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朱元璋几乎整死所有开国大将,为何单单放过他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12月9日 23点57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T
Torilly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自古以来,对于皇权的统治者而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赵匡胤为了回收兵权,不惜在一众开国功臣面前,专门演绎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使其主动让出手中的军队。
不过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据调查,明朝一共34位开国功臣,朱元璋便处死了其中的30位。
不过,在这34位功臣中,有这样一人。
不但从未被朱元璋处罚,反而顺利告老还乡,得以善终。
他究竟是谁?
又为何会被朱元璋放过?
01 殚精竭虑的开国功臣
1389年,的安徽凤阳留守司。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一众年轻力壮、身披重甲的士兵之中,显得格外突出。
尽管已是两鬓斑白的年纪。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位立下赫赫战功,堪称是国之栋梁的周德兴,皆对其恭敬有加。
这位老人便是汤和。
曾与当今皇帝朱元璋,一同征战四方,逐鹿天下。
为明朝开拓疆土、奠定版图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此时的他已告老还乡。
按照常理而言,他现在应是颐享天年,含饴弄孙,再也不用为公务而烦恼。
然而,这时的汤和依旧忠于国事,坚守于凤阳留守司,与周德兴一同训练属卫军士。
在这每月三次的训练中。
无论是雷雨交加,还是烈日暴晒,或是寒冬腊月,已是63岁高龄的汤和从未缺席。
此时的他,尽管再也无法上阵杀敌,或是与他人一较高下。
但是他选择留守于军营之中,向这群年轻的军士们传授经验。
例如,在战场上如何审时度势,在何时对敌人发起冲锋;
又或是在面对骑兵,尤其是气势汹汹、高大威猛的蒙古骑兵时,如何出奇制胜……
除此之外,汤和也会为其制定合适的训练方针。
既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也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汤和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既要以严格的军事标准要求他们,也要对其的进步予以肯定与嘉奖。
只有如此,军心才能稳固,气势才能高涨。
也正是在汤和的谆谆教诲下,这支属卫军队放眼于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其身强体壮,所向披靡。
更是因为其士气高昂,团结一心。
然而,这雷打不动的训练,也让汤和的身体每况愈下。
其本就年事已高,加之其之前因征战四方,导致落下病根。
如今旧病复发,使得汤和常常夜不能寐,愈发虚弱。
即便如此,直至因感染风病、导致无法言语。
年逾花甲的汤和始终坚守职责,将国家的利益放于首位。
为国家的安全殚精竭虑,并主动将个人的利益置之于度外。
或许正因这难能可贵的赤胆忠心、一片热忱的报国之意。使得朱元璋对其另眼相看,决定其最后结局的主要原因。
02 与众不同的开国功臣
而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放过汤和,让其得以善终。
不仅是因为感受到对方的忠诚。
也是因为汤和知足知止,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也从未生出僭越之心。
以李善长为例,同样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结局却与汤和天差地。
汤和得以善终。
而李善长全家70余口人,却被朱元璋一并赐死,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明明曾是一同征战、志同道合的战友。
如今却拔刀相向、不死不休。
作为明朝的股肱之臣,李善长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而朱元璋也因此在一众皇帝中,以“打压功臣”而闻名。
事实上,李善长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虽然与朱元璋密不可分,但同样与自己的行事作风息息相关。
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起初格外器重李善长,甚至将其比作“萧何”,对其大肆褒奖。
不但让其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
并封其为韩国公,位于八公之首,而且其子李祺还被封为驸马,与皇家的关系更为紧密。
然而,似乎是因为位极人臣、炙手可热的原因。
李善长似乎也因此忘记了为臣之道。
当朱元璋因病而无法上朝时,其他大臣都表现得极为担忧,不少亲近的大臣还前去问候。
但作为开国功臣,同样也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李善长,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显得极为冷漠。
除此之外,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身为驸马。
按照孝道而言,也应对皇帝表示关心。
然而其在与公主完婚后,不但无所表示,甚至一连6日都不来上朝,行事作风极其无礼。
虽然不少御史都纷纷上书。
要求朱元璋严惩李善长及其子,但是朱元璋念在以往的功劳,仅仅是罚了对方一年的俸禄,便就此轻轻揭过。
甚至之后依旧愿意器重李善长,让其担任一系列要职:
统领中书省、负责军国大事,以及监督圜丘的修建……
由此看来,朱元璋并非气量狭窄之人。
恰恰相反,只要不触及其底线,其甚至算得上是宽宏大量。
然而自此之后,李善长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与胡惟庸私下来往密切,犯下了结党私营的重罪。
根据史料记载,尽管李善长并未参与谋反。
但是他明知胡惟庸已生谋反之心,却知情不报。
加之其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早有勾结,身为兄长的李善长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多加纵容。
因此,朱元璋实在是忍无可忍,这才下令处死李善长及其家属。
总而言之,李善长为首的一众开国功臣。
大部分人之所以晚景凄凉,虽然与朱元璋行事严厉有关。
但个人行为作风的不正,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03 适可而止的真理
虽然已事过境迁,不过汤和的结局,依旧能给予现代人不小的启示:
不要过度看重那些身外之物,而是要学会适可而止。
同时,也要明白自身的真实处境。
绝不能因为过去的荣耀,便得意忘形,做事毫无顾忌。
办事踏实认真,作风低调谦和,不过分贪图物质享受,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生存之道。 来源:南斋孤风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赵匡胤为了回收兵权,不惜在一众开国功臣面前,专门演绎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使其主动让出手中的军队。
不过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据调查,明朝一共34位开国功臣,朱元璋便处死了其中的30位。
不过,在这34位功臣中,有这样一人。
不但从未被朱元璋处罚,反而顺利告老还乡,得以善终。
他究竟是谁?
又为何会被朱元璋放过?
01 殚精竭虑的开国功臣
1389年,的安徽凤阳留守司。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一众年轻力壮、身披重甲的士兵之中,显得格外突出。
尽管已是两鬓斑白的年纪。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位立下赫赫战功,堪称是国之栋梁的周德兴,皆对其恭敬有加。
这位老人便是汤和。
曾与当今皇帝朱元璋,一同征战四方,逐鹿天下。
为明朝开拓疆土、奠定版图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此时的他已告老还乡。
按照常理而言,他现在应是颐享天年,含饴弄孙,再也不用为公务而烦恼。
然而,这时的汤和依旧忠于国事,坚守于凤阳留守司,与周德兴一同训练属卫军士。
在这每月三次的训练中。
无论是雷雨交加,还是烈日暴晒,或是寒冬腊月,已是63岁高龄的汤和从未缺席。
此时的他,尽管再也无法上阵杀敌,或是与他人一较高下。
但是他选择留守于军营之中,向这群年轻的军士们传授经验。
例如,在战场上如何审时度势,在何时对敌人发起冲锋;
又或是在面对骑兵,尤其是气势汹汹、高大威猛的蒙古骑兵时,如何出奇制胜……
除此之外,汤和也会为其制定合适的训练方针。
既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也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汤和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既要以严格的军事标准要求他们,也要对其的进步予以肯定与嘉奖。
只有如此,军心才能稳固,气势才能高涨。
也正是在汤和的谆谆教诲下,这支属卫军队放眼于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其身强体壮,所向披靡。
更是因为其士气高昂,团结一心。
然而,这雷打不动的训练,也让汤和的身体每况愈下。
其本就年事已高,加之其之前因征战四方,导致落下病根。
如今旧病复发,使得汤和常常夜不能寐,愈发虚弱。
即便如此,直至因感染风病、导致无法言语。
年逾花甲的汤和始终坚守职责,将国家的利益放于首位。
为国家的安全殚精竭虑,并主动将个人的利益置之于度外。
或许正因这难能可贵的赤胆忠心、一片热忱的报国之意。使得朱元璋对其另眼相看,决定其最后结局的主要原因。
02 与众不同的开国功臣
而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放过汤和,让其得以善终。
不仅是因为感受到对方的忠诚。
也是因为汤和知足知止,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也从未生出僭越之心。
以李善长为例,同样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结局却与汤和天差地。
汤和得以善终。
而李善长全家70余口人,却被朱元璋一并赐死,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明明曾是一同征战、志同道合的战友。
如今却拔刀相向、不死不休。
作为明朝的股肱之臣,李善长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而朱元璋也因此在一众皇帝中,以“打压功臣”而闻名。
事实上,李善长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
虽然与朱元璋密不可分,但同样与自己的行事作风息息相关。
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起初格外器重李善长,甚至将其比作“萧何”,对其大肆褒奖。
不但让其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
并封其为韩国公,位于八公之首,而且其子李祺还被封为驸马,与皇家的关系更为紧密。
然而,似乎是因为位极人臣、炙手可热的原因。
李善长似乎也因此忘记了为臣之道。
当朱元璋因病而无法上朝时,其他大臣都表现得极为担忧,不少亲近的大臣还前去问候。
但作为开国功臣,同样也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李善长,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显得极为冷漠。
除此之外,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身为驸马。
按照孝道而言,也应对皇帝表示关心。
然而其在与公主完婚后,不但无所表示,甚至一连6日都不来上朝,行事作风极其无礼。
虽然不少御史都纷纷上书。
要求朱元璋严惩李善长及其子,但是朱元璋念在以往的功劳,仅仅是罚了对方一年的俸禄,便就此轻轻揭过。
甚至之后依旧愿意器重李善长,让其担任一系列要职:
统领中书省、负责军国大事,以及监督圜丘的修建……
由此看来,朱元璋并非气量狭窄之人。
恰恰相反,只要不触及其底线,其甚至算得上是宽宏大量。
然而自此之后,李善长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与胡惟庸私下来往密切,犯下了结党私营的重罪。
根据史料记载,尽管李善长并未参与谋反。
但是他明知胡惟庸已生谋反之心,却知情不报。
加之其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早有勾结,身为兄长的李善长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多加纵容。
因此,朱元璋实在是忍无可忍,这才下令处死李善长及其家属。
总而言之,李善长为首的一众开国功臣。
大部分人之所以晚景凄凉,虽然与朱元璋行事严厉有关。
但个人行为作风的不正,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03 适可而止的真理
虽然已事过境迁,不过汤和的结局,依旧能给予现代人不小的启示:
不要过度看重那些身外之物,而是要学会适可而止。
同时,也要明白自身的真实处境。
绝不能因为过去的荣耀,便得意忘形,做事毫无顾忌。
办事踏实认真,作风低调谦和,不过分贪图物质享受,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生存之道。 来源:南斋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