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存在 大华人 概念 马来西亚的华人,和台湾来的华人,和大陆来的华人, 在很多的理念,生活方式,习惯,认知,就有区别 大陆来的华人,89年前后的出来的,2000年前后出来的, 2010年前后出来的,和疫情以前出来的,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方面 然后大陆出来的华人,广东福建的圈子,和江浙沪的圈子,和华北北京出来的,又是不一样的, 以上的情况你能理解吗? 所有这些圈子我都有很熟悉的人,同龄的,长辈的,小辈的,都有 所以 it is what it is 泛泛的 一个 大华人圈子,本身就是伪命题。 pwwq 发表于 2024-01-12 07:22
我就看 男的跑哪里去 抓龙筋,
看着还挺销魂
感觉很多华人修养挺差劲的。像这种提琴的事,一个心地基本善良具有一些传统道德修养的人是怎样的呢?比如我是交钱方,首先想的是“哎呀真不好意思,麻烦老师了,能不收钱吗?不收就好了啊”,人家硬收了我会有点难过(所以我不是圣人只是基本善良具有一些修养)但不会抱怨;而如果我是收钱方,首先想的是“哎呀真不好意思,收不收人家钱呢?虽然确实耽误了我时间,毕竟没有教,想收又不好意思呢”。最后也许会收也许免掉,但态度首先是谦卑替人着想,而不是依仗规则就盛气凌人。 很多华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就像不在一个频道上。更坏的猥琐男,还借此坑害。 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是多有文化的国家,很多华人大概也是学了美国人里面那些缺修养缺善良的。这其实就是文化不自信。
国内你不也活下来了。你在国内没有歧视?你有一线城市户口吗?是外地人吗?乡窝宁? 你是女性吗?女生毕业找工作好找吗?年龄35岁了,找工作是不是简历直接被扔掉? 你结婚了没有?有男朋友没有?打不打算生孩子?人力资源问你,你怎么回答? 婆家三代单传,要求生儿子,你生出来了没有? 孩子卷的怎么样了? 买学区房了吗? 在国内你是以什么样一种心态活下来的?😆
华人怎么算中下阶层了?如果从经济收入,家庭背景,职场职位等等来看,怎么都是中产或者中上产了。当然你要当人上人估计是不行。
是啊,我是出生于中国一个小城市,家境还算优越。从小到大生活还算比较顺利,也没啥自卑感,性格比较开朗活泼没啥心眼,后来大学到上海去读书,我记得开学第一天,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介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家乡有什么特产,我当时的口气是很自豪的那种口气,态度也是不卑不亢。结果下面的同学没有一个回应我的,很冷场很尴尬。然后头一天还对我很热情的上海男生,马上就不理我了。当时第一次感觉到被人歧视看不起了。心里很难受。 再后来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辅导员把好的机会全部留给有权有势的同学或者是她喜欢的同学,我们其他学生都不知道这些招聘信息。当时体会到了不公平。 后来我来了美国,一样热情活泼,一样地给别人介绍我的家乡,讲我小时候的趣事,我的老美朋友们都很有兴趣地听我讲话,还会在地图上找我家乡的位置,而我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他们也从来不会笑话我,我给他们讲我因为身份问题不容易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们也都很同情我,还会帮我想办法,给我介绍工作机会。 所以我觉得我的价值观是跟美国人契合的,我觉得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我很适合在这里生活。
我家在乐器方面很少缺课,(缺课一般会提早请假),但是我家小娃有在线学画画,有两次,我们在外面赶不回家,我们都是照旧付钱的。国内的老师就更不容易了,本身课时收费就不多,我看过她们的课表,也是排得很满,临时告诉人家不上课,人家收不到钱的话就是有损失了。
这种事如果是乐器老师,就是一个互相体谅的问题。如果确实觉得老师有点太强硬了,那就换人。但是至少你要明白突然的请假老师确实有课时费上的损失的。如果她的课表很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补课时间。
也就是说和我自己背景相似and/or气味相投的华人就是少。绝对的人数少造成了我们没有自己的community? 所以对于寻找圈子的华人,出路就是取华人聚集的地方。
你说的对。不过我接触的私教,无论华人还是其他族人,如果是去老师家里的,因为生病临时取消老师都不会收钱。如果是在别的场地,别的机构雇佣的老师(尽管是一对一教学),就会有明确规定多久之前通知就不收钱,之后就要收钱。即使有这样的规定,还是可以沟通商量的。从来没遇到过一点不讲情面的。特别是covid之后生病这种,老师也不想你个病人去她家霍霍她和她的家人啊,她多赚一次课的费用但是病倒,肯定是她自己吃亏啊
真的是这样的!我1985 年刚来的时候,除了唐人街,在曼哈顿根本看不到一个华人,我想着将来有朝一日中国人来的多了就好了,看看现在美国华人人口有多少?几百万了吧?除了生活用品、饮食方便了以外,其他还是感觉不到什么!感情这中国人呼啦呼啦来了美国没错,可就是没人理你!也不知道她们是因为工作忙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估计都去赚钱去了,根本不想经营精神文化生活,怪不得很多人总是愿意回国,感觉美国的华人人情冷漠。
在美国华人升不上去,主要是没有必要升到管理层啊。
只要有个工作就可以养活全家,何必做高管呢?
中国则不一样啊。如果中国一般技术人员可以住大house,养全家,我想削尖脑袋要当官的也会少很多。
华人 这个大概念 和 应该团结 这个概念
是伪命题,
国内灌输的结果,一位地强调集体,忽视个体
1, 我不觉得华人很难上升到管理层,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上升到管理层,比如我,我怀念做专业的时候,把自己工作做好就行了,现在管东管西的,一点都不喜欢。最近有朋友在BOA的,银行要升她的职位,她也不愿意,因为她60了,就希望安安稳稳做到退休,不接受挑战了。我有一个做医生的熟人,也是拒绝升职,只愿意做医生。
2,华二代在学校交朋友没有什么问题,我女儿有很多朋友,一个是从初中就是同学,我女儿在某城市工作后,这个同学干脆就到我女儿的城市工作,还带着老公一起去了,没买房子前就住在我女儿家,现在夫妻都找到工作,买了房子。我女儿刚去到那个城市工作时,也觉得寂寞,很快她就加入了“Reading Club”,交了朋友。
3, 大人确实是比较难交朋友。以本人为例,这是因为年纪大了,越来越picky了,自己就能满足大部分的情感需要,话不投机半句多,也越来越不喜欢为了社交说场面话。
4, 不要以为华人才互相看不起,什么南美人,西欧人,越来人。韩国人,都是一样的。华人是个很大的概念,来自各个阶层,来到美国以后,也是要分圈子的,还有不同省份的,比如说福建的,他们自己就有一个圈子,还有媒婆给福建人拉郎配呢;来自广东的,当然也会经常聚聚,饮个早茶。而且,在美国的华人,也是各行各业都有,做金融的,也许跟做餐馆的说不到一块去。更别说,还有政治的分歧。所以,也别千万一句“华人不团结”就概括了,华人是谁,不可能都团结的。
5, 如果你觉得有空就聚聚,一起看看电影啥的,我认为并不难做到。我们村就有华人团体经常组织烧烤,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聚会,还有合唱团,舞蹈学习班等;更有中文学校供孩子们学习,妈妈爸爸们也可以做义工,参加各种互动,喜欢做老师的也可以去教课。
6, 你更可以在家里开party,多请人来吃饭,所谓“主雅客来勤”,只要你肯花时间精力金钱,肯定可以把party搞的有声有色,人们乐于来,自然就热闹了。
总而言之,美国生活有其特点,确实不如中国热闹,但也是可以生活得有声有色的。
还是要尊重老师,毕竟这是她的工作,你无缘无故让别人少一分收入总归是不好。一般来说,老师会make up课程,而不会直接不收那节课的钱。有些老师不在乎钱的,会直接skip掉这堂课。
说的没错!华人本身也分好多个圈子,因为地域文化的关系,不过我感觉华人之间因利益往来的比较多,当然在利益面前全人类都是有共性的,撇开利益的连接,人们一般不愿互相往来,总之一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和人之间必须有共同的东西才会在一起和互动,建议楼主去找北京同乡会(如果楼主是北京人的话)
在红州这种感受很明显. 华人团体因为背景不同, 很难走到一起. 就是我们这种小地方, 台湾人一个圈, 留学一代一个圈, 还有本地有了几代的老华人一个圈. 在一个圈里的, 活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华人大多数还是挺团结的. 上华人网的人可能自己另类了一点, 至少我就是喜欢清静, 很讨厌别人上门的那种人. 华人网上交流很自由, 几月不来也不会有人知道. 生活里的交往很容易就变成任务, 比如得一起出去玩, 吃饭, 搞活动... 挺麻烦. 其实我很喜欢别人找我就是要帮忙, 至少这是很有用的交往. 但很多华人喜欢有事没事联络感情, 我比较怕. 华人网是一个很小的sample, 我知道不少华人天天过得很热闹.
那是当然啦。生病缺课不是无缘无故啊。时间能安排过来当然会make up课程。
在加州,纽约 小孩在小学,中学,大学里有的是好朋友。常常一块出去玩。当然好朋友都是亚裔,包括印度裔小孩,中东来的小孩。 反而白人小孩是少数。这就是为什么白人在选大学时,比如 UCB/UCLA vs UM,他们更喜欢 UM,因为UM 有他们更 comfortable 的环境/文化/食物。 亚裔小孩会更喜欢 UC,也是同样的原因。
在工作场所印度人是会搞关系,往上升的多。华人如果是第一代,知道语言能力差也没有特难受。很多常常就知足了,常说知足常乐,华人 第一代在工作场所遇到天花板,会自己找工作之外的爱好。相对来说最难受的应该是白人。但的确白人在工作场所没有印度人工作努力。 很多也能接受。再说不是每个人希望做管理阶层的。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白人同事,可能是犹太人,公司规模最大时有5万人,他是第7号 员工,MIT 本科,Stanford 硕士。 安安稳稳一直做工程师。曾经做过经理,不喜欢,又做回 IC。 印度人往上升的快,一靠关系,二靠自己努力,三是特别更喜欢往上升。 白人/亚裔二代厉害的,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常常会自己开公司。 自己开公司也要付出很多。很多人情愿少赚些钱,轻轻松松做份拿 W2的 工作。
孩子的情况比较搞笑,我们这印度娃比较多,他们的活动我们确实凑不进去,尤其是很多印度节日什么的。于是就总是非印度娃凑在一起抱团取暖,有华裔也有西裔。
朋友我根本就没见过网上那种各种攀比的……也许是圈子不同?反正我周围聚会时候都挺正常的,会聊去哪玩,孩子上什么课,工作之类的。
想到苏东坡和佛印的对话,你心里想的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我个人的经历是只要你努力,美国给移民很多机会,这么多年在美国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代移民,亚非拉都有,努力的人都过得不错。如果成日觉得自己受歧视是二等公民,怨天尤人,那眼里看到就会是各种歧视。 我交朋友不看种族,只看价值观是否一致。既有本地华人朋友,也有工作中认识的各种族。人都有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交朋友只要大方向没问题,求同存异包容些,做人友善些,总会交到朋友。
华人有华人的圈子,过节大家也经常聚会呀!没觉得互相攀比。 政治观点要么不谈,要么就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华人孩子长大确实好朋友也基本都是华人,除非你那里华人特别少,正常小孩基本都有几个好朋友的,没觉得交朋友困难! 如果你每天都在关心社会氛围,每天都不开心,建议你去看看心理医生。
没这个问题 感觉周围华人圈子很多很互助啊,各种超市团购,即使娃的兴趣班从足球,舞蹈,游泳,到滑雪,国际象棋都很容易找到华人圈子。成年人工作学习社交也很容易找到华人圈子。
我觉得那个id说的挺有道理啊
按照你的逻辑,你在美国看不到美国好的地方是因为你混的太差了吗
-- 同意,我们在语言上吃亏,但主要还是美国职场的玻璃天花板把华人盖住了。美国是白人至上。
“华二代在学校交朋友难,至少比白人难多了,我认识好几家一过暑假就回国了,待到开学才回来,他们自己也说孩子很孤独”
-- 不一定。我看见华人择校时,如果有两所10分的学校,华人怕娃受孤立,会一边倒地选择有40%华裔的学校,而不是选择只有5%华裔的学校。这样一来,华人娃从小就形成了和华人娃玩的习惯。我在中西部,娃小学就他一个华人,高中有三个华人,大学有两个。他只能和白人,黑人玩。他暑假还带了两个白人同学去爬长城,登华山。
“大人交朋友也难,不团结,认识几家南美和西欧小国家来的,他们都有活动,时不时一起聚聚,看电影啥的,华人感觉就很难,互相看不起,比房子比车子比工资,还自恨”
--同意。很多国家的移民,仍然保留着他们文化中的社交,串门的传统,而华人留下的却只有攀比和窝里斗的文化了。
“整个社会氛围是排挤华人,疫情前感觉还好点,疫情后感觉白人明显没那么nice了”
--这个我没有体会。
我在美国工作生活,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华人都比较友好,大家身为同胞都会对其照顾,而且他们隔三差五都会一起去娱乐一起聚在一起
可能是吧。一个中国新移民看到老移民,觉的老移民是边缘人,感触良多。 等新移民逐渐适应和接受现实了,感触就不多了。 就像留学一个月可以写一本书,留学一年可以写一篇文章,10年什么都适应了并觉得很自然了,就没啥好写得了。
你说的特别对。
其实我总结下来就是,当你真诚地对待别人,不计较得失,往往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家都不傻,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基本不会有什么朋友。如果有担当,做事情靠谱,那就更加分了。
其实说到底,普通人在普通层面的交往,不太区分种族,更多是和靠谱的人相处。
说到这儿,我就杜撰一个例子吧,小李刚来美国的时候,有party他就去,去就准备generous的礼物。在party上筛选一些人出来,接着交往。慢慢小李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后来,小李在美国生活工作都稳定了,也不会什么party都去了。小张和小王也分别host了party,请小李去。但是小张的party完全是张罗大家聚一起玩,小张为人很大方;而小王呢?事事都要算计得失,虽然他也host party,但是他却想着要通过party结交那些对他有用的人。虽然他们没有说,但是成年人都不傻,你心里想什么,就算嘴上不说,别人也大概知道一二。所以小李就只参加了小张host的party,没有去小王host的party。小王于是上网抱怨。 故事纯属虚构。
哈哈哈哈哈,好。我就喜欢看这种热闹。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身,心,分离。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很好奇你所经历的人人平等是在美国的哪个州,具体什么情况下经历到的?
关键是美国现在哪个州号称自己人人平等,敢情平权工作都是大家在浪费时间。
就是说啊,这很明显人人不平等啊……
就算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介绍,每个人也都是说自己的出生地在美国,如果你说你在中国出生的,大家跟你说话的语气立马就变了啊,不是欢迎你,是排挤你
re!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之间的情感是共通的。就是在中国文化下,没有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可能和每一个中国人成为朋友。对我来说,还是找到和自己同频共振的比较同意成为真正的朋友,这个无关肤色,年龄和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