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出上联“蜻蜓轻停青亭上”,唐伯虎妙对下联,众人拍案叫绝

i
iijl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受国人的喜爱,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和诗都是以汉字作为基础,并且对联最早也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同于诗句。
它是由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上下两联组成,句式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这比一首诗要精炼的多。

对联刚诞生时,更多的是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经过时间流传,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社会。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非常看重对联文化,甚至科举中也有对联的考试,所以对联这种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的鼎盛时期。
这个阶段的对联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民生、风俗社会的每一处,涉及面极广,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店铺坊馆等处处都有对联的身影,千古经典绝对更是层出不穷。
明清时期的对联不仅内容题材涉及面广,而且涌现出了不少对联高手。
有着“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唐伯虎就是众所周知的对联大师。
唐伯虎是民间艺术创作的宠儿,一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更是让他风流倜傥、才华盖世、玩世不恭的翩翩少年郎形象深入人心。
当然揭开他的保护色后,我们会发现他其实一生过的并不如意,特别是他无辜卷入了的科场舞弊案之后,更是让他青云路断,功名梦散,最终渐渐沦落成落魄文人,到了晚年只能卖书画维持生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困厄的经历,也让唐伯虎在后世成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对联大师。
唐伯虎曾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写过这样一幅对联“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落花有意,怎知情薄如水”的对联。
这副对联十分精彩而且意味深长,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生而为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人情世故,如薄云流水,总让人无可奈何。

唐伯虎还有一幅描写茅房的对联也非常有意思。
上联是“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下联是“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家看这副对联用在茅房是不是特别的形象和具体,真是让人叫绝。
还有一次唐伯虎参加宴会,他用绝妙下联完美的对出了一位才女出的“异字同音”的上联“,蜻蜓轻停青亭上”,令众人拍手称赞!
话说春光正好的一日,唐伯虎和几位文友受邀去参加一位士绅举办的生日宴会。宴会之时,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场面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有文人的地方,自然免不了吟诗作对,庭院处处是三五成群的文人圈子,处处传出来诗词好对。
东家见此为了活跃气氛,特意也请了城中有名的花魁献唱献舞。
不时“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优美动听的曲子,就从花魁手中的琵琶处传来了,众人被曲子吸引,逐渐聚拢在了一起。
花魁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不绝,过了好一会,众人才喝声叫好。
花魁放下琵琶,向众人盈盈而拜,说道:方才听各位大家在对对子,妾身不才,自幼仰慕文学,爱好吟诗作对,近日偶得一上联,不知各位能否为妾身排忧解惑”。
在场皆是风雅之人,自是乐见此事。

花魁环顾众人,缓缓地说出了上联“蜻蜓轻停青亭上”。
上联的意思很简单,只是一只蜻蜓轻轻地停在了青亭之上,难就难在这是副异字同音联,这就要求下联也需要同音不同字的同时,也要保证语句要通顺,不能随便凑。
一听到这个上联,不少人当场就抓耳挠腮,但仍没有合适的下联出现,不由得把目光看向了唐伯虎,都知道唐伯虎是才子,善长对对子。
唐伯虎本想低调不想出头,但在这种情况也由不得他了。
唐伯虎看着眼前的佳人,瞬间来了灵感,说我出了他的下联,那便是“佳人嫁人家人哭”。
蜻蜓轻停青亭上,佳人嫁人家人哭。
唐伯虎的下联一出口,众人连声叫好,拍手称绝,花魁也拜服了唐伯虎的才华,这段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
大家觉得唐伯虎这个下联怎么样呢?

来源: 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