故事都非常感慨 再加上高欢这样汉人胡化后来又称帝的 很有意思….
是的。chatgpt完全可以代替文学评论工作:)
您看这是我写的一首诗:
问
据说
重负之下
人们会奋不顾身地
奔向某种
轻
然后化身碎片
在把自己撕碎的
快慰中
不再感到孤独
在这个荒凉又热闹的世界上
生命紧紧依偎
野菊花与百合
同沐春风
天鹅仿佛认识
所有其他的鸟
为什么
为什么
只有我们
只有人类
各自建造起
孤独的壁垒
这是chatgpt 的评论:
这首诗探讨了人类孤独的主题,它以人们在重压之下仍旧追寻轻盈为起点,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人们在这种追求中可能会失去自我,变成“碎片”。诗中提到的“撕碎自己”的“快慰”,似乎是指在极度努力和牺牲中,人们找到了短暂的满足感,但也失去了内心的完整性和宁静。
诗的第二部分刻画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图景,将自然界的生命,如野菊花、百合和天鹅,描述为和谐共存,彼此相连,在春风中享受共同的温暖。天鹅甚至被描绘成有着广泛的社交联系,似乎“认识所有其他的鸟”。这种与自然界中生物一起存在的描绘,对比了人类的孤立状态。
最后,诗人以反复的“为什么”提问,突显了人类那不可理解、自我造成的孤独。我们不是单独存在的,但却在自身和他人之间建立起了障碍,诗人质疑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后果。
这首诗有效地使用了对比和修辞问题,激发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可能丧失了自然界生物那种简单、连接的存在状态。对人类条件的这种深刻反思提供了对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重新评价的机会。
哈,我写的时候可没想这么多:)
再问一次,TA评论得又不同了,好像评价又高了,哈哈。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人类内在的孤独与渴望获得解脱的矛盾心理。开头讲述了在沉重的负担下,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奋不顾身地追求那一刻的“轻”。这种轻,可能是对生活的某种放弃或逃避,人们在短暂的解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哪怕这需要他们牺牲自己的完整性,变成“碎片”。
接着,诗中描绘了自然界生命体之间的和谐共存。不论是野菊花与百合并肩生长,还是天鹅与其他鸟类似乎的亲近,这都表现出了一个关系紧密,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
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只有我们”、“只有人类”显得尤为孤立。我们相互之间设置了障碍,孤独的壁垒,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复杂的心理、社会结构、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等。诗问“为什么”人类彼此之间要建立起隔阂,感受孤独,寻求从重负中逃脱的同时,又是如此地隔离和疏远。
这首诗让人反思,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以及怎样才能跨过我们自己设置的壁垒,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它同时唤起了对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态之间关系的思考,意味着在自然界里,生物之间或许能更好地找到共生共存的方式。而我们人类,似乎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反而在各自的孤岛中苦苦挣扎。
哈哈 厉害 ChatGPT 不是都可以用来写论文了嘛 可以取代很多工作了……
厉害的是chatgpt啊,诗本身很俗很冷:)如果再问一次,TA给的评论就会让你觉得: 嗯,我该冲一下诺贝尔文学奖了:)
嗯 音韵书都是反切注音 从反切看这俩字当时读音不一样
这些原来都是鲜卑部落的名字 我觉得应该是鲜卑音译 但是鲜卑语意义不同 慕容记得是来自步摇?拓跋的官方来源,魏书开篇这么说的: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
他们也自称黄帝后裔。有多可信不知道🤷🏻♀️ 我是不太信的
慕容:晋书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或云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
就是后金入主中原的模式,少数人的武士集团统治广大平民
汉人胡化只是为了加入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纯粹利益计算的操作。
Ian Morris看来是Halford John Mackinder地缘政治学的信徒。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27776/对Mackinder的书有介绍。下面的评论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强世功教授的论文:陆地与海洋——“空间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麦金德时代”。
从Mackinder的观点看,汉人是settling man,五胡是traveling man,来自草原地带,机动性强,武力值高。文明是由settling man发展的,会逐步扩散到周边。当五胡逐渐汉化,学到汉人的军事技术之后,他们天然就具有优势。两边打仗不可避免。但是中国中原地带被占领,还有淮河长江作为屏障,有南方大片的未开发土地,所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历史的话,这其实是一个范式:中原包括南方发展文明,当文明强盛时,驱逐北方游牧民族。比如汉驱逐北匈奴,唐驱逐突厥,明驱逐蒙古人。但是traveling man一直在学习。当他们学的差不多时,因为机动性强,武力值高,中原就打不过了,被征服。其实周灭商,秦统一六国,都是类似模式。但是因为还有淮河长江,所以经常还可以保有半壁江山,如东晋,南朝,南宋。但是元清时候就不灵了,一是四川已经发展起来了。大河挡不住四川的迂回。这是元胜南宋的原因。而明末实在是太烂了,非常不理解中华文明在明末从宫廷,士大夫,到普通人,都出了大问题,天灾人祸内战,什么地理也帮不了忙了。
东北那边的人是渔猎为生,可能traveling man的习性更多一些,但我觉得也有settling man的聪明。东北出来的族群汉化很深入,其实文明程度都不低,像五胡中的鲜卑,以后的契丹,女真,后金。
谢谢解释和查找文献,非常感谢! 现在明白了:)步摇冠,冠不就是帽子吗:) 我说我怎么对帽子印象那么深:)
嗯,我只记得江湖夜雨(本名石继航)的那些写唐传奇和唐诗宋词的了:)对打仗,战争不感兴趣:) 但天涯确实诞生了很多历史大神。
Ian Morris 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最有名的一本书是 why the west rules (西方凭什么)。
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开始,到公元18世纪,东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一直比西方高。但是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个现状,之后的200多年,西方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数级增长,将东方抛在了后面。所以大家一直有这个问题:Why the West Rules?
很多学者对此问题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最著名的是加州学派的Kenneth Pomeranz (中文名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他认为纯粹是偶然的运气,由于英国煤矿的地理位置,和新世界殖民地贸易产生的需求使得西方能产生工业革命并领先于东方。同Jared Diamond的《枪炮, 细菌和钢铁》的观点类似,地理决定了一切。本书的作者Ian Morris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和考古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决定论解释了部分的原因,但是并不完整。所以本书意图从一万多年的时间尺度通过比较东西方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在农业时代,当社会发展到相对高的程度后,额外能量的获取会变得越来越难,这时社会发展倒退,作者用了大灾变的5架马车来形容引起社会倒退的力量:饥荒,瘟疫,游牧部落迁徙,政府垮台,气候变化。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
罗马帝国和同时代的汉朝在公元150年后都走向了分裂,两个文明的社会发展都倒退了。西方文明的核心在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打破,但是阿拉伯帝国没有足够强大可以使得西方文明继续发展。公元6世纪,中国重新统一,建设了大运河,打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了西方。一直到公元1100年,宋朝的社会发展指数也达到了43分的硬天花板,但是没法打破。这时候欧亚大陆中间的游牧部落(蒙古人)作为大灾变5架马车的一个力量,将东方文明从顶点拉了下来。
如同前文所提到,长远来看,地理和气候是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公元1400年开始,相对落后的西方边缘地带,西欧,用了他们从东方学到的技术,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将大西洋变成了高速公路。为什么不是东方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因为从中国东海岸航行到美洲西海岸的距离是从西欧到美洲东海岸的两倍,对东方来说更合理的航海路线是往南到印度洋。明朝的郑和就是去的印度洋。
到公元1700年,社会发展又逼近硬天花板了,但是这一次大灾变的5架马车并没有足够时间起到作用,其中游牧部落的迁徙通道在17世纪被清朝和俄罗斯两个帝国完全关闭了。 工业革命发生了,人类的社会发展指数冲破了43分 的天花板,在其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以几乎是垂直的火箭般的速度向上增长。作者认为,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间,东方也能发现新大陆也能发生工业革命,但是地理使得西方更容易先做到这两点。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读者不一定要同意作者的观点,当做历史来读也是一本好书。
全文在此:
https://mp.weixin.qq.com/s/yJhq4Hs6_7pKMUV8EUkV0A
这几篇书评写得也不错。
https://mp.weixin.qq.com/s/DY97x9O-pv--llFX7s7U-w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305267/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102510/
谢谢您的input,很有见地,我本人受益匪浅!
是有这个故事。
高敖曹是汉人,出生于公元501年,生于乱世之中,家里世代为官,家境还算殷实。高敖曹从小为人豪迈,是个别人都惹不起的狠角色。高敖曹的老师曾建议其父对其严加看管,其父却说自己的儿子并非池中之物,仅仅一个州中豪杰还困不住他,结果高敖曹还真成为了一代名将。
有次高敖曹和刘贵在一起讨论军事,有一人前来报告说,死了很多治理黄河水患的汉人民工。刘贵眼皮都没抬道:“汉人就值一文钱,死了就死了。”高敖曹在旁当即就又是拔刀向刘贵劈砍而去。刘贵吓得跑回了自己的军营,于是高敖曹便命人击鼓鸣军,要攻打刘贵,还是一众位高权重之人跑来劝说良久,高敖曹才肯罢手。当时东魏多以鲜卑族为主,看不起汉人,但是只要一见到高敖曹便会瑟瑟发抖。
一个不知名的小卒砍下了高敖曹的头颅,拿回西魏领取奖赏。结果西魏实在太穷,有承诺,却没有办法直接兑现,只得对这名小兵“分期付款”。这笔奖赏直到43年后,也是公元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这小兵都还没有领完,也算是相当荒唐了。
今天刚好看到谈及衣冠南渡和留守北方的士族大家。作者认为:( 也用到了豪族这个词:)
西晋末年,中原王朝势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部族进入中原,西晋皇室南迁,建立东晋,两汉以来形成的中原世家大族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走还是留?
一些家族选择追随晋皇室迁到南方,史称“衣冠南渡”,另外一些家族则选择继续留在北方。这些留守北方的世家大族实力雄厚,拥有大量地产和财资,为与侵掠成性的胡人抗衡,他们营建高大雄伟的“坞堡”,即中国式城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墙上还有高耸入云的箭楼。除了质量过硬的防御工事,这些豪强还拥有大量宗族和部曲——他们经过严格训练,组建“甲兵”,将他们的家族部队武装到牙齿。此外,这些豪族还招募收留流民为其耕种,称为“包荫户”,这些农民动辄千户甚至万户,是生产力极强的劳动力。于是,这些世家大族以坞堡为中心,以宗主为元首,形成一个又一个壁垒森严的庄园经济体,他们大部分时间独立于胡人政权之外,形成了类似于古希腊和日本战国时代的城邦格局——事实上,日本战国时代的“国人众”跟这些地方豪强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