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ro 不是因为童年的缺失,而是 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一个角色。 在这个模型里,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两个成人,一个是童年有伤害家庭出身,有 NPD / BPD 的行为特征(ASPD 下几贴说),另一个是正常家庭出身,没有很明显的 NPD / BPD 特性。 the hero 或者 the enabler,是指那个正常家庭出身的父母一方,容易犯的错误。 the hero 或者 the enabler 的目的,都是试图给小孩一个相对正常家庭的环境,但最终沦陷为 the aggressor 就是那个 NPD / BPD 的工具。 当然,the hero 和 the enabler 的具体沦陷方式不同,the hero 是试图拯救一切,但是因为不可能而被最终掏空,the enabler 是试图包容一切,委曲求全,最终成为 the NPD / the BPD 的事实帮凶。 当我有一个方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 the NPD / the BPD 不是太严重。当然,这个办法,可能违背婚姻砖家的心理伪科学理论。
要求对方“拯救自己”,其实是 the NPD / the BPD 的一个策略,让对方进入 the hero 状态,从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有毒人格发扬光大的目的。 当然,是潜意识,意识层次上并不自知。 但实际效果上,会非常有效的把自己的有毒人格发扬光大,铸就一个有一个的 dysfunctional family。
我来现身说法一下,我妈从小寄人篱下,非常不幸福的童年,她今后的一生,都在从她老公,她的孩子,就是我,身上寻找这份缺失的爱,现实效果就是把我和我爹都逼的喘不过气来,现在回想,和他们生活的日子,就是用“窒息”来形容,她的各种歇斯底里,对我们的各种失望,都是源于她觉得我和我爹没法填补她感情上所需要的空缺。我刚遇到我老公刚结婚的时候,也是抱着这种从他身上来填补我所缺失的那种爱的期望,可是也是适得其反,产生非常不好的效果,最近几年我读了几本书,有一本是版上的人推荐的 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 Book by Karyl McBride. 里面有段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原话不记得了,意思就是说你的童年不幸或者原生家庭的种种,已经过去了,回不来了,永远回不来了,永远失去了你这部分的人生(比如幸福的童年),要接受这个事情,而且在你以后的人生里,没有人,包括你的配偶,有任何的义务或责任,来帮你治愈,或者填补这份情感的缺失,如果不意识到这个问题,带着不切实际的期望继续今后的人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更多问题。 自从读到这段话我就释怀了,也许“接受”才是最难的。
最近看了一些爱情片,里面都是男女主互相治愈的故事,觉得很感人。 但现实生活中,看到大部分伴侣,并不会帮助治愈童年(家世不够好,小时候阴影之类的)。 现实看到的是一方会因为对方的童年不完美,家世不够好而放弃感情,选择更优秀的人。 又或者完全不管。有的人甚至觉得对方弱,就能在感情中占上风,强吃弱的关系。 所以爱情只是强者的博弈,而绝非弱者的避风港,对吗??
🔥 最新回帖
有些道理,但也稍有点无限外延推理。
毕竟现实生活各种约束,操控不一定是催眠的类型。
🛋️ 沙发板凳
任何人都没有帮助另一个人治愈童年的义务,但是如果有一个能力所能及包容你的另一半,是福气。而被包容的那个人是不是会感激,这种福气会不会长久,也是分人看个人处理方法的。
Marriage at will,伴侣没有义务,完全可以选择一拍两散,各自欢喜。
但另一方面,人是一个 total package。如果互惠互利,又力所能及,为啥不帮助呢?
当然可以选择更优秀的。
但何以笙箫默,人家没选择是因为不想选择更优秀的吗?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NEVTRKciwQ
不要想着去治愈对方,那样容易变成 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 the hero 角色(注:不是个好的角色)。
尽人事、知天命,即可。婚姻不是牢笼。
所以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合理化模型,关键的时候 detach,然后适合的时候再 re-attach
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的存在,而人格障碍缺乏自知。
我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办法,也就是如果对方合理化发生的时候,首先 detach 保护自己不受伤。然后有可能的情况下,让对方合理化更多修改记忆,也就是超合理化。
而超合理化可能会发生大脑发现 inconsistency,也就是超合理化反而导致不合理。
这个办法不一定可行,但我刚才在版上实验了一下。有可能可行。
这句话我是听一个男的说的 他遇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人 但是女方绝对是伤痕累累的长大了 比如 她爸爸总是打她妈妈 她小时候经常彻夜哭 反正听了这个 男的觉得他要去照顾她保护她爱她 他们也结婚了 可能1年多了 可惜日子一塌糊涂
我同意你。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治愈另一个人,除非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结婚图的是两个人开开心心地一起生活。能永远做对方的庇护所,这样的话很多人说过,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很少。
看你遇到什么人了
换个角度想,反证世上没有完美开开心心的婚姻,大家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只要是自己比较好的选择,就好了。也就是 total package 理论。
或者更直接一点,就好比我说的,长得美就算了,再不行,多睡一天赚一天,要是哪天真的过不下去了,离婚拉倒,各自欢喜,也不亏,有遗憾,不后悔。
NPD BPD ASPD 都不自知啊
“没有治愈对方,反而被对方拖进深渊。”
赞这句👍 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没有人能够治愈另一个人的童年阴影,这些阴影往往大到让人无法想象,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帮到,更何况是普通人。
人活着都不容易。能把自己管好了都已经很难了,如果有孩子还得照顾孩子,真的没精力再去顾另一个大人了。本来他应该跟你一起顶起这个家的,结果你发现家里只有一个家长,你明明生了一个孩子结果变成了三个。因为心里有伤痛的人比孩子难搞多了。
比如我小时候经常被打,我队友会坚定说我妈性格有问题,从来不问我说我是不是做错了啥,然后会说我从来不打娃真的很棒。又比如我小时候最烦听他们为破事吵架,现在视频时要他们吵架我就给队友一个眼神,他去把娃从家里不知道某个角落抓过来陪外公外婆聊天,我就出镜头最后说个再见就结束了
总压不住做hero角色的冲动,其实根本动机也不是利他,而大多是填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吧。
还有你说的detach 和reattach的策略,承接的那方多少有种被审视权衡被居高临下甚至被物化调教的感觉。就想知道这种策略能成功的案例多么?还是说大多数人其实没有那么强的ego,被这样操作一顿其实没有大的不适的感受?
说得好!
自己对自己都很难unconditional love,自我接纳很难,自我评判很容易,不要说别人了。。 期望值越高越不容易幸福。别人也会被吓跑的。 还是先学习自我接纳吧。
倒是不会被拖进深渊,会被对方嫌弃是真的,婚姻其实是很现实的,为的是各取所需,而非互相帮助。
没有义务,但是显然遇到合适的伴侣帮助治愈对于有伤痕的一方是有利的。帮助治愈的一方长期会受到拖累,能不能过下去就看双方的性格互动和感情有多深。
另外有句古话是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意义的,毕竟同一个阶层家庭出身的人比较容易有相近的三观。向上高嫁需要自身的强大,才能不成为今后婚姻中的弱势方,而向下兼容则需要足够的自信以及另一半的配合,才能建立起来小家和原生家庭的boundary,这一点真的是婚前就必须试探对方的底线和态度 。。。
相爱是俩个人的事情,但走进婚姻就涉及到了两个各自的家庭,除非你们都能设好boundary ,保护好小家不受原生家庭太多波及,否则门当户对势均力敌的原生家庭才最有利于你们婚姻的稳定性,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太多的历史悲剧故事了 。。。
亲身经历告诉你会被
detach 和 re-attach 是保护自己,尤其是当对方行为特征有点 BPD 边缘型人格的时候
The hero 不是因为童年的缺失,而是 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一个角色。
在这个模型里,dysfunctional family 里的两个成人,一个是童年有伤害家庭出身,有 NPD / BPD 的行为特征(ASPD 下几贴说),另一个是正常家庭出身,没有很明显的 NPD / BPD 特性。
the hero 或者 the enabler,是指那个正常家庭出身的父母一方,容易犯的错误。
the hero 或者 the enabler 的目的,都是试图给小孩一个相对正常家庭的环境,但最终沦陷为 the aggressor 就是那个 NPD / BPD 的工具。
当然,the hero 和 the enabler 的具体沦陷方式不同,the hero 是试图拯救一切,但是因为不可能而被最终掏空,the enabler 是试图包容一切,委曲求全,最终成为 the NPD / the BPD 的事实帮凶。
当我有一个方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 the NPD / the BPD 不是太严重。当然,这个办法,可能违背婚姻砖家的心理伪科学理论。
但有一个前提要求,就是不能是完全的 dysfunctional family,至少有父母中有一方,不是伤害家庭长大,没有明显的 NPD / BPD 特征。
而这个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现代 ASPD 的最新理论。
不过,我们先从实践说起,容易理解。
赞科普👍请继续
赞同,没必要
所以我上面的那个 detach 和 re-attach,针对的就是不严重的 dysfunctional family 的情况。
比如一个假设,女生有 BPD 的特性,但也不是 7/24 都是 BPD 状态,只是偶尔。
但有时候出现的问题是,比如女生只是早上进入 BPD 一小时,但是大家因为争论吵架,整个家庭进入 dysfunctional family 状态一整天。
所以我们如果这么假设,男生和小孩,在女生进入 BPD 状态的一小时,暂时都进入 non-aggressive NPD 状态,也就是非攻击性 NPD,自得其乐型 NPD。
那么这样一来,女生 BPD 是不是就老虎吃天、无法下抓,过一小时就过去了?
当然,有时候 BPD 也能 BPD 一整天。但总之家里其他人都暂时进入 自得其乐非攻击型 NPD 了,BPD 一整天家里也没大碍了?
当然,有一个问题,那么 BPD 会不会把一家人都培养成 NPD 哈哈哈哈?
确实不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但我下面就要说和 ASPD 的 overlap
帮助你治愈 是指要常规性的倾听你的负能量输出?
还是看这张图:
也是 refer 上面这张图。
这里的反社会,不是一定要杀人放火的犯罪,违背一般社会准则的,都包括在内。
反社会人格障碍,目前认为大约是 3% 的人群。考虑到心理学的基于问卷调查自述的伪科学特性,我认为实际可能有 20% 的人群。
在目前的心理学理论里,NPD / BPD 和 ASPD 有很大的交集。
而最新的理论,ASPD 可能都不是一种人格障碍,而是一个不同的进化适应社会的方式,洋文叫做 alternative evolutionary survival strategy
到这个,这个图景开始完整了
就是最新 ASPD 的 alternative evolutionary survival strategy 理论的一种 application
在这种 application 里,基因没有问题,是后天大脑可塑性,加上不得不在小时候的有毒家庭里求生存,而 alternative evolutionary survival strategy 养成
毕竟,人类社会,人格障碍是家常便饭,20% 的 dysfunctional family 不是夸张好吧,所以进化也要一部分娃能够在 dysfunctional family 里长大不是?
最大的可能,是正常的 primary evolutionary survival strategy,对于有毒家庭的有毒父母,不会 work
于是这张图又出现了
所以,如果对方暂时进入暂时性非攻击型 NPD / BPD 角色,那 toxic 的一方,就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了
当然,关键是暂时性非攻击型,也就是技术上暂时进入 NPD/BPD 来抵制,但不要真的进入 ASPD 的认知,只是暂时性技术
要求对方“拯救自己”,其实是 the NPD / the BPD 的一个策略,让对方进入 the hero 状态,从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有毒人格发扬光大的目的。
当然,是潜意识,意识层次上并不自知。
但实际效果上,会非常有效的把自己的有毒人格发扬光大,铸就一个有一个的 dysfunctional family。
赞理论体系完整👍 所以关键词是暂时性和非攻击,缺一不可。记下了👏
潮水哥这方面知识不少,继续啊
爱情作为亲密关系,更讲究的是心理强度。而心里强度大指的不是欺负别人,控制别人,而是自控。能在关系中多考虑别人的人,能换位思考的人,能自省的人,都是心理强度大的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一个心理强度大的人能接纳不同意见,能和人沟通,能宽容(因为内心有这个空间),能坚持自己保持初心。所以,这样的人最容易appreciate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变得更好。这种人不会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而恼羞成怒。更不会蒙着眼睛,捂着耳朵,不愿意面对现实。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靠别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靠自己。如果不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管遇到再好的人,都很难appreciate对方。因为一个不愿意自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永远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别人。总是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找缺点。
所以,希望伴侣治愈自己童年,这个心态本身就错了。站错地方了。心态错了,很难从别人那里学到真正应该学到的。反而会贪婪的索取,永远在索取。
但是对有觉知的BPD咋办?比如BPD已经在大幅克制自己的不当情绪(实现暂时性和非攻击),正常方出于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是会引发BPD的更深层自省,还是会激发创伤反应,这个多大程度可控的呢?
伴侣之间怎么可能有unditional love,对方是个男的/女的就行?不可能没有其他expectation
只有小孩子对父母和一小部分父母对孩子才有unconditional love,成年人别做梦了。
钥匙在BPD自己手上。
我看网上一个视频说,对付NPD最好方法就是不要engage。那么想来对付BPD最好办法也是不要engage。人本身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影响的。变好很难,变差非常容易。
unconditional love本来就是靠运气,小孩对父母和父母对孩子也都是极小一部分,伴侣也一样
unconditional love是爱,不是纵容。很多人把unconditional love当作纵容。所以找的都是表面看起来会纵容自己的人。各种作,用来测试对方是否能容忍。其实这样找来的人大部分不可能是有unconditional love的人。
确实,detach 可能引起对方的应激反应甚至过激反应。
确实要最大可能抑制对方应激和过激的发生。
首先第一点,要分割 “初衷” 和 “手段”,很多时候 BPD 的 “初衷” 并没有错,甚至对家庭是重要的。但是 BPD 往往缺乏家庭折中不同意见的手段和技术,甚至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办法。
所有首先,要 re-affirm “初衷” 并不错,甚至对家庭有益的。
同时也要 re-affirm,家庭决定的折中,不仅仅是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权利和边界,而且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会有 biased opinion。
一个好的家庭折中,常常有 1+1 > 2 的效果。
第二点,detach 和 re-attach 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 detach 的第一点,就要 affirm re-attach 会发生,只要婚姻还存在。
或者简单的 NC-17 的说:
夫妻之间,上面 detach 的同时,下面可以 attach 着
夫妻之间,床头吵架的同时,床尾可以合
夫妻之间,上面那张小嘴的的毒,用下面那张小嘴肉偿
上面的说法,有点 NC-17,有点过于简化。
但总之夫妻关系是男女关系而不是闺蜜关系。
在 detach 的同时保持适当的 attach,避免 BPD 应激甚至过激,在夫妻之间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人类进化,给予了夫妻之间超越一般社会关系的纽带,以帮助合作共同养娃。
里面有段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原话不记得了,意思就是说你的童年不幸或者原生家庭的种种,已经过去了,回不来了,永远回不来了,永远失去了你这部分的人生(比如幸福的童年),要接受这个事情,而且在你以后的人生里,没有人,包括你的配偶,有任何的义务或责任,来帮你治愈,或者填补这份情感的缺失,如果不意识到这个问题,带着不切实际的期望继续今后的人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更多问题。
自从读到这段话我就释怀了,也许“接受”才是最难的。
我妈最爱看的就是韩剧和各种酸的掉牙的小年轻的恋爱剧,我都受不了看那些,我清晰的记得我刚20出头的时候,她给我“指导”种种,开口闭口就是“你看韩剧里都是这样的。”
这是大妈追剧入戏太深吧哈哈哈
你说的很对,我妈就是超级full blown NPD, 我爸好像有点BPD?我妈就是把我爸拿捏的死死的,我爸每次都说“我想到她小时候那么可怜,就让着她了。”到现在还深陷其中,我觉得我爹已经老年痴呆了,感觉就是被我妈折腾的,我爹不离开我妈的一部分原因是至死都要维护“婚姻”这张皮的,没这张皮他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嗯通过在detach的同时affirm re-attach会发生来缓解BPD崩溃倾向,算是从应急角度短期解决问题。那么有没有从长期角度去修复BPD方的策略呢?比如re-attach的时候会不会也是和BPD讨论复盘的机会?
这个说得挺对,我和队友就不是门当户对,三观不一致,很难达成共识。可惜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么多年了还是无法协调,大家都痛苦
见过太多了,乌央乌央有钱的老男人娶的小老婆,帮助她们改变人生。本来都是工厂女工的层次穷家庭女孩,要么艺校的要么空姐、模特,当了小老婆再生孩子,每天开着豪车送孩子去私立,校长点头哈腰在门口迎接
我也觉得是一种survival strategy,这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模式,可以应对一切灾难人生变故之类的。
我近距离观察过一个反社会人格,这人特点就是不如意的时候,就歇斯底里的闹腾。了解了一下他的原生家庭,他就是从小父母双亡,被送到陌生人家庭抚养,因为哭闹的非常严重,最后又被送回到了原生家庭里面,被年长的姐姐抚养长大的。所以这种“歇斯底里的闹腾”,在他年幼时曾经救过他,被姐姐养大总比福利院随机分配的陌生人家要安全多了。
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情况,看起来是“有病”的状态,因为自己认知能力有限,没办法语言表达出来。确实如你的理论所写,暂时性战术性的“有病”的状态,可以对抗有毒的人。
这种情况我也见过,潜意识让自己“落难”,让对方拯救自己,迫使对方进入the hero状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dysfunctional family状态,就可以理所应当的不负责任,欺负对方的合理利益。
你们是如何分辨NPD/BPD是在潜意识层面落难,而不是真的有意搞策略挖坑的?
潜意识的,通常是 sympathetic 的特征。
如果是有意而为的,通常是 parasympathetic 的特征。
Sympathetic 是快速反应,fight or flight,但简单粗暴。Parasympathetic 则相反,深思熟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或者更简单的,就是大头在控制还是小头在控制。
著名情歌 “我一见你就翘,你那翩翩风采太美好” ,里面的著名的翘字,就是 sympathetic system,潜意识控制。
(当然,这个是开玩笑的。翘 其实是 parasympathetic,下面几贴继续说)
所以在这个策略,暂时性非攻击型 BPD 女,打败 NPD 渣男,其中的 BPD 和 NPD 是不同的。
NPD 渣男,是真 NPD,总体上处于瞳孔放大的状态,sympathetic system。
BPD 女,是正常人,只是针对 NPD 渣男的暂时性非攻击型 BPD,暂时的 detach - re-attach 的过程,parasympathetic system,总体上处于瞳孔收缩状态。
当然,万一遇上明眸善赖的大美女,俗称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演技太好也不一定。
明白了,就是挖坑需要相对大量时间去编织酝酿,而潜意识就是风云突变型的。
长期的问题,首先要回到 suvival strategy 的基本层,inclusive fitness vs direct fitness。
潜意识也能挖复杂的坑,但这是因为小时候有毒家庭的不断培训。
就好比大部分从小正常培养的网球高手,都是下意识把网球打到对方够不到的地方,于是按照网球比赛规则,赢得了比分,最终赢得了比赛。
但有一位著名的,被有毒苗人凤家庭培养出来的网球高手,回球时,下意识不假思索地,专门瞄准对手的蛋蛋。
当然,一开始是输了几分,但是最终一击大力上旋球,准确地击中并打碎了对手的蛋蛋。于是虽然对手比分领先,但对手因为要去急诊室而不得不弃权,所以那个有毒家庭培养的网球高手,也赢得了比赛。
alternative evolutionary survival strategy ...
当然,一击大力上旋球准确地击中对方的蛋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作,从引拍开始。但由于有毒苗人凤(瞄人缝)家庭从小的长期培养,所以是 sympathetic 而不是 parasympathetic。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小时候的有毒家庭,培养了杰出的与众不同的演技。
这么全力烧sympathetic难怪NPD一般寿命有限。
多谢潮水哥科普,受教了谢谢🙏
长得美是一种稀缺资源,可遇不可求。
琐男娶美女是为了改善自己后代的基因,也是深思熟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