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从小到大一计也没用过,觉得养孩子原来这么容易。有了老二以后三十六计几乎都用了,一点用没有,人家软硬不吃。 雁字回时 发表于 2024-01-15 08:00
很多道理都明白,就是不太会“说话”,比如“鼓励”,娃下棋输了,赶紧说“没关系,输了也没关系,准备下一盘好好下”,可娃还是气呼呼的,完全不听啊,我然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大概如此。我发现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说服力”的人。说了别人不听,要么自己生闷气,要么。。。 Bigridge 发表于 2024-01-15 09:11
太鸡汤了。 第四条还搬出敌对国的教育学家,人民日报不应该啊 andolomeda 发表于 2024-01-15 09:47
这么说一点实际内容也没有啊?如何被安慰? 你要是说给娃加个私教老师,请两个高级陪练帮忙解盘,让他提高,那可能有安慰作用。 CK 发表于 2024-01-15 09:51
回复 14楼河边垂钓的帖子 谢谢建议,我以后按你的方法尝试。我试图抱抱,但娃气呼呼一把把我推开了。我觉得我自己也有问题,很犟,遇到沮丧的时候别人说啥我在糟糕的时刻听不进去,只能自己过后慢慢疗伤,所以娃也很倔。娃也是我的一面镜子。 Bigridge 发表于 2024-01-15 10:49
看的都累死 想到的都是走为上计zhangruany 发表于 2024-01-15 13:39
回复 1楼河边垂钓的帖子 成年人先把自己的毛病改改吧 letgogogo 发表于 2024-01-15 13:56
知道政府极力推动生育计划,搞的那么复杂会把年轻夫妇吓坏的。 就像以前地铁广告一个痛哭婴儿,他边上写着“妈妈,你还等啥?”,这不吓坏妈妈了。 筹划的脑子不好使. kongge 发表于 2024-01-15 15:01
越看越焦虑。父母也是普通人,要是样样计谋都会用,用得好,这么能力强的人,怎么会甘心做个普通韭菜给你养孩子?hellokitty1978 发表于 2024-01-15 13:59
所以很多心理师强调养娃的第一条是内功。把自己过好,情绪稳定,不拖孩子后腿就很不错了。有余力可以适当看看一些技巧。 河边垂钓 发表于 2024-01-15 15:27
是啊。娃要“作”的话,冷落处理。稳定自己的情绪第一条。 左蹄猪猪 发表于 2024-01-15 15:41
理解理解,我有时候没辙了就旁敲侧击,和老公讨论啥,有时侯娃就默默听到了。
这不就是模仿36记吗
第四条还搬出敌对国的教育学家,人民日报不应该啊
这么说一点实际内容也没有啊?如何被安慰?
你要是说给娃加个私教老师,请两个高级陪练帮忙解盘,让他提高,那可能有安慰作用。
是啊,我也挺吃惊的。人民日报现在貌似有心理师入驻了?以前新冠期间发的安抚人心的办法也是符合心理知识的。
具体分析失败原因,研究怎么提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另外我的两分钱:也可以抱抱他,疏导他的情绪,还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不过你最近非常努力,妈妈觉得很棒。年龄大一些还时候可以讨论输有时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总会遇到实力更强的对手,自己尽力了,找办法提高自己就可以。等等。甚至有时也让他自己静静,感受失败的痛苦。嗯,我是杂拌的拥护者。
谢谢建议,我以后按你的方法尝试。我试图抱抱,但娃气呼呼一把把我推开了。我觉得我自己也有问题,很犟,遇到沮丧的时候别人说啥我在糟糕的时刻听不进去,只能自己过后慢慢疗伤,所以娃也很倔。娃也是我的一面镜子。
自己疗伤也是一个办法的,所以不要太担心了。不过心理学上有个说法,笨拙的连接的努力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其实娃心里知道的。也不要太担心。你说得对,娃确实是我们的镜子。父母慢慢学习表达情绪,也许孩子也会慢慢get一些。
我也觉得大概的几个范畴意思意思得了😂
成年人先把自己的毛病改改吧
与其改毛病,还是学习自我接纳可能更合适。和自己关系好了和孩子关系也会好。沟通后比较顺。
年轻人估计不看人民日报,爷爷奶奶们可能瞄瞄
所以很多心理师强调养娃的第一条是内功。把自己过好,情绪稳定,不拖孩子后腿就很不错了。有余力可以适当看看一些技巧。
是啊。娃要“作”的话,冷落处理。稳定自己的情绪第一条。
觉得有压力适当地凉一凉也挺好。事后要是有余力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他/她作背后的具体诉求是什么。建议她/他下次可以学习察觉和表达自己的具体诉求。不过这个难度高,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做到。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