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阿。我只是想混口飯吃哈哈哈哈。」我嘻嘻哈哈地回答。事實上,我的確沒有太偉大的抱負,但如果真的是為了混口飯吃,我真的不用念博士阿….有這麼多方法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和養家活口,我到底為什麼要念?是不是因為我害怕沒有更好的出路?是不是因為也不知道還可以幹嘛?是不是因為我覺得我已經花很多時間念了,所以棄之可惜?還是只是不甘心,覺得沒念完很丟臉?這種迷惘的感覺,好像是在海上獨自乘著一艘馬力不足的船:我不確定該往哪裡停靠,所以只好日復一日的在海上漂。 我至今還是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我短期內甚至是永遠大概都不會有答案。不過,因為接觸到「核心價值」的概念之後,我決定暫時放過自己這些問題。這篇想要討論什麼是核心價值以及如何釐清核心價值。和上一篇一樣,這個概念源自「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上一篇在描述如何「降低負面想法的影響力,讓我們有力氣去做重要的事」。而這一篇在討論如何發掘什麼是「重要的事」。
「核心價值」是什麼?和「目標」有什麼不同?
核心價值(values) 就像只羅盤,協助我們辨認方位,帶領我們前往目的地。核心價值是你認為重要的概念、值得努力的方向、適合引導你未來每一步的提醒及指標。目標 (goals) 則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或想到達的一個終點。用羅盤的譬喻來說的話,價值是方向,它可以引導你到東、南、西、北不同方向;而目標則是沿路的景點,例如台北101、溪頭、墾丁。目標是可以達成的,可以打勾表示完成;價值沒有盡頭、永遠無法「完成」。就好比你去了墾丁,可以打勾表示「耶,已去過」,但是你永遠無法說「耶,已抵達南邊」,因為「南」可以無止盡的延伸。 舉例來說,「找到工作」是個目標,因為找到工作之後,即可以在to-do-list劃掉。那找到工作背後的價值會是什麼呢?或許是being supportive of my family (支持家庭) ,也可能是 being inquisitive (好學),也可能是 being productive(譯:productive有高生產力、貢獻、效率、努力、上進的意思,但我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翻譯,所以姑且繼續使用英文吧!) 。這些價值沒有「完成」的一天;在進棺材前每一天都可以為這些價值而努力。 每個人的核心價值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好學、學習新知」是重要的,有些人覺得「支持家庭」最重要。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誰比較厲害,就只是自己的偏好罷了。我們在探討自己的核心價值時,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是我自己想要的,還是別人覺得重要地?核心價值,不是他人的期許,它應該源自於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非社會壓力(「社會覺得我應該…」或「我爸媽認為…」)。每個人心目中的核心價值不一樣,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不代表別人也要這麼認為;別人認為重要的,也不代表你需要照單全收。 最後,核心價值,是一個可以引導「自己行為」的概念,而非影響他人的企圖。舉例來說,我可能會認為「別人給予我尊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別人給予我尊重」的主導權在於他人。我們並無法完全控制別人怎麼對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或許有機會(但不保證)可以間接影響他人。所以,與其說「別人給予我尊重」,不如說我的核心價值是「尊重自己以及他人」(being respectful of self and others) 或是「能夠堅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being firm).
為什麼要關注核心價值?
我們時常強調「目標」的重要性而忽略背後的「核心價值」。譬如說,我們可能會想要「找到工作」「買棟房子」「結婚」「生小孩」「念博班」雖然這些東西可能滿重要的,但用剛剛的定義,這些都是「目標」而非核心價值。如果我們總是用目標來引導我們的生活,終究有一天會迷失方向、沒有重心,或是覺得卡關而感到沮喪。 對我來說,釐清核心價值的意義在於讓自己變得更有彈性。我們可能為了某種目標奮鬥不懈,但有時候事與願違,畢竟不是每件事都是我們能掌控的。當達成目標變成困難的事,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救、人生沒意義而徬徨無助。我們也可能為了一直完成目標,而忘記這個目標背後的意義,忽略了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值得去做。釐清核心價值,可以幫助你辨認通往這個方向的長、中、短期目標。釐清核心價值,也可以讓你發現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邁向核心價值。 我記得在書中曾經提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先生一直糾結在無法買房子這件事,覺得自己很糟糕。他沒日沒夜的工作,希望可以賺夠錢買房子,但也因為這樣累壞身體、家人也抱怨他忽略家庭。心理師釐清了買房子對這位先生的意義,發現買房子其實是為了確保家人未來不會露宿街頭。背後的核心價值是「保護、支持家庭」(being protective/ supportive of my family)。他發現他為了完成買房子的夢,忽略了背後的本質;他也發現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表達他對家庭的關愛,例如:回家吃晚餐、抱抱小孩、與妻子聊天、幫小孩檢查作業、幫小孩存大學基金、倒垃圾、家庭出遊。不是說買房字不重要,而是他不必買完房子才能才能保護、照顧家庭。你不需要等到你完成目標才能實踐你的核心價值。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之後,也比較能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黑暗期,堅定地朝努力的方向前進。舉例來說,有一位男士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不想洗澡、刷牙、換乾淨的衣服。這個習慣會影響到他個人衛生與工作績效,並不符合他「關愛、照顧自己」(being caring of myself) 核心價值。而釐清核心價值的意義,也在於幫助自己減少(增加)與核心價值相反(相同)的行為。或許,未來當他心情又不好的時候,可以練習上篇提到的defusion,來減輕負面想法與情緒的影響力,讓他有力氣與動機做重要的事。
有一天我又在抱怨人生何苦念PhD的時候,CKC很認真地問我「人一生那麼短短一回,你不覺得想要為人類貢獻什麼、留下什麼嗎?」聽完我沒差點把口中的水吐出來。我有聽錯嗎?眼前的白爛阿宅竟然胸有大志(好啦,是說我好像早就知道這件事,但這麼明白地講出來,我彷彿在看什麼立志熱血漫畫)
「沒有阿。我只是想混口飯吃哈哈哈哈。」我嘻嘻哈哈地回答。事實上,我的確沒有太偉大的抱負,但如果真的是為了混口飯吃,我真的不用念博士阿….有這麼多方法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和養家活口,我到底為什麼要念?是不是因為我害怕沒有更好的出路?是不是因為也不知道還可以幹嘛?是不是因為我覺得我已經花很多時間念了,所以棄之可惜?還是只是不甘心,覺得沒念完很丟臉?這種迷惘的感覺,好像是在海上獨自乘著一艘馬力不足的船:我不確定該往哪裡停靠,所以只好日復一日的在海上漂。 我至今還是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我短期內甚至是永遠大概都不會有答案。不過,因為接觸到「核心價值」的概念之後,我決定暫時放過自己這些問題。這篇想要討論什麼是核心價值以及如何釐清核心價值。和上一篇一樣,這個概念源自「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上一篇在描述如何「降低負面想法的影響力,讓我們有力氣去做重要的事」。而這一篇在討論如何發掘什麼是「重要的事」。
「核心價值」是什麼?和「目標」有什麼不同?
核心價值(values) 就像只羅盤,協助我們辨認方位,帶領我們前往目的地。核心價值是你認為重要的概念、值得努力的方向、適合引導你未來每一步的提醒及指標。目標 (goals) 則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或想到達的一個終點。用羅盤的譬喻來說的話,價值是方向,它可以引導你到東、南、西、北不同方向;而目標則是沿路的景點,例如台北101、溪頭、墾丁。目標是可以達成的,可以打勾表示完成;價值沒有盡頭、永遠無法「完成」。就好比你去了墾丁,可以打勾表示「耶,已去過」,但是你永遠無法說「耶,已抵達南邊」,因為「南」可以無止盡的延伸。 舉例來說,「找到工作」是個目標,因為找到工作之後,即可以在to-do-list劃掉。那找到工作背後的價值會是什麼呢?或許是being supportive of my family (支持家庭) ,也可能是 being inquisitive (好學),也可能是 being productive(譯:productive有高生產力、貢獻、效率、努力、上進的意思,但我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翻譯,所以姑且繼續使用英文吧!) 。這些價值沒有「完成」的一天;在進棺材前每一天都可以為這些價值而努力。
每個人的核心價值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好學、學習新知」是重要的,有些人覺得「支持家庭」最重要。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誰比較厲害,就只是自己的偏好罷了。我們在探討自己的核心價值時,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是我自己想要的,還是別人覺得重要地?核心價值,不是他人的期許,它應該源自於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非社會壓力(「社會覺得我應該…」或「我爸媽認為…」)。每個人心目中的核心價值不一樣,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不代表別人也要這麼認為;別人認為重要的,也不代表你需要照單全收。
最後,核心價值,是一個可以引導「自己行為」的概念,而非影響他人的企圖。舉例來說,我可能會認為「別人給予我尊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別人給予我尊重」的主導權在於他人。我們並無法完全控制別人怎麼對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或許有機會(但不保證)可以間接影響他人。所以,與其說「別人給予我尊重」,不如說我的核心價值是「尊重自己以及他人」(being respectful of self and others) 或是「能夠堅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being firm).
為什麼要關注核心價值?
我們時常強調「目標」的重要性而忽略背後的「核心價值」。譬如說,我們可能會想要「找到工作」「買棟房子」「結婚」「生小孩」「念博班」雖然這些東西可能滿重要的,但用剛剛的定義,這些都是「目標」而非核心價值。如果我們總是用目標來引導我們的生活,終究有一天會迷失方向、沒有重心,或是覺得卡關而感到沮喪。 對我來說,釐清核心價值的意義在於讓自己變得更有彈性。我們可能為了某種目標奮鬥不懈,但有時候事與願違,畢竟不是每件事都是我們能掌控的。當達成目標變成困難的事,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救、人生沒意義而徬徨無助。我們也可能為了一直完成目標,而忘記這個目標背後的意義,忽略了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值得去做。釐清核心價值,可以幫助你辨認通往這個方向的長、中、短期目標。釐清核心價值,也可以讓你發現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邁向核心價值。
我記得在書中曾經提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位先生一直糾結在無法買房子這件事,覺得自己很糟糕。他沒日沒夜的工作,希望可以賺夠錢買房子,但也因為這樣累壞身體、家人也抱怨他忽略家庭。心理師釐清了買房子對這位先生的意義,發現買房子其實是為了確保家人未來不會露宿街頭。背後的核心價值是「保護、支持家庭」(being protective/ supportive of my family)。他發現他為了完成買房子的夢,忽略了背後的本質;他也發現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表達他對家庭的關愛,例如:回家吃晚餐、抱抱小孩、與妻子聊天、幫小孩檢查作業、幫小孩存大學基金、倒垃圾、家庭出遊。不是說買房字不重要,而是他不必買完房子才能才能保護、照顧家庭。你不需要等到你完成目標才能實踐你的核心價值。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之後,也比較能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的黑暗期,堅定地朝努力的方向前進。舉例來說,有一位男士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不想洗澡、刷牙、換乾淨的衣服。這個習慣會影響到他個人衛生與工作績效,並不符合他「關愛、照顧自己」(being caring of myself) 核心價值。而釐清核心價值的意義,也在於幫助自己減少(增加)與核心價值相反(相同)的行為。或許,未來當他心情又不好的時候,可以練習上篇提到的defusion,來減輕負面想法與情緒的影響力,讓他有力氣與動機做重要的事。
如何釐清自己的核心價值?
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對話,或許會讓你有些靈感。以下對話有些純屬虛構、有些改編自真實個案:
※『勇於嘗試』(being curious and open to new things)
「什麼東西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呢?」 「旅遊。我覺得旅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 「為什麼旅遊,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我覺得能夠嘗試新鮮事物、體驗不同的生活,也可以改變我對生命的看法。」 「所以聽起來,『勇於嘗試』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這樣嗎?」 「嗯,應該吧。」 「現階段你的經濟和工作狀況似乎不允許你常常出國旅遊。那麼你有沒有可能在國內、加州或洛杉磯本地落實『勇於嘗試』這個核心價值呢?」
※『獨立』(being independent)
「為什麼你這麼想要搬離家裡?」 「因為沒有人大學畢業後還住在爸媽家。」(美國的確很少年輕人畢業後還住在家裡) 「聽起來,你好像覺得住在爸媽家是一件丟臉的事。」 「丟臉死了。沒有人像我這麼廢還住家裡。」 「所以你是因為不想和其他人不一樣,才想搬出去嗎?」 「一部分是,但一部分是自己想。」 「那你為什麼想呢?」 「即使我已經26歲了,我的爸媽還是把我當小孩看。」 「所以對你來說,『獨立』是件重要的事。」 「對,很重要。但我沒有辦法搬離家裡,所以很煩。」 「的確滿煩的。那有沒有什麼是你現在就可以做的?來落實『獨立』的核心價值?」
※『對自己仁慈』(being compassionate of myself)
「聽起來,你前幾天有想要傷害自己的衝動。」 「我好崩潰但是我又感到麻痺。」 「聽起來很痛苦。」 「而且覺得沒有希望,不知道活著的意義。」 「恩,當我們受到打擊的時候,有時候看不到有任何改變的契機。」 「根本改變不了。」 「改變的確不容易。」 「…」 「不過你指的改變是什麼?」 「我想要有人愛我。」 「被愛的感覺很好,可惜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別人對我們的感覺。但如果你找到了一個愛你的人的話,會有什麼不一樣?」 「我不會再憂鬱。」 「如果你不再憂鬱,你會有什麼不一樣?」 「我會覺得我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給人一種安定的力量。」 「恩,我也不會有衝動傷害自己。」 「所以有能力接受自己、愛自己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當然。」 「我可以說『對自己仁慈』是你的核心價值的其中一個嗎?」 「應該吧。」 「那你覺得你現在做了些什麼事與『對自己仁慈』這個價值是相符呢?」
上述對話看似容易,但其實是精簡過後的對話。找尋自己的核心價值談何容易,過程反反覆覆,也需要抽絲剝繭。生活中有很多不同面向,不同面向反映了不同的核心價值。你可以從這些不同面相來思考什麼東西對你而言是重要的:家庭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朋友及人際網絡、工作與職業、教育與個人成長、休閒娛樂、靈性與心理特質、身體健康、社會及社區公民。問問自己:在這個領域,什麼東西對我而言是重要的?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你列的「東西」多是「目標」而非「核心價值」。譬如,在親密關係的領域中,你可能會說「我想找到終身伴侶」;在教育與個人成長的領域,你可能會說「我想要念碩士、博士」。為了釐清這些目標背後的價值,可以問問自己下列問題: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我想要達到這個目標的目的何在?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達成目標可以讓你做些什麼? 如果你已經是你最理想的模樣,你會有什麼不一樣?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怎麼與其他人相處?
回到到底該不該念博班的疑惑,我到現在還是沒有答案。不過,在釐清了自己「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後,生活比較有「意義感」,所以暫時不會這麼糾結地想要找到念博班的意義。 接觸到「核心價值」與「目標」的討論之後,我才驚覺原來我一直都是「目標取向」。大學的時候,我在學業上的目標是把期中、期末考考好(拿書卷更好)。這些短暫可達成的目標背後是
為了增加「申請上臨床心理研究所」的機會,所以一直以來做起事來都還算有幹勁。終於申請上研究所,開始念了之後,我發現我不再像以前有動力。 我試圖燃起我的戰鬥魂,所以看了以前申請學校時寫的SOP,想要找回當時申請學校的初衷。SOP裡寫說我想當教授,但是很不幸的,從一年級之後,我發現我不再熱衷於學術界了。人家說「莫忘初衷」,可是,當我不再在乎「初衷」的時候,我頓時失去了方向、動力與幹勁。於是,我不再積極地想要做研究。說消極也不至於,但就是一個「不安於現狀但又抱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把該做的事做好,然後自動忽略可以做更好的選項。」
念博士班本來的目的是成為教授,但是當我不再把「當教授」視為目標,我不知道繼續念的意義何在。我把是否過資格考當作上天給我的一個旨意:過了就繼續念,不過就算了。我以為,如果資格考沒過,我可以說走就走。結果,去年底資格考真的沒過的時候,我發現我沒有想像中的瀟灑。我才發現心中似乎「還有點什麼」,但我又不知道「那點是什麼」。 那陣子,恰巧接觸到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讀完關於核心價值的篇章,我決定來探索自己在「個人成長」與「工作」這個領域中的核心價值:
「如果你已是個教授,你會做些什麼事?」 「我可以教書、做研究、做臨床工作。」 「為什麼『教書、做研究、做臨床工作』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我可以傳遞有用的知識及資訊給需要的人。」 「為什麼『傳遞有用的知識及資訊給需要的人』,是重要的?」 「因為可以幫助到沒有機會或管道接觸到這些有用的資訊的人」 「你如果已經做了這些事,你會有什麼不一樣?」 「我會覺得我有承擔社會責任。」
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承擔社會責任」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聽起來超級八股,但我真心認為 “with greater privilege, comes grea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原來,我的核心價值之一是「承擔社會責任」(being committed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CKC看到這一段,噗疵一笑:「原本這個整天幻想quit博班的枕邊人有這種雄心壯志!」我想要澄清的是,雖然聽起來很偉大,但是我並不打算也不認為我需要作出頂天立地的成就或是無私的奉獻,才能朝這個方向前進。
我可以從很多小事情著手。我不需要做出一番大事業,也可以實踐這樣的核心價值。我如果想要傳遞有用的知識及資訊,我不一定要當教授或心理師以後才能這麼做。我可以透過寫文章來分享給更多人。某方面來說,成立部落格是給自己的承諾:我希望我寫的文章可以給人啟發和感動。只要有這麼一個人受到鼓舞或覺得受用,我也覺得我有朝著「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前進。
當我不再是目標導向,而是用這個核心價值來引導我時,對於博士班不再這麼執著。有也好,沒有也罷。我不見得要念博士班才能「承擔社會責任」,世界上有何其多種方式實踐核心價值(例如:關心時事、投票、志工、寫文章等)。當得失心沒有這麼重的時候,忽然覺得這樣的學習過程比較愉快,比較謙卑,也比較有多餘的心力把事情做好。
當我用「核心價值」來檢視過去N年的足跡,我不再覺得自己浪費時間。我做的研究,雖然沒有重大突破也沒有立即性的影響,但也未嘗不是一種小小回饋社會的方式。在臨床工作上,我很榮幸能夠參與許多人生命的一部分。雖然有些個案的治療成效沒有達到我的理想和預期,但我知道我有在他們的人生留下溫暖的影響。即使哪一天我真的決定不完成博班這條路,我雖然不免俗地會抱怨一番,但不會再懊惱自己白忙一場,因為我曉得這些都是往「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前進。
當然,我不是說我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事實上,過程還是一樣哀戚(淚奔)。只是有了方向,即使博士這個目的地還是很遠,沿路的風景和岔路,讓這個過程不再這麼苦悶。或許,這也是為什麼CKC和我的博士之路差別這麼大的原因吧?原來手中是否握有羅盤,可以差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