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时,看了900多字说明书,淡淡回道:知道了

m
mama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如今的巧克力可谓是风靡全球,很多人对巧克力都是情有独钟。加上它丝滑细腻的口感以及琳琅满目的造型,是情侣之间的调节剂,是爱人之间的定情物,更是孩童眼里的绝佳零食和奖励。
起源于南美洲,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巧克力,最早期在西方国家特别流行,当时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和花样,但是因为甜腻的口感备受西方人喜爱。
而作为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巧克力和百姓间的缘分也是非常早。在中国第一个试吃巧克力的不是别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开创清朝盛世的康熙皇帝。

正是因为这位千古一帝对巧克力的误解,以及他对巧克力的“三字”评价和态度,让巧克力在中国失去了一次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在中国流行起了晚了很多年。
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呢?康熙和巧克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康熙“误会了”巧克力呢?
康熙和巧克力的缘分
自从清太祖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后,到康熙时期,清王朝的繁荣达到了最巅峰。
康熙帝6岁登基之后,是清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而且清王朝在他的手里发展的生机勃勃,也能看出他是一位很有魄力的一位皇帝。

康熙年间一开始虽然也是实行关闭国门的政策,但是仍然有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来到大清的土地上。作为当时的一国之君,大清王朝的掌舵人,康熙对这些传教士表达出了很友好的态度。
不仅如此,康熙对西方的一些新奇的东西,对西方的文化都有所涉猎,而且对这些东西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当时的康熙皇帝,有很多“西洋货”,譬如望远镜,譬如电子钟表。
然而在这些“西洋货”中,康熙最为感兴趣的还是西洋药。当然这其中也是有一段渊源的。康熙之所以对西洋药感兴趣,是因为这些西洋药救过他的性命,他本身切身实际的感受过西洋药的效果。
在康熙三十二年之时,疟疾横空出现,当时的很多百姓都难逃厄运,被感染的百姓痛苦不堪不说,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此时作为皇帝的康熙也不能幸免。

备受疟疾折磨的康熙,下令太医院必须拿出治疗方案,然而此时的清朝太医院的大夫对疟疾这种病症知之甚少,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治疗药物。
正好此时有一个传教士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国家刚刚经历过这样一场疾病的洗礼,所以对疟疾的病症很清楚。此次来到大清,身上正好也带着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于是他就将此药献给了当时备受疟疾折磨的康熙帝,一开始康熙帝并不想尝试,太医院对西洋药也是嗤之以鼻。但是他们给康熙帝开的中药方子实在是没有效果。
迫于无奈之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康熙帝尝试了西洋药也就是金鸡纳霜,当然结果就是康熙帝的疟疾快速的恢复了。至此康熙帝对西洋药物非常的崇拜,也很感兴趣。

也是因为此事,康熙对这些西方来的传教士十分礼遇,经常让这些传教士入宫给他讲述西方的文化,或是提供一些西洋新奇小东西。时间长了,康熙发现这些传教士都很喜欢喝一种黑乎乎的类似汤药的粘稠液体。
这些被西方人称为“绰科拉”的黑色物体,就是现在的巧克力。这也就开启了康熙帝和巧克力之间的“缘分”,康熙皇帝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试吃巧克力的中国人。
一场“误会”,900字“说明书”
其实一开始康熙皇帝之所以对巧克力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巧克力第一视觉给他的感觉就像中国的草药汤子,所以康熙帝误认为这个备受西方人喜爱的液体是一种汤药。
因为先前的经历,对西药甚是佩服的康熙,对巧克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想要尝试一下这个“药方”的效果如何。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入口的吃食,是有多么繁琐和严格。

因此,康熙帝对这个他很好奇的“药方”,也是百般打听,为了在入口之前弄清巧克力的“药理”,康熙就命令当时内务府任职的传教士赫世亨为其办理这件事。
传教士赫世亨对康熙交代的任务十分的重视,他先到传教士多罗那里讨要了很多的“绰科拉”,然后在各个传教士中打听,“绰科拉”的最好的食用方式。
据了解,当时的巧克力并不像现在的巧克力,开袋即食。当时的巧克力就是一种液体的“饮料”,需要用热水化开了之后,调配上白砂糖来食用的,有点类似现在的咖啡。
赫世亨在详细的调查之后,他甚至为康熙帝写了一份900多字的详细说明书。将巧克力的起源、味道、食用方法以及具体功效,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不仅如此,赫世亨为了能让康熙帝有一个很好的体验过程,能够接受巧克力的味道,硬是为了此次“献宝”专门打造了一套品尝“绰科拉”的专用器皿,用料十分讲究,器皿分外精致。
在将绰科拉先给康熙皇帝之前,赫世亨亲自调配了无数次的绰科拉饮料,绰科拉和糖的比例,甚至要放多少水才能让绰科拉味道更浓郁等等,这些他都有亲自实验和品尝。
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赫世亨带着绰科拉以及食用说明说进宫面圣了。
大殿上,赫世亨滔滔不绝的为康熙帝解说着绰科拉的食用方法,并且将手中的“说明书”呈现给了康熙皇帝阅读。然后就按照之前练习的方法为康熙皇帝调配绰科拉。

精致的器皿,烹调之时的黄金比例,让绰科拉的香味飘满整个大殿上。康熙皇帝看着手中的“说明书”,闻着绰科拉的香味,脸上的表情却是千变万化的。
他一直认为绰科拉是“西药”,然而赫世亨在说明书中对绰科拉的作用只提到了提神,醒脑,并没有提到其他的药用作用。康熙此时才知道自己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
看着如同汤药的绰科拉并不是心中所想的“西药”,对此康熙帝顿时失去了品尝的心情。但是过于好面子的康熙没有将心中的想法说出了,只能硬着头皮品尝了一下。
一股又苦又甜的液体顺喉而下,已经习惯中国茶叶清香的康熙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重口味”,抿了一口的他就放下了杯子,淡淡的说了一声“知道了”。

至此之后,康熙皇帝在也没有提起过绰科拉,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对绰科拉的态度,让巧克力失去了一次占领中国市场的机会。
当然也是因为巧克力,让康熙对“西药”失去了兴趣。
而且随着越来越接触西方文化,康熙皇帝对待这些传教士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后期甚至为了杜绝他们再来到大清做出了打压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
闭关锁国,为清朝未来埋下伏笔 自从大清入关之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统治社会。
借鉴前几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在清朝时期,掌权者更是将封建迷信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所能允许的就是百姓只能听从皇权,在百姓心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挑战的。

然而西方来的一些传教士所传授的基督教,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的想法背道而驰的。随着康熙对西方文化和西方自由思想的深入了解,他才明白这些传教士在大清的土地上传播的是什么,顿时感觉到他们的危险性。
这些洋人传播的佛教思想令他勃然大怒,他认为这些西洋人都是无道小人,在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还要妄谈中国文化,康熙帝对于他们翻译出来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
为了以防万一,在康熙后期他就开始打压这些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的“不健康言论”,甚至严明禁止这些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为了击退这些传教士的热情,更是编造了一些鬼神之说,让当时的大清朝的百姓们相信,这些传教士会带来“灾难”。

正因为这些操作,当时的清朝百姓对洋人都是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晦气。有的甚至认为被洋人的蓝眼珠看到自己就会被摄取魂魄,这样的想法可见当时百姓对洋人的厌恶程度。
也正是由于康熙后期对洋人的态度,以及康熙对洋人思想的打压,在那个世袭制的封建社会,康熙的儿子,孙子们也顺着“老祖宗”的思想,对洋人的态度一直被延续下来。
甚至到了乾隆年间,他更加严格的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将洋人打压在外,不允许他们踏入清朝土地半步。
然而就在中国紧闭大门,对西洋文化严防死守之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技术,一些先进的思想都被清朝政府排除在了国门之外。历经几百年的清朝,西方一些国家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国家实力大增。

一块小小的巧克力, 展现出来是封建社会下统治者对百姓的思想束缚。纵然是在英明神武的帝王,需要的仍然是听话服从的奴仆。自诩“天朝上国”他们没有预见百年后的结果。
民智不开,民风肯定是落后的,社会是停滞不前。尤其是康熙后期,九王夺嫡的战况,各党派之间疯狂的敛财,由此拉开了清朝走向衰败的序幕。
康熙之后的乾隆皇帝还算是有所作为。但是奈何后期也是奢靡成性,对朝政也不大理会。而且在乾隆之后的皇帝,多时碌碌无为,政绩上没有大的突破不说,奢靡之风始终不减。
甚至为了奴化当时的百姓,不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清朝后期的文字狱,修四库全书,实行八股科举等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掌权者他们所做的不是强化军队,拓疆扩土,而是怎样能让百姓不反抗,怎么能让他们更加奴性。
本来国富民强的清朝,在多年的闭关锁国之下,腐败落后就显示出来。这也就为了后来的八国联军攻打清朝,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让国人感到屈辱的事件买下了伏笔。
同样也是开启中国近现代史百姓流离失所,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重要原因。
来源:回看古今
j
jianliu67
洋人传播佛教?
H
Havealook
事实证明这些洋教选择中国下手,目的并没有他们宣扬的那么单纯和无私。本质就是邪的。