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美后专门上过一学期的艺术欣赏课,对我帮助很大。不过也要看个人的悟性和个人喜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开发出来。我对雕塑没什么感觉,我非常喜欢油画,而且只对文艺复兴中后期到野兽派这段时间的油画有感。而油画当中,我最喜欢的是静物,站在静物画前,观察画家的构图光影色彩,感受到的是平静和平衡。唯一让我站在画前泪花蹦出的是梵高,有那么两次,就是突然直击胸口,震撼热爱伤心汹涌而来。我大概看了梵高的画有200-300副了,每次他仍能带给我很多情绪上的感应。 Halahi 发表于 2023-12-05 01:19
可能有点积累的会比较容易有感触,但也看相遇时的契机和缘分,而且也看陈列的环境。 比如我当年看到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 雕像,激动得不行,但看到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 完全无感,简直就是史上最 overrated 的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展馆人太多了,而画太小了。。。 还有莫奈的睡莲,一般美术馆一两幅我就没啥特殊感觉,但是在莫奈博物馆看到顶天立地以整面墙的睡莲,那就非常震撼! 自然风光或者人类大型建筑也会让我感动。比如十几岁时第一次看到美国的大峡谷,感动到落泪,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鬼斧神工。我妈妈第一次看到兵马俑的时候也震惊了,几十年来反复跟别人说,哈哈。但是其实后来她第二次去就没那么激动了,但是她无法忘记第一次的震撼。 我觉得楼主不需要太高要求自己,那些艺术上的细节不能欣赏很正常。你只要能欣赏一部分艺术或者自然的作品就可以了。而且其实应该是人欣赏作品,有的作品不能感动你,或者你感觉不到它的好,那是它的问题,就像蒙娜丽莎,哈哈。 apple44 发表于 2023-12-04 09:17
你妈那年代是不是电视看的少。 我们这年代看到真迹真没那么感动。假货都看过N多次,别说电视电影视频都一大堆。 看了真迹只会失望。什么破玩意。还是我们中国古董沙俄土豪好看。 miaka 发表于 2023-12-04 09:25
短平快就是花钱雇个导游,听背景故事。很多艺术品就是卖故事的。 就我这种俗人,觉得名画大多是1 大,2 人多,3 故事。当然,还是要考虑到创作时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万神殿的顶,排水系统。 我飞呀飞 发表于 2023-12-04 09:24
我就记得当年去北京玩,天安门故宫王府井等等,都是观光看热闹,唯独去了雍和宫的万福阁,看到了那尊弥勒佛像,一下子就有点感动。 crystal22 发表于 2023-12-04 10:28
我对艺术也一窍不通,对着一幅画能看出一个故事那也是奇才,我的理解是全靠想象吧,有些说的难听就是装 B。记得有个新闻好像是walmart 停车场就是不断放贝多芬还谁的音乐以达到驱赶homeless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大多数人是没那个细胞的 冰是睡着的水 发表于 2023-12-04 11:19
握手楼主, 你不是一个人。 很喜欢看意大利的雕塑,那些石头上的细节觉得很美, 但是没有过直击人心,泪流满面的时刻。 很多有名的画啊,雕塑啊也不会欣赏。逛博物馆从来没有过流连忘返的时候,就是走马观花看一遍而已。 monfay 发表于 2023-12-04 11:29
不是没那个细胞 是没文化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wielkacytryna 发表于 2023-12-04 11:26
楼主看看我临摹的画,温暖而治愈。不用感动,看着舒服就行:)如果把诗词和绘画结合起来,那就更有意境了。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它是历史,是故事,是感受。它的价值是很多元的。我们从艺术中最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是包容。没有懂与不懂,只有触及内心与否。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于 2023-12-04 13:53
我觉得印象派的画是最直观最容易打动人的,没做过任何功课都能get。当初在美术馆看到莫奈的卢昂教堂,画中被石墙反射的阳光扑面而来,甚至能感到那种被阳光照得睁不开眼睛、只能看到一片模糊交错的感觉。莫奈真乃神人,他通过画传递给人的不仅仅是他看到的,还是他内心的感受。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3-12-04 20:41
没关系的。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擅长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就是楼主说的那种看到艺术品感触很深的人(当然肯定不会什么流泪之类的),但是我完全理解不感兴趣的人。而且我觉得大多数人看不出个所以然完全正常。就好像我虽然审美这块感兴趣,但是很多方面完全不开窍。比如我做饭就很不在行,我想对于做饭很在行的人,怎么做好吃肯定是自然而然的,也愿意去尝试更多,做的时候虽然累点,也是很快乐的。这方面我就不行,那么别人不喜欢看艺术品也是同样的吧。都是很正常的。还有比如我物理化学就完全一盆浆糊,对审美无感的人说不定人家物理化学敏感呢,说不定很会做饭呢,有人就是擅长赚钱,有的人擅长爬cooperate ladder,顺势而为就好了,不要纠结那么多。 McCafe 发表于 2023-12-04 10:18
都说看到真迹有人都不想活了,有人觉得白活了。 我这种从来没有学习过美术,学校美术课纯浪费时间不算,真的很悲哀,人世间那么多美好的艺术,美好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我只是看看也看不懂。我记得有一次在罗马的万神庙,要排队,有个人在我前面,都到门口了,她还嘴巴里念念有词不动脚,我只好催她往前。我逛了不到五分钟就出来了,那个女的还在那念念有词,仿佛眼睛里含着泪花,我顿时呗她的泪花感动了。还有一次在庞贝遗址,一群不知哪国家的有艺术气质的年轻人,齐刷刷看一个天花板,他们都默不作声盯着看,我仰着脖子看了几秒钟脖子就酸了,也没看出啥来,就是几道橘黄明黄的漆而已,当时就有点惭愧,再怎么说这个都是几千年前的艺术,肯定有惊人之处,我却看不懂。 还有一次在北欧忘记是荷兰还是丹麦啥的,就一个小巷子里,一家古董店门口,一个女性对着门口的摆设左拍右拍,我扫了一眼真没看出啥惊艳的,门牌上就是一个铜锁一样的东西,谁知身后又来了一群人,也是停下来对着那个门严肃讨论起来,我就像个二傻子,搞不清楚啥好看的。后来忍不住问了别人,才知道那小店以前是给皇家供货的,门上的铜锁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花色和纹路,质地,都是顶级的顶级。我倒是听进去了,可是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好遥远啊。 ifyouloveme 发表于 2023-12-04 07:58
来来来,看看卢浮宫里我觉得最好玩的一张。这人没参加这场仗,然后要求画家给他画一张让他炫。我觉得画家暗暗整了他一把。马很幽默,老虎的表情简直了。这画当事人看了可能会泪流满面。 Confuse 发表于 2023-12-04 20:32
从没见人在博物馆哭的 我理解艺术价值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开拓了新方向,改变了人类的审美取向,并不是技法最优秀,作品最好看。比如梵高,达芬奇,并不是他们的技法就是最好,甚至未必有现在一个美院的学生好,但他们改变了时代。 momosun 发表于 2023-12-04 20:56
这位层主咱们的审美完全在一个点上 蒙娜丽莎真的横竖无感 但是米开的作品真是每个都让我泪流满面 qqmj 发表于 2023-12-04 22:24
第一次看向日葵(之一)的时候感受到了浓烈的热情。 但是那个博物馆我感觉最强烈的是他画给他亲爱的弟弟的孩子的那副almond blossom, 仿佛能感受到平静与开心。 mfc 发表于 2023-12-04 22:37
大卫 huaoren 发表于 2023-12-04 23:20
这个大卫是巨人啊?几层楼高? miaka 发表于 2023-12-04 23:28
huaoren 发表于 2023-12-05 00:12
人对没有见过的事物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素描强调形体,画不准立刻可以看出来。色彩就不一样了:你精准地画出来人的肤色,别人觉得唉,这是低俗的拷贝。你画一片蓝色在脸上,别人可能马上目光被吸引:这人看起来好悲伤,联想到自己以前恋爱被蹬,工作被裁。。。 啊,我包容这块不合逻辑的蓝色,因为它触及了我的内心 快乐星球 发表于 2023-12-05 00:39
和心境也有关系。 我第一次读海子, 被他的亚洲铜震撼地几乎要流泪。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后来失恋了, 或者说求而不得, 再读到了他的日记,一下子就懂了, 那种孤独, 那种世界与我何干的孤独。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 歌, 画, 舞 都可以让人流泪。 就是那一瞬间的触动,是可遇不可求的。 Apple20 发表于 2023-12-05 01:26
Amazon Prime 有一个免费的4集讲解片 ”The Impressionists",主讲人是个英国佬,解说得非常非常好,很容易入门。 https://www.amazon.com/gp/video/detail/B011DPGYEG/ref=atv_dp_share_cu_r nakamoto 发表于 2023-12-05 01:58
都说看到真迹有人都不想活了,有人觉得白活了。
我这种从来没有学习过美术,学校美术课纯浪费时间不算,真的很悲哀,人世间那么多美好的艺术,美好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我只是看看也看不懂。我记得有一次在罗马的万神庙,要排队,有个人在我前面,都到门口了,她还嘴巴里念念有词不动脚,我只好催她往前。我逛了不到五分钟就出来了,那个女的还在那念念有词,仿佛眼睛里含着泪花,我顿时呗她的泪花感动了。还有一次在庞贝遗址,一群不知哪国家的有艺术气质的年轻人,齐刷刷看一个天花板,他们都默不作声盯着看,我仰着脖子看了几秒钟脖子就酸了,也没看出啥来,就是几道橘黄明黄的漆而已,当时就有点惭愧,再怎么说这个都是几千年前的艺术,肯定有惊人之处,我却看不懂。
还有一次在北欧忘记是荷兰还是丹麦啥的,就一个小巷子里,一家古董店门口,一个女性对着门口的摆设左拍右拍,我扫了一眼真没看出啥惊艳的,门牌上就是一个铜锁一样的东西,谁知身后又来了一群人,也是停下来对着那个门严肃讨论起来,我就像个二傻子,搞不清楚啥好看的。后来忍不住问了别人,才知道那小店以前是给皇家供货的,门上的铜锁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花色和纹路,质地,都是顶级的顶级。我倒是听进去了,可是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好遥远啊。
🔥 最新回帖
你觉得我身体病了是不?不是,叫我走几公里一点问题都米有
是某种交感付交感神经错落,从小就有,一生这种昏倒怎么也有20次了
大家有我这种的么?
这个好。我退休后也打算开发开发艺术欣赏这个爱好。classic 音乐歌剧芭蕾欣赏感觉已经入门。 还有心理学,和小时候一直想精读的中国史书和诗词。 感觉退休后好忙。
🛋️ 沙发板凳
更高层次的感动是需要一些艺术天赋和专业训练的 人家内行看门道,你不搞艺术,不懂不丢人 有的人天生敏感,你如果是大条的人没必要勉强自己,大条有大条的好,所谓钝感力
比如我当年看到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 雕像,激动得不行,但看到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 完全无感,简直就是史上最 overrated 的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展馆人太多了,而画太小了。。。 还有莫奈的睡莲,一般美术馆一两幅我就没啥特殊感觉,但是在莫奈博物馆看到顶天立地以整面墙的睡莲,那就非常震撼!
自然风光或者人类大型建筑也会让我感动。比如十几岁时第一次看到美国的大峡谷,感动到落泪,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鬼斧神工。我妈妈第一次看到兵马俑的时候也震惊了,几十年来反复跟别人说,哈哈。但是其实后来她第二次去就没那么激动了,但是她无法忘记第一次的震撼。
我觉得楼主不需要太高要求自己,那些艺术上的细节不能欣赏很正常。你只要能欣赏一部分艺术或者自然的作品就可以了。而且其实应该是人欣赏作品,有的作品不能感动你,或者你感觉不到它的好,那是它的问题,就像蒙娜丽莎,哈哈。
就我这种俗人,觉得名画大多是1 大,2 人多,3 故事。当然,还是要考虑到创作时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万神殿的顶,排水系统。
你妈那年代是不是电视看的少。 我们这年代看到真迹真没那么感动。假货都看过N多次,别说电视电影视频都一大堆。 看了真迹只会失望。什么破玩意。还是我们中国古董沙俄土豪好看。
有的真迹看了会失望,有的完全不会,还是真迹更加震撼。影像无法还原周围的环境,气味,声音,整体气势,阳光照来的氛围,或者阴雨天引起的感悟。影像只在细节的体现上可能有点优势。
听故事那只是最底层的艺术欣赏了。看艺术品主要是欣赏其中的气韵和美,跟故事其实关系不大,或者说故事只是用来引人进门的,但是跟艺术品本身关系不大。名画之所以名画,因为画的确实比同时代的其他画家要好,立意要新,用色笔触构图创意,这些就是实地看画要着重看的东西,如果光听故事的话不必跑大老远,找本艺术科普读物就行了。
我自己感觉,如果不被某艺术品吸引,那它就不是你的菜,没什么好介意的。就跟买衣服一样,乱花如人眼,可适合你的就那几件。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9516
蒙娜丽莎确实是现场看最无感的名画了,其实根本看不清,真还不如看网图了。在人山人海里远观玻璃后面的那么小的一幅画,谁能感动到泪流满面的话,我真的会服气。
是的,有时候有的东西就是瞬间击中你的心。罗马我还是有很多这样的瞬间的,好多东西确实太美了吧,而且是猝不及防走着走着就出来了,太牛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里也被击中了好几次。纽约看梵高都没这么震撼。不过那次意大利之行我抛夫弃子和闺蜜去的,偶尔为之,可能也比较激动。很多时候也觉得是美,但是没啥击中的感觉。尤其是带着娃追着跑的时候。
出去玩儿吃吃喝喝最重要。
不是没那个细胞 是没文化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有的人看到有不同感知,是因为他们的眼睛特殊,看到的光谱比平常人丰富细致,而这个人群是极少数的,说什么提高艺术素养那都是唬人的。 音乐体育美术99。9%靠天赋。
很喜欢看意大利的雕塑,那些石头上的细节觉得很美, 但是没有过直击人心,泪流满面的时刻。
很多有名的画啊,雕塑啊也不会欣赏。逛博物馆从来没有过流连忘返的时候,就是走马观花看一遍而已。
几年前去意大利,我对梵蒂冈无感。那个万神庙,不好意思的说,我进去溜了一圈,都不知道其实是那么著名一个建筑,影响了后面很多建筑巨作。后来自己慢慢有了一些兴趣,买了一些科普类的艺术书籍看看,想着以后好好再去一次罗马看看。
有一个精通艺术的人告诉我,art这个东西就是灌输,对孩子,对我们自己。开始没有感觉,不懂就多去。去多了就灌输出来了。。。
"对着一幅画能看出一个故事那也是奇才" 我的理解是,有些感触是因为了解喜爱这副画的背景故事、时代、画家、典故等等,所以见到真迹会感慨。有些感触是纯粹喜欢这幅画本身的风格、色彩、线条等等,所以未必是别人纯想象或者装B。
我倒是接受不了很多所谓的现代艺术或者抽象艺术,比如一个拖把一坨屎一块白板之类的。
比如说中世纪一堆宗教画,画的人都不追求像,尤其婴儿耶稣,长得跟个老头似的,不是因为当时的人不会画,而是因为当时人们就想要表现宗教人物的“神性“ 而不是 “人性”。 文艺复兴以后的婴儿耶稣就一般都是个白胖娃娃了。
还比如说带娃去艺术馆,经常就是问娃你觉得这个画里画的是什么,这些人是什么关系,或者风景画美在哪儿?会启发娃看构图(比如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之类),以及光线从哪儿来,主角是谁。娃常常有很有意思的角度。 比如有一次娃说:这些画里的人全都很sad,至少也是很严肃。他们为什么这么sad?我一看确实是,基本没有兴高采烈的,包括那些美女请人画的肖像画,跟我们现在自拍或者照相里面明媚的笑容完全不一样。过去的人就是觉得应该比较严肃吧,这也挺有意思的。
总之我觉得看文艺作品有很多欣赏的角度,你不用非得感动。看到画家想表达什么就可以。
别人都是有备而来,或专门为此而来,或者是学校的project。 你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它是历史,是故事,是感受。它的价值是很多元的。我们从艺术中最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是包容。没有懂与不懂,只有触及内心与否。
Lz主要缺的是背景知识 听歌剧、看话剧,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如果不知道背景简直失去不知多少乐趣。 你可以从欧美给中、小学生的美学、艺术读物开始看,比如DK系列,很多这些入门书编得挺好的
一次是PISSARRO的一幅一个女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他那个风格的画其实很多。 但是看到就立刻想起我小时候出生的村庄, 那些相似的房子, 泥土地,大树。那些在阳光下, 阴雨里,牵着妈妈的手走过的路。 眼泪就掉下来了。
另外一次是塞尚的, 也是村庄, 被雪覆盖的。突然一下子就懂 了他那些歪歪的房子, 一大坨颜料画出来的路。 那种有厚度, 有质量的感觉。 立刻整个人就彷佛置身于雪后白色的, 安静的, 清冷的村庄。应该还是因为回忆中的故乡。时间把一切都变成了最美好的景象。
还有一次是大卫雕像。 那张精美细致的年轻的脸,有着希望,力量, 坚定,但是又交杂了一点天真纯洁。好像看到这么一个美少年, 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上,他悲伤和激情的目光, 横扫过平原。大家都喜欢他的肌肉, 粗壮的腿, 紧致的屁股。 我真的立马被脸吸引住了。
懂画的, 被完美的勾图, 用色感动。 我这种不懂画的, 应该和自身的经历和敏感度又关。
另外就是确实要现场看。 完全不一样。 那些颜料笔画带出来的质感, 不是照片能传达的。
其他我都跟你共情,但是我看到大卫像无感,看到真正的蒙娜丽莎觉得那画光影非常玄妙,无论走到哪个角度都感觉那女人在看着你,而且笑的也高深莫测。达芬奇倒也不是一幅这样的。
这个用色确实有意思,跟你的文风很配。
泪流满面的大概是因为买不起吧,哈哈。
我记得陈丹青说他看画觉得太玄妙了,空气不够想吐,这个我非常理解。就跟我们看围棋一样,忍不住算算,脑力不够就晕眩。画家看画一定很自然去想这怎么画的,太妙的就觉得被overwhelmed.
听音乐是最容易流泪的,因为那个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全世界都一样。文字绘画都要经过“翻译”。这个翻译的过程去掉的就每人不一样。
Oh.... 3022 就不要用艺术文学什么分割高贵不高贵了,有无文化了吧。汗。
另: 美的东西有许多。有些能促动你的心的东西不一定在艺术大堂内。嗯。
看大作没感觉没关系,只要坚持有一颗爱美的, 内申自己灵魂的心,并如此去做就好。不需要刻意看什么艺术大作什么的,人云亦云这些作品哒。 这其实代表不了什么的。
用我的话说,真想学习,多看大自然。就后花园那些花,随便一朵那也是大师级别的配色。更不要说每天在头上的天空了。殿堂级艺术就在你我身边其实~~
艺术有时候和文化背景也有关系, 印象里有震撼到我的, 是运气很好去天津博物馆看到了 雪景寒林图。看到就震了 传世神作,镇馆之宝。当然我没哭。 神作首先要够大, 两米的一幅巨画, 画得太好了。网上照片完全是渣, 雪景寒林图实物是一幅壮丽的巨画,笔墨描绘细致入发丝,远看是河山,近看是家乡,这是get 到了。
画得都挺好的。
我也喜欢他❤️。 技艺我看不懂。但看到他画的不同时段的谷仓的时候,的确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爱了。觉得也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如此日复一日观察光影的万千变化,在没有video recording 的科技时候,想法设法把其中的美表达在纸上吧。那份热爱和细腻坚持让人感动和共鸣。
还有毕加索和所有后照相时代尝试去重新演绎艺术二字的画家们。虽然许多现代艺术作品我是真的看不懂。但我像那些创新精神致敬。
我怀疑对艺术天生敏感的人是不是都有些这样的共性,比如做饭不在行,数理化不强?
反过来我见过的大部分典型的理工科人,不论男女,对艺术的敏感性很差。
从没见人在博物馆哭的
我理解艺术价值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开拓了新方向,改变了人类的审美取向,并不是技法最优秀,作品最好看。比如梵高,达芬奇,并不是他们的技法就是最好,甚至未必有现在一个美院的学生好,但他们改变了时代。
莫名喜感
早一两个星期的新闻, 纽约博物馆不是有一幅世界级名画倒挂了了几十年没人发现。。。
面对着”春”,哭得可伤心了。
包被偷了,护照啥的都在里面。。。
这是谁呀?什么战役?
只不过有些人对这些有感觉,有些人对那些有感觉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创作者的表达,能共频/部分共频/不能共频但看到炫技/不能共频也觉得无甚炫技/单纯看看,都可以
就是要毫无负担的去看,去体会,体验感受是你个人的部分,不需要跟其他人比较
那不是的,老一代艺术家的基础是很过关的,很多画家都有亲手解剖人体的经历,反而现在对于基础没那么强调,毕竟再准确再像能比相机准么?现在强调意境和意念风格这些。像之前印象派抽象派大家如果基础不扎实会笑s人的
这位层主咱们的审美完全在一个点上 蒙娜丽莎真的横竖无感 但是米开的作品真是每个都让我泪流满面
你这个跟艺术没关系。你就是天生容易惊诧。下一次看见一碗面也会感动的落泪。
哎对,蒙娜丽莎真是欣赏无能,不就是一副普通的肖像画吗?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玄妙之处来,哈哈
🤝, 梵高博物馆中给我触动最大的也是这幅杏花, 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 站在画前看了很久。
凭什么那些疯子深井冰画的东西就是有文化? 这些脱离人民群众的艺术都是低级趣味。
你好歹给那芭蕾胖妹画个大长腿吧。还给她配了个罗圈腿…
是,光看到图片的时候,对向日葵一点感觉都没有,看到实物的时候确实是不一样。
我对David,sistine chapel的judgement day都无感。但是pieta印象更深。还有Bernini的几个雕像。
只有听音乐歌词电影会哭。那种感触冲击太强。看个图画哭,那是脑补戏精吧。要不然就是穿越来的女主?
这个大卫是巨人啊?几层楼高?
没那么高,差不多三个人那么高吧。
人对没有见过的事物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素描强调形体,画不准立刻可以看出来。色彩就不一样了:你精准地画出来人的肤色,别人觉得唉,这是低俗的拷贝。你画一片蓝色在脸上,别人可能马上目光被吸引:这人看起来好悲伤,联想到自己以前恋爱被蹬,工作被裁。。。 啊,我包容这块不合逻辑的蓝色,因为它触及了我的内心
大卫的小积极也是我上面观点的一个反应: 这么高大英俊孔武有力的帅哥,怎么可能有这么小的弟弟啊?不行,我要拍下来,回去好好研究。。。
但是年轻时都没这种感觉,感觉可能和生活阅历也有一点关系
我觉得首先要懂史
后来去过很多很多次,虽然还是很感动,但是没再流过泪了
后来失恋了, 或者说求而不得, 再读到了他的日记,一下子就懂了, 那种孤独, 那种世界与我何干的孤独。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 歌, 画, 舞 都可以让人流泪。 就是那一瞬间的触动,是可遇不可求的。
层主的话题让我想起来那副著名的高价的蓝色艺术(你懂的). 很多人都说从中看到了生命,看到了万物生生不息。 可我就是没有啥感觉,哎。 可有意思的就是,我看雨天之后的明朗的天空,就会秒变哲学”家” 。
什么东西触动人,什么东西触动什么人,还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按照圣经,大卫应该是个子不大的小孩子。13-15岁。
德令哈,让人泪目的诗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https://www.amazon.com/gp/video/detail/B011DPGYEG/ref=atv_dp_share_cu_r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