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90年代浦东的变化其实是非常大的,可能是和我们各自经历有关,眼看着陆家嘴拆迁,从东方明珠到八佰伴张杨路到金茂大厦。浦东反倒是这十几年陆家嘴地区没什么太大变化,变化大的是中环到外环。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3-12-28 02:55
没什么满意不满意的。就是以前上海是一种感觉,现在的上海是另一种感觉。很多人只认识后来的上海,所以看繁花还觉得那是民国时期。上海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尤其解放后到2000年。好像进入了一个胶囊,几乎没变过,哪怕经历过文革,上海都没怎么变。真正的变化是从2000以后开始的。过去的上海文化也渐渐消失了。 扶苏 发表于 2023-12-28 00:20
说实话90年代的上海是苏州河的那个样子。真的不是这种民国的上海滩。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3-12-28 00:03
行吧,满大街的大波浪卷和连衣裙,裁缝店里老阿姨推荐样板都会说这是港版 whatever. 发表于 2023-12-28 00:28
上海97年有商品房概念?97香港都回归了。 happy3001 发表于 2023-12-28 01:14
这部剧的节奏非常快,有过去港剧的风格。毕竟王家卫以前是tVB的导演。 第一二集,节奏飞快,可能太快了,主要为了介绍阿宝经商的开头,拜师,第一桶金原始积累,经历了一次股市风波,背了黑锅,被车撞,然后,第三集才真正进入故事,节奏正常起来。非常精彩。目前几集,完全没有废镜头。第一二集虽然节奏过快,出场人物目不暇接,但是没有到看不懂的地步。有点杜琪峰电影的风格,各种情节拼凑,就能明白人物关系。非常有意思。 说民国的,主要是和平饭店给人的感觉,加上打光,给人的错觉。但其实2000前,上海最时髦高档的饭店仍然是锦江,和平等。2000年后,新的饭店,大厦才越来越多。尤其浦东都是2000年以后开始发展的,慢慢有了规模。 很多人估计对上海的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民国。如果是民国,拍的就应该是大世界,百乐门。 上海解放以后没有大兴过土木,一直到90末,2000开始,才大变样。故事从1993开始叙说,当时上海外滩,黄浦区那一带确实就跟解放前差不太多。黄河路当时崛起,昙花一现。2000后就被各种涌入的资本取代了。 扶苏 发表于 2023-12-27 23:47
就是啊,在上海待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对的,90年代上海已经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了,一些著名的大型建筑不少都在那个时期开始和完成的。到了99年上海已经很新潮的样子了。上海现代化绝对不是那个mm 说的是从2000年后才开始的。2000年以后是开始大搞居民楼的迁建了,不少老熟人都被迁出了最好的地段。为了新区也开始大规模的多建地铁新的线路和轻轨。 飞袖 发表于 2023-12-28 03:06
完全同意,2000年的时候上海已经很新潮了 富 发表于 2023-12-28 08:08
90年代的上海是日本瑞丽风流行的年代。 飞袖 发表于 2023-12-27 23:36
瑞丽还是后来的,剧中92年的时候应该是"上海服饰", 我家阿姨辈都喜欢看的,估计是抄抄港饰日饰的。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8 09:17
我看完第一集就买了腾讯视频vip,看的是美术和摄影,还有片尾我朋友的名字 演员里面爷叔和汪小姐演的最好了 王家卫说自己只是对原著一个诠释,有时我看到一点一代宗师的影子,他打光和运镜就那个样子,我朋友发给我的片场照片里打光就是那么暗。。。 simbelmyne 发表于 2023-12-28 03:08
可能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关吧,小学生中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小,主要是家附近。我对浦东的变化很熟悉是因为父母工作单位的关系,是从陆家嘴拆迁就见证历史的。90年代初甚至中期,浦东都还是浦西很多人眼里的乡下,不愿意搬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家住黄浦杨浦的,确实90年代没什么大变化,大规模的老居民区拆迁安置印象中是90年末商品房开放购买以后开始的。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3-12-28 09:59
很好看,细节做到极致。。 Huahuapig 发表于 2023-12-28 09:36
回复 136楼florence的帖子 同样是灯红酒绿,但那会儿的上海却是一种有朝气蓬勃的,并不是电视剧里那种靡靡的,就像前面有人说的,老建筑里面都是不少根正苗红的装饰。人说话和做事很闹又土但并不是这个电视剧里表现的风尘气。那会儿流行的装逼是装外资白领气质,并不是装民国风的逼,整个装逼方向都是反了。这个剧可以当时空错乱的穿越剧来欣赏。 飞袖 发表于 2023-12-28 09:49
生活的圈子不同会有认知的差别。繁花里的人物是那个时代抓住机遇走在浪尖的人,肯定和普通弄堂民众的生活氛围不同。认购证当时普通人不敢碰或者就买个几张,和大户室的人天差地别。黄河路当时的确热闹,金碧辉煌水晶大吊灯,我家亲戚做生意的所以跟着去过。昨天看到弄堂搬家那里就是普通人家的场景了。 我是书粉也是上海小囡,虽然剧跟书差别很大,不妨碍我觉得基调很还原九十年代,看得过瘾。上海话一些俚语太亲切了。 TooTall 发表于 2023-12-28 10:27
上海服饰是90年代中期的。 我偷偷买,哈哈哈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8 10:21
其实我不太明白大家为什么那么纠结场景真实还原与否,这又不是拍记实片,那些架空剧,乱改历史的剧大家不也都看得津津有味吗?我不觉得出戏,不是有人这么说从未觉得是民国,演员的做派和上海话都让我觉得拍的是真真正正的上海,氛围感很重要。 happyforever22 发表于 2023-12-28 11:06
房屋大规模商品化确实90年代末的事情 Namama 发表于 2023-12-28 07:00
非常浮夸,灯光镜头都过于刻意做作,居然把90年代的大陆拍成了民国风,王家卫老了。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7 22:45
90年代的上海不是这样 没共鸣 pevcmao 发表于 2023-12-28 11:22
因为没人经历过架空的历史啊,当然想拍啥拍啥。这里上海老阿姨不少,都是要凸显一下自己是过来人。哈哈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1:21
我要说王墨镜一直挺做作的感觉会被粉丝拍飞。不过这个剧会追,然后还非常期待油管有个陈小姐说电影来用上海话评点一番,曾经看过她评点《爱情神话》,《第一炉香》,实在是个很妙的女影评人。 Emilyll 发表于 2023-12-28 11:13
色调确实不太对头,氛围感也和印象中的不大一样,不过看着质感还不错,打算去看看,当艺术片看还是可以的 河边垂钓 发表于 2023-12-28 11:29
说象民国的很奇怪啊,你们在民国生活过吗?亲身经历过? TooTall 发表于 2023-12-28 11:24
这不是凸显问题。而是年代太近的片子还是需要主意年代感。拍文革时期总不好背景是今天的高楼大厦。太出戏了。 番茄85 发表于 2023-12-28 11:29
片子总看过吧,泛黄,然后珠光宝气无光十色的。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1:33
以前潘虹有部电影 股疯 那才是90年代的上海 香港人拍不出以前的上海 pevcmao 发表于 2023-12-28 11:30
王墨镜一直就是做作啊。转景摆拍都很刻意。已经过时了。你看李安从来不搞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其实90年代上海基调跟别的地方没啥两样,就李焕英的滤镜就很好。王这个港人是不懂的,还在搞张爱玲的调调。虽然但是,他把上海人的聒噪拍出来了。哈哈。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1:30
因为要装b一下,才显示自己的格调,烂片看着一点意见都没 mallow111 发表于 2023-12-28 11:34
片子也不一定真实啊,都是电视剧 TooTall 发表于 2023-12-28 11:34
浦东是乡活头,哈哈。 90年东方商厦刚造好的时候,边上还有农田,徐家汇也跟乡下差不多 rindo 发表于 2023-12-28 11:35
你如果没生活过,这种不是原汁原味的事情很难解释。你能想象你老家90年代是这样的吗?上海没有本质区别。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1:38
怎么可能,当年的 波特曼 静安四季都是2000年前的好吧 富 发表于 2023-12-28 08:01
为什么讨论电视剧也有人这样口出恶言。聊聊天不好吗? 番茄85 发表于 2023-12-28 11:37
所以我前面说感受跟自己的生活环境圈层有关。股疯是平民百姓,很真实,和繁花里的小老板人群不一样。 TooTall 发表于 2023-12-28 11:36
你觉得是装,我觉得是认真,如果国内的片子都能认真地装一下挺好的,最起码不敷衍 happyforever22 发表于 2023-12-28 11:39
这些人群一样是小市民,没一个是老钱。因为老钱逃的逃整得整早跑光了。我的姨婆算老钱了,在建国东路有花园洋房,也不是这个驾势,那个时候人还不敢炫富,都比较低调。除了亚叔可以展现一下老上海,别的人一副老钱派头就是过了。不过我应该还是会继续看看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1:45
我在27号隔壁长大的哈哈哈 老熟悉了。
其实是股疯片子拍的比较准确。
独播库好像可以
我也觉得
就是啊,在上海待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对的,90年代上海已经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了,一些著名的大型建筑不少都在那个时期开始和完成的。到了99年上海已经很新潮的样子了。上海现代化绝对不是那个mm 说的是从2000年后才开始的。2000年以后是开始大搞居民楼的迁建了,不少老熟人都被迁出了最好的地段。为了新区也开始大规模的多建地铁新的线路和轻轨。
是这样的
多说了10年吧,3年大变样和浦东开放是在90年代,内环大动迁也是
不过如果是90年代初的话,确实和解放时变化不大
如果只看那几个光鲜亮丽的点,还是能找到的 城市的大部分确实不行
剧里爷叔是解放前就做生意的人,怎么会看得起港版 当然是只看英国欧洲的款式
房屋大规模商品化确实90年代末的事情
怎么可能,当年的 波特曼 静安四季都是2000年前的好吧
完全同意,2000年的时候上海已经很新潮了
是的,2000我去浦东写字楼找闺蜜玩,完全不比后来见到的欧美精华地带的大楼逊色
确实!
都把这忘了。 话说那时候每家都有在日本的。 超级多的故事。
有演员吐槽,到片场都不知道今天拍什么。只见王导坐在那里,当场写一两张草稿,然后就开始根据提纲开始拍,要拍十几遍,直到王导叫卡,也不知道拍了啥。
这种风格拍电影可以,但拍电视剧,肯定要拍那么久(三年)。
所以王家卫拍的戏故事性不强,连贯性不够,更像MV。
不过汪小姐和玲子还是挺典型的上海女孩
楼上说所以王家卫拍的戏故事性不强,连贯性不够,更像MV,我赞同。 这戏里做生意更像是办家家。
但是为了沪语,我估计我会并劳,看下去
瑞丽还是后来的,剧中92年的时候应该是"上海服饰", 我家阿姨辈都喜欢看的,估计是抄抄港饰日饰的。
独播库
朋街么?
同样是灯红酒绿,但那会儿的上海却是一种有朝气蓬勃的,并不是电视剧里那种靡靡的,就像前面有人说的,老建筑里面都是不少根正苗红的装饰。人说话和做事很闹又土但并不是这个电视剧里表现的风尘气。那会儿流行的装逼是装外资白领气质,并不是装民国风的逼,整个装逼方向都是反了。这个剧可以当时空错乱的穿越剧来欣赏。
你买的是腾讯视频海外版吗?没看到这个片子呀
可能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关吧,小学生中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小,主要是家附近。我对浦东的变化很熟悉是因为父母工作单位的关系,是从陆家嘴拆迁就见证历史的。90年代初甚至中期,浦东都还是浦西很多人眼里的乡下,不愿意搬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家住黄浦杨浦的,确实90年代没什么大变化,大规模的老居民区拆迁安置印象中是90年末商品房开放购买以后开始的。
不是演员的锅,是王家卫的锅。他住过90年代上海嘛?
我90年代的记忆和他拍的东西完全没关系啊。
另外,这个调调拍得好的,是潘虹和刘青云演的“股疯”,是不是还有王汝刚?不说了,我挖出来再看了。
贴一个沪语版的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K411W7kc/?vd_source=bf235896c987b42e4399a8de5e313590
不是建筑本身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和穿着打扮,以及建筑内部的软装。
上海服饰是90年代中期的。
我偷偷买,哈哈哈
做的错了,做到极致又怎么样?
历史虚无主义呢,完全可以拍玄幻片
我是书粉也是上海小囡,虽然剧跟书差别很大,不妨碍我觉得基调很还原九十年代,看得过瘾。上海话一些俚语太亲切了。
特别同意你说的“朝气蓬勃”的感觉。我从90年代中期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感觉的到上海那个阶段蓬勃发展的势头,还有普通人心中洋溢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
是的。 我在里面27号隔壁长大哈哈哈。 汇合一群爸妈都在外滩附近上班的同学朋友,就觉得差不多。 唉算了。现在都啥样了。 还要内讧 服了。 除了超熟上海土著发小,我看朋友 特别是北京的, 现在都吓死人。噤若寒蝉。 半个字都不敢说错。 点赞都不敢。 上海土著还吵啥 能播能有点推广就已经背后有人出大力了。
哈哈,我也买过一阵
https://www.olevod.com/index.php/vod/play/id/52491/sid/1/nid/1.html
问题是这不是架空剧啊,是非常有时代印记的年代剧啊。这是特定的年代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不少人都真实经历过。这个是挑战观看的人的记忆和精神是否错乱的 问题。 如果是全架空都挺好了,这剧竟然拍出了穿越好几个时空的感觉。
有概念和大规模是两回事。上海90年代很多人去日本打工,寄钱回来就买房买电器。我家亲戚都是90年代中换的商品房。
因为没人经历过架空的历史啊,当然想拍啥拍啥。这里上海老阿姨不少,都是要凸显一下自己是过来人。哈哈
同意,拍得象是四十年代了,不符合剧情
色调确实不太对头,氛围感也和印象中的不大一样,不过看着质感还不错,打算去看看,当艺术片看还是可以的
这不是凸显问题。而是年代太近的片子还是需要主意年代感。拍文革时期总不好背景是今天的高楼大厦。太出戏了。
我觉得如果希望王家卫十足还原小说或者九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全貌,那是会失望的。如果愿意看他挑时代的一角讲一些故事,那还是对99%国产剧的降维打击, 不仅包括画面,也包括剧本水平和故事的密度和推进的方式。
我也非常非常推荐《繁花》的小说,作为一个上海人这绝对是我除了《红楼梦》以外的最爱的中文长篇。小说调子是繁华下透着悲凉的,不仅讲九十年代,也讲前三十年。讲繁花绽放,更讲繁花凋零,是会看着不停落泪的。我希望有朝一日,可能是几十年以后,会有一部贴着《繁花》原来调子拍的电视剧,把三四十年的故事都拍进去。到时候胡歌可以演阿宝他爹。也不晓得中国的电视剧电影市场会不会有这样一天。听说娄烨之前也想买版权的,我倒觉得娄烨这个生在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上海人是可以拍出原著的调子的,只是没办法上映罢了....
王墨镜一直就是做作啊。转景摆拍都很刻意。已经过时了。你看李安从来不搞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其实90年代上海基调跟别的地方没啥两样,就李焕英的滤镜就很好。王这个港人是不懂的,还在搞张爱玲的调调。虽然但是,他把上海人的聒噪拍出来了。哈哈。
以前潘虹有部电影 股疯 那才是90年代的上海 香港人拍不出以前的上海
片子总看过吧,泛黄,然后珠光宝气无光十色的。
还有拍古代戏如果出现水管,现代的楼,水泥地都是让人很出戏的。
片子也不一定真实啊,都是电视剧
因为要装b一下,才显示自己的格调,烂片看着一点意见都没
确实是,主要他不是架空剧 想象下 民国谍战剧都是靠电脑手机收集情报 怎么看得下去
门口站个日本人就是扛日剧。
站个国民党就是谍战剧。。。
浦东是乡活头,哈哈。 90年东方商厦刚造好的时候,边上还有农田,徐家汇也跟乡下差不多
所以我前面说感受跟自己的生活环境圈层有关。股疯是平民百姓,很真实,和繁花里的小老板人群不一样。
对 总结到位 张爱玲的调调 问题张爱玲写的都是解放前的上海
为什么讨论电视剧也有人这样口出恶言。聊聊天不好吗?
你如果没生活过,这种不是原汁原味的事情很难解释。你能想象你老家90年代是这样的吗?上海没有本质区别。
对的,当时再过去一点田林那边都是农田,徐家汇的大中华橡胶厂一股味儿
你觉得是装,我觉得是认真,如果国内的片子都能认真地装一下挺好的,最起码不敷衍
我就是上海人,黄河路经常去,就是剧里的样子。苔圣园,上海人应该都知道。
四季比波特曼晚了十年不止
mitb倒了 过来好多大土包子ws凤凰男.....
还喜欢装b装各种懂 还随便开口贬低这里女生。。。然后马上发现,人都比wsn水平高经历背景好。 然后就崩不住了。
哈哈,这个问的好
这些人群一样是小市民,没一个是老钱。因为老钱逃的逃整得整早跑光了。我的姨婆算老钱了,在建国东路有花园洋房,也不是这个驾势,那个时候人还不敢炫富,都比较低调。除了亚叔可以展现一下老上海,别的人一副老钱派头就是过了。不过我应该还是会继续看看
你觉得只要刀工好装盘漂亮的菜就好吃, 人家觉得菜本身的味道做得好才叫好吃,标准不一样。
最搞笑的那些烂片的剧粉整天苦口婆心地劝人,跳过这几集就好了, 忍了大白滤镜就好了, 忽略他的台词就好了,整个一个污泥里可能有宝贝的感觉。 我估计在烂片中沉沦也是一种HIGH, 瘾君子一样。
一群小商人暴发户,演成了民国老钱风+港风。
我不觉得黄河路是老钱去的地方。应该都是做生意的,招待客户的。以前我们公司招待比较重要的客户才去因为位子比较难订,我们一般去富民路上保罗酒家,也小有名气。
这部电视剧有很多优点咋不说,一上来就是说导演装b,这楼里有多少人经历过当时的上海生活,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电视里讲的人群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这电视剧的重点是场景吗,难道不是一群搞钱搞事业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