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勞動力價值 比 生產勞動力價值 更能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

p
phli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社會不是由個體構成的,而是由眾多社會關係所建構出的集體,個體的角色是由這些集體關係所定義」



鬥爭勞動力價值 比 生產勞動力價值 更能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
一個人 可以自己勞動 自已生產 自己消費 完整實現 勞動到生產到消費 因為他沒有社會化
[雞犬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 一個家族也可以實現 勞動到消費 但 這並不社會化也就 並不符合 歷史唯物主義
鬥爭勞動力 實現的是 商品價值的轉移 從一個人的手上到另一個人的手上 至少要兩個階級 甚至有三個階級
比如 村民哄搶 草藥 玉米 紅薯 那是 村民 跟 耕者的兩個階級
比如 村民 參與 共產黨官主導的 鬥地主 那就有了 村民 共產黨官 地主 三個階級
所以 鬥爭勞動力 要遠比生產勞動力 在社會的參與上 在 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現勝 更加的純粹
可惜 馬克思主義中 並沒有提到 鬥爭勞動力的勞動力價值 馬克主義的一切勞動價值都得從商品的價值來扣回
其 本質 只能是 商人觀點 非工人觀點 過時又落伍的 舊勞動力價值觀
歷史唯物主義[編輯] 主條目:歷史唯物主義 更多資訊:馬克思主義史學 參見:史學史、歷史哲學、人民史觀、歷史決定論和歷史主義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現,或者稱為唯物主義對於歷史上社會現象的持續影響和延伸,移除了傳統歷史研究最重大的兩個盲點。首先,傳統歷史學只檢視人類歷史行為的意識形態動機,卻忽略了支配人類社會關係的客觀法則…第二,傳統歷史學忽略了占大多數的「人民」的活動,而歷史唯物主義則以自然科學一般的準確性對人民的社會條件和生活進行研究,以及改變這些現況的潮流。 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者列寧,1913年。[6]
—— 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8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