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非常类似的体会。学儒家是学如何生的,过好我们这一生。所以我们现在都说学生学生。读儒家,真的只有在遇到困顿时候才读的进,因为只有做了,才能真的领悟。王阳明的事上练,知行合一,都是这个意思。 儒家里面与西方领导力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很多人非常推崇的高效能人世的七个习惯。 1.be proactive - 七个习惯第一条,就是我要为自己负责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孟子》 2.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3.put the first things first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论语》 4.think win-win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5.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得也。《中庸》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6.synergize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sharpen the saw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Covey博士在写他的书中,多次提到far east的智慧。儒家经典,是真实不虚的,但要放心上练,事上磨,才能体会。东方学问是需要自己悟,得和经典有缘分。而西方学问解释的很清楚并且如何做一条条列的很清楚,更能让大多数人理解接受。
我在国内时,从来没有看过论语,我那时就是认为,论语只不过是一部腐朽的封建作品,对孔子的映像就是鲁迅所描写的“孔一己”(顺便说一句,我年轻时很崇拜鲁讯,现在对他很不以为然,他大概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自恨的源头之一,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又片面又肤浅)
我读论语是来美国以后,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对人生有许多困惑,偶然间看到梁漱溟的书,一下子吸引了我,发现我之前费了很大的力气所思考所困惑的人生与人心的问题,梁先生早思考过,给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在国内我只知道梁时社会活动家,不知道他首先和主要时哲学家), 梁非常推崇王阳明,我因为相信梁先生,所以我也相信梁先生所推崇的王阳明,反复看了王阳明的书,王先生推崇的是孔子,这是让我惊讶的,所以,我就找论语来看,和所有能找到的论语的注来看。反复看完以后,我对论语和孔子就是4个字 “心服口服”
儒家或论语,不是一个学问,更不是书本上的学问,也不是口头上的讨论和争论,而是需要身体力行,理解到哪里,就在生活中做到哪里,在做中加深理解,读论语而不力行,如同只是看了菜单而不去吃,毫无益处。譬如说,论语说“不二过,不迁怒”,自己在生活中的力行就遇到很多困难,然后会想理解,这个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不会立刻做到,但是每天的接近,对自己有好处,我自己在这方面,用了10年的功夫,有反复,但是相比10年前,好多了。不但外在管住自己,而是在生命内在有改变,而能不自觉地接近。
2儒家或论语,是一个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儒家就是教会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流畅,活泼泼的,从而对自己有办法。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是被动和机械的,我们被迫地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所以我们的生命容易呆滞。譬如说,“不二过,不迁怒”就是对自己的生命有主动性。就我自己而言,不夸张地说,每次读一遍论语,对自己的生命有改变
3儒家或论语,强调“乐”。 儒家从不是一个限制人的生命的死板的说教,恰恰相反,儒家论语中谈到“乐”就有60多处,劈头开篇就是“乐”,然而,儒家的”乐“ 不是我们认为的”快乐“的乐,不太好了解,譬如颜回的乐是什么? 孔子的乐是什么?孔子有3月不知肉味。后来张载有叫二程“寻颜回乐在何处”。我自己对论语的感受到的“乐”就是看不到苦,看不到说教,看不到欲望,论语的话,冲淡平和,似乎像光透过玻璃,使人欲望顿消,让人平静从容。
4儒家/论语对人生持郑重而积极的态度。人真苦,人生是真的苦,生老病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免不了的结局。那么对人生,要么就是追逐的来满足欲望, 这是西方文化的态度)对人生持厌恶的放弃的否定的态度,这是佛家的态度;而儒家持中间的路,不是追逐的,也不是消极否定的态度,而是持调和的郑重的态度,对欲望不否定但也不追逐,而持“调和”的态度。 5儒家在社会中,政治中,国家统治中的作用:这个我不懂,没有亲身体会,不敢多言。但是,我是认为,做人即做事,做事即做人,二者是一体的。事无论大小,和自己人如何,切切相关
就我自己而已,我自小敏感,人生苦闷多,自己受益于儒家/论语太多。但人和人不一样,譬如儒家/论语对我家里人的帮助并不大。读论语/儒家,关键是“切己”。
至于政治上的一些主张,我觉得没什么大错。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很先进的主张。
西方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但中世纪和两次世界大战也很惨。人类文明绵延几千年,能留下来的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没必要贬低一方抬高另一方。
儒家里面与西方领导力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很多人非常推崇的高效能人世的七个习惯。 1.be proactive - 七个习惯第一条,就是我要为自己负责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孟子》 2.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3.put the first things first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论语》 4.think win-win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5.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得也。《中庸》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6.synergize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sharpen the saw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Covey博士在写他的书中,多次提到far east的智慧。儒家经典,是真实不虚的,但要放心上练,事上磨,才能体会。东方学问是需要自己悟,得和经典有缘分。而西方学问解释的很清楚并且如何做一条条列的很清楚,更能让大多数人理解接受。
楼主很认真地写的帖子,为你手动点赞。不过我觉得西方文化对自我的追求不是肤浅的对欲望的追求。西方文化的确强调爱自己,但是这个爱自己和修身齐家其实是有点异曲同工的。比如说我女儿三四年级学校里就布置作业,I love myself because, 不会有小孩说我爱自己因为我特别能买买买,大家会说我爱自己因为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kind 的人,等等. 而且爱自己并不是不爱别人。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组成家庭然后爱这个家,扩展到爱这个家庭所在的社区,都是广义的爱自己。事实上美国人为社区做义工是很普遍的事情,一到周末多少孩子们的社区运动队,不都是普通爸爸妈妈做义务教练吗,如果人家生命的意义是追求物欲,为啥把宝贵的周末时间用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