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白门柳》了,目前觉得喜欢

投资小白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我应该多年前是读过这本小说,但是不太记得了,现在看了个开头,喜欢这本小说的文风。貌似作者很牛啊
投资小白
见识见识矛盾奖获奖作品,哈哈
m
mermaidyuu
多年前我这本书被一个闺蜜借走,然后和其他几本一起忘在了出租车上...我记恨了半辈子,估计会继续记恨下去
投资小白
mermaidyuu 发表于 2024-03-02 22:47
多年前我这本书被一个闺蜜借走,然后和其他几本一起忘在了出租车上...我记恨了半辈子,估计会继续记恨下去

哈哈哈哈
投资小白
记得高阳考证过,董小宛就是董鄂妃
C
ChristinaW
介倒霉孩子,尽看亡国悲剧书~~
m
mermaidyuu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2 22:59
介倒霉孩子,尽看亡国悲剧书~~

天津银,握个手
投资小白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2 22:59
介倒霉孩子,尽看亡国悲剧书~~

这要怪作者不是?
放心,我书单的下一本是《张居正》,哈哈
C
ChristinaW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2 22:54
记得高阳考证过,董小宛就是董鄂妃

不仅仅是高阳,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大批历史学家,都赞同这一说法。 基本上各种证据都指向她们是同一个人,除了满清的官方资料,而官方资料也各种语焉不详,不能自圆其说。 最有说服力的旁证就是汤若望用外文写的传记,满清看不懂,也就没法删帖404了。
投资小白
不仅仅是高阳,包括陈寅恪在内的大批历史学家,都赞同这一说法。 基本上各种证据都指向她们是同一个人,除了满清的官方资料,而官方资料也各种语焉不详,不能自圆其说。 最有说服力的旁证就是汤若望用外文写的传记,满清看不懂,也就没法删帖404了。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2 23:06

笑倒
啊啊,这白老虎头像好可爱,可惜老虎养不熟,是不是养老虎也违法?😂
b
bean18
当时八大名妓的名字都好好听….小时候记了好久才都记清楚
f
fengeer
笑倒
啊啊,这白老虎头像好可爱,可惜老虎养不熟,是不是养老虎也违法?😂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2 23:09

哪有证据陈寅恪赞同董小宛是董鄂妃?
在引用了吴伟业《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诗句“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之后,陈寅恪论述道:“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襄阳杰’条,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此事数十年来考辨纷纭,于此不必多论,但就《影梅庵忆语》略云……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
他的意思: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
回到主题,《白门柳》和《金瓯缺》都非常好看,我以前看过,都很喜欢,是历史书的很好补充。其实好的历史小说可能比历史书更让人理解那个时代。两个书风格不一样。《金瓯缺》金戈铁马,很悲壮,不过写法略单调一些;《白门柳》士子,名士,名妓,风流细腻,渲染家国之悲。
投资小白
去南京玩的时候,坐过夜游秦淮河的项目,还可以
m
mermaidyuu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2 23:04
这要怪作者不是?
放心,我书单的下一本是《张居正》,哈哈

介倒霉孩子...张居正死了以后,他们家人比亡国还惨啊
投资小白
mermaidyuu 发表于 2024-03-02 23:49
介倒霉孩子...张居正死了以后,他们家人比亡国还惨啊

这么看的话,谁的结局都是个死 😂 他后来不是被崇祯平反了吗?
张在世的时候大权在握,能施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名垂青史,几个人能做到?
m
mermaidyuu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2 23:53
这么看的话,谁的结局都是个死 😂 他后来不是被崇祯平反了吗?
张在世的时候大权在握,能施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名垂青史,几个人能做到?

但自然老死和被饿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啊
投资小白
哪有证据陈寅恪赞同董小宛是董鄂妃?
在引用了吴伟业《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诗句“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之后,陈寅恪论述道:“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襄阳杰’条,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此事数十年来考辨纷纭,于此不必多论,但就《影梅庵忆语》略云……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
他的意思: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
回到主题,《白门柳》和《金瓯缺》都非常好看,我以前看过,都很喜欢,是历史书的很好补充。其实好的历史小说可能比历史书更让人理解那个时代。两个书风格不一样。《金瓯缺》金戈铁马,很悲壮,不过写法略单调一些;《白门柳》士子,名士,名妓,风流细腻,渲染家国之悲。

fengeer 发表于 2024-03-02 23:48

关于陈寅恪的论述,是前面某个层主说的,不过如果汤有外文记载的话,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金瓯缺》我个人觉得作者的评论和议论太多了,看下来觉得不流畅,情节总被他的议论打断
总之各花入各眼吧
婚纱旗袍晚礼服
mermaidyuu 发表于 2024-03-02 23:59
但自然老死和被饿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啊

谁是被饿死的?
S
Shimuzhijian
婚纱旗袍晚礼服 发表于 2024-03-03 00:14
谁是被饿死的?

张居正的部分家人
C
ChristinaW
回复 17楼 投资小白 的帖子
你不是看过高阳关于董小宛的考据么,这段故事应该知道的~~
信誓旦旦说董小宛不是董鄂妃的,是民国时期的清史砖家孟森先生。 这位老先生治史很有意思,一切以官方史料为准,清朝史料说没有的就是没有,堪称洗地派祖师爷。 他的论证,一个是清朝官方史料上说的董鄂妃生平,一个是冒辟疆说的董小宛早死了。 然后计算了一下,董小宛比顺治大十几岁,所以两人不可能相恋。
推翻他的论证的是二陈,一个是陈寅格,考据出董小宛未死,被清兵劫走。 老先生不是杠精,所以说,孟先生您说不是就不是吧,不跟你杠, 不过董小宛确实没死,是被清兵抢走了。 然后另一位同时代的陈姓大师,名字忘记了,根据汤若望的传记,考据出董鄂妃是南方抢掠来的汉女, 两厢印证之下,董小宛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S
Shimuzhijian
回复 17楼 投资小白 的帖子
一直是未定论疑案 汤若望只是说董鄂妃原来是某位满洲官员的妻子 被顺治看上抢走的,并没有说她是董小宛。当然他也不认识就是了。。。这里两个节点都没有证据链接起来。
S
Shimuzhijian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3 01:03
回复 17楼 投资小白 的帖子
你不是看过高阳关于董小宛的考据么,这段故事应该知道的~~
信誓旦旦说董小宛不是董鄂妃的,是民国时期的清史砖家孟森先生。 这位老先生治史很有意思,一切以官方史料为准,清朝史料说没有的就是没有,堪称洗地派祖师爷。 他的论证,一个是清朝官方史料上说的董鄂妃生平,一个是冒辟疆说的董小宛早死了。 然后计算了一下,董小宛比顺治大十几岁,所以两人不可能相恋。
推翻他的论证的是二陈,一个是陈寅格,考据出董小宛未死,被清兵劫走。 老先生不是杠精,所以说,孟先生您说不是就不是吧,不跟你杠, 不过董小宛确实没死,是被清兵抢走了。 然后另一位同时代的陈姓大师,名字忘记了,根据汤若望的传记,考据出董鄂妃是南方抢掠来的汉女, 两厢印证之下,董小宛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陈垣?
S
Shimuzhijian
陈垣考证是汉女了吗?查到他讲汤若望的文章,他猜测汤所谓满洲官员为顺治之弟博穆博果尔,也只是因为此人去世与董鄂妃封妃时间对的上,满人也有取兄弟妻妾的习俗。但是顺治此弟才16岁,也没有征讨经历,就算有部下进献汉女,这里都没有证据。

S
Shimuzhijian
fengeer 发表于 2024-03-02 23:48
哪有证据陈寅恪赞同董小宛是董鄂妃?
在引用了吴伟业《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诗句“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之后,陈寅恪论述道:“此绝后半十四字,深可玩味。盖‘侯门’一辞,出云溪友议上‘襄阳杰’条,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此事数十年来考辨纷纭,于此不必多论,但就《影梅庵忆语》略云……可知辟疆亦暗示小宛非真死,实被劫去也。”
他的意思: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
回到主题,《白门柳》和《金瓯缺》都非常好看,我以前看过,都很喜欢,是历史书的很好补充。其实好的历史小说可能比历史书更让人理解那个时代。两个书风格不一样。《金瓯缺》金戈铁马,很悲壮,不过写法略单调一些;《白门柳》士子,名士,名妓,风流细腻,渲染家国之悲。

陈寅恪应该是认为董小宛不是董鄂妃,在推断董小宛可能被北兵截去前段,他还说:
小宛之非董卾妃自不待言,(详见小说月报第陸卷第玖号及第拾号孟心史森“董小宛考”及明元清系通纪清初三大疑案“世祖出家事考实”。)当时所以有此传说者,恐因“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十九日皇贵妃董卾氏薨,辍朝五日。甲辰(甘一日)追封董卾妃为皇后”,及“是岁停秋谳,从后志也”等事(见清史稿伍世祖纪及同书贰贰拾后妃传孝献皇后栋卾氏传等),举国震惊,遂以讹传讹所致也。至董卾妃之问题,亦明末清初辽东汉族满化史中一重公案,茲限于本文范围,故不具论。
他认为以讹传讹是钱谦益写的此诗是为董小宛作:
夜静钟残换夕灰,冬缸秋帐替君哀。汉宫玉釜香犹在,吴殿金钗葬几回。旧曲风凄邀笛步,新愁月冷拂云堆。梦魂约略归巫峡,不奈瑟琶马上催。(自注:“和老杜生长明妃一首。”)
由“葬几回”与董鄂妃去世时间相近而引误会。
水母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3 01:03
回复 17楼 投资小白 的帖子
你不是看过高阳关于董小宛的考据么,这段故事应该知道的~~
信誓旦旦说董小宛不是董鄂妃的,是民国时期的清史砖家孟森先生。 这位老先生治史很有意思,一切以官方史料为准,清朝史料说没有的就是没有,堪称洗地派祖师爷。 他的论证,一个是清朝官方史料上说的董鄂妃生平,一个是冒辟疆说的董小宛早死了。 然后计算了一下,董小宛比顺治大十几岁,所以两人不可能相恋。
推翻他的论证的是二陈,一个是陈寅格,考据出董小宛未死,被清兵劫走。 老先生不是杠精,所以说,孟先生您说不是就不是吧,不跟你杠, 不过董小宛确实没死,是被清兵抢走了。 然后另一位同时代的陈姓大师,名字忘记了,根据汤若望的传记,考据出董鄂妃是南方抢掠来的汉女, 两厢印证之下,董小宛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汤若望没说过董鄂妃是南方抢掠来的汉女,他只说过
“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福晋产生了火热般的爱恋。当这军人因此斥责他的福晋时,竟被听闻此事的顺治皇帝亲手扇了一个耳光。这位军人随后因愤怒而死,有可能是自杀而亡。军人死后不久,顺治皇帝便将这位军人的福晋纳入皇宫,并册封为贵妃。”

C
ChristinaW
Shimuzhijian 发表于 2024-03-03 14:28
陈寅恪应该是认为董小宛不是董鄂妃,在推断董小宛可能被北兵截去前段,他还说:
小宛之非董卾妃自不待言,(详见小说月报第陸卷第玖号及第拾号孟心史森“董小宛考”及明元清系通纪清初三大疑案“世祖出家事考实”。)当时所以有此传说者,恐因“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十九日皇贵妃董卾氏薨,辍朝五日。甲辰(甘一日)追封董卾妃为皇后”,及“是岁停秋谳,从后志也”等事(见清史稿伍世祖纪及同书贰贰拾后妃传孝献皇后栋卾氏传等),举国震惊,遂以讹传讹所致也。至董卾妃之问题,亦明末清初辽东汉族满化史中一重公案,茲限于本文范围,故不具论。
他认为以讹传讹是钱谦益写的此诗是为董小宛作:
夜静钟残换夕灰,冬缸秋帐替君哀。汉宫玉釜香犹在,吴殿金钗葬几回。旧曲风凄邀笛步,新愁月冷拂云堆。梦魂约略归巫峡,不奈瑟琶马上催。(自注:“和老杜生长明妃一首。”)
由“葬几回”与董鄂妃去世时间相近而引误会。

看这些大师的文章,不能光看人家开头第一句的客气话,重要的是考据出来的内容,也就是“但是”后面的话。
文人之间表面上不会撕破脸互杠的,就好比胡适写信反驳孟森关于太后下嫁论的文章时,开篇也是你写的很好,我很佩服,blahblah,只不过有一点小问题还需要答疑。。。然后下面才是戏肉。 陈寅恪同样如此,先说孟先生您说的对,董小宛不是董鄂妃,我不是和你杠,我就是想说,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是瞎说,董小宛没死,给清兵抓走了了;
无独有偶,陈援庵先生写的考据文章,开篇也是说,孟先生您说的对,董小宛不是董鄂妃,我不是和你杠,我就是想说,清史里说的,董鄂妃是鄂硕之女的说法是不对的。
然而这两个“您说的对”,直接把孟老先生《董小宛考》里面的两大支柱抽走,全文垮掉。
然后这两大考据成果中间如何衔接起来的,董小宛是如何被掳北上,如何入宫遇到顺治又再次被抢,可以自己去看高阳的清朝的皇帝·世祖篇,里面有很长的论述和旁征博引,内容太多我做不出简要总结了~~
S
Shimuzhijian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3-03 15:20
看这些大师的文章,不能光看人家开头第一句的客气话,重要的是考据出来的内容,也就是“但是”后面的话。
文人之间表面上不会撕破脸互杠的,就好比胡适写信反驳孟森关于太后下嫁论的文章时,开篇也是你写的很好,我很佩服,blahblah,只不过有一点小问题还需要答疑。。。然后下面才是戏肉。 陈寅恪同样如此,先说孟先生您说的对,董小宛不是董鄂妃,我不是和你杠,我就是想说,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是瞎说,董小宛没死,给清兵抓走了了;
无独有偶,陈援庵先生写的考据文章,开篇也是说,孟先生您说的对,董小宛不是董鄂妃,我不是和你杠,我就是想说,清史里说的,董鄂妃是鄂硕之女的说法是不对的。
然而这两个“您说的对”,直接把孟老先生《董小宛考》里面的两大支柱抽走,全文垮掉。
然后这两大考据成果中间如何衔接起来的,董小宛是如何被掳北上,如何入宫遇到顺治又再次被抢,可以自己去看高阳的清朝的皇帝·世祖篇,里面有很长的论述和旁征博引,内容太多我做不出简要总结了~~

但是二陈这里并不存在撕破脸互杠的问题,而是认同董鄂妃非董小宛的前提下,陈垣对董鄂妃来历有疑问,陈寅恪则认为董小宛未死被劫。陈垣引孟森是说明董鄂妃非董小宛。陈寅恪也说, ”至董卾妃之问题,亦明末清初辽东汉族满化史中一重公案,茲限于本文范围,故不具论。“ 是说董姓与董鄂的关系,而不是董小宛。
高阳说我觉得太过牵强散漫。比较明显的一点,比如他说顺治七年多尔衮成婚,还征女朝鲜,以此推测多尔衮必选女江南,这个属于思维跳跃的臆测了。何况清史稿明确说了,征女朝鲜:”朝鮮送女至,王迎於連山,成婚。“ 以诗证史还是要看史证,不能只从个人对诗的理解出发而发挥,那是写小说的办法。
另外当事人冒辟疆在悼念董小宛的哀辞里,是有写董小宛当年病况的。董小宛入冒家,非常劳碌辛苦,个人身子又弱,罹重疾而死讲的通。
其实还有一个疑点就是,董小宛的年龄是事实。即使入宫,以30余岁年纪,以体弱身体,不太可能生子。董与冒相伴九年,并没有子女。


S
Shimuzhijian
另外我觉得吴伟业”墓门深更阻侯门“,应该暗指陈圆圆。陈圆圆喜欢冒辟疆,而被侯门所夺;董小宛嫁得冒辟疆,却年轻而病逝。吴伟业与冒辟疆是好友,对他家家事应该是熟悉的。同时人余怀的板桥杂记,也用了病逝说法。
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七八歲時阿母教以書翰,輒了了。少長顧影自憐,針神曲圣,食譜茶經,莫不精曉。性愛閑靜,遇幽林遠澗,片石孤雲,則戀戀不忍舍去。至男女雜坐,歌吹暄闐,心厭色沮,意弗屑也。慕吳門山水,徙居半塘,小筑河濱,竹籬茅舍,經其戶者則時聞詠詩聲或鼓琴聲,皆曰:「此中有人。」已而,扁舟游西子湖,登黃山,禱白獄,仍歸吳門。喪母抱病,貸樓以居。隨如皋冒辟疆過惠山,歷澄江荊溪,抵京口,涉金山絕頂,觀大江竟渡以歸。後卒為辟疆側室,事辟疆九年,年二十七,以勞瘁死。辟疆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哭之,同人哀辭甚多,惟吳梅村宮尹十絕可傳小宛也。其四首云: 珍珠無價玉無瑕,小字貪看問妾家; 尋到白堤呼出見,月明殘雪映梅花。 又云: 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按歌; 恨殺南朝阮司馬,累儂夫婿病愁多。 又云: 亂梳雲髻下妝樓,盡室蒼黃過渡頭; 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 又云: 江城細雨碧桃村,寒食東風杜宇魂; 欲弔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
树洞一下
回复 27楼 Shimuzhijian 的帖子
发觉这帖子里不少熟人 😄
高阳的考证我也看过,好像他的诗,“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还有谁的诗“妾年三十余,恩爱何由擅”,就是说董小宛
他还对比了董小宛和董鄂妃的行事风格,十分相似,至于冒辟疆,好像他家一向子嗣单传?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相信他的考证的
S
Shimuzhijian
回复 29楼 树洞一下 的帖子
哈哈。但是这两句都很泛啊 而且得看写作年代背景。至少吴伟业确定为董小宛写的诗里没有明确的意思。 行事风格好像是说董小宛侍奉照顾冒辟疆特别尽心尽力,衣不解带什么的,对比董鄂妃侍奉太后也是如此,但是这个也是很牵强啊,对夫君对太后,古代女子不都必须这样嘛…… 另外冒辟疆有好几个子女吧,正室苏氏就不停的怀孕生孩子,应该生育能力没问题😂
M
Moscow79
这本书看的最出戏的地方就是把柳如是写成淫棍一根,当然也可能是我先看的陈寅恪的书,先入为主
黄老歇
野史有趣
子陋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2 22:54
记得高阳考证过,董小宛就是董鄂妃

年纪都不对吧,董小宛1623年左右生人 某皇帝好像1638年出生的。。。这个年龄差堪比万贵妃和明某宗了 高阳怎么考证的
投资小白
年龄差我觉得不算个疑点,万贵妃和明宪宗就是个例子
投资小白
前几年看过电影《柳如是》,觉得拍的不错
m
mermaidyuu
Moscow79 发表于 2024-03-03 18:01
这本书看的最出戏的地方就是把柳如是写成淫棍一根,当然也可能是我先看的陈寅恪的书,先入为主

我当时还看过一本《南国烟柳》记得很清楚,作者宋词,柳如是挺正面的。
S
Shimuzhijian
Moscow79 发表于 2024-03-03 18:01
这本书看的最出戏的地方就是把柳如是写成淫棍一根,当然也可能是我先看的陈寅恪的书,先入为主

二者完全没法比。一个史证一个小说。而且陈寅恪很欣赏尊重柳如是,也没讳言她后来出轨之类的八卦,不过就是资料考据+严肃史证,风尘侠女快意恩仇本色。但是小说里面就发挥了狗血情节,也可见小说作者对她并没有这种欣赏 不过白门柳里好像基本没提陈子龙,小说主角还是钱谦益冒辟疆这些人,不是柳如是
f
fogger
投资小白 发表于 2024-03-03 19:01
前几年看过电影《柳如是》,觉得拍的不错

因为这个片子喜欢上了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