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电视剧骗了,真正的清朝科举考试是这样的

x
xiaoxiao66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一个人一个小房间。每3年一次乡试,一连考9天,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个狭小的考棚内解决。否则,就是就算作弊
l
lvyw
要是让我家那位拉第一名的去考怕是……画面难以想象
C
Captaintoo
这个考棚的设计太不人道了
A
ArcticCat
每种都要考九天吗?考秀才那种低阶的会不会短一点? 我现在觉得,状元除了写文章好,那肠胃一定也好,外加鼻子不好才行。
h
huangs
要是让我家那位拉第一名的去考怕是……画面难以想象
lvyw 发表于 2023-09-08 09:12

想起隔壁坐飞机的帖子了
s
sssh
清朝科举三天一场,不是连考九天吧? 另外上大号是举“出恭”的牌子由考官陪着去上啊,这小黑屋里面怎么拉,吓死了。。。
i
ifyouloveme
幽暗恐惧症的人无法忍受
l
longbows
记得哪个电视剧里就有类似场景,天下长河?
j
jeso1
幽暗恐惧症的人无法忍受
ifyouloveme 发表于 2023-09-08 10:18

这有什么好怕的前面是全开放空间,考官士兵来回走动。
如梦飞花
一个人一个小房间。每3年一次乡试,一连考9天,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个狭小的考棚内解决。否则,就是就算作弊

xiaoxiao66 发表于 2023-09-08 09:08

扯,出恭这词来历知道吗
“說到出恭,這個就有很明確詳實的記載了。它就是來源於古代科舉考試中爲了應對考生們生理問題的舉措,元朝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學子入廁須先領此牌。明代科考時,皇恩浩蕩,准許考生如廁,只是屆時須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好比衙門裡要打出「威武」、「肅靜」的招牌,以示莊嚴。雖說內急之時,尚須作恭敬如儀狀,終究是件費力而滑稽的事,但堂堂科考而能顧及內急之需這等細節,真可算得是推己及人、深體「下」情的大大仁政,士子們於感戴之餘,便將如廁稱爲「領出恭牌」,簡稱「出恭」”
x
xiaoxiao66
回复 10楼如梦飞花的帖子
有茅房,举出恭牌即可,但在试卷上 会盖一个屎戳子,有的阅卷官觉得晦气会给差评,所以考生很多怕影响成绩,就直接在座位上解决了,有的拉在靴子或者袜子里
昨夜小樓聽雨
回复 1楼xiaoxiao66的帖子
图片里的样子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吃喝拉撒都在其中.
就简单说说科举中的「号房」.
号房, 又称号舍,「诸生席舍,谓之号房」(明史). 图片里大家看到的其实已经算是豪华号房了.
明之后,乡、会试贡院均设号舍.明朝初期的时候号舍一般用木板、芦席搭盖而成(大约到16世纪都还是这个样子)。这种由芦席、木板搭盖而成的号舍 “不蔽风雨”,而且很容易着火. 比如有记载的1463年会试,“场屋火,死者九十余人”. 后来慢慢的号舍材料也由木板、芦席改为砖瓦。
号房,是什么构造呢,图片里你们也看到了. 号舍规制,每间深四尺、宽三尺、高六尺,无门,面朝甬道,其余三面都是墙。离地约每二尺处,设有凸起或砖缝. 考试时,取一块木板置于较高之处作几案,低的一块木板当作凳子。
进了号房是可以出的,但是有严格的程序的. 贡院的考场中也是有如厕的. 其实,每位考生都有“一对一 ” 的专人看守. 比如清朝,乡,会试每名考生用一名军人看守, 在号舍外看守考生防其作弊的军人就被称为「号军」. 明朝时候的考试是考一天休息一天,清朝是三天考一场. 如果有三急.考生需要先让号军通报考官,考官同意之后会过来封了你的试卷,再差遣号军陪同考生去方便,回来后继续考.
中国的贡院基本上在清末之后就慢慢毁掉了.毕竟科举是封建残余,被民国的文人骂的狗血淋头,后来又经过了战争动乱的年代. 50 年代北京城墙都给拆了,何况是贡院. 今天北京的社科院那一片的贡院东街和西街,就是以前的顺天贡院. 到了80年代后,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历史这些人文元素. 于是一些在旧址上的修复了一些. 最典型的就是今天南京的江南贡院.那里面就有号房,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其实,这些科举考生通常的干粮带的不多,营养也肯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排便问题应该不用担心. 在看历史的时候,千万记住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思考古人的行为.
昨夜小樓聽雨
扯,出恭这词来历知道吗
“說到出恭,這個就有很明確詳實的記載了。它就是來源於古代科舉考試中爲了應對考生們生理問題的舉措,元朝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學子入廁須先領此牌。明代科考時,皇恩浩蕩,准許考生如廁,只是屆時須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好比衙門裡要打出「威武」、「肅靜」的招牌,以示莊嚴。雖說內急之時,尚須作恭敬如儀狀,終究是件費力而滑稽的事,但堂堂科考而能顧及內急之需這等細節,真可算得是推己及人、深體「下」情的大大仁政,士子們於感戴之餘,便將如廁稱爲「領出恭牌」,簡稱「出恭」”
如梦飞花 发表于 2023-09-08 10:28

您的话我只赞同一半. 「出恭入敬」确实在明科举的记载中有详细的史料.《中国科举辞典》也有详细的解释. 但「出恭」一词并非由此而来. 因为在元朝的戏曲中已经反复出现, 比如关汉卿的曲中, 就有这样写「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敢情去出恭」. 关于「出恭」的词源仍然在考究之中.
等你的季节
这有什么好怕的前面是全开放空间,考官士兵来回走动。
jeso1 发表于 2023-09-08 10:26

空间紧逼 就会焦虑了 。
f
facet
回复 10楼如梦飞花的帖子
有茅房,举出恭牌即可,但在试卷上 会盖一个屎戳子,有的阅卷官觉得晦气会给差评,所以考生很多怕影响成绩,就直接在座位上解决了,有的拉在靴子或者袜子里
xiaoxiao66 发表于 2023-09-08 10:35

屎戳子?会不会是史上第一个 emoji
y
yixiuge
阅卷的也恶心死了
n
nssss
回复 2楼lvyw的帖子
哈哈哈哈 ,有画面了
t
teapot
一直搞不清楚这每次考试时长是多少?还有都考什么需要考好几天?
J
JBJ17
考秀才条件这么差。考举人的时候条件会不会好一点?
d
doublemint
刘罗锅电视剧就是这样考试的。 以前的电视剧还是讲究的。 不是跟现在古偶似的,无朝无代,无根无据,胡说八道,乱七八糟。
昨夜小樓聽雨
回复 18楼teapot的帖子
------------------------- 科举,广义上其实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常科,另一种叫制科. 常科,就是「常举之科」,指的乡试会试这些定期举行的考试. 制科,指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由皇帝随时、随宜下诏而举行的人才选拔,招揽所谓“非常之才”. 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博学鸿词科」和光绪年间的「经济科」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为了弥补僵化的八股文所造成的弊端。康熙的这个博学鸿词科的考试题目就弃去常科中的八股文及策论等,只考诗赋。
科举,多指常科.以清为例,一个学子通常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等数十场考试。其实还要包括恩科,遗才,大收这些例外的加试. ------------------------------(分割线)
这里就以乡试和会试为主讨论,其余不论. 这两者都是三年一考.有史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身份赴京师参加考试,叫会试。
从考试时间上看,乡试,因在每年八月,故又称作「秋闱」.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一般在二月,故谓「春闱」。 明代乡试、会试各考三场,而每场考试仅限一天,分别是八月和次年二月的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黎明入场,深夜出场. 清朝的每场考试的时间延长了,变成了三天。乡试同样定在秋天的八月举行,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先一日点名放进,次一日交卷放出.
从考试内容上来看,考的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方式就是‘义,论,策’. 「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常态是这四书五经,也有个别皇帝会增减,比如康熙就把孝经也画了重点,要考)
------------------------------ 乡试具体的考试内容如下: 第一场考: 八股文七篇,也叫做「制义」. 其中《四书》三题;《五经》四题. 题目长什么样子呢?我贴几道题. 明代万年四年(1573年),乡试:「君子所其无逸」(出自《尚书》). 上面这道题算事简单的了,最可怕的是那种「截搭题」,也就是从不同的两句中各取一部分作为考题. 比如咸丰五年(1855年),河南乡试: 第一道曰:「王速出令反」;第二道曰:「君夫人阳货欲」 第一道题其实是来自《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旌倪」;第二道题来自于《论语》的两篇「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考生看到这种主考官出的题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关于八股字数,大概在500字到700字左右.
第二场考: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选择作一道. 「论」这种文体,尤其是经论,与上文中的制义有许多相近之处。不同点在于论可以稍自由发挥,而义必须遵守八股形式。论的出题范围要比义广得多,五经子史等文字,都有可能出到。判五道,就是五道判词,根据当时的律法和案例,来写判词.诏、诰、表也同样是一种固定书写格式.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策」也是考试中的一种文体,在策考试通常涉及到了兵、农、刑、礼、吏治、民生等等各个门类的学问,换句话说就是贴近应用了.策又可以分为经史策,方略策和时务策. 各举一例: 经史策: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贵州乡试:「读书所以穷理,修德资于讲学,圣贤垂训,词旨不一,必有至当之论试,试举一二。」 方略策:万历十年(1583年),乡试:「古之取士未尝有方,或取于屠贩,或取于仇虏。」方略就是指治国方略,如何用人等等. 时务策: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乡试:「谿峒山箐,劫掠窃发,其故安在?」这句话就是问在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地区中还是时有发生劫掠,这是什么原因呢? 时务策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当地时务的了解程度. ------------------------------
关于义,论,策,有这么一种说法,「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乡试考试内容差不多如上所述,会试和乡试相差无几. 各位华人中的佼佼者,自问何夕能中举啊?
a
add
南京有个中国科举博物馆,大家回国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t
teapot
回复 21楼昨夜小樓聽雨的帖子
谢科普,妈哟,难怪天天要背书,不变成个人肉检索器连题目都看不懂
B
Bedodo
回复 10楼如梦飞花的帖子
有茅房,举出恭牌即可,但在试卷上 会盖一个屎戳子,有的阅卷官觉得晦气会给差评,所以考生很多怕影响成绩,就直接在座位上解决了,有的拉在靴子或者袜子里
xiaoxiao66 发表于 2023-09-08 10:35

不会吧?太不容易了
C
ChristinaW
回复 21楼昨夜小樓聽雨的帖子
谢科普,妈哟,难怪天天要背书,不变成个人肉检索器连题目都看不懂
teapot 发表于 2023-09-09 17:00

十年寒窗,其实绝大多数人不止10年, 几十年就读5本书,四书加上五经中的一本, 一共20万字,怎么都倒背如流了。
珠箔飘灯
十几年几十年就学这一门,我相信自己可以考好,但是中不中就不好说,因为思想在那个时代恐怕难以被接受
珠箔飘灯
十年寒窗,其实绝大多数人不止10年, 几十年就读5本书,四书加上五经中的一本, 一共20万字,怎么都倒背如流了。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3-09-09 17:05

没错。 主要是摧残人的思想,不可能过于新奇,又要有些见解,还要坚决维护旧道德。。。宝贵人生用来皓首穷经,估计我会觉得不如赚点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